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640|回复: 10

台湾优秀历史建筑拾遗(三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0 04:15:18 | |阅读模式
1930年 - 台北市 日本曹洞宗台北别院钟楼

风格/时期: 日据时期


型式: 以禅宗建筑为主体,并且融合了日本、闽南建筑特色

技术/技法: 钟楼二楼屋顶采单檐式歇山,铺日式黑瓦,脊头置鬼瓦 摘要: 东和禅寺原称「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位于台北城东门(景福门)外,由日本曹洞宗与台湾佛教界成员共同醵资兴建,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最早创建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原构造采日式传统木构造形式,1920年重建的大本山别院,在构造方面,本堂与钟楼,从基础、梁柱到屋架(为钢骨桁架屋顶),皆为钢筋混凝仿木构造,再以水泥捣摆灌模做成所有的分件,最后再整个整合、粉光。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在日本近代建筑史的分类上,归属于所谓的「近代和风」建筑,日本的「和风」建筑之发展,到了大正时期之后,面临建筑机能多样化、建筑技术发达等时代适应的问题,于是钢筋混凝土仿木构造与钢骨桁架屋顶的近代化技术,被用来与「和风」建筑结合。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是当时禅宗寺庙的代表作,南北向建筑的空间位序与组织,即建筑群的前后左右应对、动线安排、出入关口等,乃是依人体生理组织象征作建筑空间配置的,有禅宗的自然建筑样式,也有中国儒家礼教的空间(十字轴线所表现的),水泥塑造作工细致富木头韵味,有大木作的遗风,它不脱禅宗建筑主体,有日本、也有闽南特色。 而山门之钟楼,乃是昔日通往东门町之地标,其建筑以钢筋水泥模仿木造式石构风格,钟楼二楼屋面采歇山顶,造型仿江户时代作法,一楼拱门采贴石材面处理,仿桃山时代(即丰臣秀吉时代,1582-1598)风格作法。山门钟楼,其入口轴线端点即为本堂正殿,钟楼前有一小广场。在别院正殿左侧,亦特别兴建一组纯闽南式红砖瓦作传统建筑风格的观音禅堂。 别院整体建筑,除日本风格外,也有中国韵味与台湾风土特色。是台湾人与日本人,长期蕴育在佛教精神下,所共同努力完成的历史性建筑。 而在东和禅寺钟楼之重要文物就属悬吊于上层的古钟为最,钟楼做为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的山门,可以透过悬吊其上的古钟镌刻铭文与图腾,得以了解当时建庙的线索。古钟的材质为红铜所铸,上层北侧的小间梁上,犹留有四处铸铁钩,疑似为悬吊钟槌的系件。关于钟楼上的镌文,依据钟楼的悬吊方位以及钟纹走向,主要可以分为东、西、南、北轴,以及依此四轴所区分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周之区块,以方便后文叙述之用,钟颈处饰有突出物,钟槌处饰有菊花纹样,计有四处即东西南北各一处,钟之下则镌有螭龙纹样摆于四周。其中南轴镌有「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之隶书体字样,北轴则镌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之隶书体字样,关于东、西轴,则刻有约六十人之捐建人名,东南区块至西南区的钟楼镌有「大正九年十月吉祥日」及「发起人」等字样,并且于东南区刻有一百五十六位人名,且于西南区刻有一百八十五位人名,在东北侧为朝向院内方向,其上镌有「台湾台北市东门外 曹洞宗 大本山台湾别院主 伊藤俊道 梵钟铸造发院人 别院副寺 富田禅宏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16:34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17:26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18:18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19:11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19:55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20:42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21:39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22:27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4:23:26 |
发表于 2011-7-10 07:19:41 |
回复 10# 建筑评论家
漂亮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23 16:09 , Processed in 0.07148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