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510|回复: 17

[古都保护] 曹魏大墓“亮相”洛阳万安山规格堪比曹操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1 08:58:18 | |阅读模式
>" style="cursor: url("http://photo.lyd.com.cn/images/right.cur"), auto;">

  墓葬发掘现场全景(8月9日摄)

  曹魏历时46年,推行“不封不树”的薄葬理念,目前国内发掘的曹魏时期墓葬,除了安阳曹操墓、洛阳曹休墓,以及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并不多见。由于曹魏墓葬在中国整体墓葬制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每一次曹魏墓葬的发掘都更显得意义重大。

  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伊滨区万安山脚下发现一座曹魏时期墓葬,其规格高于曹休墓,堪比曹操墓。

  这座墓葬内出土了哪些重要遗物?它的主人又是哪位神秘“大咖”?

  1发现万安山脚下发现一座古墓,上无封土规格高

  青山巍巍,草木掩映,在入冬时节的伊滨区万安山脚下,一座大型墓葬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随着考古人员一步步地深入,关于墓葬的种种疑团也逐渐被解开。

  墓葬选址极为考究,临近洛南东汉帝陵的控制地带,北面为汉魏洛阳城阊阖门中轴线稍偏东,西侧为曹魏时期祭天的圜丘。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这座墓的发掘工作始于2015年7月。由于当时墓葬存在被盗掘的风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这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与此同时,为弄清周围的整体情况,考古人员还对墓葬周边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目前钻探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墓葬发掘工作也接近尾声。

  日前,《洛阳晚报》记者随考古人员到该墓葬实地探访。记者沿着宽约9米,长约35米,呈18°斜坡形墓道一直向下走进墓室,深感此墓葬规模之大。负责现场发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工作人员王咸秋介绍,墓葬修建得十分规整,整体呈东西布局,历经多次盗掘,墓葬结构已经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整座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墓葬土圹东西全长约52米,墓口距墓底深约12米。前室南北宽4.8米,东西长4.4米;后室接近方形,边长约3.6米。

  2010年,王咸秋曾参与曹休墓的发掘工作。在他看来,这座墓与曹休墓有着许多类似的特点,如无封土、无陵园建筑,这些特征都意味着墓葬年代可能较为接近,只是这座墓修建得更为规整考究。

  2探访发现三个盗洞,前室有壁画,后室遗物多

  沿墓道进入墓室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墓室略显杂乱,墓室内的许多地砖已荡然无存。王咸秋说,虽然墓主人尊崇“不封不树”的曹魏薄葬理念,已非常低调,但还是没能避免盗墓贼的滋扰。在发掘过程中,他们发现三个盗洞,其中宋朝和明清时期的盗洞都打到了墓室之中。

  盗墓行为造成了随葬品的大量遗失,墓砖也大量被盗,墓室的结构遭受破坏。我们注意到,前室、后室都是拱券顶,呈圆弧状。遗憾的是,前室的顶部大部分坍塌,后室顶部已经完全坍塌。王咸秋推断,盗墓破坏了墓室结构,从而导致了坍塌。

  虽然被盗严重,从目前墓室的情况及出土文物来看,这座墓的规格不低。

  首先是前室砖壁上依稀留有壁画的痕迹,仔细辨认,会发现有祥云、宴饮等图案。

  其次,墓葬出土文物数量虽有限,但其中不乏许多有分量的文物,共出土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少量玉器等400余件。

  3价值陪葬品配的“标签”,史料价值非常高

  在这么多的出土文物中,一块块散落在墓室中的小石牌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我们在现场也看到,整个墓室内有许多小石牌,每块石牌上都有文字,刻着诸如“釜一”“炊帚一”等字样。

  石牌为平首斜肩六边形,长约8.3厘米,上部有一圆形穿孔,一面有隶书阴刻的文字。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这样的书写内容、格式和曹操墓所出土石质器物铭牌相似,共有约180件,不过,同一时期的曹休墓中没有出土类似的遗物。

  王咸秋介绍,这些石牌类似于遣策或物疏。“其实就是随葬品的清单,每件(套)随葬品都会配有一个‘标签’,以往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遣策多为木质,石质遣策以前也仅见于曹操墓。”王咸秋说,比如“釜一”就是指陪葬品中有一件釜,这是古代的一种煮食器。

  通过石牌可以看出,随葬品既有珍贵的珠宝、玉器、丝绸,也有再平常不过的大豆、小麦、粳米,这种陪葬方式也是古人“侍死如侍生”的表现。

  “石牌上记录的物品种类繁多,大致有丝织类、陈设类、梳妆类、礼制类等,通过它们我们不仅可以较为详尽地了解曹魏时期的墓葬制度,还能窥探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水平等,它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家珍说。

  另外,还有一件文物十分引人注意。它的名字叫琥珀骑羊人,高约5厘米,通体棕红,表面泛着油润的光泽。小人眉目清晰,神态安详,胯下所骑之羊栩栩如生。

  4墓主人初步推测是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

  墓葬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困扰着考古工作者们的最大谜团就是这座大墓的主人是谁?考古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断——

  一是从规格来看。王咸秋表示,从整体尺寸上来说,这座墓与曹休墓基本相当,远大于正始八年墓。在修建的精细程度上比曹休墓要好。

  “在这座墓里,墓道两侧的台阶都被进行了特别处理,更加光滑平整。”王咸秋说,“墓葬的整体布局也更为规整。”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官至大司马,而这座墓的级别至少与之相当,甚至更高。

  二是从朝向来看。之前发现的曹休墓等曹氏宗族墓,墓道朝东,这座大墓的墓道却是朝西。考古工作者还对墓葬周边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墓葬周边没有陵园建筑遗迹。在墓葬不远处,有一座形制规模更大的墓葬,也是东西朝向,但墓道朝东,没有封土,周围也没有陵园建筑遗迹。这又意味着什么?

  三是从出土文物看。该墓出土的石牌显示,墓主人随葬有相当数量的梳妆类器物,这是否意味着墓主人是一名女性?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表示,曹魏历时46年,推行“不封不树”的薄葬理念,目前国内发掘的曹魏时期墓葬,除了安阳曹操墓、洛阳曹休墓,以及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并不多见。由于曹魏墓葬在中国整体墓葬制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每一次曹魏墓葬的发掘都更显得意义重大。因此这座贵族墓的发现,为研究曹魏时期墓葬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增添了有力证据。

  史家珍也表示,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并结合文献,目前可初步推测其为魏明帝曹叡(曹丕之子,曹操之孙)的皇后郭氏之墓。当然,这也只是初步推测,如果没有曹休墓那种印章的铁证,还很难下定论。下一步,文物工作者将对该墓出土的各种文物进行修复,希望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洛阳晚报》也将持续关注,并在第一时间向广大读者发布。

  相关链接

  郭氏何许人也?史家珍介绍,皇后郭氏为西平郡(今青海湟源、乐都间的湟水流域)人,家族世代是河西大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西平郡发生叛乱,魏文帝曹丕派全城太守平定叛乱,太守临走时把郭氏带入皇宫,成为皇子曹叡的妾室。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芳被废后,郭氏先后成为曹髦、曹奂两朝皇太后。景元四年十二月(公元264年),郭氏去世,谥号明元皇后。郭氏在魏末政坛很有影响力,朝政大事都要先咨询她之后再执行。(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李燕锋 /文 张晓理 /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08:58:44 |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08:58:56 |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08:59:10 |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08:59:22 |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08:59:37 |
发表于 2016-11-11 09:22:23 |
稍微一挖就是个皇后......
发表于 2016-11-11 12:51:54 |
那只猪表情看着怎么那么凄凉!
发表于 2016-11-11 13:23:02 |
本帖最后由 123456...+ 于 2016-11-11 13:26 编辑
礼与戎_ 发表于 2016-11-11 09:22
稍微一挖就是个皇后......


这墓旁边就是曹叡墓(帝陵)
发表于 2016-11-11 14:03:52 |
宋朝就已经被盗了,我的去
发表于 2016-11-11 14:21:02 |
遣策的隶书真漂亮
发表于 2016-11-11 16:30:12 |
回望 发表于 2016-11-11 14:21
遣策的隶书真漂亮

确实,确实很精致,可为书法珍品。好好保护陈列吧。可惜,不知盗走了多少好东西。
发表于 2016-11-11 16:32:25 |
本帖最后由 征途漫漫1990 于 2016-11-11 16:37 编辑

记载附近应该有多座 曹魏帝陵。
发表于 2016-11-11 16:35:53 |

转论坛 > 天涯杂谈 [我要发帖]
万安山深处疑藏曹魏帝陵!!!!
楼主:帝都草根 时间:2011-10-10 13:15:00



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222年)冬十月“表首阳山东为寿陵”,并作《终制》称:“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葬首阳陵”。 万安山之阳山高崇峻,有龙虎之气,主峰海拔937.3米,是洛阳城可看见的最高峰,太阳出来阳光首先照射到此山峰顶,故此地称为“ 阳光首先照射的崇峻之山”的“高山大陵”合乎古代帝陵选址的“风水”需求。 按古代帝王礼制和丧葬规矩,可以推测,曹操的“高陵”(意为高山大陵),曹丕的“峻阳陵”(意为崇峻高山之阳陵),曹睿的“高平陵”(意为高大山下之平陵),都有可能在洛阳的大石山(今天的万安山)一带。因为此山在汉魏洛阳城的正南方,又是东汉皇陵的正南方。大石山又是洛阳故城能看到的最高峰,太阳出来阳光首先照到此山峰顶,故大石山又称“首阳山”。
  曹操早已打下以曹代刘,以魏代汉的主意,因而在东汉帝都和帝陵“龙脉”正南方选择“寿陵”,达到“绝汉统,承帝业”的愿望,既符合曹操的秉性也合乎那个时代的风水术理论。
  曹操病死于洛阳,但其棺材却大吹大擂送到邺城,而这个棺材是否装殓有曹操的真身遗体,实在很有可疑之处。最明显的疑点就是曹操遗体在洛阳向棺材中“入殓”时,长子曹丕竟然不在场,这与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仪是严重背离的事,作为大统“接班人”的曹丕,不会连“孝道”也不懂吧? 曹操与曹丕生前又都立有诏书,不许其他人和他们葬在一起,也不准透露他们自己选定的万年安息的“风水宝地”之所在(故名万安山),采取“不封不树”的保密措施又搞得特别严密。所以,在邺地永远也难以找到曹魏帝陵,因为那只是曹操虚晃一枪而已,曹魏皇陵是否在洛阳南的万安山,望专家早日考证。
发表于 2016-11-11 16:37:19 |
“不封不树”可惜也被盗了。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2 19:09 , Processed in 0.06610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