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152|回复: 1

高雄市 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0 03:38:56 | |阅读模式
高雄前英国领事馆位于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十八号侧(哨船头山上),面积900平方公尺。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之役后,天津条约订定,除旧五口外,清廷增开台湾等地为商埠。咸丰十年(1860年)北京条约订定,乃于同治元年(1862年)选沪尾开关,且设领事馆。次年鸡笼开关,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打狗与安平亦正式开关。 打狗开关后,英国的商务活动最为积极,在口岸分建仓库、办事处,以促进商务。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英国驻台湾副领事馆,正式由淡水迁至打狗,此后半年,英国领事馆即设于邓德洋行的鸦片卸货船德奈号(Ternate)上。同治四年(1865年),郇和(Robert Swinhoe)升任领事,英领事馆自德奈号船迁至哨船头山丘东侧的民房。同年八月,天利行(MacPhail & Co.)于哨船头小山上起造的洋楼完工,郇和欲承租以为领事馆,然因条件未谈妥而搁置。 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署领事贾禄(G.Carroll)向天利行承租其洋楼*年,每年租金2,400银元,且言明任何时候,可用1万6千银元价购。承租后不久,天利行宣告破产,产权售予怡记洋行,但租约不受影响。于是英国领事馆乃设于此港口形势险要的打狗山哨船头山顶,掌理海关税务工作,积极发展商务。此馆之设立,促成英商贸易量之大幅成长,输出以茶、糖、樟脑为主,输入则以鸦片为大宗。此领事馆是外国人在台湾建造正式馆舍的第一座,亦因此馆之出现,开启日后台湾洋楼建筑的发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订定后,日本领有台湾,外商贸易受到严重威胁,英国乃于宣统二年(1910年)裁撤打狗及安平领事,只留淡水领事。后日本南进政策实施,且划定哨船头及旗后山为港口要塞地,领事馆建筑遂为日人所有。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红色砖造建筑矗立山顶,目标突兀,为防空袭,遂以水泥浆涂抹伪装。台湾光复后,领事馆建筑被充作气象测候所,机能完全改变。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测候所搬迁,又成为无用之空屋。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遭赛洛马台风严重侵袭,除正立面及东立面尚保存完整外,其余泰半倾塌,西向立面几乎全毁。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修护后,始成今日面貌。 领事馆的基地选择在高雄港口北岸的鼓山上,基地高度离水面约30公尺,东侧、西侧及南侧皆临陡峭的悬崖,北侧连接鼓山。领事馆北面坐北朝南,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环水之形势,正南对岸为旗津山,与山上的灯塔遥遥对峙,共同扼守高雄港口,形势险要。就视野而言,东可俯瞰高雄港,西可远眺台湾海峡,景观优美。 此领事馆是一座结合西洋式的设计与中国工匠手艺而完成的建筑。砖块及灰浆均沿用福建及台湾之传统作法,有些地方甚至用黏土填充,而木桁架,则完全使用西式。此种配合,应是清末洋楼建筑的一种特色






















发表于 2011-9-30 20:42:12 |
典型的闽南红砖建筑。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2 03:37 , Processed in 0.07661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