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江城资讯] 2020年7月3日(周五)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 12: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品铺子这么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2: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良品铺子这么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lenovoX2013 发表于 2020-7-3 11:07
安瀚科技的胶囊内窥镜不是自己发明的?是重庆那家公司发明的?有没有搞错哦。

这项技术在海外本身就是成熟技术,没什么是武汉这边先发明还是重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3:3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qx6868 发表于 2020-7-3 12:11
黄陂何区长每次照片里的穿着都挺亮眼的

很有时尚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3:42: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再多来几家食品消费类的上市公司,比如小龙虾品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4: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dp47 发表于 2020-7-3 13:42
可以再多来几家食品消费类的上市公司,比如小龙虾品牌的

仟吉也应该上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4: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食品普遍微跌,良品铺子最高时候估价达到了82。
市值316亿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4: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0-7-3 11:01
武汉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谌赞雄会见恒丰银行武汉分行行长季刚一行

谌赞雄董事长热烈欢迎季刚行长一 ...

恒丰银行的凼子填平了没啊
之前他们董事长可是很夸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4:3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420107的卡号01 发表于 2020-7-3 14:20
恒丰银行的凼子填平了没啊
之前他们董事长可是很夸张的……

很难说解决,中金公司反正是无赖兜底了部分,这银行大家还是要小心。我们眼馋那牌照,人家完全就不珍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4: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yangyiping2053 发表于 2020-7-3 10:13
是的啊,三副城加三组群相当于在主城区外又围了一圈,城区面积将几何式倍增,武汉城市框架太大了。

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摊大饼,而是从中心城区走向全域一体,坚持集建区、非集建区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城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生态特征、城乡功能、管控要求等特征,突出分区统筹发展,将武汉全域划分为集中建设区和非集中建设区。

其中,集中建设区指城市建设集中连片发展的区域,是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发展区。非集中建设区指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区域,是农业生产、旅游休闲的核心区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


刚才那个图主要是为了突出六楔六轴,这方面体现的可能不太明确,现在换个图,你看得更直观一些。



▲全域覆盖的集建区和非集建区范围示意图

1331的提法其实是集建区的规划,以城市功能和宜居品质提升为出发点,以空间结构优化为核心,突出生态底线约束和交通廊道引领的作用,构建开放式、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在既有“1+6”城市空间格局基础上,升级形成“1331”空间格局。




▲武汉市空间结构规划图

“1331”的空间结构是对接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的,同时也能体现武汉大三镇三城的概念。强化承担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强化以创新、制造、枢纽功能为引领的新城组群,提高等级,上升为副城;提升以传统功能转型和新兴功能培育为目标的新城组群,延续称谓,提升内涵。



非集中建设区的规划是,推进“功能小镇+生态村庄+郊野公园”体系建设。新一轮总规的空间转型重点在于非集建区。非集建区由功能小镇、生态村庄和郊野公园三大功能组成。依托现状小城镇基础,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功能,规划形成度假小镇、创新创意小镇、养老小镇等功能小镇集群。结合村庄发展策略,将村庄建设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功能等相结合,形成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留住乡愁的生态村庄单元。依托六楔外延结构,结合自然山水、农业观光等,打造主题鲜明、结构清晰的郊野公园体系。



针对城市空间规模,与国内其他城市用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不同,近期,武汉将保持建设用地“适度增长”趋势;预计至2025年左右将转为“紧增长”态势,新增建设用地逐渐递减;至2030年之后将逐步转向“零增量”,走高质量发展路径。



本轮总规的用地重点,是从增量规划到重视存量规划,对于存量用地的使用导向,分类型制定了三大更新战略:

一是产业升级战略,促进经济功能完善。中心城区最重要的就是进行产业升级,包括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及其服务升级。

二是民生升级,促进服务保障提升。本轮总规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通过老旧住宅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充、生活圈的打造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三是品质提升,促进人居品质提升。

城市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本轮总规将重点通过滨水空间的塑造来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4: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疫情给良品铺子的团购,网购还是带来了不少利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4: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420107的卡号01 发表于 2020-7-3 14:20
恒丰银行的凼子填平了没啊
之前他们董事长可是很夸张的……

恒丰现在算半个ZY金融企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5: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FTTF 发表于 2020-7-3 10:09
不知道这个1331规划面积多少?从图上看,三个副城与主城接近,三个城市组群加一起恐怕也与主城接近,加上新 ...

不能单独看那一张图来做判断,未来的武汉要实施由“增量”向“提质”的转型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集中建设区面积是会做控制的。


这是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转型发展策略与路径,你可以看下。

1.武汉全域生态要素和格局再认识

类型丰富,全域生态要素齐全多样武汉全域范围内,山体、水体(湖泊)、林地、农田、草地等各类生态资源构成了齐全多样的生态系统:城市中部两列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山系,以及市域北部的大别山余脉等是全市山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库及坑塘等自然水体水域总面积达全市总面积的1/4;而广泛分布的农田林网则构成了全域生态基底。

水系丰沛,水生态环境独具特色武汉市水资源呈现出典型的“湖群密集”以及“北纵南网”空间特征。长江、汉水、府河共同构成城市水系基本架构,并由此形成汉口东西湖片、黄陂新洲片、汉阳片、武昌江夏片四大片相对独立的水网。

北山南泽,城市生态框架层次鲜明从市域生态资源空间分布看,大型山水资源整体呈现北山南泽的空间分布格局。北部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主要分布数个大型湖群,并与市域内外的湖泊水系共同形成了武汉城市圈内水体最为集聚的区域。


2.当前城市生态空间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生态空间发展大致可分为“弱关注、强管控、重引导”三个阶段:

“弱关注”阶段主要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空间多处于集聚发展,城市规划重点关注的是城市内部功能结构的完善,对区外的生态空间研究较少,一般仅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涉及。

“强管控”阶段是伴随着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城市空间不断向生态空间内延伸,生态空间面临的保护压力愈来愈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房地产业空前发展,其建设行为对优美环境的偏好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一定的破坏。在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之下,自2005年起,深圳、武汉、成都、天津等城市陆续开展相关工作,以划定生态保护界线,制定相关法规,严格控制生态空间内建设行为的方式,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管控。

“重引导”阶段是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还应“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统筹生态、农业、旅游、农村建设等多元功能,实现生态功能融合,利用优质山水生态资源,为人民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空间成为当下生态空间规划的新任务(图1)。



图1  生态空间规划发展历程示意图



3.武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近些年来,武汉市逐步建立起以基本生态控制线为核心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并在五年时间内完成了从规划划线到地方立法的全部过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拉开骨架的关键时期,通过“强管控”有效遏制了城市发展对生态空间的无序侵占,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发展空间的旺盛需求,因此,当前武汉生态空间规划管理必须要从“强管控”阶段向“重引导”阶段过渡发展


前期规划编制层面,武汉市通过制定全域生态空间保护规划,系统梳理了武汉全域856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资源型生态要素和结构型生态要素,并采取“分层叠加”的方式,划定了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控总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5%。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又进一步细分生态底线区、生态发展区、弹性控制区三个空间层次,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应保尽保”,也完成了对“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城市生态框架的“划线落地”(图2)。


图2 武汉市全域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图

但武汉市域生态空间范围广、面积大,划线虽然解决了锁定保护范围界限的问题,但仅有划线和严格的新增项目准入管理,尚不能解决其中应予以鼓励的生态建设问题。多数已建和在建的生态项目主要为依托**财政资金建设的郊野公园、绿道等公益性绿化类项目,而对于天然适宜与生态空间共生的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新等新功能等尚无系统的指导方针,优质生态资源难以大规模转化为惠民利民的生态红利。


尽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武汉市充分注重了多规合一,对接了市级层面所有相关专项规划,将山、水、林、田、湖、草等重要生态要素全部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但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生态空间系统有机联系与部门生态要素片段化管理之间的矛盾。技术层面的管制要求不统一或不明确、管制空间重叠或不一致,甚至真空遗漏;管理层面上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时常“打架”,未能形成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合力。


4.武汉生态空间转型发展的策略选择

从市域到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共保共管

新一轮武汉总规编制中,首次提出构建空间范围为2.06万平方公里的武汉大都市区,并在此空间尺度下,以全局视角关注区域生态共保问题。一方面,在识别出“两江八水、多山多湖群”的区域生态本底后,在武汉大都市区层面构建多个跨行政区划的生态协调区,保护长江、汉江区域生态廊道,以及市内九条主要河流两岸水文地理环境,同步加强山体保育和跨市合作监督,保护各大湖群协调区。另一方面,建立负面清单,通过区域协调,促进重大生态功能区共同保护与相互监督(图3)。


图3  武汉大都市区生态格局示意图


从建构到联通:全域生态框架的內引外联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延续现行2010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框架格局,提出整合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要素资源,进一步锚固全域生态框架。即以长江为生态主轴、“汉江-蛇山-九峰”为生态次轴;锁定三环线城市生态环市域郊野生态环;延伸六大绿楔,对外联系南北两翼山群以及南部湖群等区域性生态片区,形成大都市区郊野公园群;对内深入主城核心区,建立链接城市内外的城市风道和城市公园,优化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并依托河湖水系及主要交通走廊构架内联绿楔、外接区域的重要生态廊道(图4)。


图4  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结构示意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5: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FTTF 发表于 2020-7-3 10:09
不知道这个1331规划面积多少?从图上看,三个副城与主城接近,三个城市组群加一起恐怕也与主城接近,加上新 ...

从两区到三层:多规合一的分层管控细化

在既有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基础上,按照国家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全面对接环保、水务、国土、园林和林业等部门,将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等划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措施

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仍按照生态底线区与生态发展区两个层级实行管控。生态底线区主要为未列入生态保护红线范畴的山体、湖泊、水库,重要线性工程及区域邻避设施防护绿地,以及维护全市生态框架结构稳定性的生态敏感区域。生态发展区主要是结合村庄、点状建设用地形成的农业生产服务、生态旅游配套建设区域。上述两区需遵循《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行为实施项目准入,通过引导实现不同层级各有侧重的生态修复、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措施。


从划线到功能:复合型郊野公园群的功能引导

以六大生态绿楔为基础,整合市域山体、水体、农田林网等生态要素,着力营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水绿一体”滨水网络与“蓝绿交织”生态空间,在全市构建“南北魅力休闲+中部滨湖游憩”的郊野公园集群体系(图5)。

其中,南北魅力休闲郊野公园群是在城市远郊的南、北两翼,形成两大国内知名的城市森林、湖泊资源一体化保护的魅力休闲区,集中体现武汉市湖光山色、灵秀风光的代表性区域。中部滨湖游憩郊野公园群是在城市中部近郊地区,结合六大生态绿楔范围内的大中型湖泊、山体以及农田资源,形成六大主题游憩郊野公园集群

通过南北和中部郊野公园群构建,实现“功能注入、以建促保”的生态空间品质提升,注入游憩休闲、科普观赏、运动康体、农业体验、文化娱乐等与生态保护不冲突的生活型功能,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游憩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将生态资源禀赋转为生态红利,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从蓝图到政策:生态空间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

立法保障层面,武汉生态空间保护走过了从“政府令”到“市人大决定”再到“市人大条例”的“三步走”过程。 2012年,武汉市政府颁布《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项目准入等要求,在武汉市首次实现对城市生态框架保护、生态空间范围界定、线内规划管理的制度化管理。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进一步严格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调整程序,并在生态修复、生态补偿机制、项目准入、奖惩考核、监督检查等方面制定了更明确的规定,在全国首次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就生态专项工作作出重大事项决定。2016年10月,全国首个针对全市域生态空间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按照“保护更有力度、方法更加科学,激励更为有效”的原则,直面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工作中的难题,实现生态保护法规与时俱进,从根本上为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在落实地方法规的同时,同步开展规划实施的相关国土规划政策研究,破解实施难题。围绕“控、建、改、迁”四个方面实施工作,细化管理规定,研究实施模式,跟进配套政策。控的方面,细化准入项目类型及审查程序;建的方面,开展生态空间实施机制和政策研究,积极探索线内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项目的建设实施模式,并整合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绿中村整治改造等方面研究,探索制定相应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生态控制区村庄建设管理等工作。改、迁方面,全面摸清都市发展区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既有建设项目情况,提出保留、整改、迁移三类处置意见。



5.武汉生态空间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产业引导,促进生态空间内村庄健康发展

武汉市绝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均位于生态空间内,村庄的发展是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的必要保障。传统村庄整治规划仅关注留、改、迁的结果,在新一轮总规中转变规划思路,提出构建生态村庄体系,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村庄建设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旅游发展功能等相结合,有序集并现状分散、用地低效的自然村落,通过功能注入促进生态空间保护,形成“居、产、服、游”一体化、田园化的生态村庄体系。

政策保障,提高生态空间综合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层面规划职责整合的战略部署,明确了“系统保护、综合管控”的生态空间管理方向,也突出体现了在空间规划层面重视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生态空间综合管理不应仅限于地域行政管辖范围,而应当整合生态空间内的管理机构,为建立统一、简洁、高效的生态空间综合管控机制提供政策支撑


土地支撑,引导生态空间内零星配套建设用地合理使用

在国家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战略引导下,针对城市生态空间内不断涌现与生态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休闲、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科创、健康养生等新功能和新业态,武汉市制定相应用地政策在建设用地供给方面予以支撑。主要在确保生态及农业功能不变,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及重要生态敏感区,不突破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基础上,在总体规划中引导此类功能合理选址和建设。同时,采取刚弹结合的方式,在建设用地总量中预留一定比例机动指标专项用于此类项目建设需求,并鼓励利用农村现有房屋、存量建设用地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探索新方式盘活农村集体用地



生态空间的发展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武汉市在城市由“增量”向“提质”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探索了的一套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模式以及相关法规保障政策,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空间集约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后续会更多关注多元功能融合,更科学合理的兼顾近期与长远、保护与发展、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通过体系构建与行动路径的研究,进一步发挥生态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促进新常态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的宗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15:28: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交通运输部7月3日消息,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湖北省开展现代内河航运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原则同意湖北省在现代内河航运、“四好农村路”、智慧交通、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多式联运等方面开展试点。    要求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体制,智慧公交、地铁、机场建设,信用信息共享,长期地方债券使用和发行,内陆地区多式联运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6 09:11 , Processed in 0.07248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