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黑铁时代

[坛友互动] 保定城市风水研究/强势登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3: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峰峦耸立,云气缭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3 13: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山的确是很值得一去,不过现在门票不低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3: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览众山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3: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铁时代 于 2014-4-23 13:26 编辑

碧空,白云,青山,绿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3: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仔仔203

——“唐山地震带上重建是个遗憾,汶川当避”

2008年05月24日,河北省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唐山研讨会”上就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问题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汶川重建可另选新址避开地震裂带,将遗址留下来,重建住房样式可以多样化。

“唐山重建也有遗憾,这是给汶川大地震重建的启示。”赵勇透露,当年,唐山重建没有避开地震大裂带,而是在原址重建,依然处在地震裂带上,对未来抗震是不利的。这是唐山重建的第一个遗憾。“所以,我们建议汶川重建可以另选新址。”赵勇说。

“第二个遗憾是没有对地震遗址实施完整保存。”赵勇说,一场大地震之后,既是研究地震规律的重要素材,也是旅游的文化遗产,当时留下的都是小片,现在看来是个遗憾。“建议汶川把大地震的遗址留下来,成为以后研究地震的实地资料。”

他说,第三个遗憾是,急于让老百姓住上房,当时规划水准不是很高,一张图纸建唐山,老百姓的住房样式盖得很雷同,但是今天汶川重建住房样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做得更好。

赵勇认为,唐山在汶川大地震重建中,可发挥更好的经验。目前唐山已组织当年地震重建的各方专家,把经验编成简报供中央和四川省政府参考,同时唐山积极参与灾区重建。“明天重建队伍进灾区进行重建,将修建一万套临时安置房,用2个月时间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4: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城记】

《京畿之地:保定》林茜/河北美术出版社

960年,北宋朝廷下令兴建保塞军。

981年,军事城堡保塞军改为保州。

1127年,保州被金兵破城。

1213年,保州城被蒙古铁骑攻陷。

1227年,元将张柔开始复兴保州城。

1275年,始有保定之名。

1368年,保定路改称保定府。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取保定城,何复、邵宗元及张罗俊、张罗彦兄弟为首的保定官吏以命相抵。

1669年,保定成为直隶省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4: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铁时代 于 2014-4-23 15:05 编辑

【保定城建史】

《京畿之地:保定》林茜/河北美术出版社

“保”、“定”二字皆为古字。“保”,由原始的“养育”、“抚养”之意,引申为“保佑”、“保卫”、“保持”等意;“定”,原始的含义为“营室”,营造房屋,安居乐业,“定,安也”。“保定”二字连接起来,便是稳固保有、安泰吉祥。

保定城的出现,是因为人们需要太平。所以从一开始,保定城就不同于一般城镇市井由着性子地自由发展,而是作为屯兵的军事要塞,带有一种责任与使命。

有关保定古城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史•李继宣传》:“淳化三年,徙知保州,又转庄宅使,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千五百区,造船一百艘,入鸡距泉以运粮,人咸便之。”就当时的军事格局,这些营舍应该不是普通的民居,疏浚的外濠也不会是什么风景,除却运输的功能,应该是凿河以遏胡骑,与那时广种树木遏制胡骑恐怕是异曲同工。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宋廷下令兴建保塞军,地点设在宋辽边境的清苑县城之西南7公里。当时的决策者肯定不是随意选取的这个“保”字,而是寄托了一个国家期待边塞安宁的愿望。那时的保塞军“重兵所宿,常倍高阳诸戍”,旌旗飘扬,盔明甲亮。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以保塞军为保州”,治所保塞县。随着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辽宋强烈对峙的状况有所转变,次年“智勇善战”的杨延昭知保州。杨延昭,人称“杨六郎”,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从渤海西岸到太行山脚下绵延千里的边境线上,统辖河北15州、军,成为对抗辽军的最高军事长官。他在这片土地上不光留下了慷慨壮烈的满腔豪情,也应该为保定城留下了最早的雏形。

边界的平静没有保持多久,神兵南下的金人突破了北宋的防线,宋靖康二年(1127年)完颜氏在保州安营扎寨,设立了顺天军节度使署。1213年,凶悍的蒙古铁骑横扫了金廷的布防,保州城遭到了蒙古人血腥的“三日尽屠”。

保州城荒芜沉寂了,直到15年后定兴人张柔——蒙古军的一名汉人将领,开始了大规模拓荒性的复兴。1241年,元太祖执政的最后一年,保州升为顺天府。1251年,与万户侯张柔同岁的元朝著名文人元好问,在花甲之年来到这里,将所见所闻洒脱地写成《顺天府营建记》,把满城风景留给了后人。1275年,定都北京的元世祖忽必烈将顺天路改为保定路,寓意“保卫大都,安定天下”。

保定之名,原始于此。

从元代开始,保定就显示出“联络表里,翅卫京师”的重要地理位置。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城,保定成为直隶省会,成为京畿之地的首善之区。此后300年间,许多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都和这座城市有关。700余年的保定城,用岁月不断续写着一页页瑰丽的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4: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京畿之地:保定》林茜/河北美术出版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3 16: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的确是好山、好水、好风光。
如果在保定市区买房子,哪个位置风水更好一些呢?或者说,上风上水的位置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7: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风水之《满城汉墓风水》

(感谢本文作者/刘和易)

刘和易,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形峦风水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易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师大易学硕博同学会会长,首经贸品牌与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易弘易十余载,主编并出版有有《梅花易数》《易经导读》《家居风水讲义》《纳甲筮法讲义》《四柱命理讲义》《选房风水讲义》《解密连山易》《商铺风水讲义》等书籍,倡导并创办了全国首个“易学与建筑文化硕士班”、“北师大易学与管理哲学博士班”、“北师大易学与中国文化硕士班”、“北师大易学文化沙龙”等。

一、前言

2012年8月4日,我带领部分北师大易学硕博同学参观考察了清西陵帝陵风水和满城汉墓的崖陵风水,并就满城汉墓的崖陵风水问题进行了研讨分析。我将研讨的思路简单撰文如下,与各位易友共享,并期望得到易学大家的指正。

二、满城汉墓的背景

位于河北省满城县西南的陵山亦称凤凰山,因其西望太行群峰、东临华北平原,形如落凤而得名。传说古代有位君王于某日临巅远眺见主峰居中、两峰左右相辅,认为此地风水奇佳可为墓地,于是大兴土木修建陵寝,最后安葬于此。故此山更名为陵山。

陵山东南有个守陵村,村里人说他们的祖辈是为王侯守陵的。这种说法在村里流传了上千年,但至于是为谁守陵?陵墓何在?无人知晓。

陵山脚下还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山道通上山,当地人叫它“跑马道”。村民说这条“跑马道”修筑的时间比“守陵村”还要早。另据《满城县志略》记载,陵山上有“齐顺王陵”。但这些都因没有实据而无从考证。

20世纪60年代末,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及“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地进行民防工程建设,陵山地区也不例外。1968年5月23日,在距离山顶30米的地带打眼放炮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不少石头。这种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们决定去看个究竟。途中,走在前面的一位双脚突然失去了支撑,身体随着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待他完全反应过来时,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随后又有几位相继下到洞中协助搜寻,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动物残骸以及一些陶器、铜器。

几天以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出现在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的两位专家也来到了满城。

经初步勘察,专家们发现:整个洞底几乎都被一些排列有序的大瓦片覆盖,瓦片下面还有许多朽木;洞室的北侧摆放了十几个方形的陶制大酒缸及成堆的陶器,从酒缸的顶部不时传来水滴的声音,缸的表面有很小的石钟乳;在其西侧还有一座更大的洞室,经初步测量它的高度有六七米……从钟乳的生成可断定这个洞是个石灰岩洞,墓穴至少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最令专家们振奋的是这座古墓的规模,大得令人震惊。

他是谁?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推断这座墓室的年代。

在陆续出土的文物中专家们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这里的“中山”指的就是历史上的中山国。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考古工作者从墓室的中室里边发掘出一个很大的镏金铜盆,在盆边上有接近汉隶字体的“中山内府”刻字。而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字是属于金文。从墓里出土的铜器属于西汉风格,与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由此可断定这座墓是西汉时期的,它被命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

在满城发现汉墓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周恩来总理决定让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负责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

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该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整座古墓距山顶30米,墓室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整座墓室呈一个“古”字形。

该墓的整座墓室全部挖在岩石当中,这与汉代其他的陵寝颇为不同。汉朝人在修筑陵墓时习惯以高大为美。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土的方法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而满城陵山这座汉墓的墓室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考古界称为崖墓。在西汉的11个皇帝当中只有汉文帝的“霸陵”是崖墓。史籍载当年修建霸陵时,汉文帝下令不许改动山川原貌,以山石为椁,不以金银铜锡随葬,改用瓦器,称为“俭葬”。汉文帝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墓室被盗。由于种种原因,汉文帝的霸陵至今还没有发掘,满城汉墓的发掘,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结构。

满城汉墓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因为它彻底证明了汉书记载的“以山为陵”的埋葬制度。且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不仅仅是侯,至少应该是略次于当时皇帝的一个人物。据此再结合西汉时期的等级制度,只有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而该墓在中山国境内,自然就应是中山王。

史籍记载,中山国作为诸侯国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十位王执政。考古学家们的勘查虽然初步认定这是西汉一位中山王的墓葬,但究竟会是十位王中的哪一个呢?

自发掘工作开始,考古工作者始终没有在墓穴中发现能证明墓主身份的器物,直到一件青铜钫(盛酒器)的出现。这件青铜钫的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的字样。据专家介绍:“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其中‘卅四’指的就是在位的年数”。那么在中山国有籍可考的10位王当中,只有第一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长达42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刘胜为景帝庶子、武帝的异母兄长,于公元前154年被封为第一代中山靖王。史载刘胜“乐酒好内”、“子女百二十余人”,曾自许“身即为王,打发时日,理应乐于幽声美色”。正因为刘胜的这个爱好,墓中出土的十几个大酒缸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如此,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酒器,其形制有盛酒器、饮酒具等多种,总数量远远大于其他物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7: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缕玉衣”现世

大墓的后室是一个用石板搭建起来的石屋,南边还有一个侧室,里面的文物被厚厚的朽木灰所覆盖。当清理完朽木灰以后,一件用金丝连缀着玉片的铠甲状的东西出现在人们面前,其东侧还有六十多颗金豆。

远在北京的郭沫若得到这一惊人的消息后激动万分,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当即推掉手头的工作,亲自去满城进行实地考察。在经细致考察及与其他专家达成共识后,最终认定这一发现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玉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应用史。汉以前的天子、大儒们就有佩玉的时尚;到了汉代,人们不仅把玉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还坚信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保持不腐烂。据史书记载,汉代的君王以及贵族死后不光口含宝珠,下枕玉璧,还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的葬服从头包到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史书中称“金缕玉柙”。

面对大家普遍感到疑惑的金豆的用途,郭沫若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玉衣周围的六十多颗金豆,象征刘胜生命的年岁。史书记载,刘胜做了42年中山王,于公元前113年病死。但是他的出生年代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按照郭沫若的推断,刘胜大概出生于公元前170年前后,活了六十多岁。

郭沫若还由距刘胜墓一百多米的北部地段奇特的地貌(山坡上没有大块的石头,一些较小的石块好像有被加工过的痕迹,并且这里的地貌也与正在发掘的刘胜墓相似)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刘胜墓的北面应该还有一座大墓。于是郭老建议用原班人马在刘胜墓北边一百多米处再度进行发掘。周恩来总理同意了这一方案。

正如郭老所预测的一样,第二座陵墓出现了,它被命名为“满城汉墓2号墓”。其墓室结构与刘胜墓大体相同,但建筑规模更大,开凿技术更高,可明显地看出是在吸取前者的经验上开凿而成的。根据分析各种文物得出的结论是,这里所葬为刘胜的妻子窦绾。

一个更大的惊喜是:墓室里又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7: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玉衣比刘胜墓出土的玉衣略微显小,上衣的胸部和背部所用的玉片比较大,玉衣胸部的玉片是用丝织物编结而成。由于年代久远,织物早已腐烂;又因受玉璧及棺椁朽木灰所叠压,部分玉片已经散乱。

专家们对两件出土的玉衣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刘胜的玉衣体型肥大,腹部突出,玉衣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长1.72米,由2160块玉片组成,只是在上衣前胸的编织方法上与刘胜的玉衣有所区别。两套玉衣都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组成,每一部件都可以彼此分离。另在两件玉衣的许多玉片背后都有用墨汁书写的数字。对照刘胜墓中同时出土的一件铁铠甲,它用了将近三千片纯熟铁片连缀,这和玉衣的片数差不多。由此推断当时人们在制造玉衣时是受到了铁制战衣制作工艺的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3 19: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黑铁时代


    整体保存的话,那绵延几百平方公里都是废墟带了;这样要是放到日本,干脆所有人都弃岛算了。官话太重。赵一指不是已经大规模改变唐山的面貌了么,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3 20: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黑铁时代


    满城汉墓得以完整现世,仰赖郭老的博学多才啊!不过满城汉墓周围还有一些墓,至今也尚未发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满城汉墓的风水考证

1、形峦风水考证

(1)满城汉墓的来龙

我们考察的一行人专门爬到了陵山的顶部审视考察陵山的来龙情况,陵山的顶部由于旅游的考虑,建设了一座寺庙,我们进行考察的时间正在进行修复和建设,没有人进行规范的管理。在寺庙的顶部还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坏风水现象,有一座六合塔放在了寺庙的后山顶部,真不知道是在震慑哪里出来的河妖,周围并没有得见任何一条河流。传统文化在“自强不息”的改革大潮中也沦落得不是那么的“厚德载物”了。

经过现场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满城汉墓的来龙并不十分清晰,根据《形峦风水学》理论而言,不能清晰判定父母山、少祖山以及祖山情况,后面的砂山由于各种开矿以及采石行为目前已经被破坏,看不出原始的地质地貌情况。陵山为群山之中最高大的山,一山突兀,达不到藏风聚气的风水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9 09:19 , Processed in 0.07377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