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585|回复: 5

[城建民生] 大港与大、小鲍岛:市北区的根基与灵魂(转我叫小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 12: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岛最为人所熟悉的身份是黄海之滨的一座主要海港,港口和海运百余年来一直都是青岛安身立命的本源。也是因为被建设成一座高标准的近代港口,青岛才有扎实的基础和充足的物资去延续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与扩张。
      而青岛港的滥觞毫无疑问是大港码头。

早期的青岛大港码头

     “大港”这种称谓,在诸如天津塘沽、上海浦东、辽宁大连等几乎每一个海港城市中都有,但每一座不同的城市又赋予了“大港”特定的地域含义。在青岛,大港指的就是胶州湾口内东海岸边上的这座百年码头,加上小港码头,老青岛习惯把这片起自团岛,止于海泊河口的六七公里海岸线称作“后海”,这其中一多半的海岸就归属于大港。

胶济铁路大港火车站,青岛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德占时原建火车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胶海关旧址,它见证了青岛港从无到有,一跃成为山东最大港口和国内顶尖港口的全过程

         大港的兴建是德国人治理青岛的必要举措,大港的使用也标志着栈桥被弃用,青岛口曾经的渔家形态被近代化的大型港口所取代,弗朗裘斯也好,斯提克弗茨也好,一批德国筑港工程师成为青岛港走向国际的奠基者。而比邻而立的胶海关与大港火车站则高度概括出了青岛的发展模式——通过大港码头与胶济铁路,青岛变成了连接世界与山东、与华北的交流中枢。


1945年末美军航拍大窑沟和小港

         如果说大港是直面海洋的触手,那么这个近代码头在陆地上的直接根系就是它近侧的大鲍岛和小鲍岛区域。充满市井气息的鲍岛为大港的码头文化提供了特殊而丰富的养分,这让这块后来演变成“市北区”,也是最早最初期的“小市北”,具有了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很大程度上,市北的这种人文特质就代表了青岛。

小鲍岛旧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殖民者缔造了大港,也把大鲍岛规划成了“洋华分治”策略下的华人区。从早年老字号鳞次栉比的山东街(中山路北段),到现在琳琅满目蜚声海外的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大鲍岛尽管历经变迁,但人声鼎沸的热闹氛围被很好的沿袭了下来。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烧制砖瓦,由此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窑沟”;鲍岛东山先后建起柏林会和魏玛会的楼房,也逐渐变成了所谓的教会山,以及延续至今的脱胎于礼贤书院的青岛九中。


大窑沟老房子老街巷

         接着就是日本人开发“新町”的战略,让鲍岛区域,特别是小鲍岛走上了历史舞台。至今,馆陶路、武定路、黄台路等市北的老街道上,仍然保留着大量那个时候的和风西洋式建筑,包括了银行、交易所(取引所)、医院、学校等多种用途的房子。日本人更是在今天贮水山的山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日本神社,这也是“大庙山”这个俗称的由来。


馆陶路南端,这条路在德占时被称作“皇帝街(凯撒街)”,日占时改称“叶樱町”,最终从德国人通往大港的必经之路,变成了日本人手中的金融街



武定路一带的老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有人戏称“德国人创造了市南,日本人创造了市北”,虽然不太贴切,但也不能说不准确。



普济医院旧址,日本新町建设的代表作式的建筑物,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青岛市立医院



贮水山西侧的百余阶楼梯,最早是由日本人修建,直通山顶的日本神社

       百年之后的现在,大港和大小鲍岛这片区域似乎失去了往昔的荣光。从前湾港到董家口港,青岛港口的重心早就转移到了胶州湾西海岸,大港已经有了英雄迟暮的味道。而无论是即墨路商圈,还是辽宁路商圈,虽然市北在力求能再次激活大鲍岛和小鲍岛的商贸活力,但毕竟整个青岛市区的商业大趋势是不断东移,固守西部老城的大小鲍岛徒做困斗,无力回天。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最原始的“第一代市北区”,夹杂着纠缠不清的老厂房老城区的拆迁改造,狭窄拥堵的道路,斑驳衰败的旧楼,明显老龄化的人口,早已变成这里带给人们的新的直观印象。


1994年青岛区划调整之前的青岛市区地图,黄色是市北区,绿色是台东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随着邮轮母港,后海开发的逐步推进,这块区域依托老城老韵的天然优势又开始了整体转型的尝试。如果沿着新冠高架路的全程驾车跑上一趟,这四五公里的路程大概不消花费五分钟即可快速地跑完,放眼道路两侧,你会发现这条纵贯大港-大鲍岛区域的高架路所展现的,所揭示的,是这片港口老城区的百年积淀与变革。


纵贯整个大港和鲍岛区域的新冠高架路



依托大港升级改造而来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

        它辉煌过,它曾经是青岛发展的脊梁;它荣耀过,它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青岛吞吐万千的门户。当然,当它开始被时代淘汰的时候,也在不服输的寻找着出路。虽然这样的寻找很艰辛,找到的路也未必就能走得通,但放手一搏的姿态是它历史性格的最好体现。
或许,这才是青岛自己的大港,这才是青岛人的大鲍岛,该有的样子。
        如今的市北区,经过先后三次大的扩张,从兼并台东,到吃掉错埠岭拿下浮山后,再到融进整个老四方,已经变成这座城市核心地域的中流砥柱。但不论怎样,市北的根还是扎在大港与鲍岛,砥砺着经受过世纪风雨才塑造而成的市北品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1 06:42 , Processed in 0.07501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