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500|回复: 15

[泉城风貌] 大家还记得济南老火车站吗?山东人民的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13:21:25 | |阅读模式
济南老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当年它和德国人二十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铁路局公用建筑)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1992年3月起,虽受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山东省济南市和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
●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曾经每年带领专家人员来济南对其免费检修,在1992年来济南时看到父亲的作品已经不在了,就很伤心而且愤怒的离开了济南,并说从此不再来济南了。
  ●据说济南火车站可以用几百年都没问题,而且还可以自然降温,由于建筑实在坚固,本计划一月拆完的火车站竟拆了半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毫无特色的新火车站,中国最有特色的火车站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在英国的一所大学里,一位教授在介绍中国济南的“老火车站”时,足足讲了40分钟。  ●在老火车站拆除之前,无法计数的市民,涌到老火车站。很多家庭几乎是全家出动,大家扶老携幼,合影留念,与这座陪伴了他们近百年的建筑,作最后的告别。
  ●济南老火车站拆除后不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故事片《大浪淘沙》中的男主角于洋出差到济南,火车开进济南站,同行的人请他下车,他向车窗外看了看说:“慌什么,还没到济南呢,那车站很漂亮,有一个德国人建的钟楼。”他主演的那部片子很多故事发生在济南,外景自然也少不了大明湖、千佛山、第一楼和老济南站。当同行的人告诉他这就是济南站,老车站已拆掉时,他惊讶不已,坐在车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建筑界,凡提起铁路站点设计,没有人不晓得济南站。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曾有两个济南站:一个是1904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另一个是1911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济南站。
当时下令拆除的我们的“好市长” 当时老百姓有句口头禅:“谢玉堂真能干,要把济南变成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3:27:2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3:28:53 |
如果能保留至今绝对是一景观啊!
发表于 2011-11-19 13:34:40 |
是啊,就没有天津西站的命好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3:35:00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19 13:37:34 |
远东最漂亮的火车站!!
发表于 2011-11-19 13:42:21 |
这个济南人都不会忘。期待复建!!!
发表于 2011-11-19 13:50:07 |
历史的瑰宝!真的只成为历史了。。支持复建!
政府要多听听济南人民的心声
发表于 2011-11-19 15:48:07 |
值得在看看。。。。。
发表于 2011-11-21 11:25:43 |
回复 10# 危机
其实青岛火车站也是重建的新的,只是外观的风格保持比较好。
发表于 2011-11-21 11:30:47 |
回复 10# 危机


    青岛站好像是以原来的样子按一定比例放大建的吧
发表于 2011-11-21 11:31:38 |
回复 10# 危机


    说山东的痛一点都不过分,连德国人都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41:44 |
回复 10# 危机


    不仅是山东人的痛 ! 而是全世界建筑界的一大损失  !
发表于 2011-11-21 13:37:07 |
济南老火车站百年祭



    呼啸叱咤的高铁嘎然而至,气势恢宏的济南西客站也轰然而起。风驰电掣的铁轮已整整碾过了一百周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百年前洋人来给中国铺铁路修车站,现在轮上我们的高铁要走向世界直通欧洲了。岁月的列车一溜烟铿锵驶去之后,伴随着呼哧留下的扬眉吐气,也浓墨重彩、阴差阳错地撇下了几多悲哀,几多酸痛。触景生情,在这个本应欢庆的季节,但那永远也抹不去的心痛却不合时宜的越发在缠绕着,下意识在默默地祈祷祭祀着。一百年前的今天,济南老火车站它婀娜多姿地揭开蒙头布亮相驻足这儿,成了济南地标景观,成就了一向虚荣的泉城人大半个世纪的荣耀,然而二十年前它又神秘无情地悄然逝去,怎不把人们的心蹂躏的麻花麻花的。

    最早听说济南火车站,还是我孩提时在几百里外的老家。结结巴巴的父亲断断续续的在讲述着。1943年,家乡遭受冰灾,加上兵荒,父亲率妻儿老小伙同邻居踏上了闯关东的漫漫路。出门就逃难般地来到济南火车站,偌大的候车厅权当是一个避难营,成千上万的逃难者在这里暂避风雨。夜晚,拥挤畏缩在连椅底下望着高高的拱形大窗直愣愣地发呆,不时还有日本鬼子来查良民证,连踢带踹,直把人打入十八层地狱似的。好在偶尔钟楼上几声清脆的声响倒是增添了无穷的希望和勇气。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他们结伙爬上去沈阳的瓦罐车,蛰伏到山海关,才开始艰难之路。或许是火车站那灯塔般钟楼的吸引,在新中国解放前夕他们还是翻然故里。

    父亲和叔叔好像对济南火车站有一股特殊的情结,没事就描绘火车站的雄伟和天桥的高大。我们这些孩子总是提出“火车能站起来,天桥在天上吗”这些不着边际的幼稚可笑的发问。酷爱绘画的父亲和叔叔,没事时,他们仅凭想象和记忆,竟能用手中的笔将济南火车站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父亲在村里一直给人扎纸草,除了纸人纸马,扎的最多的当然是他原创的济南火车站的造型了。他经常说,他百年之后,别的都不重要,但这火车站必须要有。在父辈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对济南火车站产生了憧憬和崇拜。

    上世纪80年代,我经常往来于省城之间,每次上下火车总象朝觐一样仰望敬重那巍巍的钟楼高塔,就是在他的指引感召下,我梦幻般地调济南工作。

    那年春天,我携妻儿来济南,在火车上同儿子讲述父亲关于火车站的故事,儿子略有所悟。下了车,我们在火车站里外踟蹰瞅摸,在一个角落找到了它的赫然标记:

    设计:德国著名建筑大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

    时间:1908年动工1911年建成;

    地位: 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

    但见这座由以南立面为正面,入口砌以宽大的石台阶,与门前孔武有力的柱廊形成匀称、协调的沉实风格,传递给旅人一种笃实、稳定的感觉。候车大厅呈平面方形,拱形高10几米上覆双坡瓦屋面。南北两墙上嵌以宽大的拱形高窗,镶彩色玻璃。立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候车大厅与辅助用房之间高高耸起30多米的圆形钟楼,堪称全部设计的点睛之笔,如果说他是世间汪洋人海中的一座小岛,那么这坚实而高耸的钟楼宛若指引一叶小舟的灯塔。年幼的儿子似乎也悟出了点什么,直瞅得出神入化。

    意料不到的是,我们来济南不久,这座非凡的建筑,我们心目中的人生灯塔竟突然在一夜之间被拆除了,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那天晚上,我和儿子来到拆除现场,高高的钟楼早已轰然倒塌,一片狼烟弥漫,尸位横陈,惨不忍睹。有人悲愤,有人哭泣,有人怨声不断,还有人在边上烧香磕头,用当地的习俗葬送这位共同相处了整整80年的老伙计。或许是烟尘迷蒙了眼睛,恍惚中感到天地之间突然失去了支撑,世界又重回到混沌的空间里,漆黑一片,窒息得直让人喘不过气来。忽而又油然觉得原本连接东西方的那条钢轨般的纽带一下变得脆弱不堪,摇摆不定,似乎要将故国打入孤岛之中。

    凄凄未了情,丝丝怀念心。济南火车站成了我多年挥之不去的隐痛。每每出国去欧洲,总神牵魂绕的在寻寻觅觅,苦苦寻找我那梦中故情,深知不可能出现奇迹踪影,但仍我行我素,碰到钟楼和拱形大窗就如获至宝,仔仔细细的观赏,拼命地拍照。有的猛看虽则也大差不差,但左瞅右瞧,上下打量,个个却全然没有济南火车站的风韵和气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如一个完全适应了一个异地生活习俗后反而不适应自己原本故乡一样,置身这儿的欧式建筑似乎缺少了济南火车站那种特有的地气和文脉。无独有偶,我儿子在英国读完书后也神差鬼使地到欧洲大陆去苦苦追寻了一番,也是怅然若失地空手而回。

    儿子现在北京工作,火车往来是他抬腿常事。一再提速加快的列车,过去需要大半天的路现在却只要几十分钟,就像同城坐有轨交通一样便捷高效自不待说,遗憾的是飞速的列车似乎将逝去的人文景观相去越来越远,至少它永远也拉不回失去的真挚情感。前几年经常听到有重修济南老火车站的动议,着实为之激动过。如今说的多了,也就听之任之,不以为然了。

    从爷爷到儿子到孙子,三代人的情缘;从普列到动车又到高铁,百年间的情怀;从老站到新站到高铁站,空间时间的变化,纵横交错,上下压茬,焦点依旧是永远不能忘却的那座火车站。

    也在一百年前,也是生在德国的那位长头发堆满皱纹的爱因斯坦发明了影响深远的时间空间相对论,大概是他额头上缺少了几道情感的皱纹,用这位科学家的智慧和成就恐怕亦解释不了济南火车站的悲哀。盖因再伟大的自然科学也未涵盖人类的精神世界,缺少了人类独有的情感要素。

    只有无奈地默默祈祷:安息吧,心中那永远的缺憾!
发表于 2011-11-21 15:04:57 |
回复 15# 危机


    为剧变的20世纪留下历史坐标
   ——文/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局长)

   每一代人都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

    始建于1908年的济南老火车站,曾经是济南市的标志,是建筑学教科书中的范例,其坚固的构造足以再支撑两个世纪,却在1992年尘封在济南人的记忆中。拆除之前,无法计数的市民涌到站前,与这座陪伴他们走过难忘岁月的建筑合影留念。

  老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历时4年完成。当时的设计师是德国著名的赫尔曼·菲舍尔。整座建筑由东西两楼和钟楼组成,那悠扬的钟声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当时的很多人,正是认识了老火车站,才认识并记住了济南。老火车站,是济南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忆,是济南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

  据说在老火车站拆除不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出差到济南。火车开进济南站后,同行的人请他下车,他向车窗外看了看说:“慌什么,还没到济南呢,那车站很漂亮,有一个德国人建的钟楼”。当同行的人告诉他这就是济南站,老车站已拆掉时,他惊讶不已,坐在车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1992年之前,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每年都会带一批德国专家来免费为济南老站提供维修和保养,他还说这座车站再用200年也没有问题。当他听到老火车站被彻底毁掉的消息后,气得老泪纵横,并表示再也不会来济南,也永远不会原谅作出决定的中国官员。

  一时间,“中国十大野蛮工程”之首、“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等各种各样的愤怒与批判接踵而至,令济南人蒙羞。思念过后,历史是会说话的。

  今天,一座高层建筑或一组建筑群的拆除与重建变得再普通不过,新建筑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对过去时代建筑的否定和藐视。

  与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使20世纪遗产在世界各地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同时,20世纪遗产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特别是一些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尝试应用,使20世纪遗产更加易于受损。

  实际上,留存至今的20世纪遗产数量,与曾经拥有的和已经遭到破坏的20世纪遗产数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公众的支持,20世纪遗产必然会面临比早期文化遗产更严峻、更危险的局面。

  “20世纪遗产”,顾名思义,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遗产。

  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我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将20世纪中国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

  以20世纪这一时间维度所提供的全新视角,反思和记录20世纪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轨迹,发掘和确定中华民族百年艰辛探索的历史坐标,对于今天和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是广大民众的热盼。

  近现代百年风云的载体

  我国的20世纪遗产,植根于近现代中国的百年风云。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激烈动荡,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我国夺取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一度控制了从沿海到内地的70余座被强迫开辟为商埠的重要城市。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更出现了数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占的大片租界,集中建设了领事馆、海关、洋行、银行、商场、教堂、饭店、俱乐部和公寓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建筑物群。如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上海外滩建筑群等。

  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其民国建筑具有自己的风格,政治性建筑、公共性建筑相对集中,是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在全国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至2006年底,南京市共有248处、320幢重要民国建筑纳入保护范围。

  由于20世纪遗产形成年代较晚,未经历过多的自然侵蚀,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维护,因此许多20世纪建造的房屋、厂矿、商铺、道路、桥梁以及各类纪念物等,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继续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被剥离了实际应用,只作为历史遗迹接受研究与观赏的古代遗存不同,20世纪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 “活着的遗产”。

  保存至今的众多20世纪遗产,还见证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体现着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

  例如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南泥湾军垦区,1938年在359旅的垦殖下,除了一望无际的农田、菜地、果园和林场外,还有包括机械、食品、造币等数十个工厂,以及数百间房屋和千余窑洞。展现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以保护“革命文物”起步

  在我国,针对20世纪遗产实施保护的观念,最初以保护“革命文物”起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开始关注20世纪遗产的更广泛内容。

  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这为以20世纪遗产为主要内容的近现代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20世纪遗产的保护理念也进一步明确,并积极通过地方立法推动工作实践。

  上海市政府先后分三批公布了398处市级优秀近代建筑,包括大量1949年以后竣工的现代建筑;2007年1 2月,北京市发布“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71处建筑收入其中,其中1949年以来的现代建筑入选多达51处,包括北京天文馆、工人体育场、清华大学现代建筑群、地安门内住宅、中央广播大厦、798工厂、北京市府大楼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集中反映了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

  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将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遗址、代表性建筑和工业遗产等项目,列入重要的普查内容。

  为什么要保护20世纪遗产

  每一代人都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

  放眼中国百年,留下了多少令人触目生情的文化遗产,隐含着多少震撼中华的历史事件。即使一些20世纪遗存或它们昔日的主人,在历史上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但是作为难得的反面教材,也不应妨碍对其进行保护。20世纪遗产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如鸭绿江断桥,既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和屈辱的写照,又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历史见证;大庆第一口油井,作为石油会战的历史见证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重要象征,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城市中,20世纪遗产是难得的文化资源。在我国,无论是清朝末年,还是民国时期;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阶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清晰展现,构成今日独特的城市环境,展现出富有魅力的特色景观,并融入城市的血脉,构筑城市的性格。因此,只有妥善保护20世纪遗产,才能成为时代年轮清晰的城市,才能成为充满记忆与灵性的城市,才能成为保持属于自己特色的城市。

  近年来,南京市将20世纪遗产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制定“2006年-2008年民国建筑保护和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历史城区环境整治,形成城市特色地区,成组成片地集中保护和合理利用民国建筑,凸显其在南京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和旅游经济方面的价值。

  “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遗产的价值,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仅强调年代悠久与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价值,只有跨越这一障碍,才能使20世纪遗产得到切实保护。

  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应将20世纪遗产作为重要的普查对象,不但要考虑它们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要考虑它们对于今天社区生活的意义,以避免片面地、狭窄地理解20世纪遗产的多重价值。

  厦门市为规范鼓浪屿的建设和近代建筑的保护,对岛内近代建筑遗产的分布特点和人文环境进行了详细论述,针对不同近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保存状况以及合理利用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规定文化遗产本体保护与修缮要求,以及临近地段建设控制要求。

  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大动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因此保护20世纪遗产并不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恰恰相反,只要人们在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就会被关心,就会得到及时维护。

  由此看来,为20世纪遗产寻求合理利用途径是积极的保护方式。

  哈尔滨中央大街,1450米长的百年老街内,具有各国建筑艺术风格的20世纪遗产汇聚于此,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也吸引来熙熙攘攘的人流。2005年,中央大街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北京798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工厂区,目前已经成为北京最有魅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至2007年底,798艺术区的经济规模是2004年的 10倍,提供的就业岗位比2004年增长了9倍。

  “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这是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奖的加拿大建筑师P.M.歌德史密斯广泛强调的观点,而这一观点正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共识。

  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是“五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百年巨变所遗留的丰富遗产,是20世纪遗产保护理念提出的重要社会背景之一。为国际社会方兴未艾的20世纪遗产保护运动提供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更重要的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中国的20世纪遗产,我们才能交给21世纪以及未来一份完整的答卷。-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4 01:49 , Processed in 0.09691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