导 航
查看: 1805|回复: 1

温州“镇级市”改革全国瞩目 全国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6 01:16:11 | |阅读模式
浙江在线03月19日讯 温州努力把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这一改革举措引起全国关注。昨天,**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对此进行报道,称“温州人总是有自己先行的勇气和作为”。
  2009年,我市的乐清市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永嘉县瓯北镇、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作为试点镇,率先启动市级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2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指出,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加快强镇转型升级,是**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符合温州实际,事关全市发展大局,我们要把强镇改革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和浓厚氛围,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功能弱的突出问题,努力把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镇级市”,这一新名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而作为在行政区划改革中出现的新名词,“镇级市”改革举措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昨天,**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请时事评论员杨锦麟对此发表长达近5分钟的评论。
  杨锦麟首先指出,温州这次“镇级市”所强调的是强镇的试点建设,并非一般概念的镇。中国的行政体制对于县级市的标准有严格限定,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很多镇,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市镇,它们经济的成长、潜力远远超过了一般概念的镇,甚至要比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些市还要有更多的潜力和优势。杨锦麟认为,从这个角度而言,温州的“镇级市”改革试点有坚实、可操作性的基础。
  杨锦麟称,温州作出“镇级市”这个尝试,触及到的是扩权问题,而权力的不变可能给未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他认为温州的这次实践是一种突破,“但究竟是不是质的突破,还有待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另外,南方日报、新民晚报、浙江在线等全国多家媒体亦对此事进行报道。报道说有人对此表示担心,“镇级市”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但大部分人则持肯定态度。南方日报撰文指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透露,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镇),适度改设为市,这已向公众释放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信号。在探索强镇扩权的过程中,温州公开提出建立“镇级市”的想法,这在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方面可谓走在全国前列。“镇级市”的提法,表面上是名字的更改,其背后深层之义仍是政府权力的下放。苍南县龙港镇有关负责人认为,“镇级市”的概念主要是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建设城市的职能,由镇级政府承担起县级管理的能力,解决城镇责大权小的问题,推动城镇向城市转型。该负责人称,龙港镇现有本地人口约28万,外来人口10多万。然而,按照以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很多权力不在我们这一块,管理人口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很难充分发挥。如在平阳县鳌江镇,拥有20多万人口,但由于体制问题,该镇交通仅由一个20多人的交警中队来管理。
  市发改委相关人士称,将建“镇级市”的柳市镇、塘下镇、瓯北镇、鳌江镇、龙港镇等5大强镇,目前正着手进行机构设置的改革,其目标是要向城市化改革。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1:24:53 |
温州公开提出将5个强镇试点建市,“镇级市”首次正式现身官方文件  广东专家认为,此举对珠三角具启发意义,“镇级市”改革可弥补现行机制缺点。近日,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温州,“大胆”酝酿一项新举措。温州市委、市政府公开提出,要努力将该市下的柳市镇等5个强镇作为扩权改革的试点,建设成为镇级市。
 就在不久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透露,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镇),适度改设为市。这也向公众释放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信号。  在探索强镇扩权的过程中,温州公开提出建立“镇级市”的想法,这在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方面可谓首例。“镇级市”,这一独具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新名词进入公众视野。作为行政区划改革中首次出现的新名词,“镇级市”到底是一个什么市?“镇级市”改革模式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破立“镇级市”的实质是县辖市
  据温州日报报道,2月22日,温州市委常委举行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温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在会上指出,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加快强镇转型升级是温州市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温州将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的突出问题,努力把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
 “我们要早日争取建立龙岗市!”1月20日,温州苍南县龙港镇镇长王忠秀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早在1955年,龙岗就被列入浙江省试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并坚持把培育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出路。
  “我们主要是为了推进小镇城市化的进程。”昨日,龙港镇镇委书记林万全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媒体的报道好像有点误解了‘镇级市’的真正本意。”按照林万全的理解,“镇级市”的概念主要是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建设城市的职能,由镇级政府承担起县级管理的能力,推动城镇向城市转型。“‘镇级市’可以按照城市的规划要求,解决城镇责大权小的问题。”林万全坦言,龙港镇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权小”的问题成了当地发展的制约瓶颈。
  据林万全介绍,龙港镇现有本地人口约28万,外来人口10多万。然而,按照以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很多权力不在我们这一块,管理人口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很难充分发挥。尽管林万全的理解与媒体所报道的有点出入,但他对“镇级市”的说法也表示赞同,“通过小城市的建设,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镇级市”的实质是县辖市,实际上,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民间很早就有了建立县辖市的提议。而官方正式公开提出,温州是第一个,有网友将温州“镇级市”的改革称为“石破天惊”。更名作秀还是质的突破? “镇级市”的提法,表面上是名字的更改,其背后深层之义仍是政府权力的下放。由“镇级市”引起的强镇扩权话题很快引起了公众热议。有网友公开发文反对县辖市的模式,在他们看来,“镇级市”并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反对者认为,在我国沿海地区,许多建制镇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达到或者超过了设市的标准,但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因此,“镇级市”对于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意义。“‘镇级市’的改革是确定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网友观点不同的是,广东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利文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很多乡改为镇,一个镇就是几千人规模。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很多镇已经达到了几万人的规模,“再以镇的行政结构来管理,那就不大合理了。”
, d: t% z' g! p宁波,城市,建设,交流,地铁,轻轨,交通,规划,城建,奢侈品,金融,商业,房地产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也曾经做出过“县级市”的尝试,但在1993年国家停止了相关的审批。于是,有网友直批我国目前的市制体制混乱,设置“镇级市”其实是人们的心理在作怪,势必会加剧我国市制的混乱局面,“这样只能满足几个大镇的虚荣心,对于行政改革没有任何意义!”而在记者采访过的专家中,他们无一例外都对“镇级市”的改革措施持赞同态度。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教授认为,“镇级市”不仅是一个行政级别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而大都市很难解决近年来中国迅速增长的剩余劳动力问题,“每年春运,几亿的人要来回颠簸,可以说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 “设立‘镇级市’的想法是对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处处长、研究员谭炳才说,把镇改为市,可以使它的功能比传统的镇更大,这样就可以提高城镇聚集人口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谭炳才认为,“镇级市”的本质是赋予城镇城市建设的能力,从而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和本土化,“一方面,当地农民可以洗脚上田,进入工厂,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另一方面,外来工可以在工作地安居乐户。”“经济发达的县可设为县级市,县下发达的镇可设为镇级市。”在激烈的争论中,有网友提出了理性的建议,在他们看来,“镇级市”的问题并非能不能改革的问题,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县级市和镇级市的设置必须有严格的标准”。
  “广东的未来是‘县镇化’”
  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城市的含义多少有些误解,以为城市化就是向城市转移。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很多中小城镇成为一副“空壳”。“这主要是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缺乏管理的眼光。”曾经担任过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巡视员的王利文认为,过去,我们的发展总在大城市上做文章,尽管一直都在提倡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还是缺乏力度。王利文认为,在各地招商引资中,有能力的城市就可以拉到产业,而政府缺乏有力的调控,导致下面的中小城镇难以发展。即使在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由于体制上的困境,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许多制约。谭炳才向记者透露说,广东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首先让中山和东莞尝试市管镇,让市级的功能代表了县级的功能。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现在很多镇已经具备了县级市的功能”。
 “中山和东莞的行政架构是扭曲的行政架构。”谭认为,在这样的行政架构下,中山和东莞等城镇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制约,主要是因为没有市级功能,审批的范围、管辖的事项都受到限制。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公众对镇的理解还保留在农村的概念上,这样会对其招商产生不良影响。
  而“镇级市”的改革可以弥补现行机制的缺点。“广东应当尽快启动‘县镇化’!”胡靖分析说,目前,广东省内,粤北、粤西、粤东约有1000多万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到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城市,但真正能够在珠三角买房,实现城市化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胡靖认为,多数农民在过了40岁以后,还得返乡居住。因此,广东未来的方向还是需要“县镇化”。也就是说还是要依靠全省的1200多个镇和120多个县来解决问题。  所谓“镇级市”,也就是县辖市,目前仅存在于我国台湾地区,比如台北县就有板桥、三重、中历等县辖市。随着中国大陆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县辖市的呼声早在民间高涨,但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温州是第一个。“镇级市”实质不在名而在赋予市的发展权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毛寿龙:
 镇级市和县级市其实质是一样的,从我国现行的行政级别来看,级别越高,发展机会越多。设立镇级市,如果对当地的发展真正有好处,那还是好的。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在于名称的改变,而在于给镇以城市的发展权。其背后是强镇扩权的问题。近几年来,沿海地区发展快,很多强镇在发展中遇到了制度瓶颈,因此,很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权。镇级市的提法,不管其能不能成功,关键是可以率先在体制上实现突破。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胡靖:  县、镇最受政府歧视改革要打破梯级制度   “镇级市”的改革关键要突破形式。过去政府的基本建设不仅是搞“二元投资”,而且是“梯级投资”。**政府重点建设好首都和直辖市,省政府重点建设好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地方政府重点建设好地级市,县政府重点建设好县城,镇的建设排在最末端。由此导致县、镇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建设太差。农民都不愿意购房居住,由此导致“空壳镇”现象。而基础设施太差,必然投资环境就不理想,必然无法“招商引资”,甚至本土萌芽的企业都要外迁。这就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困境:最有希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县、镇,恰恰最受各级政府歧视,而其根源就是“梯级投资”。  “镇级市”要求打破公共服务财政覆盖的梯级制度,使镇的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居住的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城市化”的效果。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9 05:37 , Processed in 0.06988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