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cf

[经济商业] 南大街:常来常新常州第一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2 22: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大街还是比较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6: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铁二号线开通之时,就是南大街商圈再上台阶、一骑绝尘之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滩”繁华留在记忆中———关注常州商业街之三:迎春步行街

本帖最后由 ccf 于 2013-10-23 16:35 编辑



 长不过630米、宽5米左右的一个大棚市场,曾名噪一时:作为改革开放后,常州最早出现的集贸自由市场,它一度成为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商贸流通繁荣的样本,周边城市争相前来取经;外省客商提着一包包现钞来,拎着一包包商品走;

  许多经营户靠卖服装、鞋帽、小商品收获第一桶金,写下了一个个创富神话。

  这,便是迎春市场。常州老百姓更喜欢叫它的俗名——“香港滩”。

  20多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城市改造,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迎春步行街。“香港滩”则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连带昔日的繁华。

  店面挪了三处,始终没跳离步行街

  “香港滩”创办于1982年。据资料显示,当时市场分4个区:一区以小吃、裁缝、修理为主;二区以个体经营为主;三、四区则以国营、集体商店为主。全场共有642个摊位,450个经商户,经营着食品、服装、针纺织品、家电、生产资料等26个大类3000多个品种。到1993年,市场成交额已达1.65亿元。

  曾掌管过迎春市场的一位工商人员见证了“香港滩”的繁荣:“市场创办之初,全国很多地方还没有类似市场,由于市场里东西南北货样样齐全,还有风味小吃、立等可取的各种修理、千姿百态的花木鱼鸟,每天都吸引着各地商贩慕名而来。这个市场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之一。”对于市场当年的旺盛景象,这位老工商至今记忆深刻。

  逆转,始于市场改造成步行街后。置身步行街已11年的“小刚男装”老板曹澄刚体会颇多。“迎春步行街亮相时,卖服装、小商品的店面特别多,也比较整齐,人气却不旺。店家很少能做到过路客生意,只是靠手上的熟客生意支撑。”曹澄刚称,刚开街时,他的店面在步行街的最东边,近年来,因为人流量小,他的店面开始不断地朝步行街靠晋陵路的入口处挪,至今已搬了三次。仍然租了两间店面,70多平方米,租金却从以前一间门面10万元,降到了现在两间15万元。

  步行街也出现过短暂的红火,大概三四年光景,是南大街拆迁改造时期。曹澄刚称,南大街的很多商户突然聚到了步行街上过渡,也带旺了步行街。那几年,特别是到秋冬季,“小刚男装”一天的销售就上万元。

  2005年,改造后的南大街亮相,迎春步行街又跌进冰河,再没缓过神。“现在的步行街乱得不像样子,卖服装,小商品,还有宠物店,说不出有什么特色。”曹澄刚伤感地表示,做生意大忌店面搬来搬去,每搬一次,生意就流失部分。他宁愿再到别地开分店,也还要守在步行街上。

  上午10点半,连只猫影还没见着

  迎春步行街最靠西的几间铺子,有家猫人内衣折扣店,两年前入驻步行街。黄华琴是店里的营业员。在此之前,她一直在化龙巷专卖店。

  打从到步行街后,黄华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搞店堂卫生、理货,因为没生意。“夏天,基本不开张。现在一天有3个人进店,算是好的。”黄华琴称,常常到上午10点半,步行街上别说人影,连只猫影都见不着。“没人,生意不好做哦。”黄华琴无奈摇着头。

  猫人折扣店的店面曾租给一服装老板多年。两年前店面退租,之后店面一直空着。想想出租越来越难,房东遂开了这间猫人折扣店。黄华琴称,搬到步行街第一年,勉勉强强做了20多万元销售,今年则不对头了,销售月月下滑。“幸亏店面是老板自己的,没有房租压力,否则根本撑不到今天。”

  做了20年服装修改的“小汪裁缝”汪东兴,铺面在步行街的最东头,是楼梯间搭建的。多年来,到他铺面改衣服、修拉链的人每天不断,生意是好,却大都来自街外。汪东兴说,以前来自步行街的店家占到三分之一多。这些年,在他铺面四周,店老板一茬又一茬地换。有家发廊从开到关就一个月时间,有的店面年租金降到了2万元一间,还是没人理会。

  活力、配套、功能,样样都缺

  小杨在步行街替人看店已四年,逛街的次数屈指可数,为什么?“感觉整条街闷闷的,没丁点逛的念头。有外地朋友来,也不会带到步行街上。“来了,又有什么可买的?”小杨总是这样回答。

  一直盘踞步行街西端、算是步行街百货业态有点“腔调”的众向百货,去年底也悄然撤离,转而投向新北和武进区的新兴商业综合体。

  活力、配套、功能的缺失,成为撤离的理由。事实上,步行街面临的问题已不是简单依靠转型或是提升就能解决的。我市一位老商业指出,随着城市版图扩大,区域新兴商圈兴起,截留和吸引了大量客群。迎春步行街主要由街铺组成,没有大体量的集中型物业,给人档次很低的感觉,自然缺少活力。

  其次,步行街建设之初全部出售,布局上缺乏整体规划,配套设施明显不足,比如停车,由于没有大型停车场,有车族不愿前往。而且,路网通达性差,街铺和街铺间的通道上常常停满了机动车、电动车,完全隔断了南北两面购物人流的交换。这样一来,顾客逗留时间就短,由于不能保持长久的人群效应,人气不足,就留不住店家,导致步行街的商味越来越淡。

  此外,步行街上现有业态过于单一,整个街找不到可以吃的店。即使有一两家,也只是快餐,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和消费多元化的需求,削弱了步行街的吸引力。

  这位商业老行尊指出,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有生命力的商业业态必须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匹配。随着常州商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迎春步行街在这个过程中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起步最早、较低端的商业业态,迎春步行街想赢得兴盛的可能性很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6: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常州商业街之四:星园路美食街



蓝天花园小区一期和二期之间,便是星园路美食街。

  每当夜幕降临,这儿便人头攒动。美食街中间的一条“断头路”,则变身为天然停车场,车挨着车,齐整整地排成七排,成为五星商业街区的一道风景。

  餐馆最多时有50多家

  星园路美食街形成于2007年。香满楼是美食街的第一个入驻者。作为美食街上的“元老”,老板娘屠英亲历过最红火的一段日子:那是2007年到2010年间,当时美食街上开出的餐馆最多有50多家,家家生意都不错。晚上饭点时,美食街门前“停车场”的车超过270辆,常常沿路停到百米之外的蓝天花园小区门口。

  “当初决定在星园路开店,就觉着附近小区多,周围又没有什么像样的餐馆,如果能开家本地家常菜为主的饭店,生意肯定好。”屠英称,在香满楼,人均消费四五十元已吃得很舒服了。开店至今,生意确实红火。现在一天能做60桌生意,营业额1.5万元左右,比去年有所增加。

  老西门土菜馆也是较早进驻美食街的店家之一。开店5年,回头客颇多,都是冲着店内的几道拿手菜去的。像肠肠豆腐、土豆牛腩、百叶、虾饼,客人进店必点。“店虽然不大,菜品却有小特色,拢住了不少客人。”老板娘付丽华如此总结。

  当然,星园路美食街的红火,也有外部环境的促成,比如美食街门前一条“断头路”,自然而然解决了停车问题;更有市场需求的因素,整个城西缺乏一个相对集中的餐饮聚集带,星园路美食街无疑填补了区域市场空白。也许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星园路美食街所在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并多次改造,从街边的大环境到每家店的小环境,全部焕然一新,沿街停车的马路也变得更加干净。

  粗算算,8家正等着转手

  然而,星园路美食街面临的挑战日甚一日。

  首先是外部大气候。近年来,随着万达广场、吾悦国际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的增多,不断影响着食客的选择,特别是环境、情调各有特色的品牌餐厅进驻常州后,分流了相当一部分客源。

  美食街上店家承受的房租、人力成本压力也是日甚一日。同样是200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2007年时仅5万元,而今涨到12万元。在美食街上开了6年多的一茶室老板称,美食街上过半的店家其实都在为房东打工。

  “目前街上的40多家小餐馆,真正好的屈指可数,有的店甚至从装修门店到试营业,再到倒闭关门,不到短短1个月。粗略算算,正等着转手的,有8家。”一位熟悉美食街的业内人士如此说。

  美食街上的老鸭煲店老板来自泰兴,本以为有老家的特色老鸭煲打底,肯定能走红美食街,却难遂人愿。最近一段时间,老鸭煲店每天亏损额达千元。“现在服务员、洗碗工的月工资每人2000多元,生意一旦不好,支付这块费用相当累。实在不行,另谋出路。”店老板颇为沮丧。

  “生意不好,大家都急,也催生出恶性竞争。”阿瓦山寨负责人徐建东说,当街拉客的势头愈演愈烈。有的店甚至相互打起价格战,同样一个菜,你卖10元,他就卖8元。假如有跟进降得更低的,立即有人再跟随继续降价,有的店甚至酒水免费。菜品利润本就很薄,再加上明争暗斗得厉害,差的反而更差。

  店家缺的是品牌定位

  马阿姨就住在蓝天花园小区,也是星园路美食街的常客。这么多年,马阿姨几乎吃遍美食街上的所有店,两轮吃下来,马阿姨就相对固定在阿瓦山寨、舅婆家、仙渔坊。“店名虽说不同,菜的口味其实都差不多。相同的菜品,至少五六家店都在做。”

  马阿姨的感受,道出了星园路美食街的现状:店家数量不缺,缺的是特色。从专业的角度看,就是定位。我市餐饮界一位专家指出,作为有持久生命力的餐饮街,特色餐饮店要多,过去名气也许不响,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中就会脱颖而出。特色餐饮店形成一定规模,才能互相支撑出一条餐饮名街。

  就特色而言,入驻星园路美食街的家传一欣餐馆算是沾上边的。凡去过的食客,提及最多的就是店里的食材,还有店中各式搪瓷盆里散发出的家的味道。店老板邵志明称,顾客来这里吃饭就是图“好吃不贵”,他对厨师的要求是,食材要好,本色烹饪。

  在日渐式微的形势面前,星园路美食街老板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美食街行业协会”,让每家餐馆结成同盟,共同做旺美食街,而非各自为政,自相残杀。

  让星园路美食街形成特色,保持繁荣,不仅是老板们的心愿,也是吃货们的心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23: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亮相一年半,租金涨了15%——关注常州地下商业群之一: 1号商业街



从地上到地下,一条条贯穿城市轴线的地下商业“隧道”清晰可见。

  对市民来说,地下商业群已不陌生。目前我市已建的地下商业群主要集中于三处:地处文化宫的时尚莱迪广场,延陵西路和南大街交界处的钟楼广场地下商街,通江路上连接太阳城购物广场、新北万达广场、丰臣国际广场的1号商业街。

  目前,地下商业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城市人防工程改建的;一种是随过街通道开发的地下商业集群。未来,还将出现另一种模式:沿地铁交通发展起来的地下商业群。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常州商业也将呈现新的风景。记者瞄准我市现有的三大地下商业群,就地下空间的利用、掘金情况逐一扫描。

  

  1号商业街,连接着太阳城购物广场、新北万达广场、丰臣国际广场三大商业综合体,背靠新北最繁华的商业圈。

  这条L型、规模达60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街,开街一年半,租金已上涨了15%,直追南大街地下商铺租金。


  3大块地下商铺,选择万达地下的最多

  在丰臣国际广场临近乐购大卖场通道内,王小娟的1+2=3精品童装店颇为抢眼。除了店面比周围大外,还因为经营的档次很好。

  紧挨着童装店的也是王小娟开的,卖女装。去年4月份,1号商业街开街时,王小娟就看中了铺位。今年11月初,她又增开这家童装店。接连出手1号商业街,当然缘于万达地下商圈的影响力。

  毛纪成在魏村经营眼镜店多年,当1号商业街正式营业后,他比较了太阳城购物广场、新北万达广场、丰臣国际广场三大区域的地下街铺租金后,选择了租金最便宜、影响力大的万达地下广场区域。一年多来,毛纪成眼镜店的生意还不错,过往的人流有8成会转化为顾客。“上下班、午休时段,以及下午4:30过后,都是人流量高峰期,也是客流集中的时段。”毛纪成称,一家新店的经营也需要3-5年才能看出效益,现在开头不错,未来也就有了信心。因此毛纪成在万达的地下街铺签了5年租赁合同。

  因为万达广场的影响力,小小木女装店选择1号商业街开店时,同样看中了这一区域。在1号商业街所连接的三大块区域,目前以万达广场地下街铺的人流量最大,店铺内的商品价格也较其他两大区域贵些。

  服装店先成市,带动餐饮入驻

  在离1号商业街仅300米不到,位于丰臣国际广场的北边还有两家地下商业街:常州食事通时尚广场和嘉澜名品街。前者连接百盛,后者与BRT通道相连。而这两个街区本身又相连,他们和1号商业街的经营门类相差无几,以服装店居多。

  在喜乐滋老板看来,越开越多的服装店,集聚了1号商业街的人气,并带动了餐饮的入驻。开街近两年,1号商业街的服装、餐饮特色正在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在6000平方米体量的地下商业街,迄今开有27家餐饮店,23家服饰店,6家鞋店。其中,服装店以中低价位为主,如夏季服饰大都在百元左右,冬季服饰300元左右。

  服装店成市,可谓水到渠成。小小木的店长张超反映,虽然店铺今年4月才开张,但夏季服装月销售额达到3-5万元。王小娟也证实,最初,1号商业街的经营业态还比较丰富,移动营业厅、文具店等都有,自己的童装店之前是卖自行车的,可能因为商品的特性,这些店做不到生意,不得已纷纷转让了。反倒是服装店生意不错,继而越开越多。

  据了解,1号商业街开街时,管理方也曾经想大范围引进一些餐饮,包括麦当劳之类能聚人气的品牌餐饮,无奈当时人气不旺,像麦当劳就曾专门做过人流测评,结果没通过。因而,尽管1号商业街已集聚了不少餐饮店,但品类单一,大都为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小糕点之类的平价小店。

  年租金涨了15%左右,性价比却不高

  地下商街往往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抑或作为连接传统商圈的纽带,容易聚集人气,但就现状而言,仅1号商业街地上的商业本来就多,整个新北区商圈的竞争已十分激烈,潜伏地下的1号商业街,不得不面对两大问题:一是客流多是过客,消费随意;二是由于商铺的开间以及消防的要求,地下商街的空间展示不够,大品牌不愿到地下。同时,受结构影响,地下商街配送功能欠缺,因此可供选择的业态有限,业态重叠,竞争激烈,商铺更迭成为常事。

  1号商业街管理方上水商业投资咨询公司项目经理薛亮鸿坦言,1号商业街是人防工程,并非按照商铺进行设计,因此有一半店铺面宽和径深上存在先天缺陷,制约生意。

  据了解,开街一年半,1号商业街上的商家基本上已换了两茬,尤其是沃尔玛与乐购间的小商铺,换手率更高。“有的边铺做了3天就转手了。”一位商户说。

  没生意,可租金还在往上走。1号商业街的经营户称,租金整体上比开街时涨了15%左右。像60多平方米的铺面年租金已达12万元,性价比太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1 08: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大街现在去的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3 11: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09:}表示很少去,但也会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21: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租率达百分之百——关注常州地下商业群之二: 时尚莱迪购物广场



借着半明不暗的灯光,小伙子王明和同伴仔细查看着商铺的每一个细节。这里,是位于文化宫地下广场的时尚莱迪购物广场。

  在王明的眼中,这个地下商街地处最繁华商业区,有3条过街通道与购物中心、文化宫、万博广场相连,人流量还行。他想着能在地下商街开服装或是电玩之类的店,但却未能如愿,因为租不到铺位。“生意清淡、铺位不紧张是地下商街的普遍特征,没想到莱迪是个例外。”王明有点感叹。

  事实上,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地下商业群,近两年来,时尚莱迪购物广场都是满铺出租,人气较之前上升了3倍左右。

  接手伊始,有百家经营户退场

  文化宫地下广场于1999年建成,及至2009年12月20日,来自南京的时尚莱迪购物广场亮相文化宫地下广场,规模达2万平方米。由于之前经营布局等方面,整个地下广场的生意并不好。莱迪接手之初,近千家商户的地下广场,就有100多家经营户选择撤离。

  “经营户的合同两年一签,每半年收一次费。接手时恰逢再次收费期,而且当时生意不好,很多业主非常迅速地撤柜走人。莱迪遭遇了最大一次退场风波。”对此,常州时尚莱迪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训颇多感慨:地下广场是小本经营,做得不好,很少会有人坚守下去。

  突破口在于降租和物业等费用的优惠上。蔡训称,常州地上商场众多,而且分散,整体商业本不好做。为此,莱迪把突破口放在了降租上。比如交6个月租金,享受12个月经营时间;物业费、水费和空调费全免。如此一来,最便宜的店铺租金一年才1万多元,稳定了经营户队伍。

  人气走旺,缘于运营模式

  汤益国是淮安人,属于时尚莱迪购物广场的元老级人物,4年来已在地下广场开了6家男装店。在他店铺大门的墙上,挂着各色“奖励卡”贴纸。汤益国称,这是莱迪的表扬方式,如店铺按期开业、货量合格、陈列到位等,都能得到奖励卡。“刚来时很茫然,生意一般,现在一日好过一日,信心也足了。”

  相比接手的前两年,目前时尚莱迪购物广场人气持续走旺。莱迪将之归结于管理方的标准管理体系,如经营户早上9点半必须开门开灯,晚上8点关门,双休日则晚半小时;经营户间最好不卖同类商品,如果管理方发现有类似情况,会鼓励经营户自觉错位;遇到顾客投诉,会扣分、罚款,甚至停业整顿,一年累计扣分达40分,下一年就不再续签。

  “现在我们做的是,抓经营户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经营,怎样去进货、陈列更优。此外,管理方将注重整个卖场的主题促销活动。”莱迪购物广场负责人刘知柱表示。

  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一个小小的购物广场,解决了五湖四海2000多人的就业难题。4年来,有很多经营户跟其成长,开了很多分店。

  “现在开了4个店,我很欣慰。当初在南京莱迪做的也是女装,但租金太贵,承受不起。我到常州莱迪,就抱有信心,因为我擅长销售,货源充足新颖,店面市口也不差,坚持下去肯定成功。”凹凸女装的张学勤称,莱迪能平稳地走下去,是大家的心愿。

  卖皇家蒙娜丽莎十字绣的孙万里也表达了同样心声。他曾在湖塘小商品市场、九洲服装城做过,但选择莱迪后就稳定下来了,因为至少有人管,有人关心他的生意好坏了,重要的是,莱迪的很多理念会促动他提升。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的店铺生意的确越做越好。

  如果有的经营户守不住店,莱迪管理公司会想办法逼他们“上进”。“商业计划赶不上变化,只有每天学习、更新,才能更具特色,更有市场竞争力,相信莱迪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蔡训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档连锁品牌占4成——关注常州地下商业群之三:钟楼广场地下商业街



随着移动营业厅搬到地上商铺,原店铺改为波司登羽绒服专卖店,钟楼广场地下商业街内的通讯类门店均已迁走,原来规划的北区通讯类商街被服装、箱包等百货门店“占领”。

  紧盯大商场“流失”的客源

  钟楼广场地下商业街呈“回”字型,8个上下联通的通道口设在四周及中点位置。地下商街以延陵路为界点,沟通南大街和北大街。

  整个街区,人流量最大的区域是从新世纪商城到泰富百货必经的东区。“一到节假日,通道里都是在市中心逛街的客人。”刘女士在东区通道两侧有2家银饰玉器店铺,用她的话说,不少顾客是从商城“遗漏”下的。

  对大商场商品望而却步的顾客,在地下商街走一圈一般都会有所收获。这部分客人也是店主最欢迎的,因为成交率高。“商场的东西品牌好价格高,而地下商铺的商品相对便宜,所以不少客人逛完商场再比较一下这里的东西,买得都很爽快。”内衣品牌店主王小X说。

  这类客人会买几千甚至几万元的商品。“我做到过两单客人,一笔2万多,一笔3万多。”刘女士称,如果是过路客人,购买的商品就较为固定:不超过百元的银项链等。

  超过40%为中档连锁品牌

  按照管理方原来的规划,地下商业街东区以经营内衣饰品类为主,西区是箱包服饰,南区为服装,北区是通讯。但目前整个街区的箱包、女装、童装等商铺比例超过4成,而不少店铺出售的服装、女包价格也接近千元。

  来自温州的黄女士从10多年前开始做箱包生意,最初在文化宫做了1年,亏了本。搬到钟楼广场地下商业街之后,情况明显不同。

  “虽说地下商铺很难做高档货,但现在店里1000元、2000元的包都卖得出,基本款男式包300元、400元是入门款价格。”黄女士正是看中钟楼广场地下商街消费档次,一签就是5年的租赁合约。她说,之前也在莱蒙开过店,因为租金高生意淡而作罢。因此她坚定地从“地上”转战“地下”,“租金便宜,利润低点也愿意做。”

  “市中心几个地下商街,这边是消费档次最高的,甚至可以超过一些沿街店铺。”据管理方——文化宫广场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地下广场在品牌招商方面还是非常注意的,尤其注重引进全国连锁的中档品牌。目前在商业街的40多家商铺中,超过40%是连锁品牌,这些品牌对于一些中低端消费群有较大的吸引力。

  现在生意有点难做

  从去年开始,钟楼地下广场的生意就变得难做了。不论是品牌店老板还是管理方,对此都深有体会。

  据了解,整个地下商街分成四个区域,1号口和8号口之间联通泰富百货和新世纪商城的东区,是租金最高的区域。而北区是4号口、5号口中间的通道,是单面商铺,人流较少,租金也是整个街区最低的。虽然同地段同大小的商铺,“地下店”比“地上店”便宜不少,但位置好的地下商铺租金也不低。

  东区大店铺年租金接近7000元/平方米,30多平方米左右的店铺年租金超过20万元。而房租的压力只是“难做”的因素之一。

  银玉阁的刘女士称,她的店已开了5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营业额超过4000元。从今年6月起,生意一落千丈,现在的营业额有时惨淡到只有数百元。刘女士认为,同类店铺多,竞争激烈,还需要和网店争抢顾客,网络销售的热潮对地下店冲击颇大。

  此外,多家店主反映,地下商铺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有顾客会质疑店铺的信誉度。“还有顾客问我,是不是有假货,我只能说我们经销的也是品牌商品。”某内衣品牌工作人员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1 21:13 , Processed in 0.06628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