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877|回复: 10

[历史文化] 夏朝至今邯郸水利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4 13: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演员 于 2018-8-24 14:15 编辑

夏代,大禹治水曾到邯郸一带,《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覃怀厎绩,至于衡漳”。战国时期,西门豹为邺令,开漳河十二渠,引水灌田,革除河伯娶妇陋习,而邺称治。其后百年左右,史起为邺令,复行其法,综合治理盐碱。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凿渠引漳水入清、洹(白沟),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五月,广平郡守李阿难率众,循曹魏利漕渠,疏浚开凿,导漳水以灌田,因名阿难渠。灌溉曲周、平恩、馆陶、大名等农田。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隆之筑漳河堤,以防水泛。梁大同七年(541年),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十月,东魏发夫五万筑漳滨堰,三十五日罢。唐神龙二年(706年),宋淳化四年(993年)十月,熙宁四年(1071年),对漳河堤防均有修筑。此后,元、明、清历代都曾治理邯郸境内水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8年起,各人民公社开始在每年的冬春之际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垒堰造田,疏通河渠。同时,邯郸地区行署动用全区力量,在国家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建成大型水库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并在武安、涉县等西部地区,建成青塔水库、口上水库、车谷水库等中小型水库81座。对旧有灌区进行改造,扩建民有灌区,改造滏阳河灌区,治理漳河河道、滏阳河河道,消除水患。


2000年以后,国家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从邯郸境内穿过,长80多公里,造福邯郸13个县区。邯郸市实施了引黄入邯工程,受益范围8个县;生态水网工程,连接民有渠系、滏阳河水系、东风渠老沙河水系、卫运河系四大水系,受益2区、13个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3: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员 于 2018-8-24 13:59 编辑

岳城水库
位于邯郸市西南60公里,磁县岳城镇西南,是海河流域南系漳河干流上的主要枢纽工程,1958年始建。控制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占漳河流域面积的99.4%。该水库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并结合发电。水库建成后,配合下游河道整治等措施,当遇到1956年、1963年发生的洪水时,确保了下游河北、山东、河南广大平原地区和京广公路、京广铁路免遭洪水威胁。通过河北省民有渠和河南省漳南渠,灌溉农田约220万亩,发电装机容量1.7万千瓦。

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略高于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2.2亿立方米,属大(一)型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泄洪洞、电站及灌区渠首等部分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主坝坝顶长3603.32米,最大坝高55.5米。溢洪道位于主坝左侧主副坝联接处的第三纪砂和黏土地基上,进口闸共9孔,设计最大泄量1.1万立方米/秒。泄洪洞为坝下埋管,位于左岸Ⅲ级阶地的胶结不良砾岩上,8孔,断面为圆拱直墙式,设计最大泄量3500立方米/秒。电站位于泄洪洞、消力池右侧边孔,装机容量1.7万千瓦。河北、河南灌区渠道引水闸分别位于泄洪洞消力池左右边墙上,最大引水流量各100立方米/秒。

1958年春,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勘察设计,8月开工兴建,由河北省邯郸(含邢台专区)、天津等专区承担修建任务,并建立施工指挥部,邯郸专署副专员常直任指挥长。参加施工的有河北省永年、大名、磁县、曲周、南宫及河南省安阳等6县民工8.97万人,9月上旬开始截流,采用水中填土法进行大坝填筑及泄洪洞底板浇筑。1959年年初因变更设计停工。1959年10月1日复工,成立邯郸专区岳城水库工程局,专员刘琦任工程局局长,副专员常直、水电部三总队队长梁晓东任副局长。至1960年汛前,泄洪洞完成,大坝临时拦洪断面填筑到148米高程,进场民工24.53万人,其中天津市7.42万人(包括天津专区及沧州专区),邯郸市17.12万人(包括邯郸、邢台专区)。1960年年底至1961年9月,开挖回填截水槽;1961年9月至1963年7月,大坝加高至150米高程临时断面,进场民工达5万多人。1963年8月,岳城水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8月5日入库洪峰流量7040立方米/秒,8月9日泄洪洞9孔全开,下泄流量350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50%,施工中的岳城水库经受住了第一次洪水考验。1963年汛后至1964年进行大坝培厚加高工程,进场民工4万人,1965年完成,坝顶达到设计高程156米。溢洪道于1965年汛后开挖,1968年建成。

     1969年年初兴建水电站,至1970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1974年上游坝体有滑动,1975年进行上游压坡工程,1976年大坝加高1米,1980—1982年进行主坝二期抗震加固工程,1977年4月6日在副坝脚下游另挖排水明沟1条,1987年至1991年12月大坝再加高,完成投资11580万元。

     1960年10月5日,岳城水库工程管理筹备处成立,隶属于岳城水库工程局,由王日库任主任,设办公室、移民办公室、工程管理组、水文站、气象台、船队、林场、苗圃等。其主要职责范围是负责工程管理、养护、维修、控制运用,开展综合经营及处理移民迁建问题等,全处职工共60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武仕水库
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滏阳河干流上游,磁县东武仕村,东距京广铁路和磁县城约7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4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和城市工业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库容1.615亿立方米,属大(二)型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泄洪洞、溢洪道、电站等。大坝为均质碾压土坝,最大坝高34.1米,坝长2874米;泄洪洞3孔,最大泄量837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位于大坝上游左岸1.5公里处,最大泄量2816立方米/秒;电站位于大坝桩号1+517米处,装机容量2×3200千瓦。

1958年1月正式动工,施工单位为东武仕水库施工委员会,指挥长常直,副指挥长刘远波,技术负责人徐琢,参加施工的有邯郸专区各县及邢台专区部分县抽调的民工等。1958年1月至9月为第一期,参加施工的有大名、永年、磁县、临漳、鸡泽、广平、肥乡、成安、曲周、魏县、邱县、邯郸等12个县的1.7万名民工。1959年5月至9月为第二期,参加施工的有巨鹿、任县、南和、大名、永年、磁县、临漳、曲周、邯郸、肥乡、鸡泽、广平、成安、魏县等14个县的11万名民工。1959年9月建成库容为64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1970年4月,开始对东武仕水库进行扩建,1974年4月结束。参加施工的有磁县、邯郸、永年、曲周、鸡泽、邱县、邯郸市郊区和矿区等市县3万多人,工程设计施工由东武仕水库扩建工程施工指挥部负责,扩建后库容达到1.52亿立方米。

      1993年12月,开始除险加固工程,1999年8月底工程完工。加固工程三期共计实际完成投资5056.93万元,土方77.5万立方米,混凝土1.01万立方米,水泥5861吨,木材91.6立方米,钢材289.2吨。

    东武仕水库自1959年建成后,即成立水库管理处。下设办公室、工管股、业务股,共配备干部职工23人,隶属于邯郸地区(市)水利局,至2010年年底,水库共有管理人员227人,技术人员95人。

水库自1959年建成至2010年52年中,入库洪峰超过下游河道安全下泄流量200立方米/秒(张庄桥以上)的有9年,经过水库的调节拦蓄,减免了下游的洪水灾害。1963年8月入库洪峰流量达1920立方米/秒,水库下泄流量152立方米/秒,削减洪峰94%,时京广铁路南北中断,唯邯郸至安阳段尚可正常运行。东武仕水库是邯钢、马电、邯郸电厂等大型企业和邯郸市生态水网的水源地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塔水库
位于涉县青塔村下,子牙河水系南洺河上游,高管堂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是一座以解决灌溉和山区人畜饮水为主,结合防洪、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总库容127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5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为III级永久性水工建筑物,5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设计灌溉面积5.6万亩,解决缺水村民5万人和6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泄洪洞、输水洞等部分组成。大坝坝型为浆砌石单曲重力拱坝,最大坝高61.6米,坝顶高程727.6米,坝顶宽7.5米,底宽30米,上游坝面垂直,下游坝面坡度为1∶0.365;溢洪道采用坝顶溢流,无闸门控制,最大泄量900立方米/秒。泄洪洞设在左岸岩石内,最大泄量76立方米/秒。输水洞设在左岸,最大泄量46立方米/秒。

水库由原涉县革命委员会青塔水库建设指挥部设计,河北省水利局批准,涉县青塔水库施工指挥部于1970年7月开工兴建。指挥部开始调动5个受益公社劳力近3000余人,非受益地区抽调技工100多人,按军事化组织,以公社为营,以村为连,吃住在工地,生产队记工,年终参加本队分红,并补助生活费每日0.15元,非受益地区每日0.4元。施工期间因一度无资金,全部民工返乡,直至1974年列入国家基建计划后,才重新进行施工,施工高峰期进场民工4000余人。历经8年艰苦奋战,于1977年9月中旬基本建成。累计完成工程量41.427万立方米,用工384万工日,投资866.5万元,用水泥2.3万吨,钢材200吨,木材230立方米。2003年2月—2004年7月,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青塔水库建成后,涉县水利局成立青塔水库管理处管理,建起万亩灌区——青塔水库灌区。水库建成后经历了4次泄洪的考验,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96年8月6日,最大入库洪峰215立方米/秒,经水库拦蓄,仅出库20立方米/秒。水库还利用水面发展渔业生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谷水库原名东风水库

于1975年改为车谷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南洺河上游,武安市管陶乡车谷村北,控制流域面积12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拦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缓洪削峰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总库容379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28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流重力坝、泄洪洞及输水洞等组成。坝型为浆砌块石堆石坝,由浆砌体、干砌体、堆石体结合而成。最大坝高75.5米,坝顶全长360米,坝顶宽5米。左岸重力坝段设灌溉发电洞一座,最大流量为40立方米/秒,溢流段设输水洞两座,最大泄量222立方米/秒,溢洪坝高66米,形式为溢流堰,最大泄量为1228立方米/秒;消力池右墙设放水闸1座,过水流量10立方米/秒,大坝左侧建电站,主次厂房各1座,装发电机2台,总装机容量1260千瓦,年利用小时为2691小时。


1969年11月2日,水库工程正式动工,首先进行清基,分两期施工。1969年11月至1970年3月为第一期,1970年3月至1971年3月为第二期。1973年11月15日完成大坝主体工程,1974年8月1日全面竣工,完成总工程量208万立方米,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95万元,用钢材455吨,钢筋469吨,水泥67557吨,木材1424立方米,用工1300万工日。2003年9月—2004年12月,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水库自1973年开始蓄水,1974年成立管理委员会,1981年改为管理处,由武安市(县)水利局直辖,下设办公室、灌区管理所、电站管理所和林场。

水库建成后,经历了3次较大洪水考验,使沿河两岸群众免遭洪水威胁。还建起万亩以上灌区—车谷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2万亩,基本上扭转了14个乡镇、100多个村靠天种地的局面,并解决了干旱区12个乡镇、67个缺水村庄人畜饮水和部分工业用水困难。自水库建成后1975年至2010年累计放灌溉用水35557万立方米。车谷水库水电站自1983年至2010年累计发电量16229万千瓦时,水库周围荒山建为林场,已绿化面积1.8万亩,可养鱼水面750亩,最高年总产7.5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口上水库
位于武安市西部山区活水乡口上村附近,子牙河流域滏阳河水系北洺河上游门道川、常社川汇流的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38.7平方公里,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总库容320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800万立方米。口上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在此留下美传,水库又名“京娘湖”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泄洪洞、灌溉发电洞等组成。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长185米,坝高81.7米,坝顶宽10.5米。坝顶**溢流段长60米,溢流坝顶设5孔,升卧式平面钢闸门,最大泄量1802立方米/秒,坝体右侧设有泄洪洞和灌溉发电洞各1座,泄洪洞泄量122立方米/秒,发电洞最大流量15立方米/秒,装机112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1.5万亩。

1966年4月1日正式开工,武安县全县8个区,44个乡出动民工1万余人首先进行清基,1967年春进行大坝输水洞和灌溉发电洞施工。1969年9月全部竣工,总用工600万工日,完成工程量135.31万立方米,水泥3500吨,钢材167吨,木材781立方米,投资621.5万元(不含民工投劳折资),其中国家投资444.9万元。1975年开始大坝灌浆工程以解决大坝渗漏问题,1979年6月灌浆结束共完成94孔,总进尺5427.18米,用水泥402.69吨。1976年4月1日,水库加固扩建工程正式动工。1980年9月完成。加固扩建工程共完成工程量54.43万立方米,水泥17466吨,木材366立方米,钢材372吨,总计用工2323.14万工日,投资1031.5万元。2003年2月—2004年12月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水库加固扩建投入运行后效益显著。多次拦洪、缓洪、削洪错峰,抵御了洪水对下游的危害。2000年7月入库洪峰达975立方米/秒,水库拦蓄调节后最大泄量180立方米/秒,大大减少了洪水对武安市的危害。1985年基本达到设计灌溉面积11.5万亩,解决了干旱山区9个乡镇,75个村庄,12万口人及大牲畜、猪羊的饮水问题。电站1981年建成投入使用,后与国家电网并网,年均发电量114万千瓦时。水库周围荒山列为国营林场,育林面积7410亩,已造林7000亩,植树520万株。1991年水库下游四里岩水库建成后,两库并用铺设了引水入城管道24公里,日供水能力达5.4万立方米,确保了武安市区供水和工业用水。京娘湖2005年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通过ISO—2000认证和河北省AAA级景区验收。京娘湖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里岩水库
位于武安市城西北活水村附近,子牙河系北洺河上游,口上水库下游7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214.73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饮水、城镇工业供水、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总库容11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45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为III级永久性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

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泄洪洞、灌溉发电洞等。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全长500米,最大坝高45.6米,河床面以上高25.6米。非溢流坝段长431米,溢流坝段长69米,溢流坝段布设在左侧,最大泄量2372立方米/秒,溢流坝右侧设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泄洪排砂洞1孔,最大泄量118立方米/秒。在泄洪洞和溢流坝下设有消能集水池及泄洪河槽,河槽两侧挡墙为浆砌石。大坝左右两侧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灌溉发电洞各1孔,分别控制南北灌溉渠道的放水灌溉和发电,正常输水能力为6立方米/秒,右岸洞出口已建成装机容量750千瓦的水电站1处。坝体内设有长485米的观察廊道。

1977年11月开工,至1980年完成大坝帷幕灌浆孔128个,进尺7389米;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完成9个,进尺530米,及部分固结灌浆任务。1984年完成了坝后式水电站建设和大坝左侧观察廊道施工。

1987年,按照中型水库规模进行工程建设,1991年年底竣工,投资2482.15万元,用工511.0万工日,完成工程量83.66万立方米,水泥45774吨,钢材1013.5吨,木材1430立方米,炸药172.5吨。

水库建成后,由于其独特的工程位置和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了其防洪、缓洪、削峰的功能,大大减少了北洺河上游洪水灾害,同时拦洪蓄水,与口上水库统一调度水量,成为武安市西部山区一处珍贵的水源地。不仅灌溉4万至10万亩农田,而且引水入城管道工程将清洁了天然净水引入武安城区,解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沿线又解决了山区缺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而且兼顾发电、养鱼、旅游等,效益十分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洺远水库
位于武安市城区南2公里处,子牙河流域滏阳河水系南洺河上,控制流域面积1047.5平方公里,其上游有青塔水库、车谷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区间流域面积847.5平方公里,是一座以工农业用水为主,兼顾防洪、交通和城市生态风景区的中型水库。总库容329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173万立方米,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


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泄洪洞等组成。大坝顶长330米,河床面以上坝高22米,正常蓄水深度17米,中间为溢流坝段长134米,设计采用无桩常规软基断面形式,钢筋混凝土内包浆砌石结构。堰顶有9孔平板钢闸门,每孔宽12米,高7米,配置液压启闭机,坝顶建有128米长交通桥,宽度9.5米。溢流坝内设有洞径2.5米泄洪洞,坝前建有综合消力池、海漫和尾水河槽工程。溢流坝两侧为非溢流坝段,结构为均质土坝,长196米。

       1957年11月开工至1959年7月竣工。邯郸专区组织武安县伯延、城关、清华、竹昌等4个乡,1800多名民工进入水库施工。1959年4月武安县增加到13个乡8130多名民工及鸡泽县、邱县两个县3000多名民工,进入水库工地,运用“人海”战术,用排子车运送土方,人工打夯,拖拉机拉羊角碾碾压大坝。连续两期施工15个月,共用工220万工日,完成拦洪大坝、输水道、溢洪道和临时溢洪道、附属坝工程。水库拦洪大坝系均质碾压土坝,坝长760米,其中主坝250米,副坝510米,坝顶高程194米,最大坝高30米,正常蓄水位23米,总库容6800万立方米。

      1970年6月至1973年12月,邯郸地委、行署从武安、曲周、鸡泽三县抽调2000多名民工,第二次上马施工。先后完成了溢洪道和溢洪道上部公路桥及拱式输水洞、溢洪道下游消力池等项工程。当时,河北省水利厅在审查设计方案时,认为防洪标准偏低,加之当时资金不足,于1973年停工,形成“半拉子”工程。

      1997年6月至2005年6月,连续进行了五期施工,投资750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建设资金6400万元,共完成总工程量91.05万立方米。2004年8月18日,引漳入武注洺工程正式开工,在水库上游南洺河挖建了一座长55米,宽1.5米,高3米的截引潜流大坝,将上游的厂矿厂水拦截。

大洺远水库宝贵的水源,为武安市的工业、农业及饮用水提供了便利,P=50%的保证率,年平均调节水量1689万立方米,以工业供水为主,农业灌溉为辅,年可提供工业用水815万立方米,农业用水31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1万亩。

水库大坝位于大洺远村北的南洺河谷,武安市城区南2公里处,库区水面宽阔,称为武安市“南湖”。湖区规划面积4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30公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汉河北地区的交通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汉代河北陆路交通发达,南部以邯郸为中心,有纵贯南北和横穿东西的三条道路:北通燕、涿,至辽西碣石;经中山国西北部至代;东西方向的道路,连接今山东和山西。北部交通道路随着长城防御系统的建立和完备而发展起来。由于黄河在河北泛滥和平原地势低洼、湖泊遍布,河北平原东部和中部虽有南北纵贯的陆路交通,但偏僻难行。河北平原水路交通的发展,以东汉末年曹操开凿白沟渠、利漕渠、白马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运河为转折点,这些运河工程奠定了后来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与交通路网的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汉代河北郡国的设置由西向东递减,城市南密北疏。


秦王朝统一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大“治驰道”[1](卷六《秦始皇本纪》,P252)。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2](卷五一《贾山传》,P2328)。西汉王朝的交通干线以秦朝所修道路为基础,秦驰道在汉初基本保留,汉武帝巡幸和封禅又对驰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为汉王朝实行集权统治提供了重要条件,也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城市发展。


一、汉代河北的陆路交通
秦汉驰道从长安东出函谷关,经洛阳,循济渎抵定陶,直达临淄,形成东西贯通的干线。由此干线延伸出三条支干线,其中的东北干线,自洛阳渡河,经邺县、邯郸,通达涿、蓟。

河北南部以邯郸为中心,有两条纵贯南北和一条横穿东西的道路,其经营可以上朔到战国以前。


1.纵贯南北道

从邯郸北行,经中山西北部斜贯代地(今张家口地区蔚县一带)的道路,是邯郸、中山通往代地的捷径。据《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赵攻中山,曾“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今倒马关)”。九年以后,惠文王二年(前297年),赵军“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由此推测,邯郸到代地的大道,大概是经由房子、宁葭、灵丘、曲阳、丹丘、华阳等邑,过鸱之塞进入代地。

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南北大道[1](卷一二九《货殖列传》,P3264),是当时最主要的南北交通干线。早在殷商时期,已有从朝歌经安阳到邯郸的道路,战国时代,这条道路的南端延伸到郑、卫。后来,新的经济都会温(今河南温县)、轵(今河南济源南)兴起,温、轵的商人可以“北贾邯郸”。由于燕国的崛起,其都城蓟(今北京)成为渤海、碣石山之间的经济都会,燕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从赵国征战中山和中山城邑的分布,可大致推知这条道路经过的城邑。《史记·赵世家》记载:“敬侯十年(前377年)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次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都亭)”;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今石家庄西北)”,其明年,“攻中山,取鄗(今高邑西南)、石邑(今获鹿东南)、封龙(今元氏西北)、东垣(今石家庄市区北、东、西古城之间)”。赵北攻中山的进军路线说明,这条大道从邯郸向北经过房子、石邑、东垣、鲜虞、中人诸邑,可以直达燕南长城之口汾门(今河北易县之南),并延伸到燕国的涿(今河北涿州)和蓟[3](P249)。太行山东麓的赵国、广平郡、巨鹿郡、中山国、涿郡,即今京广铁路沿线地区附近,城市分布明显较他处稠密,而这一带正是秦汉时期“邯郸广阳道”的经过之处。

秦统一后,蓟城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改善,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①。燕地的驰道从咸阳出发,大约经太行山麓北上,渡怡水(今永定河)至蓟城,再经无终到达辽西郡的碣石。

在这条主要道路以西的邺(今临漳西南)和易县(今雄县西北)也有驰道相连。《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动员当地百姓开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农田,百姓因此富足,“十二渠经绝驰道”。至西汉建立,长吏认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县的父老认为十二渠桥是西门豹所建,不肯听从长吏的主张,“长吏终听置之”。西汉初年,周勃以将军身份随从汉高祖刘邦征讨燕王臧荼的反叛,破臧荼于易下(今易县),周勃所将士卒“当驰道为多”。

由邯郸“北通燕、涿”的大道,傍依太行山东麓,处在诸水上游,地势高亢,不易受到洪水的威胁,比位于河流下游河北平原上的道路安全可靠。秦始皇修筑驰道的目的,当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这条驰道的修筑在沟通中原、联系北方和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促进相互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由秦迄于两汉,太行山东的经济都会一直很繁荣,固然有各自不同的因素,但无疑都受惠于这条道路。

2.横穿东西道

上文所言南北大道以西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和岸壁陡峭的深堑大谷,战国以来人们自西向东逐渐开辟出几条穿越太行山的隘道。在河北中部,有一条横穿东西的道路,向东延伸到山东,向西过井陉直达山西。“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井陉②、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等均位于河北地区太行山东麓,它们与南北向的“邯郸广阳道”相交汇,构成“载从载横”[5](卷六引扬雄《冀州箴》)的交通格局。这一交通体系的周围,分布着邯郸、襄国、石邑、曲逆、涿县、蓟等最具历史传统和发展活力的大、中型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汉代河北的水路交通
美国学者施坚雅(G·WSkinner)在论及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时指出:“有利的运输条件于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同陆路运输相比,水路运输由于单价低廉,在可通航的地区,几乎全是水路运输的天下。即使在河流不能通航的地区,那里的河谷也典型地提供了最有效的陆路运输。”[9](P248)

两汉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发生过巨大变化。西汉初期,黄河河道流经今河北大名,由山东章武入海。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向南北各冲开一条缺口,形成南北两条河道。另外还有一支从漯水入海,实际上形成了三条水道。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大量民工堵塞了瓠子决口,阻止了黄河流入淮泗的水道。此后,黄河入海口分为多支:一支经顿丘(治今河南清丰)至章武入海;一支从漯川水道出海;一支经馆陶、魏郡、清河、信都(治今河北冀县)、渤海(治今河北沧州)等郡入海。至西汉末,黄河各支断流,主流经漯川入海①。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黄河下流河道不再流经河北,至今山东利津附近入海。黄河下游的支流、支津成为天然的水道交通网。

直至东汉建安年间以前,河北的水路交通除了自然河道之外,仅有一些短距离的漕运人工渠道。西汉修建的太白渠,全长近75公里,沟通了滹沱河与漳水的联系,便利了两岸的灌溉和航运。太白渠从今河北平山县引绵曼水(今冶河,滹沱河分支),流经晋县,进入斯洨水至鄡(今巨鹿县东),注入漳河。太白渠亦作大白渠,《汉书·地理志上》“蒲吾”颜注:“大白渠水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同书《地理志下》“绵曼”颜注:“斯洨水,首受太白渠,东至鄡入河。”②今天的永定河当时称温水,据《后汉书·王霸传》,建武年间,上谷太守王霸向朝廷上奏,漕粮的转运“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③。王霸整治温水,开辟了温水漕水运航线,这是利用永定河通航的最早记载。明帝永平年间,“理虖沱、石臼河(石臼河,在今河北省唐县境内)”[6](卷一六《邓禹附子训传》,P608)。因工程浩大,章帝建初三年(78年)夏四月己巳,“罢常山呼沲石臼河漕”[6](卷三《章帝纪》,P136)。上述这些渠道连通河流的通漕作用,显然不能与黄河水系的航运相比。

河北平原水路交通的发展,以东汉末年曹操经营河北,开凿白沟渠、利漕渠、白马渠、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运河为转折点。

白沟又名宿胥渎,它是黄河南徙后留下的故道,因水源缺乏,不能承担大量的军粮运输。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向袁绍的根据地邺城(治今河北临漳)进军,为了便于用兵运粮,开凿了白沟运渠。白沟从淇水(在今河南浚县境内)入黄河处引水,北流入洹水①,入口在今河南内黄县境。淇水即今淇河,本来流入黄河,与白沟并不相通,两水相距约9公里。白沟运渠阻止淇水流入黄河,使其改道注入白沟,以充实白沟的水量。由于淇水的加入,白沟水量大增,沿着黄河故道向北延伸,与洹水相接。这样一来,军粮就可以运到邺城以东一带。

船只从白沟进入洹水后,离邺城还有一段距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省幽、并二州,以其郡、国并入冀州,黄河以北尽入其势力范围。曹操为经营其“王业本基”邺城,又开凿引漳水入白沟的利漕渠。《水经·浊漳水注》在漳水“又东北过斥漳县南”下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斥漳县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其引漳水入白沟处,即为利漕渠的北口。又《水经·淇水注》在馆陶故城南述及:“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罗勒城址已不可考,馆陶故城在今馆陶县(即南馆陶)。利漕渠南口即在其西南。利漕渠的开凿,使白沟与漳水直接沟通,船只可由白沟通过利漕渠进入漳水,直抵邺城。白沟得到漳水的补给后,水量丰盈,其连接清河的运道,亦得以畅通无阻。后世在白沟、利漕二渠的基础上不断修缮疏导,最后形成为现在的南运河与其上游漳河水系。

曹魏时,白马王曹彪在今饶阳县附近,开凿了连接漳水和滹沱河的白马渠,进一步沟通了河北平原中部的南北航运。白马渠可以引滹沱河灌溉两岸农田,在汛期还有分泄滹沱河洪水的作用②。

袁绍死后,其子袁尚、袁熙北投乌桓,负隅顽抗。曹操为根除后患,率军北上讨伐。北征途中,为了保证军粮运输,沟通水路运道,又相继修凿了平虏渠③和泉州渠。平虏、泉州二渠与下文谈及的新河这三条运河,同为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所开凿,且首尾相衔接。平虏渠把呼沲水和泒水联在一起,呼沲水的上游约当今滹沱河,下游流经今河北青县以东入海。泒水的上游即今沙河,下游循今大清河至天津入海。由于平虏渠的开凿,清河、滹沱河(即今海河水系南半部的南运河、子牙河水系)汇入了初期的海河水系。

平虏渠凿成后,曹操接着又开凿了泉州渠,“从泒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7](卷一《魏书·武帝纪》,P28)。大概因为渠道南起泉州(故址在今武清县城上村)境而得名。《水经·淇水注》记载:

清河又东北迳穷河邑南,东北至泉州县北入滹沱。《水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自下为泒河尾也,又东,泉州渠出焉。

穷河邑在今天津静海县南,地当平虏渠所经,说明汉代沟通呼沲河与泒水后,清河已在泉州县境与潞河下游(笥沟)会合。如此泉州渠南口当在潞河下游即今天津市以东的海河之上。关于泉州渠的北口,《水经·鲍丘水注》记载:

北迳泉州县东,又北迳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春下历水泽百八十里,入鲍丘河,谓之泉州口。

雍奴故城在今天津宝坻东南十里的秦城。从泉州渠西去雍奴故城60公里的距离,及所经90公里的广阔的水泽地区来看,渠道当自今天津市东,经七里海、黄庄洼等洼地北上。其北入鲍丘水的水口,《水经·鲍丘水注》亦有记载,“水出右北平无终县(治今蓟县)西山白杨谷”的泃水,“又南入鲍丘水,鲍丘水又东合泉州渠口”。这说明泉州渠的北口,当在泃水进入鲍丘水处的下方。泉州渠沟通泃水和潞水,其地在今天津武清县境。平虏渠和泉州渠虽然较短,由于滹沱河和漳水下游相通,加上白沟运渠,河北平原上的主要水系得以贯通,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水上运道,促进了沿途城市和河北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曹操侦知乌桓在古北口有重兵防守,遂改向东线进军。因潞水下游有几处水势湍急,行船不便,曹操决定再开运道转而向东,从盐关口(今宝坻、宁河附近)经右北平(今丰润、唐山一带)至濡水(今滦河),在滨海湿洼地区开凿了一条名叫新河的运渠,以便由辽西进军乌桓。《水经·濡水注》记载:

渎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沟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三国志·魏志》云:以通海也。新河又东北绝庚水,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绝巨梁水,又东北迳昌城县故城北,新河又东分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白水口。……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新河又与清水会。……新河东绝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淀水右绝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水。

虽然关于新河迳流的记载相当详细,但由于这一地区历史地理变化较大,不仅地名多有改变,河流、城邑的位置亦不可尽考。新河既与泉州渠运道相连接,其承鲍丘水东出的盐关口,当在泉州渠进入鲍丘水的泃河口下方不远处。沿途横截的庚水即今州河,巨梁水即今还乡河,封大水为今之徒河,缓虚水为今之沙河,素河即沂河,清水今仍名清河。新河最后合濡水在乐安亭西,乐安亭即汉乐安故城。《乐亭县志》载:“有新河套在县西二十五里,夹于河滦之间。”今新河套地名尚可访问,其地并无遗迹。新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些由北而南注入渤海的河流,横截之处必采取一定措施,如何施工开凿,因记载简略已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新河开凿工程比较大,也比较复杂,并且是前所未有。这大概就是“新河”之所以得名的原因。由于新河的开凿,河北平原东北部的河流、水系几乎都汇入了海河水系系统。

平虏、泉州、新河三渠,由西南转向东北呈弧形,与海岸线基本平行,用以代替海运,可避海上风浪之险。但这些地方沿海,自古就是一片沮洳之地,夏秋之交常形成水洼,浅不能行车,深不及载舟。渠成后的翌年,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只好改由陆路进军。“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东指柳城。”[7](卷一《魏书·武帝纪》,P29)

上述贯通河北平原运河工程的兴建,使来自中原地区的舟船,由淇水进入白沟,溯清河北上,通过平虏渠、泒水、潞水、泉州渠、新河等运渠抵达辽西;河北重镇邺城南由白沟入黄以转江淮,北通平虏诸渠以达边陲。北魏崔光曾说:“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10](卷一六一《州郡部七·河北道上·冀州》)这些运河工程加强了邺城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并为以后南北大运河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碣石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海港,秦汉时可能已经形成由若干港湾构成的港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①《盐铁论·险固》亦云:“燕塞碣石。”碣石确为燕地海陆交通的要冲。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曾巡幸碣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至碣石,使燕人卢生入海求仙人。《史记·封禅书》则写道:“(秦始皇)游碣石,考入海方士。”②《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上》记载,“尤敬鬼神之祀”的汉武帝也曾“北至碣石”。碣石海港的早期历史和秦汉帝王的狂热神仙崇拜联系密切,但不能因此产生碣石港只与祠祀活动有关的误解,而忽视其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通路和著名军港的作用。碣石很早就已成为沿海贡道咽喉和重要贸易口岸。《禹贡》说:“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苏秦游说燕文侯,亦称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11](卷二九《燕策一》,P1039)。建安十一年(206年),北征乌桓的曹军“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③,渤海北部海域成为曹军转运军需物资的主要通道。曹操征乌桓还师,曾在碣石休整,看到天然良港碣石“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著名诗篇。《水经注·濡水》引《三齐略记》说:“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后海神怒,柱崩,“众山之石皆倾注”④。从海神帮助修建石桥的传说,似可推见当时在碣石已有建造军事码头的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4: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员 于 2018-8-24 15:41 编辑

三、交通对河北城市的影响
交通的发展、进步是文明交流和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标志,也反映着城市辐射范围的大小。尽管秦汉时期道路修治的直接目的多为军事和政治需要,但在客观上便利交通运输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也是确定无疑的。特别是东汉时区域性道路的修建,已更多地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亦即作为商路通行。

便利的交通体系,对于促进作为政治、经济、军事据点而存在的城市的发展,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盐铁论·通有篇》论数天下名都,“燕之涿、蓟,赵之邯郸……富冠海内”,未言及物产之丰裕,而是首赞其“居五诸侯之衢,跨街冲之路也”。

与交通路网的分布相吻合,汉代在河北设置的郡国由西向东逐渐减少。西汉时期,河北地区设有县治以上城市222个①。这些城市中,有67个沿用了战国以前的城邑,秦代所置13个,142个为西汉新建②。《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有郡(国)城103个,县级城邑1587个;河北境内有11郡、7国,202个县邑;所占比例分别超过1/6和1/8,去掉北京和天津辖区,比例也比现在高。郡城和国都有:邺、邯郸、巨鹿、元氏、清阳、广平、真定、卢奴、信都、乐成、浮阳、涿、代、沮阳、渔阳、平刚、蓟和阳乐③。

东汉地方建制沿袭西汉,但对郡、国、县、道进行了并省调整,据《后汉书·郡国志》,河北境内置有10郡、6国,129个县。郡城和国都有:邺、邯郸、元氏、卢奴、信都、乐成、涿、代、沮阳、蓟、渔阳、瘿陶、南皮、土垠、蔚县等。郡国设置自西向东逐渐减少。西部一线自北向南设有广阳、涿郡、中山、常山(治今元氏)、赵国(治今邯郸)、魏郡(治今邺县)6个郡国。平原中部一线有河间(治今献县)、安平(西汉信都郡,治今冀县)、清河(治今临清)3个郡国。平原东部一线设有渤海郡(治今南皮)。这些郡城、国都和县的治所成为所辖区域的行政中心,也是农业水平比较高和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随着行政职能的不断强化,又刺激了其经济、文化和商贸职能的增强,成为当地的工商业中心和重要的交通结点。

从区域分布来看,汉代河北地区的城市呈现出南密北疏的总体特征。位于该地区中南部的冀州刺史部所辖的10个郡国,西汉时期的城市密度仅次于青州,高达19.97(单位:城/万平方公里,以下同)[13](P16)。尤其是太行山东麓至黄河西北岸之间的平原地带,包括真定、广平、信都、河间四国和巨鹿、清河二郡,以及魏郡和中山国的大部分,构成关东地区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四个区域之一。东汉时期河北城市分布的大致格局基本未变,冀州所辖郡国城市密度仍达10.95,仅次于兖州,仍为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④。

燕国的都城在蓟,为汉代渤海、碣石之间的一个经济都会,“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史记》所说的燕仅指蓟而言,蓟为古燕都之地,入汉后为渔阳要镇。蓟城连接中原燕赵故地与幽州北境的辽东、辽西、右北平等边郡,为襟腹要地,对沟通中原幽燕地区与东北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间的往来所系尤重[14](P69)。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列举的“都会”有15个,河北2个,即南部的邯郸和北部的蓟(今北京)。昭帝时桓宽在《盐铁论·通有篇》中言及天下名城十二,河北占其三:“燕之涿、蓟,赵之邯郸。”燕地都会涿(治今河北涿州)、蓟并称,说明涿至昭帝时已经有了大的发展。蓟城是河北北部燕地的贸易中心。市场上的商品除了本地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外⑤,还有来自中原各地的布帛、漆器和来自乌桓、夫余、秽貉、朝鲜、真番的皮毛、牲畜及其他产品。蓟城的金属制品,粮、布、盐等,也输往东北地区。近年在朝鲜出土的用中国技术织成的菱形纹绢残片和各种漆器,可能就是从这里转运去的。商业的发展使蓟城周围也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阶层。《史记·货殖列传》说,“燕、秦千树栗”,“枣栗千石者三之,狐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此亦比千乘之家”。形象地描述了从事转贩商业的燕地大商人的情况。

各地之间的贩运贸易,是汉代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当时,贩运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地方特产。幽州北部地区盛产名马,各地的大商人多来此地贩马。王莽末年,吴汉因为宾客犯法,从南阳逃亡到渔阳,由于资用匮乏,“贩马自业”,往来于燕、蓟之间,“所至皆交结豪杰”[6](卷一八《吴汉传》,P675)。东汉末年,中山国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有千金之资,“贩马周旋于涿郡”[7](卷三二《蜀书·先主传》,P872),见刘备而异之,给了他很多“金财”,刘备因此才得以聚众起事。由此可见当时从事贩马贸易的商业利润十分丰厚。

邯郸建于战国时期,为赵国国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将章邯兵至邯郸,“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1](卷八九《张耳陈馀列传》,P2578),邯郸故城被夷为废墟。西汉时邯郸再度兴起,城镇人口达10万—15万人,成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邯郸还拥有漳水、滏水、沁水等舟楫之利,因而成为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在地质学家看来,河流是雕刻大自然的工具;历史学家认为,河流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河流哺育了城市,河流两岸有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水给人们以充足的水源,用以饮食和灌溉土地。《史记·货殖列传》描绘了邯郸的盛况,“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邯郸是河内区、河东区最大的商业城市。它通过河内区的温与轵两个商业城市,与西部上党区贸易;通过河东区的杨与平阳两个商业城市,“西贾秦、翟,北贾种、代”,与塞外匈奴人贸易。邯郸向南向东,与郑、卫、齐、鲁地区贸易。邯郸是转运商业的中心,商贾们“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致”,不仅促进了邯郸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沟通了与邻近地区间的经济往来。西汉邯郸与临淄、洛阳、长安、成都合称海内五大都会,冶铁等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昌盛达500年之久。

在邯郸与蓟之间由南往北的重要城市有中山(治今河北定州)、沙丘(治今河北广宗)、涿等,已由春秋时的燕都蓟城一个比较发达的点,发展成为近乎连成一线的若干个点。这些经济都会基本上是沿太行山东麓南北排成一线,北端偏向东延伸到燕山南麓,南端偏向西延伸到太行山麓。

献帝建安年间,白沟和利漕渠的修凿,为邺城提供了水运之利,促进了邺城的发展。随着邺城的兴起,邯郸逐渐衰落。

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代,战国初期魏文侯在此建都。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在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濒临漳河,有灌溉之利,是河北平原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西北邻太行山,三面为富饶的大平原所环绕,通过太行山谷道滏口径,可进入山西高原,南部临近中原地区。控制邺城及其周围,可以河北为根本而问鼎中原。

东汉末期,邺为冀州治所。袁绍据有冀、青、并、幽四州之地后,邺成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中心,时有“邺都”之称①。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以魏王的名义定都邺城,在战国魏都旧址上进行重建,在邺建社稷、宗庙,虽名义上属汉,都城在许,而实际上的政治中心为曹操所在的邺城。《水经注·浊漳水》条描绘曹魏邺城说:“(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按晋尺(1晋尺=0.245米)折算,合东西3037米,南北2205米。邺城规划周密,宫城、官署与民居截然分开,城内有一条东西大街,将皇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邺城有专门的马市,是当时重要的马匹集散地②。据左思《魏都赋》,汉末邺城的市场里陈列着河北各地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著名特产。例如,雍丘(今河南杞县)的粱,真定(今正定南)的梨,故安(今易县东南)的栗,中山的酒,信都(今冀县)的枣,襄邑(今河南睢县)的锦绣,朝歌(今河南淇县)的罗绫,房子(今高邑西南)的绵纩,清河(今清河东)的缣纟忽。又说:“常山、平干、巨鹿、河间,列真非一,往往出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22:36 , Processed in 0.07928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