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7888|回复: 100

[经济发展] 石家庄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1 1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垣古城 于 2020-2-13 01:06 编辑

偶然的机遇 历史的选择
一、石家庄市名字来源于石家庄村
   石家庄村从出土文物历史可追溯到周代,有史料记载最早为元代,明代为真定卫的军屯或官庄,既不属于真定县,也不属于获鹿县,而一直隶属于真定卫。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村才成为隶属真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据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其位置与范围相当于现在市区的新华区北大街以西、北后街以南、大桥街以北、北于家胡同以东。村内街道有寺后街(今新华路姚家街以东)、前街(姚家街以西)、后街(今北后街)、西横街、殷家湾等。
二、两路交汇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其中,攫取铁路修建权与经营权,控制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成为主要目标。

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芦汉(京汉)铁路修到了石家庄。翌年,在石家庄设立了车站,因石家庄名气不大,以相距不远的振头镇命名,叫振头站。当时,正定站为二等车站,振头站隶属正定路,有职工、路警十几人。"每有车至,仅数小贩,售卖零物,及村中小店数家,凡赴山西客人至此,再觅车轿起早西去。(《石门指南》)"

1903年正太(今石太)铁路动工兴建,为了减少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振头站。1907年正太铁路全线通车,从此,石家庄村东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汇点,石家庄成为交通枢纽,随之兴起的转运业、商业服务业和工业企业,开始了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三、历代中心城市的延续

  两路交汇,改变了石家庄的历史进程,超越正定而成为本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看似偶然,却蕴含着必然因素。

石家庄西依太行山麓,东临广阔的华北大平原,位于滹沱河冲击扇上,与正定府城隔河相望(15公里)。与今市郊白佛口仰韶文化遗址、北杜龙山文化遗址和市庄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定居点。先商的祖先,正是从这里走出,进入中原,灭夏建商。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成为河北中南部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心城市便是环石家庄周围而变迁的。现在近郊的东古城曾先后是东垣、真定国、常山郡、恒州、恒山郡的治所。战国时,是中山国的重要城邑,秦为东垣县。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平息陈?g叛乱,攻克东垣,取真正平定之意,将东垣更名为真定。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建真定国,至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始废,治所一直在此。

  石邑故城,为石邑县治。汉置石邑,治所在今鹿泉境内。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移治于今郊区振头村东。唐初,恒州曾治此。

由引可见,从东垣古城到常山郡治,从石邑故城到正定府城,该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环石家庄近郊而变迁。石家庄村成为新的城市中心,不过是历代城治迁徒的延续。

石邑文化与东垣文化成就了石门文化。

第二节 近代大工业的兴起


  正太路起点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诱因,真正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还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工业化进程就是石家庄由乡村发展为城市的历史进程。

一、正太总机厂--石家庄最早的大型工厂

早在正太铁路创办之初,法国巴黎开车公司就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石家庄村东创建了正太总机厂(今石家庄车辆厂前身),1907年竣工投产,全名为正太铁路石家庄总机厂,1932年和正太路一起收归国有。初期,工厂设锻铁厂、熔铸厂及模厂、装配及金栊厂、锯木及修车厂,占地1.2万平方米,设备100余台。到1925年,工人已有568人。

二、井陉煤矿和石家庄炼焦厂

   煤炭的开采、运输,是早期石家庄繁荣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东距石家庄百里的井陉,煤藏丰富,早在宋代即有开采。到明清两代,土汉采煤发展很快,小煤窑有百余个。清末出现了机器化开采的近代化煤矿--井陉矿和正丰矿。

井陉矿 井陉县煤矿局所属的煤矿,由井陉县南正村绅士张风起创办。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风起集资购地18亩为矿区,以土法开矿,不久因资金短缺停工。随即赴天津招募股本,结识了德国人汉纳根,由汉纳根出银5万两,张风起出地18亩,合作开矿,定名为井陉县煤矿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1月,举行了第一次开工典礼,开凿南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出煤。8月双举行北井开工典礼。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设立直隶井陉矿务局,取消张风起矿权,与汉纳根官商合办,名井陉矿务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开办。

正丰矿 前身是华丰公司。井陉县良都村杜英魁联合正定吴雪门、王土珍创办。汉纳根阻挠,官司打到清政府,裁定以绵河为界,华丰公司开采不得越过绵河以北。因地形复杂,地下水大,华丰公司很不景气。民国元年(1912年)4月,王士珍、吴雪门拉拢北洋军阀段祺瑞弟弟段祺勋入股,将华丰公司改为正丰公司,段祺勋为总经理。1918年强行越过绵河,在荆蒲兰、凤山一带开凿新井,正丰矿从此兴盛起来。

在煤矿发展的同时,汉纳根又开始了炼焦试验,聘德籍化学博士高登伯用井陉煤炭炼焦,试验成功后,在石家庄村东南建焦厂(今石家庄长途汽车站至河北饭店一带),于1914年开始安装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工程停顿。1923年复建,正式成立石家庄炼焦厂,1925年11月投产,到1930年,日产焦碳100吨,回收炼焦油、氨、苯等副产品8种。

三、大兴纱厂

  大兴纱厂即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北楚兴公司创办的大型民族纺织企业,1921年秋在石家庄火车站东南方向购地,1922年春破土兴建,10月5日开工生产。到1923年,大兴固定资产1869294两银,自有资本额2107658两根,1930年发展到固定资产2557783两银,自有资本2249876两银。开工时有纺纱机20448锭,到1932年,已有钞绽29376枚,布机492台,织毯机8台,染色机1套,自备电厂,具有自纺自织自染和整理全面配套的生产能力。大兴纱厂的员工,职员以湖北人多,有76人;技术工人多是河南人,有300人左右;而干力气活儿的工人多是石家庄人,1924年有工人1700人,1928年有3300人。大兴纱厂是华北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纺织企业,是继京汉、正太铁路创建之后,促进石家庄由乡村向近代城市转变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电力工业

  石家庄的电力工业肇兴于20世纪初,最早是1908年井陉煤矿自建电厂,装72千瓦发电机2台,20千瓦发电机1台,150千瓦发电机1台。1916年正丰煤矿装28千瓦、17千瓦发电机各1台;1921年大兴纱厂筹建,同时兴建了电厂,装1000千瓦美制透平发电机1台,1929年更换为1500千瓦机组,到1934年有美造1500千瓦、100千瓦、30千瓦发电机各1台。1923年炼焦厂装发电机240千瓦;1924年正太铁路总机厂也自建发电厂,装机容量229.2千瓦。石家庄的市电筹办于1919年,部分绅商集资开办电灯公司,装有6台32千瓦透平发电机。第二年改为中国内地电灯公司石门分公司,新装75千瓦透平发电机2台,100马力锅炉2台,迁址正东街。1927年,公司经营亏损,石门商会会长张庸池等部分绅商集股购买了公司,更名石门新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增装75千瓦透平发电机1台,1935年再安装300千瓦发电机1台,并建造了贮水池、水塔等,1936年又增设了500千瓦发电机组1台。1934年11月,公司颁布实行了《石家庄电灯公司营业章程》。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中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920年在铁路以东建造石沧路场子,同时,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等企业也在铁路东兴起。1923年前后,自来水公司、同义兴铁工厂、永聚兴铁工厂、育德铁工厂、亚立工厂、立荣元轧花厂等20多家小型企业陆续创办。这时的石家庄,纺织、化工、机械制造业已初具规模。大兴纱厂是最大的纺织企业,年产棉纱1万包、棉布5000多包、棉毯4万多条。炼焦厂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企业,日产焦碳120吨。保晋公司铁厂、育德铁工厂是主要钢铁、机械工业,生产切面机、轧花机、织布机、石印机等小型机械。亚立工厂是当时最大的针织企业,生产围巾、背心、毛巾、毛丝线衣等针织品。随之,大批农村人口向石家庄集中。到1930年,仅产业工人就达1.6万人,大大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节 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东移石家庄


   20世纪初叶,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那时的获鹿就是通燕赵、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素有"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之称,但是,随着正太路兴建通车,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东移,石家庄逐渐取代了获鹿的地位。日渐繁荣兴盛的商业、服务业,成为石家庄向近代化城市迈进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靠吃"轮子"起家的转运业

正太路建成通车,使交通闭塞的山西乃至大西北,打开了一条通道。不仅方便了西来东去的行人,也改变了进出山西的货物靠牲口驮运的落后运输方式。石家庄成了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以晋煤通过石家庄外运为例,阳泉硬煤1911年为10万吨,1916年为20万吨,1921年为40万吨,1923年达到六七十万吨。从正太路收益看,1916年以前年收入200万元,1923年达到了500万元。由山西输出的货物还有铁货、羊毛、棉花、粮食、水果等。而输往山西的货物主要的布匹、煤油、洋广杂货、纸烟。这些货物中除布匹是大兴纱厂的产品外,其余来自北京、天津和南方各地。

由于京汉路、正太路轨距不同,一直不能接轨,货物转运业便应远而生。1916年以前道岔转运商号不过十余家,尚不甚赢利。到1928年就发展到了21家,1933年至1934年又增加了8家。有些大公司也在这里设立了转运字号,便于运输自己的货物。如大丰公司、永成公司、恒聚、福聚、宏德等商业公司。到30年代初,列入《石门指南》的运输户就有29家,陆车发货业14家。

二、趁"路"而兴的商业服务业

    随着铁路通车,过往旅客迅速增加,在车站附近,服务行业趁势而兴。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石家庄周围便陆续有旅馆、酒店、绸缎布店等商业服务业门店开办。外国商人也涌进石家庄租房开店,当时有5家洋人经营的门市餐馆。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商业规模不断扩大,门类、网点也不断增加。到1911年的几年间,石家庄村就向东向南延伸数百米,村南已形成以大桥街为主的旅馆服务中心,村东南形成了小的商业区。

    金融业 石家庄的银行业是发端最早的行业之一。开办最早的银行是交通银行石家庄支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地址在大桥街,资本总额2000万元。到1933年,共有银行8家,仅4家就有资本6000万。银号和钱庄也发展很快,到1933年共有24家,资本总额约26.75万元。有的银号可以直接对外通汇。

服务业 早在1902年京汉路通车前后,石家庄即有饮食服务业开始经营。1904年至1911年,仅大桥路就有7家旅馆、客栈。1907年,正太饭店建成开业,以后,旅店、饭馆、澡堂相断在这一带开办。到30年代初,仅列入《石门指南》的旅馆客栈和饭店就有80多家,照相馆5家,澡堂9家,理发店14家。开办较早的有春元旅馆、大兴栈、晋义栈、广利栈和饭馆中华永兴楼(1938年分成永信兴和中华饭店两家),规模较大的还有1921年开办的中和轩、裕华饭庄、四海春、国民饭店等。小吃摊从20年代起,在市区就随处可见。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大石桥头两边以及大桥街四条胡同南端五条胡同中间,都有饭棚设摊营业。四条胡同也曾收饭市街。

    各业商户 石家庄的商户,根据商会的统计资料,1910年有70家,1919年为200家,1933年统计资料为2249家。按《石门指南》分类统计,共有60多个行业。

大商场 这时,石家庄已出现了大商场。据《石门指南》记载,最早开办的是民生市场,在永庆街石门商场东南角,规模较小,石门市场开办后,便逐渐衰落了。较大的商场有劝业场、石门商场、西花园。劝业场坐落在大桥街东首路南,合资商办,内设各类商店,分东西两街,以洋广杂货为主,又附设剧场,顾客极多,为石家庄最大的商场。石门商场在永庆街中间路南,是李汉卿于1926年租赁空地建的,中为大街,两旁都是商号,约有20多家,以洋广杂货商为多。西花园,又叫南花园,原为一小花场,李汉卿开辟为市场,建有澡堂、小戏院、鼓书场,以及洋广杂货商号等,尤以小饭铺叫卖期间,热闹非常,逢年过节,男女老少拥挤不动,有"石家庄的北京天桥"之称。


第四节 邮政电讯业的兴起和发展


    邮政电讯与交通一样,是城市化的先导和重要条件。石家庄的邮政电讯,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当初,为适应商贸的需要,设电报房一处,隶属清政府邮传部管辖,仅有一部有线莫尔斯电报机通保定,有员工2人,每月发报约40次。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电报量日增,1909年又增装至郑州、太原有线莫尔斯电报机两部,电报房晋升为电报子店,隶属上海电政局管辖。1915年架设石家庄至太原线路一条、至北京线路两条、至郑州一条,总计950多公里。1916年,民国政府交通部晋升石家庄电报子店为二等电报局,隶属北京特等电报局管辖。1923年建石家庄电报局,所在街道逐步被称为电报局街。有员工十余人,莫尔斯电报机5部,通达东至沧州、西至太原、南至郑州、北至北京。

    公共电话始于1919年,在桥西德胜街设长途电话局,设备有磁石单线座机1台,通达保定,隶属保定管辖。1929年电报局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到1933年,长途电话已通保定、辛集、顺德、邯郸、阳泉、太原等地。1933年,石门商会会长张庸池提议,经民国政府交通部批准,由各大商号合股集资5000银圆开办了市话,初设100门磁石交换机2台,后又增设100门磁石交换机1台。电话局设在南湾街6号,有技师1人,线路工2人,接线生10人,市话用户50余家。



第五节 商业区与街市的拓展



    早期的石家庄,街区发展很快,由不足0.1平方公里,到1922年就扩展为1平方公里多,1925年为1.8平方公里,1933年扩展为18平方公里。

正太路通车后,行人车辆穿越铁路,时常发生事故。正太铁路员工捐款,于1907的修筑了大石桥,跨越正太、京汉两条铁路。以桥为界,石家庄分为桥东、桥西。1930年在火车站南侧建成横穿铁路的地洞子,这样,南有车行道地洞子,北有人行道大石桥,把石家庄铁路东西沟通,连成了一片,石家庄初步具备了城市的规模。

一、以大桥街为中心的新街区
    铁路修筑之前,石家庄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有寺后街(今新华路姚家街以东)、前街(今新华路姚家街以西)、后街(今北后街)、西横街、殷家湾等。随着商业的发展,石家庄街市面积不断扩大。最先繁荣发展的新区,是在石家庄村东和村东南。最初的商业店铺是环绕车站而建的。正太路修筑时,在石家庄村南靠近车站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一块专为铁路员工服务的、以旅馆饭店为主的商业区,新的街市随着生产。因修建了大石桥,新街道习惯称之大桥街。正太路通车后,商业店铺增加,商业区面积逐年扩大,新的街市相继产生。据1924年编著的《中华民国省区全志》记载,当时石家庄市区"南北狭长,繁荣市街在车站之西北。"指的就是这一带。这时,形成的主要街道有:大桥街、南大街、升平街、同乐街、木厂街。
二、煤炭市场和商业转运区
    正太路建成通车后,井陉煤和阳泉煤运进石家庄,在车站东南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煤炭市场。以后又在其南建成了大兴纱厂,在其北开设了电报局,这里也成了繁华地区,形成的街道有煤市街、光明街、大兴街、民生街、电报局街和南北走向的大经街。在大石桥东头,也形成了繁华地区,逐渐有了街道,即现在的正东街西段、阜康路西段、宁远街斜街。在正太路和京汉路两个车站中间,是铁路货物转运区,往西是井陉矿务局和焦化厂。
三、最早的城市发展规划
    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展,市区发展规划便提到了日程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家庄发展规划,是出自商家,由驻在石家庄炼焦厂的井陉矿务局编制的《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刊载于1929年1月15日出版的《河北工商月报》第一卷第三期中。计划书共9部分;1、石家庄之沿革;2、石家庄之重要;3、石家庄已成之设置与前途之障碍;4、石家庄之新道岔联合会;5、新道岔之不足现拟之开展计划;6、石家庄之市街计划;7、石家庄之京汉道东西应有隧道;8、石家庄可成水旱码头;9、石家庄开展之将来。另附3幅图:石家庄已成之道岔及街市图;石家庄新道岔联合会拟开之新道岔图;现拟开展之石家庄新道岔及马路图。
    据街市图反映,到1928年,石家庄铁路以东已经向东发展到了大经街东侧,与休门村逐步相连,南面达到大兴纱厂一带,北面与姚栗村相连。而铁路以西已发展到了福音堂(今新华集贸市场西侧),南面发展到了保晋南街一带。
计划书针对当时市区不适应工商业发展需要的状况,提出了总体发展规划。针对铁路沿线道岔林立的局面,促成道岔联合会,共同开发铁路道岔,发展运输。计划书指出,石家庄"旧街市,更系随意建筑。若不指定地方,划定马路,则再过数年,更难改良","各项工商业与转运业,既经发达,则随工业发达之市街,亦必非现实之市街所能容。"计划在正太支道以西开南北向和东西向马路。计划书还提出了修筑铁路隧道,沟通铁路东西交通,还提出开发石家庄水旱码头,开挖运河,入滹沱河,货物走水路到达天津的计划。
    这份规划,针对石家庄工商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物资转运、铁路道岔利用和分配、街区规划、公园绿地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发展计划,为石家庄发展提供了蓝图。在后来的发展中,大部分得到了实施。
四、南花园的崛起
    石家庄商业兴起的初期,商业区集中在车站附近,地窄人稠,拥挤不堪,秩序混乱。为了车站安全,地方当局将生意人驱赶至木厂街以南一带。当时,这一带是空旷之地,因有3亩花卉园而得名南花园。增记鞋店代销处经理李汉卿以60年租期,租赁了殷家湾殷家100多亩地,开辟为市场,向外出租,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街市应运而生。1930年建成花园街,1932年又建成了花园东街、花园西街。三条街上店铺林立。花园街上经营的商业品种主要是铁器和木器。花园东街是地地道道的杂货街,尤其是旧服装,几乎占了半条街,人们也称之为"旧衣街"。花园西街是卖布一条街,到"七?七事变"前,做卖布生意的有四、五十家。三条花园街形成不久,民间艺人不期而至,沿街打场卖艺。后来,先后建起"新新"、"新世纪"、"和平"、"海市"等十多座戏院。众多艺人常年活跃在南花园,招引了无数观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意人,使这里成了当时石家庄最繁荣的街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门市的雏形

一、人口剧增
    19世纪末,石家庄不过600余人。铁路修建,工业兴起,商业日见繁荣,外来人口涌入,使石家庄人口猛增。到1907年达到1600多人,1924年6000多人。1925年设市时,加上桥东的休门、栗村,人口33000多。1933年石家庄人口普查时,桥西34751人,桥东28405人,共计63156人。人口增长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工厂招收工人,周围农村人口涌入。早期铁路员工,正太路全线2000多人,技术工人来自广东、福建等地,其余都是周围农民。再如大兴纱厂3000多人,除了部分技术工人来自河南,一般工人主要来自周围农村。
二是商业户涌入。据有关资料,1910年石家庄商户70多家,1919年200多家,到了1933年,就有2300余家。商户占居民总户数的15%。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
    1903年京汉路石家庄车站建成,有十几名铁路员工,这是石家庄第一批产业工人。1905年正太总机器厂投产,员工500多人。1907年正太路通车,员工2000多人。井陉矿1910年有工人2000人,到1924年增加到3000人。1914年炼焦厂建成,职工600多人。1922年大兴纱厂投产,1924年工人1700人,1925年2300人,1927年3030人,1928年3300人。再加上电灯公司、自来水公司、电话局等,20年代末,石家庄的职工总数已有16000余人,占总人口的25%。
    石家庄人口构成,工人和商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标志着石家庄人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出现和队伍不断壮大,既改变了石家庄的人口结构,为石家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石家庄的地位。这时的石家庄,不仅是雄踞华北平原的交通要冲、商业中心,而且是政治中心。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工人运动,彻底改写了石家庄的历史,掀开了石家庄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第三节 石门的早期文化

    伴随着工业、商业逐步兴起的,是石家庄的文化繁荣,这是石家庄告别"乡土",走向近代文明的又一重要标志。
一、戏剧电影
    石家庄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金元时期,以真定为中心,元曲杂剧十分繁荣,形成了仅次于大都(北京)的元曲杂剧中心。到明代,形成了以丝弦、秧歌为主的地方戏种,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本世纪20年代初,石家庄不仅有过往戏子时常演出,而且有了常住戏班子。随着市面繁荣,曲艺杂技也成了街头、茶园、戏场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设施也具有相当规模。1916年石家庄建成了第一座剧场--先名升平茶园,后更名为升平戏院,位于桥西升平街,可容纳千人。以演戏为主,有时也放映电影,1931年遭飞机炸毁。1920年前后,又建成新业剧场(地点在休门)、新舞台、第一舞台(今新中国影院前身)、同乐戏院、劝业剧场、新华舞台等。1930年前后建成了第一家电影院--声光影院,可容纳千余人。
二、新闻出版
    石门最早的报纸是1928年李亚夫创办的《石门日报》,出版不久便停刊。这一年出版的还有《实业报》,不久也停刊。两三年没有当地报纸出版,只有"五洲报社"推销北京的《实报》、保定的《河北新报》。1930年出版了《石门日报》,为四开四版。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为小说连载,第三版为副刊,第四版为社会新闻。该报还编纂出版了《石门指南》一书。此报出至1937年"七?七事变"停刊。还有《商报》、《小石报》、《英风报》、《石市晚报》、《当天报》、《华北晚报》,都至"七?七事变"停刊。1933年还有《晓报》出版,到1937年"七?七事变"停刊。当时,还有进步报刊出版,1931年中共石家庄中心市委创办了《火车头》,正太铁路局主办了《正太日报》,石家庄学生会和各界抗日救国会主办了《救国日报》。
三、书画艺术
    随着商业的逐渐繁荣,竞争日趋激烈,各店铺特别重视门面牌匾。再加上人们社交逐渐频繁,文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经营字画的店铺也出现了,并出现了不少书画家。江宿光,字奎章,山东人,落居本市,通诗词赋,以书画自娱,书法学魏碑,当时不少店铺的牌匾都出自他手。绘画尤精竹、兰,驰名山东、京津一带。何子丰,石门南高营村人,书法世家,石门老书法家之一。在石门牌匾及中堂联对不少,最早的牌匾有老字号《中和轩》。休门的赵育民、赵士恒叔侄,出身书法世家,真草隶篆无所不精。其牌匾遍及石门及京津、保定、邢台一带。吴永昌,冀南人,原为纱灯艺人,精通书法,与何、赵并称知名书法家。梁子清,获鹿人,画家,擅画芭蕉,与江宿光、王东初(元氏人,工山水)、王鹤侪(山东人,专檀梅花)为四大画家。

第四节 石门的早期教育

    石门的现代教育,小学教育最早开始于1903年,中学教育开始于1925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小学有20所,其中公立学校11所,学生2300多名,教职员39人。中学2所,到"七?七"事变前,剩余1所,学生700余人。
一、小学教育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倡办新学,石家庄村办起第一所小学校,座落在今南大街和寺后街(今新华路)交界处的安宁寺内。当时有教师1人,学生数十名。随着居民增多,学童猛增,便增建校舍,扩充班级。到1920年前后,改为县立第四小学,初小四个班,高小三个班,教职员工十几人。
正太路通车后,工厂相继开工,为解决子弟就学,铁路局和一些工厂也建起学校。1918年京汉铁路局在桥东民生街建起第一扶轮小学。该校到1930年,已有6个年级,6个班,252名学生,7名教师。1923年正太铁路局在桥西宁安街开办第二扶轮小学。1925年大兴纱厂在厂内生活区建起大兴纱厂员工子弟学校。1930年前后,石家庄铁路工会也办起了铁路员工子弟学校。1933年井陉矿务局也在市内建了小学,石门市妇女会设立初级女子学校,还有教会办的培信小学、复音堂小学和清真小学。1928年救济院办了贫民学校。还有私人办的煤行学校和明达学校。
二、中等教育
    石门先后创办两所中学--鹿泉中学和石门中学。
鹿泉中学创办于1925年,是正定河北省立第七中学教师魏景周带领两个班学生共百余人,来石门筹办的。经半年时间,在休门村北(今市教研室所在地),盖起办公室5间,教室4个,1926年秋季开学,又招收两个班,共200多学生。开学不几个月,魏景周离校出走,学生也四散而去。石家庄的第一所中学夭折。
石门中学是1929年筹建的私立中学,由石门商会主办,商会会长周维新为董事长,商会副会长张庸池为副董事长,各行业公会会长和石门知名人士为董事,聘任周慎之(周维新之子)为校长。该校校址在鹿泉中学旧址,1930年暑期招生两个班,学生100名,1931年又招生两个班。私立学校必须由省立案,1931年报省教育厅,到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也予以备案。到1937年"七?七事变",共招生17个班,700余名学生。原计划1937年暑期增设高中,教室已建成,因"七?七事变"发生而终止。该校开办6年,为石家庄培养了大批知识青年,抗战开始后,许多学生参加了抗日。
三、职业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同时,适应石门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也相应发展起来。1935年春,河北省教育厅鉴于石门工商业日趋繁荣,派员来石门筹建河北省立石门工业学校。校址在今烈士陵园北边,1936年暑期招生两个班,100余名学生,分木工、金工两科,教师有十数人。该校只办了1年,"七?七事变"后就停办了。
另外,由于正太路是法国人经营,铁路职员必须会讲法语,于是设立了法文学校。1932年南高营村也建了所法文学校,名为法文馆,办了两年。另外,在新开路北,石门人任国忠开办了法文学校,办了十来年,在"七?七事变"后停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本世纪初,两路交汇,在石家庄城市化的道路上树起了一块里程碑,那么,1947年11月,在石家庄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树起了新的里程碑。从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回到了人民手里的那一刻起,石家庄发展史便掀开了新的一页。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石家庄走着一条曲折的腾飞之路,最终完成了从集镇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完成了从小城镇到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转变。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之创例"。正如朱德总司令指出的:"石家庄是解放军收复的第一座城市,其意义不仅在于军事方面,同时也在政治方面。我们不仅要学会打城市,还要学会恢复和管理城市。"从1947年11月至1949年8月石家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央工委和华北局及华北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管理城市,明确提出要把石家庄建设成为近代化工业中心城市,为全国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一节 行政区划调整

    解放初,石家庄仍称石门市,隶属于晋察冀边区。1947年12月26日石门市政府决定将市名改为石家庄市。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合并成中共中央华北局,并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迁到石家庄联合办公,8月7日至19日在石家庄人民礼堂(现人民影院)召开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石家庄市即直接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直至1949年8月7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华北区划为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平原等省及北平、天津两市,石家庄改为河北省省辖市。
石家庄市的行政区划,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国民党石门市政府的行政区划是适应战争需要,依市内外的防御工事体系而分区设保的。解放后,石门市虽然仍然担负着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服务的重任,但城市的主要功能已转向发展生产、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改善人民生活的轨道。因此,原国民党时期的行政区划就不适应城市转型时的需要了。为此,市政府本着便于管理、照顾工业生产、商业流通和市民居住往来方便的原则,将行政区划做了调整。市内两区划分为四区,平汉路西、朝阳路(现中山西路)北为第一区;平汉路西、朝阳路南为第二区;平汉路东、解放大街(即原解放路,现中山东路)以南为第三区;平汉路以东、解放大街以北地区为第四区。郊区各区区划不变,依次改原来的三、四、五、六区为五、六、七、八区。1947年12月26日市政府正式发出通告,改石门市为石家庄市,公布了新的区划。
行政区划调整后,各区的基本情况(据1948年2月统计):
区 辖街数 闾数 组数 户数 人口 土地(亩)
一区 17 283 861 9337 34636 1347.5
二区 14 297 893 9445 31491 1778.9
三区 14 223 675 6324 21803 1750.5
四区 7 148 424 4608 17065 1656.5
五区 15 59 177 3983 21814 26762.4
六区 18 3983 23666 46361
七区 15 79 233 3959 22756 40341
八区 12 78 202 3985 24456 29193.6

第二节 三级建政

    早在石家庄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工委和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就从中央机关和各根据地抽调干部,组成中共石门市委、石门市政府和石门市警备司令部。1947年11月12日,于解放石家庄战役胜利结束的同时,石门市的党、政、军领导和工作人员分批进入市区,迅速开展工作。市委向市内各区派出了2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和临时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建立党、政组织。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三级建党、建政的工作。
一、中共石门市委及其机构
    中共石门市委,由8名委员组成,均由晋察冀中央局任命。市委机关设在人民公园附近。
    中共石门市委的常设工作机构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干部的不断增加而逐步建立的。在组建市委的同时建立了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研究室、社会部以及《新石门日报》社等机构。这些机构各设部(处)长或主任1人,另有几名干事组成,部下未设科、室(唯秘书处设总务科)。
    1947年11月18日,市委机关报《新石门日报》创刊,1948年1月改称《石家庄日报》。遵照刘少奇关于"石门市委要加强对党报的领导"的指示,12月18日市委建立党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讨论办报的方针问题。
为加强对全市工人运动的领导,市委于12月18日建立职工运动委员会(简称职委会)。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开展工运工作,领导铁路及各工厂各行业职工运动。
随着石家庄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共石家庄市委工作机构在原来6个部门的基础上,又先后建立了市政府党组、妇女运动委员会、市政府直属党委会、经济委员会、工厂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等。
1948年5月,华北局成立后,根据石家庄的工作实际,对中共石家庄市委进行了充实调整,市委委员共增至10名,并设立市委常委,有常委7人。
二、市政府及其机构
    1947年11月14日,以市长柯庆施的名义发布布告,奉晋察晋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命令,石门市市长就职开始工作。随即,在正太铁路局办公大楼(现车辆厂俱乐部一带)设立市政府对外办公处,挂出了"晋察晋边区石门市政府"的大牌子。同时,市政府设立了秘书处、社会局、工商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公安局、人民法院8个工作部门。1948年1月又设立了建设局。各部门的编制、职能为:
秘书处:内有秘书主任1人、秘书3人、人事科1人、会计1人、庶务2人、管理员2人、文书2人、收发、勤务等工勤人员17人、招待所3人、共计32人。主要职能是:承办市长交办事项;起草、刻印市政府布告、文件、传送、收回、保管文件;市政府各部门科以下人员的任免;市长的生活服务、安全保卫;政府部门的收支等。还有一项任务,虽未列入,但实际工作极其繁重,就是接待过往石家庄的各大区、野战军首长。
社会局:局长1人,秘书1人,秘书室4人(办事员、警卫通讯员、炊事员、勤务员各1人),社会科科长1人,科员3人,调查组组长1人,共11人。临时单位有处理逃亡地主登记处。下属单位有教养院、回民联合会、卫生队、农林试验场等。主要任务是:制定区、街、村编制、区划;人口、房屋、土地普查;优抚救济贫苦市民;抚恤军烈属及安置;婚姻、民事;宗教事务;处理逃亡地主、改造妓女;防空救护;起草发布社会局工作范围内的布告、通知等。
工商局:正副局长各1人,秘书室12人,行政科5人,合作科7人,工业科4人,共30人。税务局属工商局领导,有正副局长各1人,秘书室5人,税务行政股7人,会计股5人,缉私组13人,共32人。工商局的任务为:工商户调查;制定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商标注册;营业执照审查发放;市场行政管理;私营工业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合作社组织与领导;编印经济情报,组织市统一采购处工作。税务局任务是:税务征收;管理郊区集市物资交流;辑查走私、稽征漏税;印制、管理税收票照,登记现金出纳帐薄;私货处理等。
    建设局:局长1人,干部4人,技术人员2人,警卫、通讯员、伙夫各1人,共10人。下辖卫生队、自来水公司、电灯公司、电话局、邮政局等。主要任务:平毁沟堡、清除垃圾、修建道路;植树绿化;园林管理;供电供水;邮政电话。
    财政局:局长1人,秘书1人,科长2人,副科长1人,主任1人,科员6人,会计2人,管理员1人,股员3人,警卫、服务、通讯、伙夫等6人,共24人。下属单位有公产管理处、敌产科等。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市财政预决算和地方款项的管理使用。
    教育局:局长1人,秘书2人,管理员、收发员各1人;学校科正、副科长各1人、科员2人,督学2人;社教科长1人,科员4人,帮助工作的干部6人;勤杂人员4人,共26人。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市中、小学复课、日常教学工作管理、教材编写等。
卫生局:局长1人,秘书1人,总务科10人,医政股3人,预防股3人,共18人。主要任务是:接收医院,预防、医政工作。1948年4月2日撤销。
人民法院:推事兼院长1人,推事兼秘书主任1人,秘书室7人,行政科7人,审讯科7人,监狱科9人,共32人。主要职责是受理民刑及特种刑事案件及诉讼案件。
公安局:局长1人,警卫、伙夫各1人,秘书室8人,一科5人,二科9人,三科9人,四科12人,总务科12人,便衣队4人,训练大队34人,看守所21人,检查站11人,共128人。主要任务:保护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清理镇压顽、伪、警、宪、特人员;侦辑敌特破坏活动;刻籍管理;处理逃亡地主;看守人犯;出入边卡检查;保卫途经石家庄的各级领导干部。
    随着全市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各项事业恢复发展,政府机构的设立逐步走上了正规,以适应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根据1948年12月10日呈报市长的市政府机构现有编制,各职能部门编制为:
秘书处:编制21人,有市长1人,秘书长1人,内设秘书主任、研究室、总务科、文书科。下属招待所、印刷所。
社会局:编制21人,内设秘书室、人事科、民政科、劳保科。下属保育院、教养院。
工商局:编制22人,内设秘书室、工业科、行政科。
建设局:编制30人,内设秘书室、卫生科、农林科、工程科、市政科。下属卫生队、市立医院、公园。
教育局:编制21人,内设秘书室、小学科、中等学校科、社教科。下属民教馆。
财政局:编制26人,内设秘书室、会议科、行政科、审计科。税务局属财政局领导,设正、副局长,行政科、会计科、稽查科、3个税务所。下属屠宰场、公产管理处。
公安局:编制61人,内设秘书室,一、二、三、四、五科,看守所,下属公安服务队、保安大队、防护队,4个分局、4个派出所。
人民法院:编制65人,内设秘书处、主任推事、录事、书记官、法医,有监狱、劳役队。
期间,曾于1948年4月撤销卫生局,在社会局内增设卫生科。1948年8月又重建卫生局。1948年10月13日又增设了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全市戏剧音乐工作的领导。从边区来的著名文艺工作者周巍峙、李伯钊、阿甲、汪洋、陈荒煤等参加了该委员会。
    1948年初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石家庄分行。1948年7月22日,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总行,石家庄分行改为华北银行石家庄分行,12月又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分行,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市政府双重领导,1949年7月与石家庄专区银行合并改称石家庄办事处。
三、军事机构
    1947年11月12日成立了石门市卫戍司令部。1947年11月15日石门市警备司令部成立,卫戍司令部随之撤销。主要任务是保卫城市建设,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驻石各级党、政、军、群机关团体的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等。石门改称石家庄后,警备司令部改称为晋察冀军区石家庄市警备司令部,1949年2月11日奉华北军区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部未设党委会,党务工作均属石家庄市委领导。机关驻地在石家庄市内。
四、区、街党政机构
    解放初,为了尽快接管城市,全面摧毁国民党政权机器,在各区临时成立了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区工作。委员会再分若干工作组,进驻街道,组织贫民会。贫民会实际上成立了一种政权组织,各街虽设有街长,有街政权,只是对外支应部队。工作中出现了乱斗乱抓的"左"的偏差。不久,市委、市政府予以纠正,取消了贫民会,着手建立区、街党、政机构。
首先撤销了党政合一的区工作委员会,各区建立了中共区委。一般由5名委员组成,即区委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区长、公安分局长。区委不设部、科办事机构。
同时,设立区政府,行使本区域行政职能。区政府的组织机构,市内四区和郊区六、七区配备11人,为正副区长、秘书、财政助理、民政助理、工商助理、管理员、文书收发、伙夫以及两名通讯员。郊区五、八两区未设副区长,其他同各区。
当时,干部配置级别规格很高,市内四区,主要领导是地区级干部,郊区各区主要干部是县级干部。
区、街干部任免:区长、秘书、组长级干部由市委任免,干事由区任免;正副街长,经群众选举产生或提出罢免,由区呈报市政府批准任免。
在确立区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又对区政府的任务职能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了解、掌握所属各街道情况及群众思想动态和要求,及时反映情况、提出问题、建议和办法。
2、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布置、督导、检查、总结所属各街政府的各项工作,并有计划地组织交流经验。
3、组织并领导所属干部的学习、业务和工作的研究,查考实绩、定期鉴定及培养提拔地方新干部。
4、区无逮捕人犯、查封没收财产之权,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有留送校(石家庄市公教人员政治学校,后改为建设学校)之权。
5、区无司法判处权,但须进行调解纠纷。不服调解,即行控诉。
6、违禁法办,由区与公安分局派出所执行。
7、办理离婚、订婚、结婚登记。
在取消了街贫民会后,正式设街道政,作为基层政权组织。街的设置划分的原则是:一、以500户左右为一街。二、依据自然街状况,相对集中,便于领导;三、每街都确定一主街,尽可能持护自然街的完整,附之于周围的小街巷与死胡同。
1948年1月,各街政府正式组建。此时,每街只有中共支部书记和街长各1人。到1948年3月,经一段时间的摸索,对街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有了一定的底数,正式确定了街政府的机构编制。市政府发出通知,指出:"本市解放已有数月,各种工作应渐走上正轨,因此各街街政府的编制必须加以初步的调整。兹特确定每街一般脱离生产的干部为5人:计正副街长各1人,秘书1人,户籍兼治安1人,其他1人。"各街基本上按此配置了干部。街长、副街长大多数是县团级干部。
在确定编制的同时,对街政府的主要职能也做了规定。1947年底至1948年3月之前,街的工作重点是组织公民组和行业组织,此时,街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一、切实了解本街阶级情况,审定公民名单,筹备街选举。二、了解群众要求,组织生产,发动斗争。三、保证政策法令的执行。
1948年3月,市政府又对街政府的职能做了新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组织市民生产;二、安排市民就业;三、军、干、烈属的优抚救济;四、社会救济;五、调解民事纠纷;六、区域卫生;七、调查工商情况;八、协助派出所维持社会治安;九、摊贩管理及小商贩税收之评定;十、征收战勤费、公粮;十一、宣传工作。
区街政府从区划调整到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的完成,使区、街政权建设向正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的政府职能,体现了城市工作的基本特点,改变了过去以发动斗争为基本任务的职能,而以发展经济、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为基本职能,抓住了城市管理工作的中心,使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三节 工、青、妇组织的建立
随着党组织的公开和发展,市委加强了对群众团体的领导,设立了石家庄市职工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筹备召开工、青、妇代表大会,建立工、青、妇组织。
一、石家庄市总工会的成立
    1948年4月,根据市委关于筹建石家庄市总工会的决定,成立了石家庄市职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44名,常务委员13名,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劳动部、公营企业委员会、行业委员会、铁路总工会筹委会。同年7月,在市内1、2、3、4区各成立了工会办事处,由行业委员会领导。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工作,于1949年3月15日至4月5日在石家庄市艺术剧院召开了石家庄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187人,列席代表40人,旁听和来宾109人,共计336人,代表105个基层工会组织,15085名会员,24766名职工。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刘秀峰作了《当前形势与任务》、《公营企业增产补损竞赛运动总结报告》、《关于工厂管理民主化》3个报告。崔运代表筹委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石家庄市一年来职工运动总结》的报告。大会还通过了《石家庄市工会组织章程》、《关于拥护贯彻劳大决议的决议》,《关于生产竞赛与工厂管理民主化的决议》、《关于职工教育的决议》等项决议,并选举产生了石家庄市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至此石家庄市总工会正式成立,首届执委会正式委员33名、候补委员15名。执行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由9人组成。常务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劳保部、女工部、青工部、行业部,并在市内4个区设工会办事处。石家庄市总工会隶属中共石家庄市委和华北总工会领导。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石家庄市划归河北省管辖,石家庄市总工会隶属中共石家庄市委和河北省总工会领导。
二、建立共青团
    根据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提议》,从1948年7月起,在全市开始了自下而上的建团工作。
针对一些青年政治认识比较模糊,对加入青年团存有顾虑的情况,首先进行宣传教育。聘请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成仿吾向全市青年教师做了《政治形势的报告》,邀请了艾青在师范学校大礼堂做了《青年与文艺》的报告,著名小说家赵树理做了解放区"新文化运动"的报告,女作家丁玲在师范学校给团干部和全体学员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报告,另外邀请了著名的理论家、哲学家艾思奇做了《论大众哲学》的报告。这些报告对教育广大青年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8年8月4日,在市立师范学校正式举行建团仪式(当时称毛泽东青年团),随之,在大兴纱厂、铁路局、井陉矿务局、焦化厂等单位进行建团试点工作。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定》的公布,引起广大青年的普遍关注,要求入团的青年日益增多。
1949年1月,中共石家庄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作出在市内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定。1月6日召开了筹备会议,推选了15名委员组成筹委会。
1949年3月3日至7日,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石家庄市第一届代表大会,大会代表120人。大会审议了石家庄市建团工作总结报告和1949年工作任务,交流了建团工作经验。市长柯庆施在大会上作了《壮大本市团的队伍,努力提高自己觉悟》的讲话。大会通过了《关于今年度工作任务的决议》、《关于团章的决议》和《关于具体执行团章的暂行办法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石家庄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10人,选举了常务委员会,由11人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石家庄市委员会,隶属中共石家庄市委和华北团工委领导。委员会下设:组织、宣传、青工、学生等部和秘书室,编制20人。并辖市内一、二、三、四区和市郊五、六、七、八区共8个区团委会。按《团章具体执行办法》规定,各私营企业、各区小学校、街道、农村以及区级以下机关团体的支部均属于各区团委会领导。各国营企业,市立各中等学校及市级机关中的团支部(或总支委员会)均隶属团市委直接领导。
团代会后,全市团员投入生产、学习、工作大竞赛,团组织比以前巩固了,也有了很大发展,据1949年6月底统计,全市共有团员2768人,占全市青年8.22%。下属的团组织有8个区团委,15个团总支,132个团支部,385个团小组。
三、成立民主妇女联合会
    1948年5月28日,中共石家庄市委成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随着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7月18日,成立了石家庄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地点在朝阳路(现中山西路)同仁胡同9号。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1949年2月16日至21日,石家庄市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在中华路参议会大礼堂隆重举行,石家庄市总工会、石家庄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等单位代表到会祝贺。大会代表110人,代表全市10万妇女。市委书记刘秀峰在大会上讲话。大会听取了市妇联筹委会《石家庄市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和《石家庄市民主妇联会组织章程草案》的报告,并讨论通过了《石家庄市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和《石家庄市民主妇联会组织章程草案》的决议。
大会选举了出席全国妇代会的正式代表三人(邓颖超、甘棠、殷云芳),候补代表一人(赵全林);选举了出席华北妇代会的代表6人,候补代表3人。
大会选举产生了石家庄市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执委21人,候补执委7人。首届执委会第一次全委会选举了市妇联首届常务委员会,常委7人组成。下设:组织部、宣教部、女工部、妇婴卫生福利部、生产合作部、秘书处,编制16人。并在市内一、二、三、四区,市郊五、六、七、八区设立妇联会组织。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市妇联)隶属于中共石家庄市委和华北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委会领导。1949年8月,石家庄市划归河北省政府领导,市妇联会隶属中共石家庄市委和河北省民主妇女联合会领导。
为解决妇女就业问题,首届妇代大会还决定成立妇女职业介绍所。经过一个时期的筹备工作,于1949年5月正式成立,定名为"妇女服务处",受到广大城市妇女的欢迎。因战局的胜利发展,北京、天津解放,一部分在家庭隐居的知识分子及逃住北京、天津而又返回石家庄的学生首先登记。1949年6月份,火柴厂、被服厂迁至石家庄以及打蛋厂建立的消息发表后,大批的劳动妇女来登记。到1949年8月底,登记了482人,其中劳动妇女占3/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的胜利,石家庄回到人民的手中,掀开了城市发展的新一页。但是,此时的石家庄,却是一片狼籍。首先是社情复杂。国民党军事力量被人民解放军消灭了,但各类党、政、警、特人员却留在了市里,仅各类特务人员就有1439人,加上国民党员、三青团员、周围各县逃亡地主和还乡团等,共有1.4万人左右。此外,还有反运会道门组织百余个。娼妓、贩毒、赌博三大公害,毒化着社会风气。其次是石家庄经济已到了崩溃的境地,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工人失业,市面上货物短缺,物价飞涨。再次是市政设施破坏殆尽。
在中共中央和华北人民政府领导下,中共石家庄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广大市民群众,加强城市管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到1949年底,全市的经济恢复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7家工业企业全部开工生产,群众主要生活品供应充足,物价稳定,社会安定。为全国解放后石家庄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50年-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恢复和发展了电力、煤炭基础工业,新建了一批轻纺、食品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企业,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2.22倍,建成区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17万人。

第一节 全面接管 兴利除弊

解放初,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石家庄市委和市政府,在砸碎国民党统治机器,建立人民政权的同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部门和行业,进行接管、改造、利用,兴利除弊,安定社会,让石家庄尽快从战争废墟中挣脱出来。
一、接管
接管工作,是严格按照党的城市政策,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
解放前夕,晋察冀中央局就在阜平县举办两个公安干部训练班,共训练100多名公安干警,随军进入市区,接管了国民党警察总局,并派大批干警到各区筹建公安分局和派出所。1月17日成立了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下设铁路、工业、财经、银行、军械、电讯、文化、交通、运输、卫生等组。后来因工作需要,又增设了辑私组。与此同时,原《晋察冀日报》社和《冀晋日报》社的一批工作人员接管了由国民党创办的《石门日报》、《前锋报》、《新生报》、《建国报》和《黑白画报》的人员和设备,创办了由市委领导的《新石门日报》。接管了国民党时期的民教馆和广播电台,创办了新民教馆,并设立了石家庄新华广播电台。接收了旧剧团、书场等文艺团体和中小学校,由晋察冀军区后勤卫生部抽调医务人员接收了国民党军的医院和地方医院。接收敌伪资产比较复杂,为此,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多次同市政府、市警备司令部联合发出布告,宣布只接管没收那些国民党各级政府经营的企业和国民党大官僚所经营的企业,不没收一般国民党员和小官僚经营的工商业。地主资本家经营的工商业更不在接管没收之列。对混淆了企业性质,错收错接和侵犯民族工商业的行为,立即纠正。将原属于国民党官僚资本阶级所有的平汉铁路、正太铁路、石德铁路、铁路大厂、炼焦厂、铁工厂、修械所、汽车修理厂、水工厂、织布厂、面粉厂、酱油厂、榨油厂、自来水公司、电灯公司及其发电厂、电话局、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等企业,收归国家所有,成为国营企业。一些地下党员和老工人积极行动,一些厂矿、学校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工厂管理委员会、工会、移交委员会、复业筹备会等组织,结合复工、复业,进行接收工作。接管后,企事业单位的广大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在敌机轰炸下,复工生产、抢修设备机器,使邮政于11月15日通邮,电话于11月22日通话,电灯于12月20日通电,自来水于1948年1月5日送水。铁路和铁路大厂、汽车修理厂、棉织厂、铁工厂、制冰厂、面粉厂等厂于1947年12月底陆续恢复生产,复工职工数达3800余人,为解放前职工总人数的40%以上。
二、治理"三大公害"取缔反动会道门
对旧石门的"三大公害"--妓院、烟馆、赌场也及时进行了治理。1948年1月,市政府发出政社字第一号布告,明令解散妓院,全市一切明妓暗娼停止营业,进行登记,焚毁妓女的卖身契约,严禁卖淫制度的存在。为了使受毒害的妇女获得新生,人民政府出专款,将70多名妓女集中在教养院进行管教。一方面安排她们到医院检查身体,治疗疾病;一方面组织她们学习文化和劳动技能。经过几个月的集中教养,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使她们得到了妥善地安置,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改造妓女的同时,也对民愤极大的妓院老板由人民法院依法惩处。
为了禁毒,1949年6月,石家庄公安局颁发了《石家庄特种户口管理暂行办法》,将贩毒、吸毒人员列入社会特种户口管理。同年7月28日市政府发出布告,公布了厉行禁烟、禁毒暂行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召开各种类型的毒品害人诉苦会。摧毁了贩卖毒品的"窝子",依法处理了严重贩毒者。禁毒初见成效,为1952年彻底根绝烟毒打下了基础。
为了禁赌,人民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通告、法令。1948年2月9日,市公安局发布公安第五号通告,规定:党政机关、团体人员及市民严禁赌博,违者依法惩处。1949年6月,市公安局把赌徒纳入特种户口管理范围。1949年7月华北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禁止赌博的指示》,石家庄严格执行,把禁赌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一经发现,立即取缔,赌金没收上交,赌具集中销毁。对一般赌徒,通过批评教育,提高觉悟,使他们改掉了赌博的恶习;对于赌头、赌棍则给以法律制裁。仅据1949年不完全统计,破获赌博案件651起,处理赌犯2200多人,没收上缴赌资1121400元(旧币)。
1949年春,市政府还根据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取缔道会门的命令,通告取消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反动会道门大刀会、红枪会、一贯道、黄香道、先天道、后天道、大仙道、师父道、九宫道、迷迷道、一心道、皈一道、真中道、金丹道、吕祖道、如意道、黄经道等封建迷信组织,停止它们的一切活动。在取缔过程,注重对一般道徒的宣传教育工作,登记时对首要分子和一般道徒加以区别,对反动分子坚决镇压。最后登记了27种会道门,首要分子74人,平息了少数会道门的反革命活动,维护了社会治安。
三、刻不容缓救饥民
解放之初,大批失业者和一部分市民家无隔夜粮。救济饥民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市政府从外地调运了大批粮食,给饥民发放。大兴纱厂、炼焦厂、铁路工厂……一切有失业工人的地方,政府都派人把粮食送到工人手中,直到工厂开工,失业工人复工。就连艺人们也都领到了救命粮。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之初到1949年3月底,一年多的时间,共发放救济粮20多万斤,人们券20多万元。1949年,全市一切脱产人员又开展了3个月的节约运动,从伙食中节米每月一万斤,用以救济贫苦烈军属、失业工人、贫苦市民和灾民。对于因国民党飞机轰炸而受损失的市民,市政府也都给予适当安置,发给救济粮,送医院抢救治伤。政府的救助稳定了人心,安定了社会秩序,许多人双手捧着金黄色的救命小米,热泪盈眶,情不自禁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

第二节 恢复生产 发展经济

刚解放的石家庄,不仅政治情况复杂,而且百废待举。尽快让石家庄活起来,由靠救济生存的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正确方针,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市民群众,战胜了重重困难,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让石家庄的工厂烟囱冒了烟,市面商店开了业,国营、合作、私营"三驾马车"闹石门,使百业凋敝的石家庄活起来。
一、公营经济大发展
在保护、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人民政府把国营、公营企业作为城市经济建设的基础和领导力量,下大力气,狠抓恢复和发展。石家庄的国营、公营工商业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没收的官僚资本和敌伪的工商企业,主要有铁路大厂、电厂、电话厂、炼焦厂等;二是从根据地迁来的企业,主要有面粉厂、制药厂、轧油厂、烟厂等;三是新建企业,工业企业有:裕华铁工厂、华北交通工厂的机器制造、裕民玻璃厂、裕民造纸厂等。商业企业,1948年初到年底相继建立了国营粮食公司、花纱布公司、煤炭公司、百货公司等。
按当时的习惯分类,归属晋察冀边区(华北政府)的工商业为国营企业,归属石家庄市的为公营企业。1948年1月,国营、公营工商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石家庄市国营公营工业企业统计表 1948.1
归 属 工 厂 名 称 从 业 人 员 资 本 (亿)
晋察冀边区 大兴纱厂 970 5000
晋察冀中央局 振华铁工厂 10
晋察冀中央局 振华兴厂 25
晋察冀中央局 振华制棉工厂 16
晋察冀中央局 振华工厂门市部 5
晋察冀中央局 振华制冰厂 22
晋察冀中央局 振华酒精厂 11
晋察冀军区华北实业公司 华北联合工厂 50 2
华北铁工厂 40 3
晋察冀边区工业局 炼焦厂 300 70
晋察冀边区工业局 朴坚工厂 7 0.2
石家庄市政府 裕民实业公司 200
石家庄市政府 裕民制粉一厂 38
石家庄市政府 裕民制粉二厂 55
石家庄市政府 育德铁工厂 46
石家庄市政府 裕民制冰厂 18
石家庄市政府 新华织布厂 402
石家庄市政府 裕丰电磨 42
石家庄市政府 石家庄制油厂 18
石家庄市政府 第一酱油厂 14
石家庄市政府 石家庄公营制面厂 28 1
石家庄市政府 公营露酒厂 42 4
石家庄市政府 第一酒厂 67 1
石家庄市政府 第二酒厂 26 1
石家庄市政府 第三酒厂 27 1
石家庄市政府 第四酒厂 28 1
石家庄市政府 第五酒厂 20 1
石家庄市政府 解放铁工厂 35 0.1
石家庄市政府 华北皮革厂 19 3
石家庄市政府 北方印刷局 5 0.05
合 计 30 2035 951.6





石家庄市国营、公营商店统计
归 属 名 称 从 业 人 员 资 本 (亿)
晋察冀军区 影片营业部 10 0.2
冀中区 冀中实业公司分销处 0.6
石家庄市政府 石家庄日报社 136 10
石家庄市政府 晋察冀日报材料厂 17 0.5
石家庄市政府 晋察冀新华书店 12 2
石家庄市政府 华北新华书店 8
石家庄市政府 兴业印刷局 12 1
石家庄市政府 石家庄贸易公司 70
石家庄市政府 市民油盐店 14
石家庄市政府 民众粮店 32
石家庄市政府 大众商店
石家庄市政府 晋中煤铁公司 33
石家庄市政府 建业五金电料行
石家庄市政府 华茂商行
石家庄市政府 裕华隆染厂 6
石家庄市政府 兴华裕电磨 6
石家庄市政府 裕丰×× 7
石家庄市政府 永昌号(布纱) 3 10
石家庄市政府 四号旅馆 4 0.03
石家庄市政府 正大煤铁公司 23 1000
石家庄市政府 石大花店 8
石家庄市政府 信托商行 24 300
石家庄市政府 永安旅馆 6
石家庄市政府 建华二厂门市部 4 0.5
合 计 24 359 494.73

为了探索管理城市工厂的经验,加强工厂党的工作及职工工作,1948年9月1日,市委成立了"工厂工作委员会",并派出工作组深入到各国营、公营企业,依靠工人群众改进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促进了国、公营企业的发展。
仅仅一年时间就使昔日的废墟上,机器轰鸣,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据1949年2月全市工商大调查统计,1948年底,国营、公营工业机器生产13大类46家,从业人员9087名,资本总额18亿多元,手工业生产8大类27家,从业人员394人,资本总额0.16亿元。商业企业16行42家,从业人员1422人,资本总额2.9亿元。国营、公营工商业资本总额占公营、私营、合作经济总资本额的65.56%。国、公营企业虽然户数少,但掌握了铁路、电力、轻纺、机器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工业,占据了粮、棉、油、铁、煤、布等主要生活资料市场,成了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年公营企业发电量1011.314千瓦,自来水24.12万吨,制造车床156台,奥油612吨,碳酸200吨,早酚400吨,肥皂655箱,纸烟35759条,酒及酱62万斤,粮食加工2577万斤。运输力,发展公共汽车54辆,胶轮大车533辆,铁轮大车2233辆,总装载量349.47万斤。全年工商业赢纯利25663万元(旧币)。
二、合作经济初露头角
在发展公营经济的同时,市政府还努力发展城市合作经济,以解决城市就业,稳定物价,活跃市场。当时,市内货物奇缺,价格昂贵,如蔬菜,市郊一斤128元,市内一斤上千元。市政府工商局工作人员在组织小商联合会时,萌发了将失业的商贩临时组织起来,到郊外购运蔬菜进市的想法,既丰富了市场,又解决了就业,一举两得。于是,由小商联合会出面,1947年11月25日起,组织人数少则四五人,多达六七十人的合作社,贩购蔬菜进市销售。入社自愿,资金集股。开始赢利甚丰,吸引了更多的人,到12月5日,仅仅10天,桥西组织起了工商小组135个、合作社18个,社员3694人,股金78万元。桥东排子车工会和洋车工会也组建了合作社。市贸易公司也以赊贷方式组织了16个工人消费合作社。于是市场价格下浮,白菜每斤由1000元降到400元,大葱每斤由1600元降到600元,猪肉每斤由1万元降到了0.5万元,花生油每斤由8000元降到2000元。市场稳定,失业者有了生路,社会安定下来。12月5日以后,各区、街政府领导、协助各街道组织合作社,到1948年1月底,全市办起各种形式的合作社182个,有社员23429人,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而按行业组织起来的合作社有26个。共运进市内蔬菜247万斤,粮食76万斤,肉、油42万斤,干鲜果品37万斤,煤18万斤,卷烟4022条,烟丝2506斤。市场货源充足,价格继续下落。白菜每斤降至280元、葱400元,猪肉4500元,羊肉5050元,粉条2000元,市内外价格接近平衡。到1月底,全市合作社共赢利2.9亿元,平均每天可供1.5万人生活费用开支。
合作社的兴起,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使大批穷苦市民绝处逢生。同时也萌发了新的生产关系。自愿结社,入股分红,民主管理,照顾特困户。
1948年2月,市区撤掉各处关卡,物质交流畅通,以运销为主的合作社面临生存问题。市政府及时做出了将合作社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计划,引导转产,生产、经销结合,改组为群众自愿结合,以行业为主的劳动集体经济组织的决策,发出了《关于发展合作社的指示》和《关于合作社的指示》,就合作社的性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营范围、优惠政策、组织领导等做出了5条具体规定。市工商局增设了合作科,专司合作社的审查、发证、管理工作,各区政府专设了工商助理员,各街政府增设了生产委员,负责合作社各项工作。对合作社进行了整顿、转产等工作。各合作社瞄准市场,确定经营方向,有18个合作社转为棉织业生产社,民生市场合作社转成卷烟厂。到3月底,转为生产社的56个,供销社69个。调整转产后的合作社,形式多样,更加规范,而且由初级贩运营销发展到较为高级的生产、营销企业。随着市场不断变化,合作社不断变更,终于出现了巩固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到1949年3月,真正巩固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31个,其中手工业合作社23个,供销合作社7个。
三、保护私营工商业
石家庄近代工业基础薄弱,支撑市面的主要是中小工商业,解放时,全市商业2千余户。工业以手工生产为主,如全市33户铁工厂,仅有钻床11台、电焊机2台、柴油机1台、10马力发电机1台、砂轮一台、电磨一台、气泵一部。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从业人员少。而且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由于大多数工商业者对人民政府的政策不了解,再加上"左"的干扰,乱抓乱斗乱抄,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致使工商业者怕炸、怕抢、怕捕、怕并,出现了大吃大喝、化大为小、支应门面,甚至转移资财的混乱局面。2270户商号,开门893户,而繁华地段的南大街的商号几乎全都关门停产。
市政府一方面多次发布安民告示,宣传政府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严禁侵犯工商业者的合法财产和经营权,号召开门复业,并采取措施,禁止乱抓、乱抄、进市争购物资,将查封的17户商号启封复业,将进市抓人的农民动员离市。另一方面,调整税收,减轻私营工商业税赋,发放贷款。据1948年统计,人民银行对私营工商业放贷9972万元,私人银号放贷13405万元,合计2.3亿元。
在采取各种措施的同时,市政府又召开座谈会,和工商业者共商发展大计,这是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形式。据档案记载,从解放初至1948年上半年,共召开了22次,既有工商业者代表座谈会,又有行业座谈会,既和工商大户座谈,又和店员、学徒座谈。政府宣布政策、方针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处理办法,释疑解难;工商业者提问题,谈想法,双向交流。到1948年3月份,大部分工商户逐步消除了不安情绪,复工复业,一些出走敌占区的工商户也纷纷返回,1948年2月份返回3户,3月份返回15户,4月份返回36户、5、6月份返回21户。到6月份,工商业已呈现发展趋势。

私营工商业变化对照表
日期项目 1948年1月 1948年6月
户 数 人 数 资 本 户 数 人 数 资 本
商业 1956 6093 174.67亿元 2441 7941 165.04亿元
工业 814 2762 45.55亿元 1438 5297 84.89亿元
小商 8467 3918 10.66亿元 4052 5679 15.63亿元
小手工业 40 65 0.2亿元 150 205 0.56亿元
合计 5677 12838 231.08亿元 8081 19122 266.12亿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6月份工商户增加了70%,人数增加67%,资本增加了8.6%。
平、津解放后,工商业中心北移,石家庄的工商业受到冲击。为适应市场变化,市政府实行"经济改组",调整工业生产品种结构,确定工业生产以绵织、铁工业、煤炭、榨油为主,到1949年六七月,生产便恢复正常。为了发展商业流通、活跃市场,在1948年建立的14个集市的基础上,1949年又建了粮食、棉花交易所,统一了度量衡,为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公营、合作和私营三种经济成分,1949年粗略统计,私营工商户占48.5%,从业人数占51%,商品额占30%左右。
在对私营工商业保护和发展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造和限制措施,主要形式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和旧管理制度的改造。
由于1948年至1949年还处在恢复生产阶段,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只是初步的。个别的重点行业,如棉织、铁工、榨油、弹轧等行业,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帮助供销、国家订货、奖励技术进步与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等,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国家订货方面,据石家庄市委1948年《关于石家庄一年来工商业恢复与发展问题》(初稿)中记载,最早是在铁业和棉织业进行,如1948年1-3月份,国家供给私人工业的铁11.17万斤,铝板100张。收购生铁水车119架,锅14484口。向棉纺织手工业订购11400匹布。12月份,在一定利润下,又定立1775匹的织布合同。到1949年下半年,国营花纱布公司与大部分私营棉纺厂签订订货合同,供应其原料吸收其产品,帮助私方解决了资金周转和销货难的问题。到1950年1月,棉纺业订货者占全部生产厂家的76%。棉纺最大企业大兴纱厂发还私人后,花纱布公司采取了以绵换布的方式,既帮助其解决了资金周转和销货难的困难,又引导其按照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铁工行业,到1949年基本上实现了由国家供给私人工业生铁、铝板,然后由水利推进社大量订购水车,使生熟铁业都获得发展。到1949年10月份,由于国家大量订购水车和棉布,极大地刺激了各种主要产品的大量增加,10月份与9月份相比较,生铁水车增加了3倍,熟铁水车增加了1.5倍,铁锅增加了63%,布匹增加96%。
在供销方面,政府一方面帮助建立了铁工、工艺、制革、毛巾四个产销联营组织,另一方面,于1949年9月,组织国营、公营企业及国家银行、合作社、对粮、油、盐、棉、煤、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实行统购包销和代购代销,使私人资本受到限制。市政府还领导成立了以国营、公营为龙头的"行业委员会",集中力量,统一管理,把私营企业完全置于国营经济的领导之下。到1949年底,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改造形式在各行业普遍推开。
从1948年8月开始,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对私营工商业旧有制度的改造工作。1949年3月,首届石家庄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关于《石家庄市私营工厂商店职工工资福利劳动保护战时暂行办法》。《战时暂行办法》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原则下,从工人政治权利、工时、工资、福利、劳动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作了规定。随后,各行业依据《战时暂行办法》结合行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贯彻的办法,限制了私营企业业主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改善了劳资关系,为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四、战备和增产补损运动
石家庄解放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断派飞机轰炸,派地面部队偷袭,妄图把这个新生的人民城市扼杀。从1947年11月12日开始,蒋机就飞临石家庄上空,狂轰滥炸,目标主要是电厂、大兴纱厂、焦化厂、铁路大厂、铁路以及居民区,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以大兴纱厂为例,从11月12日开始,国民党的飞机,对大兴纱厂狂轰滥炸一周。以11月13、14、15、16日四天为最厉害,共投弹175枚之多,炸毁厂房、仓库、办公室等房屋建筑452间,116331平方米,炸毁细纱机3000锭,络经机200绽,络纬机300绽,变压器5座,其他机器设备50余台。炸后起火烧毁棉纱12000件(每件400磅)、棉花2307包(每包160斤)、棉毯41.5包(每包100条)、毛巾7包(每包100条),和足够11000绽、300台布机使用至少三年至多十余年的各种机物料,另外,还损失了二亿多元的法币现金。
接着,蒋机不定期随时实施轰炸。以1947年1月15日为例,敌机轰炸后,复兴路东口路北路南、厂子巷、吉祥胡同、声远里、普安胡同、三条胡同等居民聚居区变成一片废墟。躲进地洞的四五十人,因洞口炸塌,全部闷死。二区七街、学堂街一带,炸毁房屋50多间,居民罗小皂一家5口全部遇难。大同街炸毁房屋七八十间。工商业繁华区炸毁商店、作坊、摊点房屋370间,受损工商户315户,死伤37人,损失物品折合款额205850余万元(旧币)。再如1948年8月22日和9月中旬,蒋机两度轰炸,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8月22日三度有18架蒋机轰炸居民区,死亡67人,毁房100余间。9月中旬,一连五天狂轰滥炸,13日更为肆虐,从下午2点半至4点半,两个小时内21架敌机分三路投下炸弹70余枚,其中1000磅的重型炸弹10余枚。公安局干警13人遇难。新华路铁路分局被炸死职工7人。新开街警备司令部死难工友4人。还有一些单位和居民区被炸死职工和居民30人,伤25人,炸毁房屋200余间。14日,又有17架敌机集中轰炸了郊区南新城、大郭村及肖家营等处,驻南新城的"军大"牺牲21人,伤22人,村民被炸死78人,伤95人。军校驻房全毁,民房仅大郭村一村即毁2320余间,损失粮食540石。正如10月6日石家庄市各界联合追悼历遭美制蒋机轰炸牺牲的烈士和死难同胞大会上的祭文写的:"美蒋匪帮,残暴不胜,铁枭肆虐,闾里尽掠,机枪扫射,炸弹砰轰,商号工厂,屋夏四倾,婴儿妇女,尸体纵横,瓦砾遍地,一片血腥……"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我没有控制权的情况下,使人民群众的损失特别是人员伤亡减低到最低限度,市政府做了大量的防空、救护、救济工作。1948年2月成立了防空委员会,组建了防空总队,各区、街也组建了相应的防空救护队,动员机关、群众挖掘防空壕沟,做好防护准备。敌机来袭时,及时报警,组织群众疏散、隐蔽。在每次敌机轰炸中,防空总队和各区街防护小队都能及时到位,维持防空秩序和实行警戒,挖掘被掩埋的市民,及时送医院抢救。对受灾市民,适当安置,并发给救济粮,死都给以棺木。
由于政府采取了积极的防空措施,虽然屡有损失,但市面平稳,民心安定。各工厂纷纷冒着敌机继续轰炸的危险,不顾严寒地冻,积极参加修复生产工作。大兴纱厂从1947年11月中旬,到1948年元月中旬,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纱场厂房的修复就基本完成。元月18日开动了第一台细纱机,从二月份开始正式投入生产,到五月份开出了6300绽。5-8月三个月中,又修复了1000绽。
在飞机轰炸的同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又两次派遣地面部队奔袭石家庄。1948年5月,策划了阎锡山、傅作义合袭石家庄,结果阎锡山部一师在盂县被歼,傅作义部惧歼未动。10月下旬,蒋介石亲赴北平,又一次策划了奔袭石家庄的军事行动。动用了主力第九十四军、新编骑兵第四师等为先头部队,配属500辆汽车,装裁大量炸药,其后还有第三十五军、十六军、九十二军的三个师为后续部队由涿县等地经保定南下。
为粉碎敌人偷袭的阴谋,毛泽东主席在一周之内为新华社连写了三篇消息和评论,揭露了敌人的偷袭阴谋。中共中央军委几次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军事计划。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华北军民在保石路沿线的望都、唐河、沙河、滹沱河筑起四条防线抗击敌军。石家庄市也紧急动员,全市投入紧急战备工作中。各单位纷纷组织自卫队护厂、护校、护店,仅内市区就组织了4500多人的治安防卫队,配合政府维护社会秩序。为了避免损失,市委将各国、公营厂矿的机械设备、物资档案、技术人员和大多数中等学校的学生疏散转移到获鹿、赞皇山区和衡水附近的铁路沿线农村。据大兴纱厂、炼焦厂、铁路大厂、电灯公司、电话局、裕民实业公司等6个单位统计,共运走机器物资1894吨。铁路员工高度紧张地工作,一周内的运量达1.1万吨,并突破了日运量3000吨的记录。
偷袭以失败告终。11月初战备结束。为了把损失弥补回来,全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补损"运动。首先由铁路大厂开展,得到了市委的高度赞扬。市委于1948年11月20日发出全市公营企业开展增产补损竞赛运动的号召,得到了全市职工的热烈响应。全市近30个公营企业积极投入到竞赛运动中来。各工厂的党、政、工组成了竞赛委员会。各部门互相支援、密切配合,使劳动率成倍地增长。铁路大厂平均每天完成两个星期的复工计划,第一发电厂两天完成十天的计划。不少厂矿还改进经营管理,改革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烟厂技师张文增发明了新式切烟机,使华北实业公司烟厂增产25%。大兴纱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安装11296锭的工作任务。在轰轰烈烈的劳动生产竞赛运动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著名歌剧《红旗歌》女主人公,就是以女工阎金芬为原型的。机电保全和纱厂保全工,除了修理损坏的零件外,还搞大修配,完成了三部细纱机、暖气设备、给水设备、喷雾设备、以及四道粗纱机的大修配任务。原来本厂根本不能制造生产的机器零件,如锭脚、锭心、罗拉、距纱架等,现在工人自己动手制造。1948年共制造大小机器零件141963件,解决了修复当中的困难。在安装机器方面效率更高。保全工人安装288个锭子的一台细纱机,在5月份以前需要140多个工,到9月份安装400个锭子的一台细纱机,就只要100个工了,10月备战以后,安装一台细纱机只50个工就够了。短短几个月中,工效提高了二倍以上。安装钢丝机5个人12个小时包大锡林五个,比以前12个小时包大锡林2个的效率,也提高了一倍。另外,电料科18个工人,全年完成了500余马力动力、近千盏电灯的安装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量之大,是过去根本做不到的。由于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纱、布产品总产量迅速上升,棉纱由1948年1月份的4.87件,提高到12月份的854.82件。棉布由1月份的23匹,提高到12月份的4595.10匹;棉毯由开始生产时(6月份)的1506条,提高到了12月份的3587条。

第三节 重在建设 百业初兴

石家庄解放,为各业复兴创造了条件。入城之始,人民政府在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建设城市,使石家庄的各业兴旺起来。
一、市政建设
无论是日本侵略军,还是国民党政权,都把石家庄当作军事据点,为战争服务成了城市的基本功能。解放后,恢复石家庄城市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要求,是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首先,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供水、供电、通邮、通路。填平了国民党政权挖掘的47公里长的内外防护沟,平毁了各类碉堡6000多座,抢修了被国民党飞机炸毁的市政设施。1947年11月20日,电灯公司恢复供电。同日,接收自来水厂,成立了自来水公司,修复了被炸毁的配水管道12处,1948年1月5日市区恢复供水。1947年11月22日,电话局恢复通话业务。
局势稳定后,市政府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用于市政建设。1948年修补沥青路面5000米,占全市沥青路面70%。整修了南小街、宁远街、永安街等土路2500米,修筑了通往外埠公路21000米。整修排水涵洞85米,新建排水明沟1500米,疏浚明沟2000米,占全市排水明沟三分之一。修整了暗沟2700米,完成了砖侧沟补修工程1720米,并完成了南大街、民族街清淤排水工程。对石家庄火车站的重点设施不断进行修复和扩建,抢修了铁路、加固石家庄西面、北面的防水工程--石宁堤。颁布了《石家庄公共卫生规则》、《石家庄暂行建筑条例》、《石家庄建筑区划暂行规定》等法规。供水工作逐步走上正规,1948年制定了《石家庄市供水暂行章则》,确定了水价。1948年,自来水用户594户,用水人口5148人,年售水量22.8万立方。1949年自行设计、自行安装第一台10HP送水机,完成了全市消火栓、公用栓的整修工作和宁远街、于家街循环管道铺设工程,提高了中山路以北供水能力,全年售水量达到25.1万立方。
1948年建设局成立了公园办公室,负责公园管理和城市绿化。同年5月29日,动工修建胜利公园,1949年3月改为华北烈士陵园,1949年市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又决定兴建桥东公园(长安公园)。石家庄解放时,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街道长度11.4公里,仅有街道树470株。1948年春,成立了植树委员会,组织义务植树万余株,修复中华路绿地八处。辟地137.2亩,兴建苗圃。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兴起
解放前,石家庄市有7所中等学校,即市立第一中学、市立女子中学、私立石门中学、私立建国中学、省立商业职业学校、中学进修班、正定中学师范联合中学、共计51个班,学生2499人,经常到校的人数为2140人,教职工160人。小学78所,其中完小22所,初小56所,共计学生15825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对部分教职人员集中到政治学校学习,大部分教职员留校复课。11月25日,78所小学有72所复课,其中完小14所。1947年11月底,将所有中学合并,成立了石市联合中学,分为男生部(校址在市教育学院旧址)、女生部(现一中校址),原来的省商业职业学校成为市联中商职分校。1948年联中撤销,男生部改设市立中学,女生部改为市立女子中学,迁到现十七中校址。1948年春,又成立了石家庄师范学校。当年9月,又将市立中学分为两部分,设立了第二中学,原市立中学改为第一中学。全市在校中学生1871人。到1949年春开学时,有小学81所,其中市立小学76所(内完小15所),师范附小(完小)一所,机关工厂所办小学3所(内完小一所),私立小学一所。小学生计16883人(内含高小2289人)。到1949年底,全市有师范一所,中学三所,小学122所。
另外,还进行了干部补习教育和工农速成教育,先后办起了石家庄市民众教育馆、市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企业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等,市内各区办了市民学校,各厂矿也设立了补习学校。仅从1948年开始,到1949年夏季,业余补习学校就办了四期,先后开办7个初中班,4个小学班,一个升学预备班,一个就业预备班,学生600多人。为解决私营企业职工的学习问题,开办了私营企业职工业余学校。到1949年7月,全市有私营企业职工业余学校5所共计17班,男女学生784人,其中工人611人,占总数的78%,职工家属、家庭妇女、小商贩等173人,占学生总数的22%。
三、文化复兴
石家庄解放后,文化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一大批文化名人进入石家庄,如:凌子风、郭兰英、王昆、张梦庚、崔嵬、周巍峙、马彦祥、阿甲等。华北平剧院也进驻了石家庄。市委组建了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下设秘书、美术、音乐、戏剧、戏曲改革工作组。后来又成立了文艺工作委员会,开始了对旧文化的改造和新文化的建立、普及工作。接收石家庄市内留下来的剧团有:革新剧社、义合评剧社、线弦剧团,前进秧歌团。全市艺人总数为541人。向艺人们发放救济粮,组织艺人学习,改革旧的班社制度,废除私人班主,民主推荐社长,让艺人组织起来,使剧社成为集体所有制。同地逐步改造旧的影剧院。石家庄解放初期,我们接收过来的影剧院大小有十五六个,其中戏院多,影院少,大都破料不堪,演出条件很差。根据情况,对这些剧场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一是立即收归国有经营,如人民礼堂(建国堂戏院)、新中国戏院(第一舞台)、五一戏院(升平戏院)、解放影院(劝业场影院)、艺术戏院等,一切行政、财务、人事和影戏业务均归当时的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盈亏由国家负责;二是由国家代管的过渡形式,如新世界戏院、新新戏院、同庆戏院、中华戏院等,因其分布在南花园,而且条件较差,当时采取国家"代管"形式,国家扶助经营,经济上自负盈亏;三是自管制,如东华戏院、和平戏院、海市戏院、义友戏院、胜利戏院、天泉曲艺厅等,这些场所多系临时建筑,设备简陋,但当时业务情况较好,收入较多,所以私方有自营的积极性,仍维持了私有制。根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审改剧目,通过组织艺人学习,结合重点剧目分析、座谈,进而组织"讲习班",请专家讲课,提高艺人的思想认识,分辨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改戏。并排演了一批新戏,计有《兄妹开荒》、《白毛女》、《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闯王进京》、《反南阳》、《陈胜王》、《九尾狐》、《正气图》等。还有丝弦剧团自编自演的剧目《农民服务所》、《农民与蛇》等。这些剧目的演出,既发展了戏曲,也增加了剧团的经济收入,戏剧界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
为了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北平解放以后,石家庄市的几个戏院,曾接待过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张君秋、吴素秋、丁果仙、常香玉、荀慧兰、毛世来、李和曾、王玉馨、金月仙等全国著名的艺术家、表演家的演出,对石家庄戏剧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也空前活跃起来。筹建了新的民教馆,设立了图书馆,开辟了展览室,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购买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图书3000多册,报纸10多种。把经过整理的有科学价值的旧文物和搜集的胜利品,用来建立陈列室,还建立了问事处,设立了黑板报,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专出报道国内外和本市的重大新闻。之后,又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在各区建立了教育分馆,开展了图书借阅活动。并在人民公园建立了图书代借站,在大桥街、解放路设立了图书室。到1949年,年图书借阅量达3万册次。同时,陆续从中央直属机关,晋察冀边区和华北政府图书馆接收文物近万件,图书12万册,于1950年成立了图书博物馆。
为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全市还成立了俱乐部,修建了体育场,开展了生动、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1949年开了职工运动会,参加秧歌比赛的就达1400多人。各工厂有秧歌队12人,俱乐部13个,解放一年来,职工自己创作剧本20多部。其中铁路工人魏连珍创作了剧本《不是蝉》,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进京公演,引起强烈反晌,《人民日报》发了评论文章。之后,又到上海演出一个月,场场满座。
四、新闻事业
石家庄解放前的报刊、电台,除中共地下党组织不公开的出版物和少数中派报纸,多数新闻机构是国民党政权的宣传舆论工具。石家庄解放后,必须建立人民自己的宣传舆论机构。
1947年10月,清风店大捷后,石家庄还处于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时,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就决定,由《晋察冀日报》和《冀晋日报》抽调人员,做好准备,到即将解放的石家庄创办报纸,并成立了社务委员会。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后,社务委员会人员随同新组成的中共石家庄市委迅速进入市内,一连接管原国民党的《石门日报》、《前锋报》、《新生活》、《建国日报》等报社的人员和设备,一边积极紧张地创办石家庄解放后的第一份报纸--《新石门日报》,社址设在桥西华安街6号原《新生活》社址内。
为了加强对党报的领导,中共石家庄市委成立了党报委员会。经过几天紧张筹备,《新石门日报》1947年11月18日正式出刊,为四开四版周七刊。1948年1月改为《石家庄日报》。
当时,《石家庄日报》社和新华通迅社石家庄分社是合一的。报社记者在向报纸供稿的同时,又向新华社总社发稿,报社各科接收新华总社电讯,同时向总社拍发本市的稿件。1949年河北省成立后,新华通讯社改称新华通讯社石家庄支社。同年下半年,这种报社与通讯社合一的形式才取消。1949年9月份,报社除有社长1人外,还设有正、副总编,编委会下设办公室、报编部、采通部、经理部。此外,还在全市聘请了特约通讯员,形成了百余人的业务通讯网络。
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是石家庄解放后,在接收原国民党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台址在休门赵家祠堂,当时称"石家庄新华广播电台",隶属市民教馆管辖。1948年初,移交市人民政府文化局管辖,台址由休门赵家祠堂迁至文化馆(今中山路工商银行桥西办事处所在地),由文化馆代管。当时,石家庄周围的一些大城市尚未解放,为了防止敌机轰炸,改为"石家庄新华有线广播电台",使用10瓦、30瓦、40瓦三部扩音机,并借用电信局线杆架设线路,安装喇叭,使南大街、大桥街、民族街、五一街等繁华地带通了有线广播。
1949年夏,石家庄新华有线广播电台迁到中华大街128号,在搞好有线广播的同时,开始恢复无线电广播。此时,广播设备和播音条件极其简陋,一部25瓦发射机,发射线只有20米高,全台有9名工作人员,直到1950年以后,广播设备才有了明显改进,全部改用无线电台发射广播,正式定名为"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石家庄战役,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攻坚战,夺取大城市的先例,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城市的序幕。石家庄解放后,中共中央进石家庄西北的西柏坡,指挥了三大战役,同时也直接领导了石家庄的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这时的石家庄成为党中央的前哨,成为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实验基地。同时,石家庄也成为党中央的对外、对内接待站,中央主要领导和各野战军首长都在这居住过。这时的石家庄,不仅为全党、全国提供了接管城市、建设城市、建立人民政权的经验,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管理干部和建设人才。这一时期,石家庄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成为石家庄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第一节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的石家庄

1948年5月,历史的发展,又一次把石家庄和中国革命的进程联系起来。继"攻克石门"战役开创了"夺取大城市之创例"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之后,又因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驻石家庄西北90公里处的西柏坡,而奠定了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对内、对外接待站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由于石家庄处于交通要道,又有机场,所以石家庄就成了进出西柏坡的必经之处,因此成了中共中央对内、对外的接待站。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交际处。据时任石家庄副市长的臧伯平回忆:"石家庄紧靠西柏坡,又是我们解放的第一个较大城市,于是,石家庄便成了前线的后方基地,接待过往的中央领导、各野战军首长和国际友人,是重要的工作。那时,各野战军首长到中央开会、汇报,都先到石家庄,再到西柏坡,然后再取道石家庄分赴各地。不论谁来,我们都认真接待,妥善安排,他们赴前线时,我们都给他们买些生活用品,以供在前线的军政人员应用,使他们感到我们手里也有了城市,有了后方保障。朱总司令曾在石家庄住过,他老人家很是平易近人,市里开干部会,请他,必到,有时还发表讲话,来指导石家庄的工作。我还接待过彭德怀副总司令。彭老总生活朴素,有一次陪他吃饭,菜还没上全,他怕误了火车,饭没吃完,就起身乘汽车走了。毛主席也在石家庄住过,这事对外保密,外人谁也不知道。"
接待国际友人,也是大任务。如:1949年1月3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来华,飞机就在石家庄机场降落。
石家庄还多次接待过国民党和谈代表、投诚起义人员和各界人士。1948年12月16日,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B-24型轰炸机中尉飞行员俞渤等五人,驾机轰炸了南京大桥机场和总统府后,驾机北飞,在石家庄机场安全降落,受到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华北军区负责同志的欢迎和接待。
1949年2月22日,傅作义、邓宝珊陪同上海和平代表颜国庆、邵力子等4人,飞抵石家庄,中央和石家庄市有关领导同志在石家庄欢迎和接待了他们。
二、西柏坡的屏障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驻西柏坡,使石家庄的战备地位更显重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处心积虑,一方面派飞机轰炸、派地面部队偷袭,妄图通过石家庄,进犯西柏坡。另一方面派特务人员潜入石家庄刺探中共中央军政情报,伺机暗杀破坏。保卫西柏坡,成了石家庄特殊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曾两次策划偷袭石家庄的军事行动,均遭失败。1948年5月,国民党阎锡山部和傅作义部曾有合围石家庄的计划,因阎部一师以山西盂县被歼,傅作义部未敢妄动。1948年10月,蒋介石坐镇北平,又一次策划了偷袭石家庄的军事行动,调动了五个师的兵力,兵分四路,从北平经保定南下奔袭石家庄。为保卫石家庄,保卫西柏坡,中央军委抽调兵力沿线阻击,沿线党、政部门也发动群众,滞阻敌人。石家庄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战备热潮,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战备指挥部,各区、局和厂矿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紧急动员群众,疏散物资,组织自卫队护厂、护桥,镇压反革命分子,破获潜伏、暗藏的敌特组织。由于石家庄军民严阵已待,偷袭石家庄的国民党部队10万之众,未敢南下,中途而返。
深挖"钉子",清理、破获敌特,是保卫西柏坡的又一重要工作。
早在1948年3月,石家庄解放时逃亡北平的保定绥靖公署第三联络组组长任福禄又窜回保正,纠集从石家庄逃亡出来的旧部,再派回石家庄,将潜伏下来的特务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三个组,开始"工作"。7月,华北"剿总"二处第三联络组石门区少校组长赵振华潜入石家庄,草拟了石门区工作计划,提出纠集旧有人员,设立联络处,架设电台、搜集情报、散布谣言、爆炸、刺杀、制造恐怖、瓦解组织等任务和活动。一时间,国民党各个特务系统从北平、保定、新乡几个方面纷纷往石家庄派遣特务,计有:华北"剿总"六处二组、华北"剿总"二处七组、国防部第二厅军事联络组、河北省政府统计处、国防部第二厅保密局保定站、华北"剿总"第三处军事组、0760部队保定组、华北"剿总"技术大队、空军情报组、河北省第八专署、暂编新二军谍报队、人民自救先锋、北平党员通讯局、空总、国防部绥靖总队新乡指挥室等。这些特务组织和特务分子活动任务,除了发展组织、刺探情报、策反外,还有更重要的阴谋活动,就是伺机潜入西柏坡,进行暗杀活动,或指引敌机,轰炸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驻地。
市政府依靠群众检举揭发和依靠专政力量侦破,打击敌特的破坏活动。为了使专政机关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市公安局举办了三期训练班,培训侦察人员,组建了三个侦探队、4个情报搜集所,并加强了便衣队和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加强了市公安局与各分局的协同作战。1948年在石家庄,破获抓捕敌特首要分子几十名,使敌特遭到了沉重打击。
保定、天津、北平相继解放后,这些城市的敌特机关停止了往石家庄市派遣特务。但是,一些从石家庄逃往这些城市的敌特分子又潜回了石家庄,初步掌握先后有44人。过了几个月,平、津、保的特务组织又开始活动,仅1949年2-4月,就派向石家庄特务9人,嫌疑分子41人。市公安局依据形势,确定了"及时破案与长期侦察结合"的方针,对危害极大的敌特分子,及时侦破。1949年又破获敌特案件12起,抓捕敌特分子26人。特别是破获了北平敌特机关派遣特务,到石家庄刺探中央驻地的情报,派飞机来轰炸的重大案件,并挖出了藏在晋察冀边区一个企业内向敌特机关报送中央领导行踪情报的敌特分子。还破获了敌特分子派到西柏坡附近伺机暗杀中央领导同志的敌特"八一三"组织。

第二节 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

石家庄解放后,使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中央局合并成中共中央华北局。接着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下,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在石家庄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迁到石家庄联合办公。1948年7月11日在石家庄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华北辖区内的山西、河北、察合尔、绥远、平原和北平、天津五省二市民主选举代表,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统一的华北民主联合政府。经过各地认真选举,共选出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妇女、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新式农民、社会贤达、开明绅士及民主同盟盟员、少数民族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团体代表共598名。
1948年8月7日至19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人民礼堂(现人民影院)隆重召开。在预备会上,选出了董必武、薄一波、彭真等33人组成的主席团。董必武致开幕词,大会先后听取并讨论通过了两个边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军事报告和华北解放区施政方针报告,审议通过了《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了由27人组成的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20日至24日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选举董必武任政府主席,薄一波、兰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任命了政府各办事机构领导成员。
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期间,领导华北人民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完成了平津、徐州、晋中和察绥四个战役的支前任务;并组织领导全区人民恢复、发展生产,积极地解决土改遗留问题,建立正常司法制度,稳定社会秩序。实行鼓励农民增产的《新农业税制》,兴修水利,增加水田。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工商业,使工商业获得逐步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调整了各级政府工作,使其逐步走向正规;抓紧训练干部,并从组织动员与思想教育上准备了新解放大城市的接管工作,为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9年2月22日,华北人民政府迁往北平。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

石家庄解放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联成一片,民商往来,货款流通日益增加,两区流通货币不统一的矛盾日益突出。1948年4月12日,晋察冀边区银行与冀南银行迁至石家庄中华路联合办公,两边区银行货币通用。1948年7月22日,两边区银行合并,改称华北银行,总行设在石家庄。
1948年10月,根据全国形势发展需要,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筹备任务由华北财经委员会和华北银行承担。
1948年11月18日,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政务会议一致通过了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决议。1948年11月22日,董必武签发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发出布告、通告,指出,为了进一步统一货币,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政府协商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三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今中华北大街11号,同日,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
为此,《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短论,指出,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执行起国家银行的职能。

第四节 驻石的部分中央
机构、学校、医院

石家庄解放后至中共中央迁往北平前后的一段时间,石家庄还驻扎了部分中央机构,以及学校、医院。
一、《人民日报》在石家庄印刷、行行
1948年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统一为华北解放区。同时,中央决定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改为华北《人民日报》,作为华北局的机关报。毛泽东在西柏坡为改刊的《人民日报》重新题写了报头,于1948年6月15日在平山县城南五里许的里庄创刊。1948年8、9月间,为便利报纸的出版发行和投递,除继续在里庄印刷外,《人民日报》印刷厂一部搬至石家庄市北焦村,利用纸型铸版印刷《人民日报》,并在石家庄市南大街设立《人民日报》经理部,负责纸张和印刷器材的购置、报纸的发行等业务。北平解放后,《人民日报》迁往北平出版,设在石家庄市的印刷厂和经理部也随之迁往北平。
二、华北军政大学在石家庄
1948年4月,随着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开始,需要为华北各战场乃至全国培养大批高中级指挥人才。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在石家庄成立华北军政大学。
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政大学在获鹿县南新城正式诞生了。这所大学,是由原晋冀鲁豫的军政大学、陆军中学、青年教导团和冀察冀的军政干校、步兵学校等5个单位合并而成的。6月11日,在全校连以上干部大会上,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军区正式宣布学校成立和人员任职的命令。叶剑英任校长谦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校长,朱良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学校设有政治、教育、校务三个部和校长办公室。
根据中央军委给华北军大的教育任务,华北局当时决定:培养团级干部500名,营级干部1000名,炮兵、工兵、摩托、参谋和政工干部各500至600名,还要培训旅以上的高级干部,共收学员4000至5000名。并确定了学校的教育方针:培养成千上万的政治上坚定,能掌握与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正规建军、正规作战的军政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48年7月1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朱总司令亲临检阅并勉励大家为办好学校而努力奋斗。学校成立初期,由五个单位集中到石家庄的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经历各不相同。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对全校学员进行考试和分科编队,到8月底,全校学员编成八个大队和三个直属队。除营职干部人数较多而编成两个大队外,团级干部、炮兵、工兵干部、政工、参谋人员,以及预科学员各编一个大队,三个直属队是:台湾队、华南队及高干队。另外还有一个步兵学校。全校人数12186人。
华北军政大学在石家庄办学的两年多时间里,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克服教学器材和物质条件差等困难,甚至在敌机不断空袭的情况下,培养输送各兵种骨干和初、中级军、政指挥员1.4万名,培养军事、政治、文化教员1千余名,研究编写教材80余种,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后来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高度赞扬。在国民党军偷袭石家庄的危急时刻,学校编成战斗分队,同其他驻军一起在滹沱河沿岸组成防线,为保卫和建设石家庄贡献了力量。直至1950年9月,华北军政大学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一部分跟随刘伯承到南京创办军事学院,一部分到北京参加训练总监部的工作,大部分骨干留在石家庄组成华北陆军军官学校,以后又几经变化沿革为现住石家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学院。
三、华北补训兵团在石家庄
1948年5月初,华北军区在石家庄组建了"华北补训兵团",其主要任务是统一负责补充新兵、训练俘虏的工作。该兵团由原冀南、冀中、太行、北岳、冀鲁豫等军区部队合并组建而成。机关设在原国民党石门税务大楼,与石家庄警备区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石家庄警备司令曾涌泉任兵团司令员(开始滕代远曾兼任司令员),朱良才任政委(未到职);警备区副司令叶楚屏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刘伯阳任副参谋长,旷伏兆任政治部主任。机关由政治部、司令部、供给部、卫生部四个部组成,下设九个旅。
华北补训兵团从1948年5月成立到1949年9月撤销,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共训练新兵和部分解放战士约15万人。大部分战士分配到华北野战部队,有近6万人补充到其他军区。
补训兵团除了教育训练外,为保卫石家庄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蒋军飞机轰炸石家庄时,补训兵团同其他驻军一起用高射机枪、迫击炮等组成火力网对付来犯敌机;与有关部门协同组成消防队、抢险队、救护队,以抢救因敌机空袭给人民城市造成的损失和灾难;并实行总动员,组织全市人民进行防空,实行灯火管制等。还配合公安局侦察敌情和敌特秘密电台,打击潜伏特务和地痞流氓的破坏活动。在蒋傅军偷袭石家庄时,他们积极备战,同全市人民一起,保卫新生的人民城市,赢得了全市人民的赞扬。华北补训兵团在保卫解放区、支援全国解放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外事学校在石家庄
1948年6月,为了迎接全国的解放,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由中央外事组领导,校址紧邻华北军政大学。叶剑英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同时又是中央外事组的组长,王炳南是副组长,因此外事学校党和行政的领导关系都在华北军政大学。全校共有学生约七、八十人,第一任校长是华北联大外国语学院院长浦化人,校长下面设有组织、教育、总务三个科。
外事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初级翻译和外事干部,教育方针是在政治教育基础上进行业务学习。学习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个人学习和集体互助结合,业务学习时间占70%,政治学习时间占30%。学制原订为本科二年、预科三年。实际上,由于工作需要,不到一年绝大部分同学都陆续分配到各外事部门工作。学校只有一个英语专业,全校共有本科两个班(即A班和B班),预料一个班(即C班)。业务数学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国民党傅作义部偷袭石家庄时,学校奉命向赞皇转移,不论男女同学都背上自己的被褥衣物,长途行军十分疲劳,但每当停下休息,不少同学还掏出书本在路边学习。
1948年12月叶剑英担任北平军管会主任,命令外事学校迁往即将解放的北平,外事学校便离开自己的诞生地北上,第一步先到良乡。1949年2月,又由良乡迁到北平。6月份,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合并于该校,学校改名为外国语学院。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扩大,后变迁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学院。
五、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进驻石家庄
石家庄解放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也迁入了石家庄。首先进入市郊北杜村一带乡村,华北军区成立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仍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48年秋,该院由杜北分批进驻石家庄原国民党联勤六十三医院旧址(1945年前为日军华北陆军医院)。院长由华北军区卫生部长钱信忠兼任,下设医务、秘书两室和按医疗业务分工的五个部,此外还编有护士学校和杜北分院。
医院原有的房舍设备,几经战火,大都损坏,加之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的破坏,房舍倒塌,院落荒芜。医院在"边收容、边津设"的口号下,于1948年10月8日,正式收容病人84人。10月24日,举行了开院典礼。这时恰逢蒋傅军偷袭石家庄,形势紧迫,医院又奉命于10月29日向衡水转移。一个月后,形势安定才返回石家庄。

第五节 为全党提供了城市工作经济

石家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因此,解放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工作,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把石家庄作为全党工作重心转入城市的实验基地。石家庄在接管城市、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方面,在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提供了城市工作经验
在石家庄解放到建国初期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等中共中央领导曾在石家庄视察、停留,给石家庄城市工作以具体指导。在中央工委、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下,在接管城市、管理和建设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在城市工作中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接管城市后必须重视建设的方针,尽快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必须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方针,制止乱批乱斗、乱抄乱查,正确处理劳资矛盾,实行劳资两利;必须实行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方针等等。这些经验,为后来解放的城市提供了可资可鉴的经验,也为党中央制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实践经验。中共中央、华北局十分重视对石家庄城市工作经验的总结。中央工委多次派调查组到石家庄了解情况。中央还陆续派了很多高级干部到石家庄考察调查城市工作,如胡乔木、黄敬等。中央工委于1948年2月19日向有关解放区发出了《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的电报。紧接着,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明确指出"石家庄城市工作经验必须引起全党注意"。 《人民日报》也于1949年4月17日发表了《一年来石家庄工运告诉了我们此什么》的短论,指出:"前昨两日本报发表的石家庄职工运动和增产运动的经验,给予我们一些什么重要的启示呢?最基本的一个是依靠维的问题。""如何依靠工人阶级?石家庄在解决了依靠无产阶级的思想后,也摸索到了一些极为重要的经验。"石家庄的经验,也曾向部分新解放的城市介绍过。
二、提供了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
1949年7月21日,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为全国各地方政权建设提供了范例。
首先进行了人代会代表的民主选举。市委、市政府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进行选民登记,自下而上,认真进行了选民资格审查。之后,进入了代表候选人提名阶段。代表候选人提名不内定,不由上级授意提名,由选民自由提名。人代会代表由两种方式产生;一是市区、郊区以村街为单位,每选民2000人选举代表1人,二是行业、团体代表。各区采用多种形式提出候选人,有的在小组提名的基础上,召开了大会,产生代表候选人。二区行业工人在新世界戏院集会。500多名工人、店员、学徒工到会,自动联名提出候选人。一区、三区都召开了万人选民大会,推举本区代表侯选人。候选人中,属于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委、政府部门负责人,由市委讨论批准,分到选区参加竞选。接着是候选人竞选。候选人与选民直接见面,发表政见,展开竞选,让选民认识候选人,评议候选人,选择他们最信得过的人当自己的代表,使本次选举更具有公平性和充分的民主性,使选举活动达到高潮,出现了动人的场景。被推选为代表候选人的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选区参加了竞选,受到选民的热烈拥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及各级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威望。各个阶层的代表候选人,也依次登台亮相,同样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正式选举前进行了试点选举。试点单位选举都一次成功,为全面铺开选举提供了经验。市内四个区,开始投票选举,郊区以村为单位,开始投票选举。由于事前做了充分宣传,市民了解、掌握了股票选举的意义和具体规定,经过候选人亮相竞选,对候选人底数清楚,使无记名投票有了充分的保证。绝大多数选民都严肃认真,首次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投下了神圣的一票。整个投票选举中,秩序井然。
各团体代表产生,也充分做到了平等竞争、民主推选,真正体现了民主精神。在确定团体代表的数额和参选团体的范围时,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指导思想,一是必须体现出城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建设的特点,政权建设围绕生产建设进行,因此,职工会的代表名额要大,要把全市近2万名产业工人的意愿带到人民代表会上来。其次,团体范围应体现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要团结和联合各阶层民主人士,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他们中的知识分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人民的城市。市选委规定,各团体代表产生方式由各团体自定。各团体用不同方式提出代表候选人,有的展开了热情有序的竞选,通过无记名的投票选举。有的则自下而上推选代表候选人,民主确定正式代表。
全市共选出代表130人。7月22日,130代表带着全市人民的重托,欢聚一堂,隆重召开了石家庄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听取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并用7天时间,讨论审议了代表和群众的提案481件,做出了13项决议,使代表、团体和人民群众所提的提案基本上得到了办理解决。对于一些因条件所限,一时不能解放的,市长在大会上向代表们逐一做了解答。这种由人民代表当场讨论提案,大会做出相关决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决定,由政府及各部门落实办理,起到了群众参政、集思广益、凝聚民心、促进民主团结的巨大作用,开辟了民主建政的有效途径,是人民政权建设的新创举。
大会在充分发扬民主,采用逐条逐项审议、举手表决通过的方式,审议通过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暂行组织条例》和《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选举办法》后,大会进入市政府委员候选人提名和竞选阶段。一天内共有66人次为他们竞选演说,推荐自己信任的人为候选人。工人代表为市领导竞选,工人、干部代表为工商业者竞选,市委书记为普通工人竞选。会场气氛活跃、热烈、民主、平等,高潮时,女工代表啦啦队数板助威。之后,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出39名正式委员候选人,又无记名投票选出25名市政府委员。市政府委员会又选出了市长、副市长。
市政府委员会的组成,充分体现了人民政权的广泛性、民主性。25名委员中,党政干部6名,占24%,工人4名,占16%,农民2名,占8%,本地老革命工作者2名,占8%,工程师1名,占4%,教育界1名,占4%,妇女界1名,占4%,工商界5名,占20%,中西医生2名,占8%,回民1名,占4%。工农、各界人士、知识分子,在政府委员中占了多数。政府委员的产生,在代表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石家庄市省届人民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唤醒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第一次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当选举开始,群众真正行使了民主权利,工、农、兵、学、商,妇女、少数民族,各个阶层都选出了自己的代表,普通群众成了人民代表,广大群众便对人代会格外关注起来。各界群众向自己选出的代表提意见、提建议,请代表带到会上,有的群众将意见、建议直接寄到会上。会议开幕后,在街头播放大会实况的喇叭前,不知要围多少人。每天当代表开完会,步出会场,就被人们围拢住,打问会议情形。在工厂,每当自己厂的代表回厂后,都一涌而上,问长问短。特别是4名工人代表当选为政府委员的消息传到工厂后,工人们为之欢欣鼓舞。
中共中央对石家庄人代会的经验非常重视。华北局专门召石家庄负责同志进京做了专题汇报,董必武等领导同志听取了汇报,对石家庄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以《提供了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总结了会议的主要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城市出现和发展是由其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的。石家庄解放后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阶级,正是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期间,这也是石家庄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石家庄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横跨太行山东坡和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建材资源,东部冲积平原为粮棉生产提供了广阔沃土。京广、石德、石太铁路纵横交汇于此,可谓"燕晋咽喉"、"南北通衢"。平原地区盛产小麦、玉米、棉花,使石家庄素有"河北粮仓"之称。加之西部煤炭、建材资源,都为这里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而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则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使石家庄成为各类商品和物资集散地。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使石家庄具备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格局和以商贸为重要特色的城市功能,也是石家庄被国家列为"一五"国家重点发展城市的条件和依据,加上人文因素,20世纪50年代使石家庄由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迅速崛起为我国轻纺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

第一节 "一五"期间城市的高速发展

"一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石家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在短短的几年中,它由一个消费型为主的中小城市,发展成为我国轻纺工业基地之一,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一、石家庄市1954年的城市规划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石家庄作为国家重点城市之一,河北省省会已确定迁至石家庄,据此,国家批准了石家庄市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1955-1975年)。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以纺织工业为主,相应发展机械工业,具体任务是在五年之内全市工业生产水平拟提高5.7倍;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6.87亿元;生产资料增加2.7倍;消费资料增加6.86倍,成为中等轻工业城市。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控制发展京广铁路以西,工业区在城市东北部和南部,教育区在东部和东南部,城市道路宽广,呈方格网状和放射型。
石家庄市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1953年5月开始,在完成市区30平方公里2000分之一地形图测绘的同时,搜集了市区工程水文地质、地理、人文、经济资料。1953年11月初步规划完成"一五"期间全市主要工厂厂区布置图及住宅区道路系统。1954年6月,在国家城建总局、华北城建委协助下和苏联专家指导下完成了初步规划草图初稿。1954年9月,在国家城建总局直接帮助下,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图、河湖绿化系统图、上下水道规划图、层次分区图、公共建筑分布图、公共交通示意图及道路中心标高等8种设计图和文字说明,经国家建委和国家计委审查后,作了一些修改。为使城市发展不受限制,减少铁路对城市分割影响,争取较好卫生交通条件,决定把市中心由铁路西移至铁路东。1955年5月,城市总体规划图、近郊规划图、建筑层次分区图、近期修建设计图及修建范围内详细规划图设计完成。规划规定:人口发展不超过50万人,1957年底可发展到35.5万人,城市总面积为6600.2公顷。规划市区西起西里村,东至廿里铺约长11公里,南起塔谈村南,北至石德铁路北约7公里。市区规划工业区两个,第一工业区为和平路以北,新建有国营棉纺联合工厂、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热电厂和原有动力机械厂、植物油厂、汽修厂等;第二工业区为市区南,西半部为一期修建的机械厂、农具厂和一般有害化工厂、制革厂等,东半部为二期修建的工厂。居住区为京汉铁路以东两个工业区之间。规划还对城市中心、道路和广场系统的绿化、防护带作了初步说明。规划市中心位于范村东南,纺织工业住宅区东侧南北路为纵轴、大兴街向东延伸为横轴(今裕华路东段),交叉点为中心广场,面积4.7公顷,广场附近为全市文化设施。由南往北依次为省府大厦、大礼堂、省委大夏(包括总工会、团省委)、市级机关办公大楼(为今博物馆科技大厦一带)。道路系统以两个环路及东南、西南两个放射路为主形成城市道路骨干架。南马路、解放路设立体交叉与旧市区相联,仓安路、和平路设平面交叉辅助东西交通。桥西为旧市区,以中华大街为道路骨干,与中山路交叉点为区中心,形成旧市区核心。全市共六个区中心,平均每个区中10万居民。建设大街、药厂西街(体育大街)及和平路形成内环路,路内主要为居民区,外环路联系两个工业区。规划中的绿化系统有公园12个,总面积为539.2公顷,人均9平方米;绿带104.1公顷。另外,京汉铁路、车站、水源地、铁路编组站都设立绿化防护林带,滹沱河两岸、运河、获鹿山区都有防护林带。河南岸作果园和休养地及森林公园。规划还对居民楼、生活区、沿街建筑风格、楼层和医院、文化设施作出了具体说明。
规划对包括自来水、下水道、道路、公共汽车等市政建设投资计划总额为2463.5亿元,其中1955年至1957年投资为218.6亿元。在发展方向和投资项目上,计划新建和扩建50万纱绽棉纺厂和一个印染厂,轻工部和燃料部建立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热电厂和其他6个工厂。
二、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
经济地理促成城市的出现,这是城市发的一般规律,石家庄棉粮生产基地决定了石家庄市工业以轻纺、医药工业为主,轻纺工业和医药业的崛起,带动了石家庄的城市发展。全国最大的抗菌素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厂就是在反复比较中确定在石家庄建设的。1953年,国家化工部和轻工业部决定建设我国规模较大的医药基地。此项目被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经国家有关领导和专家反复调查、勘察、论证,石家庄以其丰富的玉米资源、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和靠近北京等综合优势中选。1953年,投资4.2亿的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分厂和淀粉厂兴建。到1958年,全面乃至亚洲最大的年产11.5万吨的抗生素企业在石家庄建成投产。以后几年,与之相配套的工厂和医药企业相继建成。石家庄医药工业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现代化的纺织企业在石家庄开始兴建。石家庄国棉一厂(1953年4月30日兴建,1954年4月29日完工)、国棉二厂(1954年4月30日兴建、1955年9月30日完工)、国棉三厂(1955年4月1日兴建,1956年10月1日完工)、国棉四厂(1956年2月18日兴建,1957年9月30日完工)、印染厂(1957年6月3日兴建、1959年4月1日完工)、华新纺织厂(即国棉五厂,1955年兴建,1956年4月一期工程投产)、原大兴棉纺厂(即国棉七厂)和1951年9月开工,1954年又进行扩建的石家庄棉纺厂(即国棉六厂)共同形成了石家庄纺织工业基地。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根据石家庄交通、资源等条件,投资4.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3亿元),除了兴建大型纺织联合企业(国棉一、二、三、四厂和第一印染厂)、华北制药厂、热电厂三项重点工程以外,又陆续兴建了以生产杀虫剂为主的农药厂、以生产农机具的动力机械厂、汽车修理厂(石家庄汽车制造厂前身)和卷烟厂等7个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纺织、机械、化工四大工业门类,为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至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277个,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1.6亿增加到4.2亿元,增长近3倍,平均年增长23%。5年中,全市商业贸易总值扩大了2倍,由1952年的12.73亿元增长到38.19亿元。交通邮电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长途电话次数增加1.29倍,邮件增加2.05倍,市内电话机增加1.15倍。金融业,五年中,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市支行存款增加5.93倍,达10887亿元,放款增加8.34倍,达4670亿元,汇兑增加4.2倍,达185684亿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石家庄市分公司的保费收入增加4.17倍,达263亿元。全市税收总额增加3.36倍,达8968亿元,财政收入增加3.02倍,达1132亿元,财政支出增加2.63倍,其中企业投资增加2.65倍,到1957年企业投资占财政支出的49%,达544亿元。被列入计划的61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部分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发电量、煤、焦炭、烧碱、工业用泵、棉布、印染布、食用植物油、酒、面粉、葡萄粮、链霉素、维他命B12、水泥、钢、钢材等原材料工业都有较大发展。粮食耕地面积7042公顷,亩产303公斤,总产量达3200.8万公斤。
五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3409万元,其中,工业35114万元,城市公用事业959万元。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有井陉煤矿、动力厂、织染厂、水泵厂、针织厂、制药厂。新建中等专业学校13所、技工学校10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6568人,小学在校生达36308人。1957年底,全市有医院32所,疗养院8所,医疗保健部107个,卫生防疫站7个,妇幼保健所31个,有电影队25个,图书馆121个,电影院6个,剧场9个,有线广播站1个。社会商品零售额11755万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居民购买力增长和消费品货源增长相适应。1957年,居民人均生活费200元,部分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人均居住面积有较大改善。
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兴工业基地的兴起,带动和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五"期间,由于工业、民用和文教建设的增多,市区面积扩大了18平方公里,相当于原有建设面积的1.46倍。首先,建于市区北部、东部和东北部的现代化工厂,附近都先后建起与之配套的职工生活区。宿舍、商店、医院、俱乐部、幼儿园、子弟学校、澡堂、变电站,成为小社会出现在市区之中。以后,新市区--长安区的出现,扩大了市区面积,工人生活区的建立,市区内各种生活设施、文教卫生事业随之建立和发展起来。如第一工厂文化宫、河北剧场(后来的石家庄剧场)、长安公园、长安路商场及学校、医院、影院都相继建成开放。市内街道也在扩展。长安区一带,三条横贯东西的干道--和平路、长安路、裕华路在这一期间修建,加上建设大街、体育大街、放射路、光华路的修建,新市区交通日渐便利。其次,新市区布局更加合理。北部、东北部以工业区为主,南部和东南部则以党政机关和学校为主,体现了这一时期城市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协调、类别分明、绿化同行的特点。长安区南部先后建有市委、市人委、地委、专署等党政机关,和相继迁石的河北师范大学(当时称石家庄师范学校)、电信学校、工业管理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及省委党委、省政法干校。这种规划与建设一改原来石家庄旧市区的工业区与商业区交叉,生产区与生活区相混的不合理布局。
三、行政区划变迁
石家庄市解放初划为八个区,1950年8月将郊区四个区合并两个区,1953年12月21日,郊区两个区又合为一个郊区,后改称振头区。1955年1月14日,石家庄市内第一区改称新华区,第二区改称永安区;第三区改称东华区,第四区改称和平区。1956年4月30日,市内四区合并为三个区,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和平两区合并为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为长安区。
四、人口状况变化及其特点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人口增长的必然因素。"一五"期间,生产发展,市区扩大,市内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由1953年的185962人增至1957年的376792人,增长1.04倍,超过规划6%。具体呈现出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双头并进和非农业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过大等特点。1957年是总增长最多的一年,达91544人,其中市区人口增长50200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以1950年为基数,1957年最多,达37892人,达到26.16‰。其中市区为29031人。自然增长26485人,以1950年为基准增长率达18.28‰,其中市区增长18207人。机械增长人口,无论"一五"期间还是建国40年来,1954年和1957年是增长最多的年份。其中1957年达65059人,为最高峰, 1954年为56549人。这期间,华北制药厂、国棉一、二、三、四厂和热电厂等工业企业的建设投产,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从天津、青岛、唐山等地调入或从本地招工,致使城市人口大增。
另一个特点是平均寿命大大提高。1949年,人口平均寿命为44.80岁,到1958年则提高到65.46岁,平均提高近20岁。特点之三是职业结构变化明显。在职职工人数,1953年全市职工81067人,1957年达182188人,增长50%。人口结构变化反映出"一五"期间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趋势。

第二节 公用事业的发展

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期间,由于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城市公用事业提到重要地位,市内交通、主干街道、自来水、公共汽车等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一、街道的扩建
解放初,石家庄市的街道建设主要是对过去街道进行了整修。市内新街开辟是1953年开始的。这期间,先后开辟了裕华路、长安路、和平路、仓安路、放射路等东西向道路和建设大街、体育大街、建华大街等南北向道路,使整个市区道路形成网状。
从东西向道路看。长安路西接解放路,东至建华大街,1955年命名。和平路西起京广铁路东接沧石公路,1953年修建,1955年命名,是连接石家庄市东北工业区的交通干道。裕华路西接大兴街,东至方北村,中段开辟于1954年,当时规划省政府设在这一带,曾称省府大街,1956年改名为裕华路,当时河北省委党校、省政法干校、石家庄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及石家庄地委、专署位于两侧。仓安路东起京广铁路,西到石铜公路,修建于1953年,为碎石路面,最初取名自这一带的百货仓库、五金仓库。
南北贯通的主要干道。中华大街在1952年开的南马路至仓安路土路面基础上修筑了宽6米碎石路面,1954年翻修北端新开路至中山路宽6米的碎石路面,1956年又修建北马路至新开路宽6米路面,之后进行了沥青路面处理,使桥西区这一干道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建设大街北接常山大街(后改为建设大街)南至放射路。体育大街辟建于1956年,因路东有全市规模最大的长安路体育场而得名,北连运河及北环路,南至石栾路,1958年对原碎石路面进行了沥青处理。建华大街辟建于1958年,北端从和平东路至跃进路间铺为碎石路面。
这些东西南北纵横贯通的南北大道构成了石家庄市交通框架,尽管以后几十年多次加宽和改善路面,但这些道路一直作为石家庄市交通干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一五"期间,还修建了许多小街道,如对广安街、富强大街原有的路面进行了改善,翟营大街、车辆厂前街碎石路面铺成沥青路面,使老街道改换旧貌。
二、公用事业发展
"一五"期间,城市公用事业被提到重要地位,发展步伐大大加快。
解放以后,市政府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先后建成北水厂(即第一水厂),扩建了西水厂(即第二水厂),大大改善了市内自来水供水能力。"一五"期间,投资兴建了南水厂(即第三水厂),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对北水厂进行了两次扩建,改过去只白天供水为全天供水,日供水量达41000立方米。解放初期,自来水公司供水主要保证市区居民用水。"一五"期间,在市内东北部建的大型企业多有自备井,用水超出自备供水能力,使市政自来水供应日趋紧张,自来水公司决定将自备井并入公司水网管理,统一调度。在扩大水厂供水量的同时,自来水公司对供水管网铺设加大力度,对水质的检测工作也开始实施。到1957年,市区用水普及率达66.4%,比解放初期提高近55倍。
石家庄城市排水原来靠几个大坑塘,"一五"期间,依规划开挖了9条明渠,全市形成了三个排水系统,最后经总退水渠流入?┖印?
石家庄市公共汽车公司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汽车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有两辆匈牙利"依卡路斯"柴油专营汽车,1条由火车站通往城角庄的营运路线。1957年,为改善市内公交运输状况,从市搬运公司和市运输公司调来7辆货车和两辆日本"尼桑"客车,对货车加以改装投入营运,到1958年,全市共有客车21辆,汽车运输线路3条,全长17.25公里。

第三节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

"一五"期间,也是石家庄文教卫生全面发展的时期,高等院校从无到有,建成两所;中等专业学校由少到多,发展到12所;干部学校发展到16所;新建普通中学8所;影剧院各一所;现代化医院遍布市内各区。
一、高等院校从无到有
解放初期,石家庄没有高等院校,1956年8月,河北师范学院五个系(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体育)与在北京的河北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合并,由天津迁至石家庄,定名为"石家庄师范学院"。1956年9月,石家庄速成师范专科学校建立,设生物、体育、物理三科,设于维明路南头(今省政府所在地),学制一年(后停办)。1957年,河北医学院由保定迁石。至此,石家庄高等院校达到两所,教职员1150人,教师950人,学生3316人。以后,到"大跃进"年代,高等院校也掀起"大办"热潮。1958年,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改名为铁路学院;公路工程学校改名为交通学院;石家庄农业学校改为农学院;石家庄市成立工业学院和石家庄市化工学院,并在石家庄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师范专科学校。到1958年底,石家庄高等学校曾达到7所,在校生达5719人,教职员工1227人,专职教师674人。到1959年8月,根据省人委通知,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改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石家庄农学院改为石家庄农业专科学校;石家庄市工业学院和石家庄市化工学院合并为石家庄工学院,后改为石家庄工业专科学校。在以后的调整时期这些院校大部分压缩调整,有的降格,有的下马,有的迁往外地。
二、中等教育不断发展
解放前,石家庄市有公私立中学5所,解放后,市政府停办了两所私立中学改由政府接管,又扩建了3所市立中学,使中学达到17所,其中一、二、三、六中、女中、师院附中都增设了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在校生达16553人,其中高中生达2843人,教职工达1070人,专职教师有625人。
石家庄的中等专业学校在建国初期仅有二、三所。"一五"时期先后成立8所。1954年7月10日,隶属于河北省林业厅的河北省石家庄农业机械学校成立(1958年升为河北省石家庄农业专科学院)。1954年4月,河北省石家庄工业学校纺织染整专业扩建为河北省石家庄纺织工业学校(位于中华南大街路西),属纺织工业部管理。1956年邮电部所属石家庄电信学校成立(位于范西路和长安路之间,即现市税务局所在地),1956年9月,交通部石家庄公路工程学校正式成立(今广播电视厅所在地),为部属重点院校,1958年9月下放河北省交通厅,增设大专班改为河北省石家庄交通学院。1956年保定工业会计统计学校迁石(位于裕华路轻化工学院所在地)改名为石家庄工业会计统计学校,以后又改名为石家庄工业管理学校,隶属二机部,1959年1月下放河北省机械工业厅领导,改名为河北省石家庄工业学校。1951年5月,石家庄专区戏曲学校(前身石家庄戏曲训练队)成立(后迁入槐中路今市文化局院)。1957年8月,华北职工速成中学改建为河北机电学校(后升为河北机电学院)。这年,石家庄地区农业学校成立,位于合作路,次年升格为石家庄农学院,调整后改回农校。1958年"大跃进"中,石家庄市区又新建井陉煤矿子弟学校、河北省石家庄轻工业学校、石家庄农业技术学校、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河北医学院护校、石家庄专区邮电学校等6所中专,使全市中专学校一度达14所,在校生达9691人,教职工1939人,其中专任教师622,当年招生3130人,毕业生达986人。
三、文体事业较快增长
"一五"期间,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建国后,石家庄较大体育场只有中山路体育场(时称人民体育场)。1957年5月1日,在长安区兴建了全市最大的体育场即长安路体育场。这是一个有17级水泥看台,可容纳2万名观众,并设有综合训练房、室外练习场、举重、浴室的综合性体育场所。1957年在体育场东侧建设跳伞塔,1959年建成,开办跳伞训练班。市内工厂、学校体育场及灯光篮球场也大大增加,极大地活跃了全市职工和群众的体育生活。
这一时期,各类文化场馆也有较快增长。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河北剧场(后改为石家庄剧场)、石家庄影院都先后建立。医疗卫生事业也全面发展,省人民医院、河北医学院第二、三、四附属医院及市中医院在这一时期落成。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标志着石家庄这座城市综合性功能全面发展,人民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子蓝 于 2011-3-21 11:54 编辑

"一五"期间,石家庄市成为我国纺织、轻工业生产的基地之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进入全国几十个中型城市行列之中。一系列的成就和胜利,引发了"左"的思想出现和膨胀,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后果。1960年后,石家庄城市建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进行调整。

第一节 "二五"期间的发展
与"大跃进"的影响

"二五"期间,是"大跃进"发动时期,各方面事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和破坏,部得来说是曲折中前进,调整中发展。"二五"期间,全市市属、区属工业有很大发展,创建了钢铁、冶金等五个较大工厂,机械行业中的水泵厂、拖拉机配件厂、农业机械厂、车床厂、建筑机械配件厂相断建成;化工行业中制碱厂、硬化油厂、人造石油厂建立。全市职工由1957年的5万人增长到1962年9月的6.9万人(指压缩后的人数)。"二五"期间新建高等院校7所(含中专升大专3所)中等专业学校10余所;新建中学7所;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10余所;新建医院9所,床位增至3065张。其他服务性公共建筑和设施也有较大发展。市区面积扩大了7平方公里。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大跃进"片面强调高速度和"以钢为纲",偏重于工业发展,不仅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也给城市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城市规划布局突破,城市人口突破和城建投资不足等几个方面。
一、城市建设布局不平衡
"一五"期间对城市规划执行管理较严,出问题较少。"二五"计划前两年的"大跃进"期间,片面强调高速度,建设进度加快,规划被"跃进"计划打乱,东北工业区被新建工厂挤满,出现了工业布局混乱、分散的局面。市区北部4公里以外分布着黑白铁厂、金属结构厂10个机械加工工厂,钢厂分散于市郊五个生产点,造成生产协作、交通运输、职工上下班的不便。货车厂位于有800张病床的医院上风,污染较大的革皮厂、制酸厂建在居民居住区内,纺织机械厂则与有300张病床的医院为邻。
居住建筑与市内建筑规划不相适应。新建的国机棉三、四厂、前进机械厂、煤矿机械厂等临街建筑原规划为三、四层,而建筑实为一层,不仅用地多,投资高于楼房,而且与市容规划不相适应。就建筑形式而言,外观样式单调,临街建筑混乱,缺乏应有城市规划艺术。有的沿街建筑少,十几年未形成一条完整街道。
公共建筑分布不平衡,新建市区与旧市区疏密不匀,中山路、解放路集中较多,长安区道路较少,造成交通量集中,服务半径不合理,群众生活不方便。
二、城建投资不平衡
"一五"期间,市政投资约1000万人民币,而"二五"期间,市政投资为492万元。在"二五"计划实施的前二、三年的"大跃进"期间,由于城市发展中突出强调的是以"钢"为纲,"大办工业",出现了"重生产、轻生活"、"重工业、轻城建"的倾向。从1959年至1960年,全市企业猛增至1136个,工业投资大量用于钢铁生产、企业建设,而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则明显下降。三年基建投资总额为3.28亿,用于工业建设投资为2.92亿,占投资总额的97.29%,城市建设仅为493万,占投资总额的1.5%,住宅、道路、城市交通、给水排水供需矛盾突出。就住宅状况讲,一是分布不平衡。由于工业区位于桥东,40%的居民位于桥西,居住疏密不均,上下班不便,市内交通大量增大,流动量增多。二是人均住宅面积为3.07米,比解放初期不仅未提高,反而随人口增长而下降。市政建设虽然在"跃进"年代开辟了40公里长道路,修建12座桥梁,新增15公里排水管道,由于"大跃进",质量受到影响。就道路状况而言,由于市区面积迅速扩大,道路修建任务增大,设计、维修、投资跟不上,低标准,低质量简易路面比重增大。已修路面维修质量差,路面破损松碎,脱皮沉陷严重。有的下水道不配套,污水排泄不及时,事故不断出现,其中仅1960年春一次事故就使华药损失10万元之多。在给排水方面,由于城市迅速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供水与需水矛盾突出。公共汽车交通方面,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市区道路不断扩大,市内交通客流量增大,出现了车辆少、线路少、车况老旧、维修跟不上等突出矛盾。甚至在大炼钢铁中,公共汽车一度停开,全部去拉运矿石、焦炭,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各项事业受到影响
城市人口突破。以"大办"为特征的"大跃进",导致劳动力增加,外域人口大量涌入,仅1958年一年,全市城市人口猛增,提前几年突破人口规划,大大超出规划要求。
为配合工业"跃进",文化教育也大快上,一些中等专业学校,纷纷升格为大专,到1960年,石家庄建起了高校8所、中专5所、普通中学14所、民办学校14所。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大炼钢铁高潮中,城市绿化受到破坏和影响,许多园林绿地被作为钢铁基地和"小土群"场所占用。如"一五"时期建起的光华路果树林超负荷运转和"三八"妇女林荡然无存。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节 城市建设的全面调整

从1960年至1962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城市建设也进入全面调整之中。
一、工业下马,城建项目压缩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石家庄一些大中企业相继下马或限产、减产,中小棉纺企业由41个精减到17个。石家庄国棉三产、国棉四厂停产;新华棉纺厂减产;大兴纺织厂调整产品结构,改为利用下脚料生产地毯。冶金工业行业,新建冶炼工业除长安焦厂外全部关闭,钢铁企业除保留了石家庄钢铁厂外,其余钢铁厂一律下马。未建成和已建成的市属企业大部分关闭下马,其中较大工厂有水泥厂、制碱厂、硬化油厂、造船厂、玻璃纤维厂、桥西电碳厂、油毡厂等。全市小企业由279个精简到90个。到1965年底,全市各类企业由1136个减为270个,工业职工由16.4万减少到10.3万人。
二、城市人口压缩、下放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压缩城市人口、下放干部职工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措施之一。1960年8月4日,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委会通过《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精简非生产人员的决定》。《决定》要求对1960年以来盲目流入城市的干部、职工带入的抚养人口11433人,原则上一律动员回农村;从农村招收的合同工,除钢铁、煤运战线外要尽可能核减下来;国家机关干部30%(约3614人)到农村去;大力压缩城镇非生产人员;从市区被抚养人口压缩30000人到农村去。根据非农业人口精减到1957年水平的要求,为完成压缩城市人口,精简非农业人口任务,1961年市委、市人委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级组织也成立相应办事机构。市委主要领导专管全市10个领导小组工作。1961年,全市压缩非农业人口94529人,其中减少城镇人口87595人,减少全民职工34856人;减少吃商品粮人口70037人,返回农村66750人。1962年,市委成立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领导小组和精简行政编制领导小组,制定了继续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任务,提出"决心要大,行动要快,步子要稳"。1962年,全市减少吃商品粮人口共87400人,共中减少全民职工42369人。压缩城市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使石家庄市非农业人口由1961年的440800人减少到384000人,为缓解城市压力,战胜暂时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62年底,市区人口下降到56.17万人,接近1957年人口数,为"大跃进"以来人口量少年份。
三、经济停滞,人民生活降低
"大跃进"的消极影响和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石家庄市各项经济停滞和下降,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降低。
首先在工业方面,经济困难时期,除国棉二产继续生产外,棉三、棉四全部停产下马,实行限产、调整,动员职工精简下放,支援农业,华新纺织厂也于1962年6月宣布停产。农业方面,由于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以后,工作不细,形成简单化,生产上追求高指标,种植上瞎指挥,产量上搞浮夸,片面强调发展甘薯,导致1958年全市甘薯种植面积达69万亩,比1957年增加一倍,小麦则比1957年减少近19万亩,谷子减少11万亩,玉米减少7.4万亩。"大跃进"、"共产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1963年又发生特大洪水,生产降到最低点,粮食亩产115公斤,总产1.55亿公斤,比1958年分别减少32%和41%,棉花亩产11.5公斤,总产547万公斤,比1958年分别减少68%和73%,油料亩产79.5公斤,总产268万公斤,经1958年分别减少68%和73%。生猪饲养量1961年比1958年减少59.3%。
商业贸易方面,1958年至1960年市场商品紧缺,物价上涨、原料缺乏、市场萎缩。
经济形势恶化,给城市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主要表现为粮油供应减少,物价指数上升,消费指数上升,平均工资减少,实际购买力下降,发病率上升。人均生活水平同1958年相比,下降了35%。
1960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一年,粮食减产,调运困难,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是年10月,中共石家庄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开展节约粮食运动,全市城镇人口粮食定量由原来每人每月平均16.1公斤,压缩到14.82公斤。11月4日,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压缩城镇人口粮食供应指标的通知》,全市城镇人口平均粮食定量在已压缩到14.8公斤的基础上,又压缩到14.5公斤。同年11月14日,市委成立粮食代用品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制造"野生植物淀粉"、"链孢霉"、"小球藻"、"人造肉"、"蘑菇"等代食品的群众运动,大力推广"粮食增量法"。此间,社会上出现了因营养不良而发生的肝炎、浮肿病、妇女闭经、子宫下垂、伤寒等疾病。12月24日,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对老、弱、病、孕、幼在粮油供应上给予照顾。1960年油料歉收,食油供应紧张。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对各类人员规定出食油供应新标准:①高空作业职工、高温作业职工、高级知识分子、13级以上干部、井下工人、职业运动员、高级演员每人每月供食油0.5公斤。②市内、市郊公社及井陉矿务局干部、职工、住校大中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3公斤。在家起伙的大中学生和居民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175公斤。③井陉、获鹿区的职工干部、住校的大中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2公斤,在家起伙的大中学生和居民、职工家属每人每月供应0.125公斤。④劳改犯人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1公斤。
1962年,为解决当时食油入不抵出的困难,进一步压缩食油供应定量,石家庄专员公署发出紧急通知:从本年度6月份起,各中等城市干部职工、大专院校住校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1公斤、居民0.075公斤。县城干部职工、大专住校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05公斤,县城居民及菜农供应0.05公斤。不仅如此,城市居民的糖、糕点、烟、酒、肥皂等商品和副食品都实行发票和凭本供应。
1960年12月18日,中共石家庄市委向中共河北省作出《关于城市人民生活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反映,全市浮肿问题范围较广,病情相当严重,进入11月以来发病人数逐步上升。仅市内三区和井陉矿区发病者达6630人,占人口总数5.5%。12月10日上升到14639人,占人口总数的12.2%,其中财贸职工占据24.6%,机关工作人员占14.6%,工矿企业职工占8.28%,大中学教员、学生占5.26%,街道居民占2.24%。同年12月5日,市委向省委作出的《关于桥东区栾城公社南安庄生产队发生人口严重死亡问题的报告》中反映,桥东区栾城公社死亡73人 ,占人口8.16%,致病101人,外流148人。
1961年7月下旬,市委组织调查组对全市16个单位职工生活状况进行典型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访问40个家庭的典型调查情况表明,职工生活指数上升33.4%,生活消费指数上升45%,平均工资减少21%。同年9月,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室向市委报送《关于城市职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6月底全市职工达127716人,比1957年增加1.41倍,平均工资收入减少18.5%,奖金减少27.8%,福利减少48.4%,生活指标提高63.15%,生活费开支加大48.4%,食油平均减少46.7%,肉蛋减少80%。存在问题,一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工资总额增大,但单位职工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职工发病人数增多,出生率下降。1961年1至6月份新增病号50750人,属营养性浮肿36936人,子宫垂脱651人,闭经12242人。部分职工思想不稳定,社会秩序混乱,储蓄存款大幅度下降,不少人重物轻币,使困难户增多,补助面扩大。
为改善人民生活,1961年市委决定大搞蔬菜、粮和粮棉间作,发动群众及时采集储备代食品,大搞小球藻,节约用粮,大抓食堂管理,并成立市委代食品工业生产领导小组。要求全市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工业大力支援农业。市委、市人委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贯彻节约渡荒和"低指标、瓜菜代"的方针。并指出,应突出抓紧山药蔓的采集和一切可做食品的家生、野生植物、桔杆、叶蔓的广泛采集储备,一切可以收集的都收集起来。城市人民定量低、吃不饱,以杂粮、瓜菜等填腹充饥,必然给人民的工作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这是解放后前所未用的。
四、区划的调整
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整。在城市西南方开辟孙村工业区和中华大街南工业区,以缓解工业区过于集中,生活区与工业区脱节带来的交通、生活不便。城市规模也进行了调整。"大跃进"时期划入市区的土地和扩大的郊区,分三次调整退出。1965年调整结束后,市区面积保留47.81平方公里。
1960年2月2日,根据中共河北省委的指导,石家庄专区与石家庄市合并为石家庄市。市级领导机关直接领导10个县、3个区及直接管理的厂矿、企业和事业单位,3月1日正式办公。地委与市委合并后称中共石家庄市委;专署与市人委合并后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4月28日,经河北省委同意,石家庄专区、市分设。在原石家庄市基础上分别成立中共石家庄地委和中共石家庄市委;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委基础上分别建立河北省石家庄专员公署和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委,专署辖13个县及石家庄市;石家庄市人委管辖市区3个区和井陉矿区。是年5月1日正式办公。
1961年12月30日,中共石家庄市委发出《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通知》。一、原桥东区所辖娄底、冶河、郄马、军家营4个公社归栾城县领导;原桥西区所辖永壁、寺家庄、高迁3个公社归获鹿县领导。二、成立两个郊区。原桥西区的西王村、东焦村、桥东区的任栗村、彭村、休门,长安区的新范村、旧范村、范村等8个村仍由现属区领导;三、除上述社队外,其余市郊社队以京广铁路为界分设两个郊区,铁路以东为东郊区,铁路以西为西郊区,路东留村、塔谈村归东郊区领导。

第三节 调整中恢复与发展

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石家庄市经过全面调整,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城市建设有所发展。"大跃进"年代出现的城市人民公社取消,公共食堂解散,城市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口由此得到增加,出现了解放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和人口增长高峰。
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从1963年开始,石家庄市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棉纺织工业提供了原料。1964年初,停产企业恢复生产,下放到农村的职工陆续返市,企业生产情况逐步好转,一批新建企业和项目陆续上马,全市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到1964年,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提高。由于调整了畜牧饲养政策,贯彻了"集体和社员家庭私养并重,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大力支持社员饲养,同时调整生猪收购政策,实行有奖销售,生猪生产又有恢复和发展。从1962年开始市区自由市场逐步恢复,上市粮食熟食、副食品、百货达500多个品种,价格稳中有降。
二、人民生活改善,城市人口增加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农业生产发展,物资供应和日用品及农副产品不断丰富,城市人民生活也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1963年,全市进行了几年来第一次工资调整。1964年,城市大量农业人口食油供应由每人每月0.2公斤增加到0.25公斤,对糖果糕点由按人按月平价定量供应逐渐改为高价放开,到1964年4月10日高价糕点取消粮票,1965年4月1日平价糕点也取消票证,全部敞开供应。同年7月,糖果撤销高价供应,全部实行平价敞供。诸如湾里庙庙会、休门集等城乡集市贸易相继恢复开放,不仅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而且方便了人民生活,全市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市人口一反1961年到1962年困难时期负增长的情况,1963年成为出生率历史最高年份,自然增长率达28.75‰,全市总人口达502.1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达60.6万人。
三、取消城市人民公社
1958年,在大办人民公社热潮中,石家庄市作为城市人民公社试点城市,建起了长安、桥东、桥西三个城市人民公社。城市公社建立后,原区委为公社党委,保留区人委,"政社合一",两套牌子,一套人马。1965年,市委作出取消城市各级公社党委,恢复区委机构的决定,城市区级机构改区委、区人委的设置和称谓。
四、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
1960年在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城市基础设施和投资比重开始回升。1964年,主要对中华大街、中山路等道路翻修。1965年政府发动群众,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年修筑沥青道路总长度181.27公里,路灯2747盏。为解决铁路与市区道路相交的矛盾,修建了码头街、建设北大街等8座公路铁路立交桥,市区排水管道总长度为69.25公里,日排污能力2.04万吨;排水明渠共12条,总长度为38081米。公共交通初具经营规模,有运营线路6条,运营车辆46部,年客运总数达1938万人次。到1965的,住宅面积为13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47平方米,市区及郊区面积23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47.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5万人。
从财政收入状况看,"大跃进"的前二年工商税收和企业收入都增长幅度较大。1958年新建、扩建企业较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企业增加,企业收入增加到4820万元,为1957年的11倍。1959年,棉纺三厂、四厂全部投产,许多企业在"跃进"中拼人力、拼设备、生产大幅度上升,商业、粮食、银行系统也都超额完成任务,这年企业收入为14510万元,比1958年增长2倍。但以后随着"大跃进"失误弊端显现,三年困难时期,工商税收大幅度下降,1962、1963、1964年收入为7000到8000万元间,到1965年才恢复到1961年的水平。从1960年开始的经济困难时期,原棉不足,纺织企业大幅度减产,1962年企业收入只完成552万元,比上年减少56%。1963年开始回升,企业收入完成1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23%。
从财政支出状况看,建国初开始,经济建设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城建支出投资大于企业投资。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从1952年以后,经济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五"期间,经济建设投资均占财政支出三分之一左右。到"二五"、"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支出大幅度上升,1958年上升到5441万元,占财政收入86.3%,为历年最高增长点,相当于"一五"期间经济建设支出的2.7倍。其中大部分为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一五"期间为企业投资总和的10倍,而城市维护费仅为232万元,仅占经济建设费的0.5%。1961年、1962年,经济建设投资分别降为财政支出的21%和16.31%,这样,"二五"期间经济建设投资比重也高达65.83%。
在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好转时期,经济建设投资支出为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与"一五"期间相差不多。

第十七章 河北省政治中心的
确立与石家庄城市发展

"文革"期间的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至石家庄,使石家庄市成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推动了石家庄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促成了河北省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形成。这一时期成为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第一节 省会迁石

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几经变迁,先后迁移三个城市。建国初期,河北省省会一度设于保定。1954年4月,天津市归河北省直辖后,河北省省会迁至天津。以后,随着天津成为直辖市,1966年4月,河北省省会又迁回保定。"文革"中的1968年1月29日经中央批准,省会迁至石家庄。省会的几经变迁有着其历史渊源,但河北省省会设于石家庄也有其历史必然性。早在1953年,石家庄就被中央作为河北省省会所在地而进行重点建设,为此,石家庄成立河北省省会迁建办公室。裕华路曾作为省府路进行建设,今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科技大厦一带曾作为河北省省府大厦、省委大厦所在地准备进行重点建设。石家庄作为省会所在地其因有五:
其一,石家庄市有着良好的政治基础。石家庄是华北乃至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它附近的西柏坡曾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大战役,由此踏入进京建国之路。作为最早解放的城市,石家庄不仅对全国解放战争作出过重要支持,也为城市接管与改造提供了重要经验、政策和借鉴,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范例,是在国内外有着重要政治影响的城市。
其二,石家庄是河北省也是华北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是京广、石德、石太铁路交汇处,具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河北省和华北乃至全国的物资流通商品集散地,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其三,石家庄是华北重要粮棉产地,历史上被称为"华北粮仓",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其四,建国以后,石家庄由一个几十万人小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步入中等城市之列,其他文教、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也大大快于河北省其了城市。
其五,在"文革"中虽然石家庄也受到"左"的思潮严重影响,受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干扰破坏,工农业生产爱到影响,但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给予了坚决抵制和斗争,不仅率先在河北全省实现政治上安定,而且在经济上为支援河北省其他城市,支援京津地区,稳定大局作出贡献。而当时的省会保定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实现安定。1968年1月29日,经中央批准,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河北省省会迁石。同的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从此,石家庄掀开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河北省政治中心,并逐步形成河北省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 省会迁石后对石家庄城市的影响

省会迁石后,石家庄由过去轻纺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带来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形成。
河北省省会迁石后,省革命委员会建于维明街南头原华北警校和石家庄市六中院内。省直各单位先后迁至石家庄市桥西区一带。随着机构不断完善,各职能部门,各厅、局逐渐恢复成立,遍布市内各区。随着河北省政治中心确立,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文化中心也逐步确立。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迁建石家庄。石家庄的电信业由县间中心区转为省会中心网络建设时期。对原有长途电话进行了完善和调整。1975年建成了长途通信楼,开通和增设了省地直达电路,省际电话,省内地、市、县、电路。1968年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改为河北省博物馆,南侧依次拓土兴建了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科技馆和河北科技大厦。河北省歌舞剧院、河北省话剧院、河北省杂技团、河北省京剧团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等省直属文化艺术团体先后迁到石家庄。到1976年底,石家庄市大专院校发展到5所(不包括部队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20多所、医院达20所以上。这些都标志着石家庄作为河北省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
随着省会迁石,市区人口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人口机械增长加快和城市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特点。从1966年至1976年10月间,市区人口由1966年底的64.3万增至1976年底的84.5万人,净增20万,其中重要特点之一是机械增长过快。首先是随着省会迁石,省直干部、职工、家属的迁入,其次是中直一些单位迁石及其随带的干职、职工和家属迁入,加之"文革"期间陆续落实各项政策,原下放、返乡的干部、职工、居民返市,都促进了石家庄市人口猛增。与人口机械增长趋势相比,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减缓。
省直、中直干部、职工及家属入市,使石家庄市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是来源构成更为广泛,一改过去单纯增加企业职工、增加劳动大军的现象;二是文化层次和人口素质提高,三是在业职工结构改变,机关干部、事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增长比例快于职工总数增长比例,这对石家庄市人口素质提高产生着直接影响。

第三节 "文革"对城市建设的
干扰和破坏

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对石家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干扰。
对政权体制的冲击。"文革"发生时间是在全国人民努力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年浩劫,首当其冲的是对整个政治体制和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冲击。"文革"伊始,全市从上到下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受到冲击,各级领导普遍受到批判,大多数单位领导被罢官,石家庄市党政财文大权被夺,正常的领导体制被打破,各级组织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政令无法通行,生产无秩序可言,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左"的思潮占统治地位,各级党组织仍不健全,广大干部积极性受到压制,在实行的革命委员会的体制中,有不少"造反派"掌权,各项工作无法纳入正轨。
在经济上,原有的正常生产秩序被打破,多年形成的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被作为"修正主义"路线进行批判,予以废除,一些企业停工停产、管理混乱。在发展速度上片面强调"高速度",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在农业发展上,片面强调了"以粮为纲",多种经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受到批判和破除。粮食产量上升很快,但棉花、油料作物却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畸形,高产低效。在城市商业上,则片面强调"为工农兵服务"、"大众化",许多传统风味和受消费者欢迎的服务项目被当做"修正主义"、"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取消,出现不顾品种质量、不按程序服务的现象。一些老字号商店、旅店、洗澡店被视为"四旧"而更名。如老万宝商店改为建新商店,长安商场改名为东方红商场,丽华布店被改名为修布主,中山路商场被改名为人民商场,复和永洗染店改为工农兵洗染店,德昌厚洗染店改为红旗洗染店,协成玉洗染店改为新华洗染店等等。
城市人民生活虽有改善和提高。但许多生活日用品供应匮乏,凭本供应,凭票购买,排队购物成为城市生活景观。城乡集市贸易被作为"资本主义"受到批判和"取缔"。
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公共娱乐场所稀少。园林绿化、美化市容环境被当成"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批判,花坛被毁,树木减少,城市市容色调非红即灰,颜色冷暗。城市基础设施与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极不适应,一些单位不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片面追求产值,不讲环境保护,污染日益严重并且得不到及时治理。人均住宅面积逐年下降,住宅难成为突出问题。商业布局不匀,大型公共建筑稀少。

第四节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虽然"文革"对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带来了破坏和干扰,但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正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三五"、"四五"时期,省会迁石也正在这一期间,由于石家庄市广大干部职工抵制极"左"思潮,坚持生产和工作,这些因素毕竟促进了石家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这是石家庄市发展史上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动因,推动了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出现。
一、经济发展增长较快
就石家庄纺织行业来说,到1975年全市棉纱棉布总产量分别是"文革"前1965年的1.4倍和1.27倍。医药工业贯彻毛泽东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石家庄地区和驻石部队相继建起一批小药厂。1970年至1976年这一期间,石家庄电化厂、石家庄化工厂等一批化工骨干基础企业相继建立,到1976年底,石家庄化工企业达85家,化工产品品种比1965年增加50%。轻工业也在十年间形成了比较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期间,电子工业有较大发展,1966年2月,先后建立了以石家庄半导体厂(现无线电二厂)、东方红无线电元件厂(现无线电三厂)。到8月成立电子工业局时,全市已有电子专业生产厂家17家,工业总产值达1831.2万元,以后又以每年68%递增,到1976年已能生产收音机、录音机、通讯机、半导体元器件、医疗电子设备。与1973年比,品种增加35.4%,工业总产值由占全市的0.7%上升到2.9%,电子专业厂达20个。
1966年至1976年,石家庄市的纺织工业主要是发展了化纤纺织。从1969年开始,原河北省针织研究所与原河北省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建成了石家庄纺织经编厂,年产腈纶纱3669件。同时,设计建立年产5000吨的维尼纶厂。1973年至1974年,以原石家庄市红旗纺织厂、桥东织染厂为基础,改建为市第二印染厂和市第三印染厂。石家庄纺织器材一厂由天津迁石,占地面积9.25万平方米,第二纺织器材厂新增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备17台,拥有面积4.75万平方米。
这一期间,石家庄机械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974年初,石家庄拖拉机厂动工兴建,于1976年投入生产。1970年后,石家庄市汽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72年,石家庄汽车修理厂改名为石家庄汽车制造厂。农用柴油机、阀门、载重汽车等生产也有发展。到1975年末,全市有机械工业企业17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96亿元。
对外贸易得到一定发展。1970年出口商品增加到7大类34个品种,外贸收购值达6162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8%,占河北省外贸收购总金额的20.83%。1975年,出口商品发展到10大类76个品种,贸易收购值占全市总产值的6.26%,占河北省外贸收购总额的24.17%,品种和收购值比1976年分别增长了1.2倍和11.8倍。
到1976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65年底的11.5亿元升为30.2亿元,年社会零售总额由1965年的1.65亿上升为3.7亿元。
二、城市建设成绩显著
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从1970年开始,石家庄市内先后修建了中山路、和平路、仓安路、南马路四座与京广铁路立交的地道桥,使市区主要交通干道与京广铁路实现立体化,市内东西主要交通干道连为一体,初步解决了京广铁路对城市交通的分割,不但解决了交通受阻问题,也使城市成为整体。除大型立交桥外,这一时期全市修建的各种桥梁46座,开辟和新建道路23条(市区21条、郊区2条),拓宽、延长、改建道路43条(其中外通道路5条);从1971年至1976年,全市共修建沥青混凝土小街道172条,总面积达11.9026万平方米。这一期间,市政工程一个突出变化是大量修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和一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开始修建三块板道路。1976年底,全市道路总面积266万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一倍,其中高等级路面154万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两倍;道路长度达244公里,其中高级路面长度为175公里。
到1976年底,全市公共汽车车辆增至141部,营运线路增至15条,形成了以火车站为中心放射状的客运线路。
供水事业,从1970年开始兴建二水源和第四水厂,至1974年共计凿井7眼,铺设直径为300、500、800毫米输水管道长19385米。1976年5月,二水源和第四水厂全部竣工投产,缓解了建设大街以东(长安区)供水紧张状况。1975年动工扩建西水厂(今第二水厂),新增建3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使该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5.1744万吨,解决了桥西西部一带供水紧张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省会供水问题,1976年开始建设西北水源和第六水厂,投资1200万元,水源地选在滹沱河南高基村一带。第六水厂设在石岗大街北端西侧,凿井11眼,日产水10万吨,当年完成凿井工程。以后,又继续铺设输水管道,建设水厂,调整市内管网,1979年12月全部竣工投产。至1976年底,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9.6万吨,年供水量达5939万吨,饮用自来水人口达100%。
1966年至1976年,修建排水管道35条,绝大多数是雨、污水会流制管道。1966年改建总退水渠和南栗明渠加宽、加深,增大了流量。1972年和1974年,将桥西明渠从今南长街至石太铁路,长1800米渠段改成直径2.3米至2.5米暗沟,1976年将元村明渠从京广铁路至平安南大街东侧改为暗沟。到1976年底,全市排水管道发展到165.19公里,排水明渠长度为34.880公里。
这一时期,污水的处理和治理工作开始起步。1973年在西三教村修建了容量为1万立方米的污水氧化塘,污水经净化后浇灌农田,取得较好效益。1976年将其扩建为一、二、三级串连式氧化塘,可容纳污水3万立方米。
这期间,市区安装路灯4761盏,照明长度为190.8公里。1964年前安装路灯,全靠人工爬杆,1964年后逐步改用手摇升降车。1968年开始采用机械升降车,到1976年已开始采用液压升降车安装和维修路灯,并且采用时控、光控启闭开关路灯。
这一时期,西北部防洪堤从赵陵铺至中山路建成宽7米混凝土堤路面,重要地段砌筑了片石护坡。
为改变城市燃料结构,1975年底,市内筹建液化气公司,当年仅有15户液化气用户。1977年7月正式营业,仅育才街(裕华路)一处供气站,用户3200个。
三、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随着对极"左"思潮批判,"文革"中更名的老字号重新更改过来,传统风味得到恢复。从1972年开始,石家庄市饮食业从外地学习,解放路饭店引进了山东风味菜肴,中和轩饭庄学习并引进了江米炸糕、驴打滚等甜食小吃,开办了全市第一家甜食部--饴芳斋甜食部;在解放路二部(今舒膳斋饭庄)开办了煨汤馆。粮油、肉食、副食供应虽然凭票凭本,但无论供应量还是品种上都大幅度增加,人民群众生活逐渐丰富。1972年,省会当时最大的百货商场--人民商场大楼建成开业。时有"燕赵第一家"之称的燕春饭店于1974年破土动工。河北剧场竣工,文化场所恢复开放,全市影剧院和礼堂开放达20个,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城市绿化得到改观。
1966年到1976年,虽处于"文革",期间,但由于石家庄市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工商税收和企业收入完成得较好,除1970年由于限产让电和价格下调等因素,企业收入减少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了上升趋势。全市工商税收从1966年的1.16亿增加到1976年的3.3亿元;企业收入由1966年的1641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2.46亿元。财政支出中,1966年至1968年经济建设投资保持在39%左右,1969年高达80%,大部分用于基建投资,城市维护费有所提高。10年间,经济建设投资为财政总支出的57%,城市维护费为经济建设投资费用的三分之一左右。
至此,石家庄市由一个城市功能以轻纺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全面发展,成为河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五"期间,石家庄市成为我国纺织、轻工业生产的基地之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进入全国几十个中型城市行列之中。一系列的成就和胜利,引发了"左"的思想出现和膨胀,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后果。1960年后,石家庄城市建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进行调整。

第一节 "二五"期间的发展
与"大跃进"的影响

"二五"期间,是"大跃进"发动时期,各方面事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和破坏,部得来说是曲折中前进,调整中发展。"二五"期间,全市市属、区属工业有很大发展,创建了钢铁、冶金等五个较大工厂,机械行业中的水泵厂、拖拉机配件厂、农业机械厂、车床厂、建筑机械配件厂相断建成;化工行业中制碱厂、硬化油厂、人造石油厂建立。全市职工由1957年的5万人增长到1962年9月的6.9万人(指压缩后的人数)。"二五"期间新建高等院校7所(含中专升大专3所)中等专业学校10余所;新建中学7所;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10余所;新建医院9所,床位增至3065张。其他服务性公共建筑和设施也有较大发展。市区面积扩大了7平方公里。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大跃进"片面强调高速度和"以钢为纲",偏重于工业发展,不仅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也给城市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城市规划布局突破,城市人口突破和城建投资不足等几个方面。
一、城市建设布局不平衡
"一五"期间对城市规划执行管理较严,出问题较少。"二五"计划前两年的"大跃进"期间,片面强调高速度,建设进度加快,规划被"跃进"计划打乱,东北工业区被新建工厂挤满,出现了工业布局混乱、分散的局面。市区北部4公里以外分布着黑白铁厂、金属结构厂10个机械加工工厂,钢厂分散于市郊五个生产点,造成生产协作、交通运输、职工上下班的不便。货车厂位于有800张病床的医院上风,污染较大的革皮厂、制酸厂建在居民居住区内,纺织机械厂则与有300张病床的医院为邻。
居住建筑与市内建筑规划不相适应。新建的国机棉三、四厂、前进机械厂、煤矿机械厂等临街建筑原规划为三、四层,而建筑实为一层,不仅用地多,投资高于楼房,而且与市容规划不相适应。就建筑形式而言,外观样式单调,临街建筑混乱,缺乏应有城市规划艺术。有的沿街建筑少,十几年未形成一条完整街道。
公共建筑分布不平衡,新建市区与旧市区疏密不匀,中山路、解放路集中较多,长安区道路较少,造成交通量集中,服务半径不合理,群众生活不方便。
二、城建投资不平衡
"一五"期间,市政投资约1000万人民币,而"二五"期间,市政投资为492万元。在"二五"计划实施的前二、三年的"大跃进"期间,由于城市发展中突出强调的是以"钢"为纲,"大办工业",出现了"重生产、轻生活"、"重工业、轻城建"的倾向。从1959年至1960年,全市企业猛增至1136个,工业投资大量用于钢铁生产、企业建设,而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则明显下降。三年基建投资总额为3.28亿,用于工业建设投资为2.92亿,占投资总额的97.29%,城市建设仅为493万,占投资总额的1.5%,住宅、道路、城市交通、给水排水供需矛盾突出。就住宅状况讲,一是分布不平衡。由于工业区位于桥东,40%的居民位于桥西,居住疏密不均,上下班不便,市内交通大量增大,流动量增多。二是人均住宅面积为3.07米,比解放初期不仅未提高,反而随人口增长而下降。市政建设虽然在"跃进"年代开辟了40公里长道路,修建12座桥梁,新增15公里排水管道,由于"大跃进",质量受到影响。就道路状况而言,由于市区面积迅速扩大,道路修建任务增大,设计、维修、投资跟不上,低标准,低质量简易路面比重增大。已修路面维修质量差,路面破损松碎,脱皮沉陷严重。有的下水道不配套,污水排泄不及时,事故不断出现,其中仅1960年春一次事故就使华药损失10万元之多。在给排水方面,由于城市迅速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供水与需水矛盾突出。公共汽车交通方面,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市区道路不断扩大,市内交通客流量增大,出现了车辆少、线路少、车况老旧、维修跟不上等突出矛盾。甚至在大炼钢铁中,公共汽车一度停开,全部去拉运矿石、焦炭,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各项事业受到影响
城市人口突破。以"大办"为特征的"大跃进",导致劳动力增加,外域人口大量涌入,仅1958年一年,全市城市人口猛增,提前几年突破人口规划,大大超出规划要求。
为配合工业"跃进",文化教育也大快上,一些中等专业学校,纷纷升格为大专,到1960年,石家庄建起了高校8所、中专5所、普通中学14所、民办学校14所。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大炼钢铁高潮中,城市绿化受到破坏和影响,许多园林绿地被作为钢铁基地和"小土群"场所占用。如"一五"时期建起的光华路果树林超负荷运转和"三八"妇女林荡然无存。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节 城市建设的全面调整

从1960年至1962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城市建设也进入全面调整之中。
一、工业下马,城建项目压缩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石家庄一些大中企业相继下马或限产、减产,中小棉纺企业由41个精减到17个。石家庄国棉三产、国棉四厂停产;新华棉纺厂减产;大兴纺织厂调整产品结构,改为利用下脚料生产地毯。冶金工业行业,新建冶炼工业除长安焦厂外全部关闭,钢铁企业除保留了石家庄钢铁厂外,其余钢铁厂一律下马。未建成和已建成的市属企业大部分关闭下马,其中较大工厂有水泥厂、制碱厂、硬化油厂、造船厂、玻璃纤维厂、桥西电碳厂、油毡厂等。全市小企业由279个精简到90个。到1965年底,全市各类企业由1136个减为270个,工业职工由16.4万减少到10.3万人。
二、城市人口压缩、下放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压缩城市人口、下放干部职工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措施之一。1960年8月4日,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委会通过《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精简非生产人员的决定》。《决定》要求对1960年以来盲目流入城市的干部、职工带入的抚养人口11433人,原则上一律动员回农村;从农村招收的合同工,除钢铁、煤运战线外要尽可能核减下来;国家机关干部30%(约3614人)到农村去;大力压缩城镇非生产人员;从市区被抚养人口压缩30000人到农村去。根据非农业人口精减到1957年水平的要求,为完成压缩城市人口,精简非农业人口任务,1961年市委、市人委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级组织也成立相应办事机构。市委主要领导专管全市10个领导小组工作。1961年,全市压缩非农业人口94529人,其中减少城镇人口87595人,减少全民职工34856人;减少吃商品粮人口70037人,返回农村66750人。1962年,市委成立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领导小组和精简行政编制领导小组,制定了继续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任务,提出"决心要大,行动要快,步子要稳"。1962年,全市减少吃商品粮人口共87400人,共中减少全民职工42369人。压缩城市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使石家庄市非农业人口由1961年的440800人减少到384000人,为缓解城市压力,战胜暂时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62年底,市区人口下降到56.17万人,接近1957年人口数,为"大跃进"以来人口量少年份。
三、经济停滞,人民生活降低
"大跃进"的消极影响和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石家庄市各项经济停滞和下降,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降低。
首先在工业方面,经济困难时期,除国棉二产继续生产外,棉三、棉四全部停产下马,实行限产、调整,动员职工精简下放,支援农业,华新纺织厂也于1962年6月宣布停产。农业方面,由于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以后,工作不细,形成简单化,生产上追求高指标,种植上瞎指挥,产量上搞浮夸,片面强调发展甘薯,导致1958年全市甘薯种植面积达69万亩,比1957年增加一倍,小麦则比1957年减少近19万亩,谷子减少11万亩,玉米减少7.4万亩。"大跃进"、"共产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1963年又发生特大洪水,生产降到最低点,粮食亩产115公斤,总产1.55亿公斤,比1958年分别减少32%和41%,棉花亩产11.5公斤,总产547万公斤,比1958年分别减少68%和73%,油料亩产79.5公斤,总产268万公斤,经1958年分别减少68%和73%。生猪饲养量1961年比1958年减少59.3%。
商业贸易方面,1958年至1960年市场商品紧缺,物价上涨、原料缺乏、市场萎缩。
经济形势恶化,给城市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主要表现为粮油供应减少,物价指数上升,消费指数上升,平均工资减少,实际购买力下降,发病率上升。人均生活水平同1958年相比,下降了35%。
1960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一年,粮食减产,调运困难,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是年10月,中共石家庄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开展节约粮食运动,全市城镇人口粮食定量由原来每人每月平均16.1公斤,压缩到14.82公斤。11月4日,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压缩城镇人口粮食供应指标的通知》,全市城镇人口平均粮食定量在已压缩到14.8公斤的基础上,又压缩到14.5公斤。同年11月14日,市委成立粮食代用品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制造"野生植物淀粉"、"链孢霉"、"小球藻"、"人造肉"、"蘑菇"等代食品的群众运动,大力推广"粮食增量法"。此间,社会上出现了因营养不良而发生的肝炎、浮肿病、妇女闭经、子宫下垂、伤寒等疾病。12月24日,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对老、弱、病、孕、幼在粮油供应上给予照顾。1960年油料歉收,食油供应紧张。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对各类人员规定出食油供应新标准:①高空作业职工、高温作业职工、高级知识分子、13级以上干部、井下工人、职业运动员、高级演员每人每月供食油0.5公斤。②市内、市郊公社及井陉矿务局干部、职工、住校大中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3公斤。在家起伙的大中学生和居民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175公斤。③井陉、获鹿区的职工干部、住校的大中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2公斤,在家起伙的大中学生和居民、职工家属每人每月供应0.125公斤。④劳改犯人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1公斤。
1962年,为解决当时食油入不抵出的困难,进一步压缩食油供应定量,石家庄专员公署发出紧急通知:从本年度6月份起,各中等城市干部职工、大专院校住校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1公斤、居民0.075公斤。县城干部职工、大专住校学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05公斤,县城居民及菜农供应0.05公斤。不仅如此,城市居民的糖、糕点、烟、酒、肥皂等商品和副食品都实行发票和凭本供应。
1960年12月18日,中共石家庄市委向中共河北省作出《关于城市人民生活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反映,全市浮肿问题范围较广,病情相当严重,进入11月以来发病人数逐步上升。仅市内三区和井陉矿区发病者达6630人,占人口总数5.5%。12月10日上升到14639人,占人口总数的12.2%,其中财贸职工占据24.6%,机关工作人员占14.6%,工矿企业职工占8.28%,大中学教员、学生占5.26%,街道居民占2.24%。同年12月5日,市委向省委作出的《关于桥东区栾城公社南安庄生产队发生人口严重死亡问题的报告》中反映,桥东区栾城公社死亡73人 ,占人口8.16%,致病101人,外流148人。
1961年7月下旬,市委组织调查组对全市16个单位职工生活状况进行典型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访问40个家庭的典型调查情况表明,职工生活指数上升33.4%,生活消费指数上升45%,平均工资减少21%。同年9月,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室向市委报送《关于城市职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6月底全市职工达127716人,比1957年增加1.41倍,平均工资收入减少18.5%,奖金减少27.8%,福利减少48.4%,生活指标提高63.15%,生活费开支加大48.4%,食油平均减少46.7%,肉蛋减少80%。存在问题,一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工资总额增大,但单位职工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职工发病人数增多,出生率下降。1961年1至6月份新增病号50750人,属营养性浮肿36936人,子宫垂脱651人,闭经12242人。部分职工思想不稳定,社会秩序混乱,储蓄存款大幅度下降,不少人重物轻币,使困难户增多,补助面扩大。
为改善人民生活,1961年市委决定大搞蔬菜、粮和粮棉间作,发动群众及时采集储备代食品,大搞小球藻,节约用粮,大抓食堂管理,并成立市委代食品工业生产领导小组。要求全市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工业大力支援农业。市委、市人委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贯彻节约渡荒和"低指标、瓜菜代"的方针。并指出,应突出抓紧山药蔓的采集和一切可做食品的家生、野生植物、桔杆、叶蔓的广泛采集储备,一切可以收集的都收集起来。城市人民定量低、吃不饱,以杂粮、瓜菜等填腹充饥,必然给人民的工作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这是解放后前所未用的。
四、区划的调整
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整。在城市西南方开辟孙村工业区和中华大街南工业区,以缓解工业区过于集中,生活区与工业区脱节带来的交通、生活不便。城市规模也进行了调整。"大跃进"时期划入市区的土地和扩大的郊区,分三次调整退出。1965年调整结束后,市区面积保留47.81平方公里。
1960年2月2日,根据中共河北省委的指导,石家庄专区与石家庄市合并为石家庄市。市级领导机关直接领导10个县、3个区及直接管理的厂矿、企业和事业单位,3月1日正式办公。地委与市委合并后称中共石家庄市委;专署与市人委合并后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4月28日,经河北省委同意,石家庄专区、市分设。在原石家庄市基础上分别成立中共石家庄地委和中共石家庄市委;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委基础上分别建立河北省石家庄专员公署和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委,专署辖13个县及石家庄市;石家庄市人委管辖市区3个区和井陉矿区。是年5月1日正式办公。
1961年12月30日,中共石家庄市委发出《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通知》。一、原桥东区所辖娄底、冶河、郄马、军家营4个公社归栾城县领导;原桥西区所辖永壁、寺家庄、高迁3个公社归获鹿县领导。二、成立两个郊区。原桥西区的西王村、东焦村、桥东区的任栗村、彭村、休门,长安区的新范村、旧范村、范村等8个村仍由现属区领导;三、除上述社队外,其余市郊社队以京广铁路为界分设两个郊区,铁路以东为东郊区,铁路以西为西郊区,路东留村、塔谈村归东郊区领导。

第三节 调整中恢复与发展

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石家庄市经过全面调整,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城市建设有所发展。"大跃进"年代出现的城市人民公社取消,公共食堂解散,城市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口由此得到增加,出现了解放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和人口增长高峰。
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从1963年开始,石家庄市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棉纺织工业提供了原料。1964年初,停产企业恢复生产,下放到农村的职工陆续返市,企业生产情况逐步好转,一批新建企业和项目陆续上马,全市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到1964年,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提高。由于调整了畜牧饲养政策,贯彻了"集体和社员家庭私养并重,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大力支持社员饲养,同时调整生猪收购政策,实行有奖销售,生猪生产又有恢复和发展。从1962年开始市区自由市场逐步恢复,上市粮食熟食、副食品、百货达500多个品种,价格稳中有降。
二、人民生活改善,城市人口增加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农业生产发展,物资供应和日用品及农副产品不断丰富,城市人民生活也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1963年,全市进行了几年来第一次工资调整。1964年,城市大量农业人口食油供应由每人每月0.2公斤增加到0.25公斤,对糖果糕点由按人按月平价定量供应逐渐改为高价放开,到1964年4月10日高价糕点取消粮票,1965年4月1日平价糕点也取消票证,全部敞开供应。同年7月,糖果撤销高价供应,全部实行平价敞供。诸如湾里庙庙会、休门集等城乡集市贸易相继恢复开放,不仅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而且方便了人民生活,全市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市人口一反1961年到1962年困难时期负增长的情况,1963年成为出生率历史最高年份,自然增长率达28.75‰,全市总人口达502.1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达60.6万人。
三、取消城市人民公社
1958年,在大办人民公社热潮中,石家庄市作为城市人民公社试点城市,建起了长安、桥东、桥西三个城市人民公社。城市公社建立后,原区委为公社党委,保留区人委,"政社合一",两套牌子,一套人马。1965年,市委作出取消城市各级公社党委,恢复区委机构的决定,城市区级机构改区委、区人委的设置和称谓。
四、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
1960年在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城市基础设施和投资比重开始回升。1964年,主要对中华大街、中山路等道路翻修。1965年政府发动群众,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年修筑沥青道路总长度181.27公里,路灯2747盏。为解决铁路与市区道路相交的矛盾,修建了码头街、建设北大街等8座公路铁路立交桥,市区排水管道总长度为69.25公里,日排污能力2.04万吨;排水明渠共12条,总长度为38081米。公共交通初具经营规模,有运营线路6条,运营车辆46部,年客运总数达1938万人次。到1965的,住宅面积为13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47平方米,市区及郊区面积23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47.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5万人。
从财政收入状况看,"大跃进"的前二年工商税收和企业收入都增长幅度较大。1958年新建、扩建企业较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企业增加,企业收入增加到4820万元,为1957年的11倍。1959年,棉纺三厂、四厂全部投产,许多企业在"跃进"中拼人力、拼设备、生产大幅度上升,商业、粮食、银行系统也都超额完成任务,这年企业收入为14510万元,比1958年增长2倍。但以后随着"大跃进"失误弊端显现,三年困难时期,工商税收大幅度下降,1962、1963、1964年收入为7000到8000万元间,到1965年才恢复到1961年的水平。从1960年开始的经济困难时期,原棉不足,纺织企业大幅度减产,1962年企业收入只完成552万元,比上年减少56%。1963年开始回升,企业收入完成1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23%。
从财政支出状况看,建国初开始,经济建设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城建支出投资大于企业投资。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从1952年以后,经济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五"期间,经济建设投资均占财政支出三分之一左右。到"二五"、"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支出大幅度上升,1958年上升到5441万元,占财政收入86.3%,为历年最高增长点,相当于"一五"期间经济建设支出的2.7倍。其中大部分为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一五"期间为企业投资总和的10倍,而城市维护费仅为232万元,仅占经济建设费的0.5%。1961年、1962年,经济建设投资分别降为财政支出的21%和16.31%,这样,"二五"期间经济建设投资比重也高达65.83%。
在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好转时期,经济建设投资支出为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与"一五"期间相差不多。

第十七章 河北省政治中心的
确立与石家庄城市发展

"文革"期间的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至石家庄,使石家庄市成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推动了石家庄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促成了河北省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形成。这一时期成为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第一节 省会迁石

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几经变迁,先后迁移三个城市。建国初期,河北省省会一度设于保定。1954年4月,天津市归河北省直辖后,河北省省会迁至天津。以后,随着天津成为直辖市,1966年4月,河北省省会又迁回保定。"文革"中的1968年1月29日经中央批准,省会迁至石家庄。省会的几经变迁有着其历史渊源,但河北省省会设于石家庄也有其历史必然性。早在1953年,石家庄就被中央作为河北省省会所在地而进行重点建设,为此,石家庄成立河北省省会迁建办公室。裕华路曾作为省府路进行建设,今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科技大厦一带曾作为河北省省府大厦、省委大厦所在地准备进行重点建设。石家庄作为省会所在地其因有五:
其一,石家庄市有着良好的政治基础。石家庄是华北乃至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它附近的西柏坡曾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大战役,由此踏入进京建国之路。作为最早解放的城市,石家庄不仅对全国解放战争作出过重要支持,也为城市接管与改造提供了重要经验、政策和借鉴,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范例,是在国内外有着重要政治影响的城市。
其二,石家庄是河北省也是华北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是京广、石德、石太铁路交汇处,具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河北省和华北乃至全国的物资流通商品集散地,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其三,石家庄是华北重要粮棉产地,历史上被称为"华北粮仓",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其四,建国以后,石家庄由一个几十万人小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步入中等城市之列,其他文教、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也大大快于河北省其了城市。
其五,在"文革"中虽然石家庄也受到"左"的思潮严重影响,受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干扰破坏,工农业生产爱到影响,但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给予了坚决抵制和斗争,不仅率先在河北全省实现政治上安定,而且在经济上为支援河北省其他城市,支援京津地区,稳定大局作出贡献。而当时的省会保定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实现安定。1968年1月29日,经中央批准,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河北省省会迁石。同的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从此,石家庄掀开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河北省政治中心,并逐步形成河北省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 省会迁石后对石家庄城市的影响

省会迁石后,石家庄由过去轻纺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带来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形成。
河北省省会迁石后,省革命委员会建于维明街南头原华北警校和石家庄市六中院内。省直各单位先后迁至石家庄市桥西区一带。随着机构不断完善,各职能部门,各厅、局逐渐恢复成立,遍布市内各区。随着河北省政治中心确立,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文化中心也逐步确立。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迁建石家庄。石家庄的电信业由县间中心区转为省会中心网络建设时期。对原有长途电话进行了完善和调整。1975年建成了长途通信楼,开通和增设了省地直达电路,省际电话,省内地、市、县、电路。1968年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改为河北省博物馆,南侧依次拓土兴建了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科技馆和河北科技大厦。河北省歌舞剧院、河北省话剧院、河北省杂技团、河北省京剧团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等省直属文化艺术团体先后迁到石家庄。到1976年底,石家庄市大专院校发展到5所(不包括部队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20多所、医院达20所以上。这些都标志着石家庄作为河北省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
随着省会迁石,市区人口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人口机械增长加快和城市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特点。从1966年至1976年10月间,市区人口由1966年底的64.3万增至1976年底的84.5万人,净增20万,其中重要特点之一是机械增长过快。首先是随着省会迁石,省直干部、职工、家属的迁入,其次是中直一些单位迁石及其随带的干职、职工和家属迁入,加之"文革"期间陆续落实各项政策,原下放、返乡的干部、职工、居民返市,都促进了石家庄市人口猛增。与人口机械增长趋势相比,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减缓。
省直、中直干部、职工及家属入市,使石家庄市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是来源构成更为广泛,一改过去单纯增加企业职工、增加劳动大军的现象;二是文化层次和人口素质提高,三是在业职工结构改变,机关干部、事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增长比例快于职工总数增长比例,这对石家庄市人口素质提高产生着直接影响。

第三节 "文革"对城市建设的
干扰和破坏

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对石家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干扰。
对政权体制的冲击。"文革"发生时间是在全国人民努力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年浩劫,首当其冲的是对整个政治体制和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冲击。"文革"伊始,全市从上到下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受到冲击,各级领导普遍受到批判,大多数单位领导被罢官,石家庄市党政财文大权被夺,正常的领导体制被打破,各级组织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政令无法通行,生产无秩序可言,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左"的思潮占统治地位,各级党组织仍不健全,广大干部积极性受到压制,在实行的革命委员会的体制中,有不少"造反派"掌权,各项工作无法纳入正轨。
在经济上,原有的正常生产秩序被打破,多年形成的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被作为"修正主义"路线进行批判,予以废除,一些企业停工停产、管理混乱。在发展速度上片面强调"高速度",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在农业发展上,片面强调了"以粮为纲",多种经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受到批判和破除。粮食产量上升很快,但棉花、油料作物却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畸形,高产低效。在城市商业上,则片面强调"为工农兵服务"、"大众化",许多传统风味和受消费者欢迎的服务项目被当做"修正主义"、"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取消,出现不顾品种质量、不按程序服务的现象。一些老字号商店、旅店、洗澡店被视为"四旧"而更名。如老万宝商店改为建新商店,长安商场改名为东方红商场,丽华布店被改名为修布主,中山路商场被改名为人民商场,复和永洗染店改为工农兵洗染店,德昌厚洗染店改为红旗洗染店,协成玉洗染店改为新华洗染店等等。
城市人民生活虽有改善和提高。但许多生活日用品供应匮乏,凭本供应,凭票购买,排队购物成为城市生活景观。城乡集市贸易被作为"资本主义"受到批判和"取缔"。
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公共娱乐场所稀少。园林绿化、美化市容环境被当成"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批判,花坛被毁,树木减少,城市市容色调非红即灰,颜色冷暗。城市基础设施与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极不适应,一些单位不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片面追求产值,不讲环境保护,污染日益严重并且得不到及时治理。人均住宅面积逐年下降,住宅难成为突出问题。商业布局不匀,大型公共建筑稀少。

第四节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虽然"文革"对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带来了破坏和干扰,但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正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三五"、"四五"时期,省会迁石也正在这一期间,由于石家庄市广大干部职工抵制极"左"思潮,坚持生产和工作,这些因素毕竟促进了石家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这是石家庄市发展史上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动因,推动了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出现。
一、经济发展增长较快
就石家庄纺织行业来说,到1975年全市棉纱棉布总产量分别是"文革"前1965年的1.4倍和1.27倍。医药工业贯彻毛泽东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石家庄地区和驻石部队相继建起一批小药厂。1970年至1976年这一期间,石家庄电化厂、石家庄化工厂等一批化工骨干基础企业相继建立,到1976年底,石家庄化工企业达85家,化工产品品种比1965年增加50%。轻工业也在十年间形成了比较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期间,电子工业有较大发展,1966年2月,先后建立了以石家庄半导体厂(现无线电二厂)、东方红无线电元件厂(现无线电三厂)。到8月成立电子工业局时,全市已有电子专业生产厂家17家,工业总产值达1831.2万元,以后又以每年68%递增,到1976年已能生产收音机、录音机、通讯机、半导体元器件、医疗电子设备。与1973年比,品种增加35.4%,工业总产值由占全市的0.7%上升到2.9%,电子专业厂达20个。
1966年至1976年,石家庄市的纺织工业主要是发展了化纤纺织。从1969年开始,原河北省针织研究所与原河北省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建成了石家庄纺织经编厂,年产腈纶纱3669件。同时,设计建立年产5000吨的维尼纶厂。1973年至1974年,以原石家庄市红旗纺织厂、桥东织染厂为基础,改建为市第二印染厂和市第三印染厂。石家庄纺织器材一厂由天津迁石,占地面积9.25万平方米,第二纺织器材厂新增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备17台,拥有面积4.75万平方米。
这一期间,石家庄机械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974年初,石家庄拖拉机厂动工兴建,于1976年投入生产。1970年后,石家庄市汽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72年,石家庄汽车修理厂改名为石家庄汽车制造厂。农用柴油机、阀门、载重汽车等生产也有发展。到1975年末,全市有机械工业企业17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96亿元。
对外贸易得到一定发展。1970年出口商品增加到7大类34个品种,外贸收购值达6162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8%,占河北省外贸收购总金额的20.83%。1975年,出口商品发展到10大类76个品种,贸易收购值占全市总产值的6.26%,占河北省外贸收购总额的24.17%,品种和收购值比1976年分别增长了1.2倍和11.8倍。
到1976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65年底的11.5亿元升为30.2亿元,年社会零售总额由1965年的1.65亿上升为3.7亿元。
二、城市建设成绩显著
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从1970年开始,石家庄市内先后修建了中山路、和平路、仓安路、南马路四座与京广铁路立交的地道桥,使市区主要交通干道与京广铁路实现立体化,市内东西主要交通干道连为一体,初步解决了京广铁路对城市交通的分割,不但解决了交通受阻问题,也使城市成为整体。除大型立交桥外,这一时期全市修建的各种桥梁46座,开辟和新建道路23条(市区21条、郊区2条),拓宽、延长、改建道路43条(其中外通道路5条);从1971年至1976年,全市共修建沥青混凝土小街道172条,总面积达11.9026万平方米。这一期间,市政工程一个突出变化是大量修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和一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开始修建三块板道路。1976年底,全市道路总面积266万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一倍,其中高等级路面154万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两倍;道路长度达244公里,其中高级路面长度为175公里。
到1976年底,全市公共汽车车辆增至141部,营运线路增至15条,形成了以火车站为中心放射状的客运线路。
供水事业,从1970年开始兴建二水源和第四水厂,至1974年共计凿井7眼,铺设直径为300、500、800毫米输水管道长19385米。1976年5月,二水源和第四水厂全部竣工投产,缓解了建设大街以东(长安区)供水紧张状况。1975年动工扩建西水厂(今第二水厂),新增建3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使该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5.1744万吨,解决了桥西西部一带供水紧张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省会供水问题,1976年开始建设西北水源和第六水厂,投资1200万元,水源地选在滹沱河南高基村一带。第六水厂设在石岗大街北端西侧,凿井11眼,日产水10万吨,当年完成凿井工程。以后,又继续铺设输水管道,建设水厂,调整市内管网,1979年12月全部竣工投产。至1976年底,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9.6万吨,年供水量达5939万吨,饮用自来水人口达100%。
1966年至1976年,修建排水管道35条,绝大多数是雨、污水会流制管道。1966年改建总退水渠和南栗明渠加宽、加深,增大了流量。1972年和1974年,将桥西明渠从今南长街至石太铁路,长1800米渠段改成直径2.3米至2.5米暗沟,1976年将元村明渠从京广铁路至平安南大街东侧改为暗沟。到1976年底,全市排水管道发展到165.19公里,排水明渠长度为34.880公里。
这一时期,污水的处理和治理工作开始起步。1973年在西三教村修建了容量为1万立方米的污水氧化塘,污水经净化后浇灌农田,取得较好效益。1976年将其扩建为一、二、三级串连式氧化塘,可容纳污水3万立方米。
这期间,市区安装路灯4761盏,照明长度为190.8公里。1964年前安装路灯,全靠人工爬杆,1964年后逐步改用手摇升降车。1968年开始采用机械升降车,到1976年已开始采用液压升降车安装和维修路灯,并且采用时控、光控启闭开关路灯。
这一时期,西北部防洪堤从赵陵铺至中山路建成宽7米混凝土堤路面,重要地段砌筑了片石护坡。
为改变城市燃料结构,1975年底,市内筹建液化气公司,当年仅有15户液化气用户。1977年7月正式营业,仅育才街(裕华路)一处供气站,用户3200个。
三、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随着对极"左"思潮批判,"文革"中更名的老字号重新更改过来,传统风味得到恢复。从1972年开始,石家庄市饮食业从外地学习,解放路饭店引进了山东风味菜肴,中和轩饭庄学习并引进了江米炸糕、驴打滚等甜食小吃,开办了全市第一家甜食部--饴芳斋甜食部;在解放路二部(今舒膳斋饭庄)开办了煨汤馆。粮油、肉食、副食供应虽然凭票凭本,但无论供应量还是品种上都大幅度增加,人民群众生活逐渐丰富。1972年,省会当时最大的百货商场--人民商场大楼建成开业。时有"燕赵第一家"之称的燕春饭店于1974年破土动工。河北剧场竣工,文化场所恢复开放,全市影剧院和礼堂开放达20个,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城市绿化得到改观。
1966年到1976年,虽处于"文革",期间,但由于石家庄市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工商税收和企业收入完成得较好,除1970年由于限产让电和价格下调等因素,企业收入减少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了上升趋势。全市工商税收从1966年的1.16亿增加到1976年的3.3亿元;企业收入由1966年的1641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2.46亿元。财政支出中,1966年至1968年经济建设投资保持在39%左右,1969年高达80%,大部分用于基建投资,城市维护费有所提高。10年间,经济建设投资为财政总支出的57%,城市维护费为经济建设投资费用的三分之一左右。
至此,石家庄市由一个城市功能以轻纺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全面发展,成为河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石家庄市值得所有人刮目相看,石家庄在没有成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前,已经是河北省除唐山外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并且,石家庄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新兴工业化城市之一,见证了国家工业化的整个过程。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当年都曾到过石家庄视察  

  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李东升说,在上一辈人介绍中,他们的工厂是接待过大量亚非拉朋友的。作为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的子弟,在李东升的记忆中,那些非洲朋友的牙齿为什么那么白,是他小时候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长大后才明白,他父母所在的石家庄煤矿机械厂,是石家庄市对外国宾客开放的29个工厂之一,这些工厂包括华北制药厂、动力厂、煤矿机械厂、棉纺一厂、车辆厂、印染厂、钢厂等,全部是石家庄赫赫有名的老牌大企业,并且都曾经在石家庄市风光一时。  

  作为工业化时代石家庄市的代表作,这些工厂的抛头露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以及离北京最近的这个工业化城市的建设成就——这些工厂在某些阶段内是亚非拉朋友学习和临摹的样本。  

  李东升说,他所在的工厂是接待过重要人物的,这些重要人物包括毛泽东、薄一波、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以及罗瑞卿等中央首长,他说,在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工厂和一印、钢厂、华药一样,大量的政治接待任务屡见不鲜,195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石家庄视察,次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石家庄视察,周总理到了井陉矿务局、钢铁厂、焦化厂、动力厂焦化车间及槐底村。李东升说,这些工厂太有代表性了,是那个时代跳跃性最好的音符。  

  随厂搬迁而来的职工  

  曾是石家庄工业化最有力的助推者  

  和石家庄市许多工厂一样,煤矿机械厂自外地搬迁而来,它来自吉林四平市,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石家庄扎根后,就一直留在了这里。  

  在新中国整个“一五”、“二五”时期,出于备战、发展经济及交通方面的考虑,大量的工厂迁进了石家庄市,同时随工厂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现在,在石家庄市,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天津人、东北人、唐山人聚集的圈子,作为时代的印记,他们的留下,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见证者,也是石家庄市工业化最有力的助推者。  

  1953年,是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第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时,他同意纺织工业部汇报中提出的分析意见,并且认为计划方案中提出的纺织工业发展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这次会议,中央确定在京广线沿线及以西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4个地方同时发展纺织工业,加上原有的邯郸、咸阳,后来被称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而在1952年,国家重点工程棉纺联合企业便开始在石家庄选址。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石家庄被国家列为“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工程中,在石家庄选址建设的就有三项,即大型联合棉纺厂、华北制药厂和热电厂。当时河北省省会也决定由保定迁到石家庄。后来,虽未如期实现(1968年由保定市迁往石家庄市),但对石家庄发展却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石家庄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时石家庄的城市性质,在规划设计思想下已比较明确。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我国第一批轻纺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石家庄  

  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在中国,天津话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之一,而在石家庄市,每一个来访者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天津话”的聚集区,那就是棉纺厂宿舍。而且,在这里,很难想像说天津话的人比例是如此之高。  

  在石家庄市棉一、棉二生活区,许多人以天津话为标准口音,这样的现象,可以放大到其他的棉纺厂生活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1: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石家庄市值得所有人刮目相看,石家庄在没有成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前,已经是河北省除唐山外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并且,石家庄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新兴工业化城市之一,见证了国家工业化的整个过程。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当年都曾到过石家庄视察  

  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李东升说,在上一辈人介绍中,他们的工厂是接待过大量亚非拉朋友的。作为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的子弟,在李东升的记忆中,那些非洲朋友的牙齿为什么那么白,是他小时候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长大后才明白,他父母所在的石家庄煤矿机械厂,是石家庄市对外国宾客开放的29个工厂之一,这些工厂包括华北制药厂、动力厂、煤矿机械厂、棉纺一厂、车辆厂、印染厂、钢厂等,全部是石家庄赫赫有名的老牌大企业,并且都曾经在石家庄市风光一时。  

  作为工业化时代石家庄市的代表作,这些工厂的抛头露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以及离北京最近的这个工业化城市的建设成就——这些工厂在某些阶段内是亚非拉朋友学习和临摹的样本。  

  李东升说,他所在的工厂是接待过重要人物的,这些重要人物包括毛泽东、薄一波、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以及罗瑞卿等中央首长,他说,在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工厂和一印、钢厂、华药一样,大量的政治接待任务屡见不鲜,195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石家庄视察,次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石家庄视察,周总理到了井陉矿务局、钢铁厂、焦化厂、动力厂焦化车间及槐底村。李东升说,这些工厂太有代表性了,是那个时代跳跃性最好的音符。  

  随厂搬迁而来的职工  

  曾是石家庄工业化最有力的助推者  

  和石家庄市许多工厂一样,煤矿机械厂自外地搬迁而来,它来自吉林四平市,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石家庄扎根后,就一直留在了这里。  

  在新中国整个“一五”、“二五”时期,出于备战、发展经济及交通方面的考虑,大量的工厂迁进了石家庄市,同时随工厂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现在,在石家庄市,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天津人、东北人、唐山人聚集的圈子,作为时代的印记,他们的留下,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见证者,也是石家庄市工业化最有力的助推者。  

  1953年,是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第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时,他同意纺织工业部汇报中提出的分析意见,并且认为计划方案中提出的纺织工业发展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这次会议,中央确定在京广线沿线及以西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4个地方同时发展纺织工业,加上原有的邯郸、咸阳,后来被称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而在1952年,国家重点工程棉纺联合企业便开始在石家庄选址。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石家庄被国家列为“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工程中,在石家庄选址建设的就有三项,即大型联合棉纺厂、华北制药厂和热电厂。当时河北省省会也决定由保定迁到石家庄。后来,虽未如期实现(1968年由保定市迁往石家庄市),但对石家庄发展却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石家庄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时石家庄的城市性质,在规划设计思想下已比较明确。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我国第一批轻纺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石家庄  

  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在中国,天津话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之一,而在石家庄市,每一个来访者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天津话”的聚集区,那就是棉纺厂宿舍。而且,在这里,很难想像说天津话的人比例是如此之高。  

  在石家庄市棉一、棉二生活区,许多人以天津话为标准口音,这样的现象,可以放大到其他的棉纺厂生活区。  
深究其中原因,是石家庄一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五”、“二五”(1953~1962)期间,从天津、上海等地集体性地迁来了一批纺织、制药等行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其中以河北省省会天津市人最多。这些迁入者带来的文化观念与民俗习惯对石家庄传统文化造成很强的冲击,石家庄的一些本地人在生活上开始模仿外来人。  

  尤其,这些人来自比较发达的天津市,因此他们的声音在地位上和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区别,甚至要高于普通话,因为当时做一名纺织工人是十分了不得的事情,天津话的流行并不为怪。  

  时至今日,那些第一批支援石家庄建设的老人许多已经过世,他们的子女都成为社会的中坚,但在一些社区,天津话仍是主流语言,这些人见证了石家庄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一名网友说,在他印象中,石家庄市是一个新兴城市,它的前身就是个小村子,也就是小石家庄村。石家庄发展到今天,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移民来的多。与其他城市相比,石家庄市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1957年底,  

  全市工业企业已达277个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家庄是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53年初,国家根据石家庄交通、资源等条件,投资4.2亿元,安排兴建了大型纺织联合企业(石家庄棉纺一厂、二厂、三厂、四厂和第一印染厂)、华北制药厂、热电厂三项重点工程,以后又陆续兴建了华新纺织厂(石家庄第五棉纺厂前身)以及以生产杀虫剂为主的石家庄农药厂,以生产农机具为主的市动力机械厂(石家庄市第一机床厂前身)、汽车修理厂(石家庄市汽车制造厂前身)和卷烟厂等17个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机械、化工、轻工四大工业门类,为石家庄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达277个,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1.6亿元,增加到4.2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近3倍,平均每年递增23%。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陆续建起了橡胶、制碱、油漆等40多个中小企业,扩建了水泵厂,建起了年产730万件农机配件的拖拉机配件厂和年产5万吨合成氨、11万吨硝酸氨的化肥厂,使石家庄的机械、化学工业迅速兴起。  

石家庄在没有成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前,已经是河北省除唐山外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并且,石家庄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新兴工业化城市之一,见证了国家工业化的整个过程。  

在新中国整个“一五”、“二五”时期,出于备战、发展经济及交通方面的考虑,大量的工厂迁进了石家庄市,同时随工厂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现在,在石家庄市,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天津人、东北人、唐山人聚集的圈子,作为时代的印记,他们的留下,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见证者,也是石家庄市工业化最有力的助推者。  

  作为工业化时代石家庄市的代表作,这些工厂的抛头露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以及离北京最近的这个工业化城市的建设成就——这些工厂在某些阶段内是亚非拉朋友学习和临摹的样本。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石家庄被国家列为“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工程中,在石家庄选址建设的就有三项。

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石家庄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时石家庄的城市性质,在规划设计思想下已比较明确。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我国第一批轻纺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石家庄发展到今天,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移民来的多。与其他城市相比,石家庄市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1 11: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不知道石家庄这么多历史,这么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2: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只是挑选了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发出来,还有大量描述我党如何具体工作的(具体到某个人的那种)内容我都没发,我觉得发了也是没人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1 1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受益匪浅。
每有朋友来石家庄,我都向他们介绍石家庄的历史,为此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但和你的东西一比,实在是不堪。如有更详细资料,愿仔细研读。老军医拱手致谢版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3: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军医兄客气了,这些资料是我在政府网站里看到的,这里发的只是一部分内容,如果兄台有兴趣可以到以下链接阅读全文
http://www.sjzds.gov.cn/col/1274084890406/inde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1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2 15:25 , Processed in 0.09153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