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7996|回复: 77

[经济商业] 国务 院批复的广州知识城规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中新保险公司、民营银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8 21:09:33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20-10-28 21:17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bULShIPGmEPcZAvW-Kc76g

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h/content/post_3116051.html

——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育世界级研发机构,以此为基础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吸引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重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院院士,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两院院士潜力的人才。依托重大研究课题或应用研究项目,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团队。携手港澳强化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通过打造具有全球人才配置功能的平台载体,吸引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



——优化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知识城金融云谷,设立亚洲金融创新研究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服务业态集群,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推进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成为国际化金融创新资源聚集地。探索进一步放宽金融外资准入限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包括香港)金融机构在知识城内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财务公司、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研究探索在知识城内设立中新(中国-新加坡)保险公司,增强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完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产业投融资联盟。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积极拓展与新加坡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以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为基础,引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知识产权学院等教育资源,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实战能力的知识产权运营类高端人才输出基地。加强与新加坡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合作,探讨按照对等互惠原则商签两国大学生实习交流项目协议,便利更多新加坡大学生到知识城创新创业。鼓励新加坡在知识城建设中学、大学、科研院所,打造知识城教育小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1:11:11 |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1:54:38 |
发展目标

——对标国际标准,聚焦模式创新,突出价值创造,把知识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典范、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全方位开放的新平台、知识型创新的新标杆。

——到2022年,国家知识中心建设初见成效,交通网络便捷高效,智能化基础设施系统完备,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较发达,国际创新领军人才比较富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营商环境全国领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0件,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5%,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0%以上,知识城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到2035年,知识城建设取得全面成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领军人才高度聚集,知识密集型经济高度发达,高质量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相关领域自主研发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知识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球典范。营商环境位居国际前列,宜居宜业新城全面建成,知识城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建成2个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新型研发机构、200家企业总部、160家国际机构




发表于 2020-10-28 21:57:41 |
挺牛逼的样子,哪位高人解读一下?
发表于 2020-10-28 21:58:09 |
太强了,把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撸过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00:30 |
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

——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育世界级研发机构,以此为基础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吸引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重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院院士,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两院院士潜力的人才。依托重大研究课题或应用研究项目,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团队。携手港澳强化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通过打造具有全球人才配置功能的平台载体,吸引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

——集聚高端研发机构。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研究院,积极承担重大基础和前沿科研任务。加快聚集国际化高端创新资源,支持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建设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重点实验室。吸引海内外顶尖研究院所、高校在知识城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领军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区域发展需求,采取中外合作、央地共建、军民共建等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债融资,支持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和投资基金。支持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在知识城内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机构在知识城内开展业务。持续稳定支持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构建多元化联合资助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08:19 |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多主体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引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超前布局基础研究,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科学研究,关注颠覆性技术,推进前瞻性变革性技术研发。强化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鼓励跨国企业在知识城建设区域性研发总部、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科研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行业检测平台。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开展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中心在知识城落地。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研发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自由开放共享、资金人才跨区域流动,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重组。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知识城科技和产业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对外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园区,与全球知名创新园区联合设立创新服务联盟,合作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布局海外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国际创新服务公共机构,支持国际性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在知识城举办国际性创新交流活动,继续加快创新体系的开放进程,提高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水平,不断提升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12:30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人才自由流动等先行先试政策,将知识城打造为国际人才自由港。健全吸引国际人才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政策统筹协调、人才信息资源共享,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实现精准引才高效引智。积极为领军人才申请签证、居留证件、永久居留证件提供便利。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和吸引外国高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建立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社保服务通道。尊重个人兴趣,倡导学术自由,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畅通科研人员在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渠道,破除限制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

——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ZF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建立“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机制,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完善有利于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以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为支撑,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科研中心和跨领域科技研究走廊。建立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对标国际高端创新论坛,打造知识领域的国际化高端战略对话平台。以推动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重点,加速在知识产权和产权保护、营商环境、ZF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提高科技创新体制的开放度和包容性,夯实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基础性制度,推动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23:49 |
打造全球知识产权高地

——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开展专利远程会晤制度创新,为专利申请人与专利审查员面对面沟通交流提供便捷的途径。推动创新主体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数量密集、价值高、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强企。支持企业研发和储备国际专利,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探索与企业联合建立高价值专利创造中心。

——加速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支持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业务发展,注重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为打造成为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创造条件。建设中国(广州)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许可、价值评估、质押融资、风险投资、智库建设、公证服务以及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等功能于一体。设立知识产权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专利导航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与服务作用,推动形成专利创造和发明经营的产业链。支持企业和机构举办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转化路演平台,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并推荐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化与多元化发展。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各类业态,构建知识产权代理、咨询、商用化、交易、融资、法律和培训等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构建扶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壮大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主体,鼓励为技术研发、货物贸易、服务外包、海外投资、品牌输出等活动提供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鼓励在知识城先行开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试点工作。放宽合伙制专利代理机构准入门槛,允许一定比例不具备专利代理资格的人员成为有限责任制专利代理机构的股东,推动专利代理机构合伙人结构多元化和专业化“双提升”。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按照国际标准规划设计,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办好知识产权珠江论坛,建设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展示基地。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借助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平台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以知识产权合作为切入点,全面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创新资源,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国际交流,推进在知识产权保险、运营、评估等方面共享研究成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模式。探索与新加坡共建知识产权学院,培养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32:29 |
完善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体系

——优化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知识城金融云谷,设立亚洲金融创新研究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服务业态集群,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推进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成为国际化金融创新资源聚集地。探索进一步放宽金融外资准入限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包括香港)金融机构在知识城内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财务公司、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研究探索在知识城内设立中新(中国-新加坡)保险公司,增强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完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产业投融资联盟。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战略合作,鼓励与新加坡交易所加强合作,支持知识城内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直接上市。有序推进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和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扩大跨境投资空间,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扩大金融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外债进行融资,募集资金根据需要自主在境内外使用,促进企业经营发展。

——营造有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新加坡、香港等一流营商环境经济体为标杆,创建国家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进一步改进优化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政务服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进信用承诺制审批,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创新货物通关模式,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42:19 |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

——深化与新加坡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推进知识城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发挥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面的特色优势,依托腾飞广州科技园、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国际制造创新中心、中新国际智慧产业园等标志性项目,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合作研究和产业化。鼓励和引导新加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加快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大双方在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总部经济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和资源投入,引导符合知识城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优先落户。

——积极拓展与新加坡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以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为基础,引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知识产权学院等教育资源,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实战能力的知识产权运营类高端人才输出基地。加强与新加坡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合作,探讨按照对等互惠原则商签两国大学生实习交流项目协议,便利更多新加坡大学生到知识城创新创业。鼓励新加坡在知识城建设中学、大学、科研院所,打造知识城教育小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发挥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的重要创新平台作用,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等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对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力度,围绕粤港澳企业创新创业需求,不断输出重要原创知识和基础研发成果。运用量子计算、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及前沿技术,建设具备更加高效稳定的海量数据存储、备份、运行及处理能力的国家级超大型IDC数据中心,探讨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研究建立粤港澳三地数据流动融合长效机制,高水平打造大数据流通与交易综合服务平台。设立粤港澳及海外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建设院士学术交流中心,举办院士高峰年会,探讨与“大湾区院士联盟”互动合作,推动开展学术、科技交流和科技产业合作。

——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开放合作新平台。深化落实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园区共建,探讨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新机制,广泛推动与东盟国家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以色列科技合作,推动以色列生物医药、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高技术产业合作项目在知识城孵化落地。深入推进与沙特的产能合作。支持欧盟地区国家高端研究机构、企业在知识城设立研发中心或者分支机构,鼓励双方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加强创新合作,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与欧洲企业开展项目合作。
发表于 2020-10-28 22:49:44 |
我想为什么今年把快消失的花城银行给提起估计就是这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53:38 |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升级中新双边合作机制。积极发挥“中新广州知识城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广州知识城联合实施委员会”和“新加坡-广东合作理事会”作用,构建中新双边高效合作机制。围绕知识城合作开发重点事项定期召开双边高层会议,协调解决双边合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构建部际协调机制,强化对知识城建设的指导。构建由商务部牵头,外交、发展改革、教育、科技、住房和城乡建设、知识产权、移民管理等相关国家部委(局)及广东省政 府共同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并推进落实知识城发展重大政策和重点事项,加强相关部委对知识城建设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围绕发展需求,加大对知识城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知识城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下放有关国家和省级审批权限和管理权限,支持知识城在知识创造、科技创新、引才用才、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专项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重点在要素配置市场化、产权保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突破性探索。

——建立评估机制,做好监督考核问责工作。强化对规划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建立一年一总结、五年一评估,规划实施部门自评估和第三方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结合总结和评估结果,开展规划动态维护。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22:58:53 |
wsy1991 发表于 2020-10-28 22:49
我想为什么今年把快消失的花城银行给提起估计就是这原因。

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原则,

好像也没有限定只可以设立一家
发表于 2020-10-28 23:15:34 |
知识城规划不涉及周边其他地方利益,相对写起来务实大胆不少,可操作性强多了。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1 20:45 , Processed in 0.087084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