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8100|回复: 12

[河北] 从甘丹来说邯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6 22:20:59 | |阅读模式
“邯郸”一名来源于“甘丹”:“邯(丹阝)”源于“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邢
,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绚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邯丹阝”或“甘丹”的得名,有可能与邯郸市区的紫山或紫山的别峰明山(曾称邯山)以及山岩呈紫红色有着直接的关系。“邯丹阝”或“甘丹”的初始含义是因为“邯山”呈紫红色而得名。


这是百度词条的写法,但是我不同意部分说法,

但一些史实是需要尊重的,

第一, 甘丹是2个地名,而不是一个地名, 所以邯郸不是甘丹,而是甘,
第二,甘之字源于甘山 也就是紫山,邯山,  赵王城在甘山之单, 是说明了 赵王陵在永年附近, 而邢台也说了 邢台始自井,而有信都, 并说明 井台也叫檀台,这个台在哪里 在邢台西南 沙河和永年边界, 也就是赵王陵距离这个地区和赵王城 都在15公里范围内,


檀台,建成年代最迟应在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这是历史上有关檀台最早的记述。《索隐》记载:“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非也。按荣椽是良材,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括地志》云:“檀台在洺州临洺县北二里。”说明檀台在唐代还存在。唐代临洺县县治在阳城,距沙河县兴固村仅二公里。因此,檀台应在兴固村南,阳城遗址北

第三, 邯郸应为甘单,而非什么避讳赵王丹,    所以邯郸即甘单  甘山之尽头也,



来看邢台的历史

公元前17世纪,邢氏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为“井”,即“邢。
邢国是商周时的国家,古称(井方国),历史上的沿革为邢州(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疆域在太行山以东,故黄河以西,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史记》《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历祖辛、沃甲、祖丁至南庚129年。
这说名邢台管辖的是邢台和邯郸甚至石家庄,
檀台历史
赵国赵成侯建设檀台,位于赵国信都(龙冈),是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地方。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司马贞《索隐》云:“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非也。按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斫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
后赵时期石勒改设为祭胡天之所,并增建灵风九台。北齐以后,檀台失去了皇家祭天祭祖的作用,而演变为一郡之名胜。隋唐时,“檀台”二字联用作为龙冈的别名和美称已经被人们口碑相传。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以属邢州之故,龙冈改名邢台县,此系邢台二字作为正式建置地名的开始。

由此可知,邢台2字来自檀台,
而这又与胡服骑射息息相关,




甲骨文 甘丹的字样就是甘井,可以查到的,


而赵国建立和迁都的历程大家也知道 是先在邢台后在邯郸,但赵王陵寝基本上就是在永年和丛台区, 这说明,赵国国都原在陵北,后在陵南,也就说明了 甘丹其实是 2地的统称, 众所周知,当时赵国处于四战之地,经常发生国都被围的情况,而一打仗,国都就会退到邢台,这说明当时赵王城和邢台都是赵国的2个重要城池,
所以甘丹为邯邢,  甘丹是邯邢, 但 这个邯邢是古代的邯邢, 并不包含现在意义上的邯郸和邢台地区所有,而是单指,邢台都市区,,


因为大家知道,在漳河有邺, 在磁县有磁,    所以 甘丹虽然读邯邢  但指代的是 现在邢台县 沙河县 和邯郸市区,
发表于 2018-10-26 22:40:51 |
才子在论证邯邢一体化的历史性、可行性及必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22:45:25 |
所以 甘丹就是邯邢, 大家都知道甘丹虽然写作 gandan  但读音是hanxing,     又怎么会有邯郸即甘丹之说呢,  只能说 邯郸就是甘单, 从邑加耳朵旁才有邯郸之说, 也没有什么避讳赵王丹的说法,

甘丹读hanxing,且指的是甘 丹   也就是 甘 han  丹xing2地、  

而邢台 得名以 井,井字在甲骨文 井和丹书写是一样的,  且后有檀台    檀 tan    ,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 甘丹书写是甘井, 读邯邢     ,而井后写做丹,  后嬗变为tan,邢台, 即丹台,tantai,檀台是也,

时至今日, 在邢台和邯郸的古音中  对邯郸的方言称呼 的是  ha ta      , 大家都知道 邯邢部分方言  里,对于an 的读法就是去掉n 发的音, 如看看, 读作  kaka, 所以这个hata  就是hantan,  hantan  是一些历史遗留出来的对于邯郸的称谓,而他们不知道,这个hantan 或许真正指的是甘丹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22:46:47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8-10-26 22:48 编辑
cchan 发表于 2018-10-26 22:40
才子在论证邯邢一体化的历史性、可行性及必要性?


这里只谈历史,

这些资料是尊重2地对于历史的东西,来纠正对于甘丹是邯郸的错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23:36:08 |
十六国时期张宾向石勒献策:“邯郸、襄国(按:今邢台),赵之旧都,依山凭水,形胜之国。

而关于邢国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邢侯墓,

第一,邢侯墓 出土时 写作井侯, 在哪里,在邢台桥西区, 这个是说周代邢侯墓,  那么说明一个问题,这里是墓地,那么城在那里,
第二,刑侯墓说明了 先有井之地,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先商迁移之说,确实有商朝的邢国之说,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井指的是邢国的核心 井地,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四子姬苴为邢侯,领邢地,建立邢侯国。在都城四周修建了高大的城墙,是为“邢城”。为了显示威仪和尊严,在城东北筑起一座巍峨壮观的高台,为“邢侯台”。后来戎狄东犯入侵邢国。齐国联合宋国援助邢国打败戎狄。为长治久安,在太行山区浆水川建造了一座都城,名“夷仪城”。并在城南丘陵上建造了一座“邢侯行台”;此为“邢台”地名的开始。邢国经过300余年的繁荣昌盛后,开始衰落,最后被强邻卫国消灭。

1.邢侯台(古邢台)
  周成王二十二年(前1048年),邢侯姬苴封国,周天子特许邢侯按天子礼制建城,邢侯于是成为今邢台古城的最早奠基者,邢侯所建邢城在明清时期的邢台城内西南部,今新世纪广场处是也,邢侯还于邢城之外筑高台,名为“邢侯台”,来炫耀封建威仪,邢侯台是邢侯祭天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权利和威仪。自此,邢侯台(古邢台)便成为邢国的象征。春秋时期,狄人进袭邢国,破坏了邢城和邢侯台,邢人以为奇耻大辱,在迁都夷仪城(今邢台浆水)后,重新筑起一座“邢侯行台”,以示邢国重建之壮志。
  西周邢侯所建“邢侯台”(即古邢台)的位置在顺德府署大堂西,原来城内的东仓巷,即现在的顺德路边,邢台市第一幼儿园附近,后来由于顺德路拓宽,“古邢台”遗址被平。邢台名城办主任刘顺超极力反对改造顺德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顺德路的拓宽改造,冲刷掉了邢台城4处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文物---“邢侯台”、“府文庙”、“王本固故居”、“卧牛肚子巷”。
  虽然邢侯台早已灰飞湮灭,但从邢台市第一幼儿园这平地隆起的地势中,我们可以想像邢侯台当年的风光与辉煌。然而,邢侯不一定会想到,当年尽显王侯威仪的“邢台”,会成为今日邢台地名的由来,做下一个逾越千年的注解。两千年后的唐朝,民间开始称呼邢地为邢台。太和二年(828年)的《唐故西河尹公南阳盖氏夫人墓志铭》中就有“载桃李于赵地,标正义于邢台”的记载,而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那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宋徽宗赵佶显然更了解邢台的历史和渊源,他给邢州做了两个更名,一是把龙岗县改名为邢台县,二是把邢州升格更名为信德府,如果说改龙岗为邢台是对邢州历史渊源的追溯的话,那么后者信德府的信德二字,显然是对邢州曾作为信都的注解,实是取“信都之德”的涵义,从此邢台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出现在正史中又已近千年之久了。
  而邢侯台作为邢台的象征历代更是皆有修葺,直到明清时期,“古邢台”尚是顺德府内的一方名胜,素有明代前七子之称的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便饶有兴致的记载了一次在他忙完公务后登临古邢台的感怀,


2.邢侯行台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戎狄由晋进入太行山东,展开了向中原诸侯国的攻略,邢国首当其冲,双方的冲突有增无已。《后汉书》载,周王室东迁后,秦襄公伐戎救周,“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这次邢侯大破北戎的时间在春秋初期,说明此时邢国的力量还比较可观,足以应付北戎的侵扰。但此后不久,邢国势衰,在与戎狄的冲突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被迫进行了一次迁都。《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条记这年的冬天“狄伐邢”,《春秋》闵公元年(前661年)春又记道:“齐人救邢”。可知前662年“狄伐邢”和前661年“齐人救邢”是前后相连的一事。尽管由于记载的简略,战争的详情无法知道,但戎狄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邢国处于被动防御的一方并无疑问,所以才有了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发兵和“齐人救邢”的下文。
  前661年“齐人救邢”只是暂时遏制了狄人的进攻,并没有彻底解决戎狄对邢国的威胁。到了前659年春,狄人再度大举伐邢。邢国遭受空前惨败。《春秋》僖公元年(前659年)对此都有记载,称: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记载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对邢国的救援;“邢迁于夷仪”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迁移;“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修筑新的邢都。对此“救邢”、“迁邢”、“城邢”三事,《左传》也有相应的补充记载。称:“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由此可见,邢国在狄人的进攻下遭到了惨败,幸亏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及时救援,邢国才得以突围而出,并在诸侯的协助下迁都于夷仪,诸侯之师还帮助邢国修筑了新的都城。从上述记载看,在迁移过程中,诸侯之师表现了高度的无私,使邢国得以“具邢器用而迁之”。表面看邢国的宗庙礼器似乎尽数都迁到了夷仪城,但实则不然。1975年在内蒙古出土了一件《邢姜太宰已簋》,铭文称:“邢姜太宰已,铸其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邢姜”当为邢侯之妻,与宋《太平寰宇记》引《北史》所记一致,也与在今河北邢台地区曾出土过五件邢侯夫人姜氏鼎相吻合,表明《邢姜太宰已簋》是邢国宝器。它在内蒙古草原出土,应是戎狄伐邢时所掠之物。而后携带到北地的。由此亦见邢国失败的惨痛。
  《左氏春秋》记载:“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管子》记载是齐以“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按照《元和郡县志》作者唐代宰相李吉甫的记载,夷仪就在龙冈县界之内;《读史方舆ji要》说在“龙冈县西一百二十里”。此二说吻合。现今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659年齐迁邢于夷仪并筑新城的地方就在今邢台县西部的浆水镇附近。《元和郡县图志》称河东道邢州龙冈县有“夷仪岭,在县西百五十七里。夷仪故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谓随宜城,盖语讹也。”《太平寰宇记》所记相略同。清乾隆《顺德府志》也记:“邢侯行台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浆水村。”
  据清朝乾隆十五年版《顺德府志》古迹栏记载:“邢侯行台在城西140里,西周初年邢侯为防御狄人入侵,将处于邢国国都迁至邢西山区,在浆水村附近建筑了夷仪城,在夷仪城南川北建筑了象征高贵与尊严的‘邢侯行台’,以示邢侯复国之壮志,由上述可知,邢国在元气大伤迁都夷仪城后,尚是百乘之国。
  然而邢国在齐国帮助下打败入侵之敌,迁都夷仪城(浆水)。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强,但是并未能避免外敌的侵略。当时天下大乱,十二个诸侯国互相纷争,连年征战。称雄一方的郑国为了扩充地盘,悍然派遣蔡仲统率大军进攻邢国。他挥师北渡黄河,长驱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东三关,直逼邢国陪都夷仪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邢国上下,同仇敌忾,坚守关隘,抵御强敌。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在黑龙关设置伏兵,布下天罗地网,当郑军进入伏击圈,出奇制胜,一举击败长途行军、又不熟悉地形的郑国军队。郑军统帅蔡仲身受重伤被俘。
  蔡仲在被押送邢国陪都夷仪城途中,趁混乱之际挣脱枷锁仓惶逃命。终因伤势过重,死在一个叫井梁店的村边。素有礼义之邦的邢国将他就地埋葬,后来井梁店村以墓为名改名为将军墓村。
  时过两千余年,当年的战火烽烟早已消散,但是郑国将军蔡仲仓惶逃跑的路径依然留在邢国的土地上,脱锁沟,徘徊村、放甲铺、城计头、将军墓等村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标榜着古邢台人民的仁义和团结,也记录着郑国蔡仲的好战与耻辱。
  传说邢侯为此役建行台一座庆祝胜利,即为邢侯行台。
  3.成侯檀台(信宫檀台)
  《史记·赵世家》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注解说:“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斲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
  《后汉书》记载: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
  《读史方舆ji要》记载:檀台在顺德府府境。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
  北齐时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人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诸多的历史记载,无不说明邢台曾经存在一处很出名的台榭--成侯檀台。
  前372年,赵成侯颇具“雄心”,在邢地高筑檀台,建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关于何为“檀台”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檀台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信必果的决心和信心,特改邢为信都。
  信都信都,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地带。别都,即后世之陪都,第二首都。者,赵国别都也。赵成侯时,虑及邯郸四战之地,遂在邯郸北部三百余里处修建了一座处置国事的宫殿式城堡,名曰檀台。其后历经扩建,赵武灵王时更名为信宫。长平大战后,赵孝成王将信宫正式作为赵国别都,类似于西周的沣、镐两京,遂有信都之名。以地理形势论,邯郸偏南,信都则正处整个赵国的中部要害,其要塞地位甚或超出邯郸。故此,信都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邯郸。
  成侯檀台和信宫历经十几年修建,直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后,才修建完毕,就在檀台建成不久,它便鉴证了赵国历史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邯郸之难。赵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魏国10万大军包围邯郸,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拔邯郸,而檀台的建成恰是在邯郸沦陷前二年,到邯郸之难时,以赵成侯为首的赵国最高统治集团北走信都继续执行国家职能。君臣子民同仇敌忾,依靠漳水之固,太行之险,坚持抗战3年多,迫使魏国在公元前351年与赵国签订"漳水之盟",惠王与赵成侯会于漳水,结谛盟约以和,魏国军队撤出邯郸,赵国不割让土地而收复都城,在这场国难中,檀台脱颖而出,显示出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自此,檀台及信都开始被大规模扩建。到武灵王初年,已是仅次于邯郸的赵国另一都城的气派,《赵世家》武灵王元年条称:"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又云:"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可见,在武灵王时,信都(邢台)的信宫已成为赵王朝会诸侯、处理政务的场所。《汉书·地理志》亦称:"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显而易见,由檀台到信都,信都从创建之初就时刻准备着担负起替代邯郸做国家中枢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构成赵国防御和统治体系的一部分。
  而赫赫有名的成侯檀台也伴随着信都(邢台)的荣耀而青史流,他和武灵丛台一起共同见证了赵国的辉煌。
发表于 2018-11-12 14:48:16 |
不错            
发表于 2020-3-18 10:47:17 来自手机 |
历史资料
发表于 2020-4-28 19:52:28 来自手机 |
赞      
发表于 2020-4-28 19:52:20 来自手机 |
赞      
发表于 2020-4-28 20:56:41 来自手机 |
有才
发表于 2020-5-7 10:46:52 |
靠谱                     
发表于 2020-5-16 13:40:38 |
大部分说对了!含糊其辞,把咱们的给了别人,主要还是?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3:39:20 |
赵武王 发表于 2020-5-16 13:40
大部分说对了!含糊其辞,把咱们的给了别人,主要还是?

以历史记载 文献记载 避免歧义
通过合理解释,分析  让人信服

我这里说明的问题 主要有几个问题  也让邢台网友不要再误解

1.信宫所在之檀台   在永年和沙河交界, 且历史上这一块是一个县,叫临洺县

但是这个临洺县 不是永年 也不是沙河, 而是武安东北和永年西部。以及沙河部分


所以要说历史  你说他是邯郸的也不为过,但是如今 他确实是邢台地界,
另外 邢台之名与檀台 有很大关系,信都也因为檀台,
所以  这个没有必要抢,

2.邢台网友不要再误认为  邢台市区的邢候台 就是檀台了
很多网友跟我吵架,动不动就说那个是檀台。


3.
告诉大家
甘丹 是邯郸和邢台的统称,这说明古代 这是一个大地方,
所以当时信宫为都,也是甘丹,

后来才分为甘    丹    我说过了  甘丹 古代就读han xing

甲骨文里 甘 丹  就是 甘 井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3-29 19:33 , Processed in 0.08348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