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856|回复: 13

往事今谈,温故知新- 松台山危房是民国胡公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23:24:19 | |阅读模式
风土版6月25日刊登《建议恢复松台山净光塔塔院》一文,提到松台山仙人井旁危房位于唐代净光塔塔院原址范围。净光塔塔院是纪念唐代高僧玄觉大师而建,据有关资料,主要建筑有净光塔、净光禅寺、松台仙井等。禅寺后被毁,清朝时重建,后改称为观松阁,位于松台山坪北侧,被餐馆占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24:41 |
而仙人井旁的危旧房本身,就是当年北宋清官胡则纪念馆——胡公庙。胡公庙原建于松台山麓东南处,民国二十年迁往此处。
      这座危旧房坐东朝西,三开间,房屋正间前筑抱厦,内外楹柱共有七对。楹柱表面均被厚厚的蛎灰覆盖,外层涂画红底黄字的“文革”时期标语。用工具剥去蛎灰,被雪藏了近半个世纪的楹联文字赫然跃现,一副楹联为:“丁田永免,苗米限收,勋业昭彰光宋史;基业旧存,庙堂新筑,人民崇拜遍瓯邦。”另一副楹联为:“宋代溯勒封,万古神功留蔀屋;永嘉崇祀典,千秋庙貌著松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27:02 |
根据文史专家考证,上述楹联所颂扬和描述的内容与胡则生平的业绩相符合。胡则,初名厕,字子正,浙江永康人,年少时曾在方岩山中读书。宋太宗端拱二年登进士,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其名的“厂”字头,赐名为则。官至兵部侍郎。胡则沉浮宦海47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史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是北宋前期政坛一位中高级官吏。在他任官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尤其于明道年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立庙以纪念。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从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胡公大帝,并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则生日那天,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祭拜他。
      胡公庙被重新发现,为松台山原有的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处提供了依据。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28:00 |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市区广场路、府前街一带正在进行改建。那一带的人民广场、原市府大院等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一些尚健在的老人曾亲眼目睹它其中一个阶段的变迁,笔者于近日在华盖山采访了山友陈信宝老先生。
      陈老先生出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现年85岁,身体硬朗,记忆惊人。他说自己孩提时,因父亲在知府后巷东公廨开设“陈振兴鞋庄”,长期家居于此,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28:23 |
现根据陈老先生的回忆以及有关史料,笔者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人民广场的原址,就是明代温州府治所在地。其坐北朝南,规模很大。在中轴线南大门前方大约150米处的位置,建有一座大型的砖石照屏(照壁)。通常官府衙门或寺庙的大门外立照屏,主要是以此显示其威严和回避大门“直冲”,使之“归内”。
       陈老先生回忆说:他9岁时,此照屏被拆除,但原因不明。他11岁时,原址上又建成一座钟楼,楼高五层,青石垒砌,风格独特,如鹤立鸡群,为当时全市最高建筑。钟楼五层挂了一口铜钟,四层的四方窗口各镶嵌了一组圆形时钟,据说系“亨得利”钟表店捐献。抗战时楼顶又加装警报器。针对北面知府牌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等柱联,在钟楼南北门楣分别刻有“东瓯名镇”和“民具尔瞻”两个青石匾额,以相呼应。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28:44 |
府衙大院的南大门,原有一座大型的木构牌门,后改建为现存的砖砌牌门。进入牌门,便是三进大屋,仿佛祠堂模样。大屋两厢,均有走廊。连接大院的西首和北首,各有一组花园,园内亭榭楼阁,回廊相接,假山奇石耸立,园林秀美而又雅致。西首称“且园”,又名“其园”,即官府花园(现为老市府大院)。北首称“二此园”,又名“养素园”,即官邸后花园(现东公廨大樟树位置)。陈老先生还清楚地记得,管理后花园的花匠名叫岩思(叔),是瑞安茶山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29:47 |
大樟树位置的后花园,除了园景之外,其四邻又各有景观:东邻是“柏兰士”医院(现温六中校门北边,其“巴洛克”式门台至今尚在),院长是温州人,名叫李小甫,其子名叫李国恩,是陈老先生儿时就读“九小”(现瓦市小学)时的同学;南邻官府内,建有一座高约2米,占地30余平方米的独立炮台,上置铁炮筒十余门,炮台四周筑有青石围栏,邻近居民入内游嬉,可以闲坐;西邻不远处建有一座“狐仙殿”。在古代,民间若有冤假错案,老百姓无处伸冤时,就要到“狐仙殿”求签,祈盼能有一个出头日,以慰藉自己不平衡的心理;北邻则是“土地庙”,里面尊奉“土地公公”,百姓前往祭拜,以求风调雨顺,社稷平安。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32:12 |
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在北京制造卢沟桥事变,入侵中国。1941年4月19日,温州第一次沦陷。是年,知府大院被日机投炸弹击毁,遂成为一片废墟。
       1949年至上世纪50年代,温州市政府将此处废墟改建成市人民广场,并在广场北侧(炮台遗址)建造大型体育房和检阅台(俗称“司令台”),广场内还辟有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场所,可举办大型赛事;1966年“文革”开始,群众在广场集会,批斗“走资派”;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在广场上举行欢送仪式,广场内停了数十辆卡车,场面隆重而热烈;“文革”中期,“司令台”被拆除,迁往广场东侧重建,至今尚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广场一度成为小商品市场和年货市场。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32:33 |
相关链接>>>
      1989年出版的《温州园林》对且园和二此园有如下记载:
      ▲且园,又名其园,原址在道署(道前)东隅,即今市府院子内,也是一座官办花园。
      清·康熙四十五年,温州分巡道高其佩,号且园,辽宁铁岭人,是括墨画家,爱好花木,植树造园,以其号命名“且园”。全园占地约1公顷,结构紧凑,假山、水池、亭台、廊榭,布局恰当,比例合适,且能运用借景,对景造园,做到虚中有实,虚实并举,有迂回曲折,移步换景之妙。在且园里面,书屋旁的梅花,水池里的莲花,花墙上的紫藤,石斋畔的松竹,绿茵环抱,青翠欲滴,令人心醉。因此,历任巡道对且园都有称颂。李銮宣诗:“万树绿扫天,一
      泻绿泄地。”方鼎锐诗:“且园名胜冠东瓯,铁岭高徐各创修,添种梅花三百树,任教仙史恣夷犹。”郭钟岳诗:“且园花草总精神,何处重寻且道人,后李前秦名望重,又听退叟颂新歌”。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34:56 |
▲二此园,原名养素园。故址在东公廨附近,是明、清旧府署所属的一所花园。
      清道光十三年(1883年),刘煜任温州知府时,增屋堆石,补竹栽花,饶有园林之胜。内有阅音堂、碧净玻璃舫、味无味斋、九折廊、墨池、品雪龛、笔峰堂、转玉洞八景。光绪年间,知府王琛,重加修葺,更名二此园,“二此”语见《孟子》:“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园内有印月池,仿西湖三潭印月。池上竖一石碑,镌刻“池照月,月印心,光明地,不染尘”12个大字,其旁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樟树,树下有一方石碑,上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大字,书以自勉。
      据《温州府志》载:晋太宁间,这里曾是州(府)署所在地,谢灵运等名人在此留有遗迹。南宋高宗为避金兵,成为驻跸行宫,还有“却金亭”旧迹,是为纪念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而建。
      二此园以荷花、菊花、杨柳著称。深秋黄菊盛开,垂柳婆娑,残荷处处。其中,“藕花深处”之景,是借用李清照词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35:27 |
▲二此园,原名养素园。故址在东公廨附近,是明、清旧府署所属的一所花园。
      清道光十三年(1883年),刘煜任温州知府时,增屋堆石,补竹栽花,饶有园林之胜。内有阅音堂、碧净玻璃舫、味无味斋、九折廊、墨池、品雪龛、笔峰堂、转玉洞八景。光绪年间,知府王琛,重加修葺,更名二此园,“二此”语见《孟子》:“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园内有印月池,仿西湖三潭印月。池上竖一石碑,镌刻“池照月,月印心,光明地,不染尘”12个大字,其旁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樟树,树下有一方石碑,上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大字,书以自勉。
      据《温州府志》载:晋太宁间,这里曾是州(府)署所在地,谢灵运等名人在此留有遗迹。南宋高宗为避金兵,成为驻跸行宫,还有“却金亭”旧迹,是为纪念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而建。
      二此园以荷花、菊花、杨柳著称。深秋黄菊盛开,垂柳婆娑,残荷处处。其中,“藕花深处”之景,是借用李清照词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36:51 |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3:37:30 |
温州就是个文化沙漠,长时间没有下雨了
发表于 2012-6-11 21:08:08 |
温州原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现在却像个穿西装和布鞋的暴发户。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8 15:26 , Processed in 0.07511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