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勿忘在莒

[龙城轶事] 春秋·晋国历史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戌劝战

楚庄王这么一停不要紧,可把郑国人给紧张坏了。要知道,之前几年晋楚两国虽交锋不断,可很少出现主力部队正面对决的场面。他们要么是打游击战——楚国来讨伐郑国,晋国就转过头去打陈国;要么就是搞拉锯战——你楚国人跟郑国人结盟了也不要紧,等你们走了我们再去抢回来——这也是这次荀林父所坚持的战略方针。

可这次就不一样了:晋国人本来不想渡河的,可他们突然就过来了;楚国人本来是想撤军的,可他们突然就停下来了。这个时候郑国人难免会犯嘀咕,他们这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呢?

为了摸清楚双方的底细,郑国人私下里做了大量的工作,结果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晋军南渡黄河虽说气势汹汹,可他们刚刚渡河,便驻扎在敖、鄗两山之间(河南荥阳北)就不动了,也不说打也不说不打。郑国人也没辙,只好派出皇戌为全权大使,前往晋军大营去劝战。

皇戌一进大营就噗通跪地,痛哭流涕地倾诉道:“我们郑国是堂堂华夏贵胄,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背叛晋国去那老蛮子受气啊!可是你们也知道,那些蛮子们太不讲理,他们把我们的都城包围了三个多月!我们实在是弹尽粮绝支撑不住了,就连老祖宗们都每天托梦给我们,说他们饿得实在受不了啊!我们的国君也是一个至善至孝的人,他实在是不忍心让老祖宗们在天上跟我们一起受罪,所以才跟那些蛮子签订了城下之盟。如今听说你们来了,寡君那可是欣喜若狂,特意让我突破重重封锁来给你们传递消息,就是为了告诉你们:楚军屡胜而骄,且其长期在外军心懈怠,早已不设防备。如果你们能趁虚攻击楚军,郑国愿在后方策应,两军夹击之下,楚军必败无疑!”

主战的先縠正愁说不动其他人呢,听皇戌这么情真意切地一顿嚎哭,也忍不住擦了几把眼泪,然后声情并茂地附和说:“对呀对呀,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就可以一战打垮楚军、降服郑国,如此一举两得的好事,我都不知道你们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呢?”

听了先縠的这番话,赵同、赵括也在一旁起哄说:“先縠之言极是!大军不辞辛苦千里奔波,不就是为了寻找敌人、战胜敌人,从而得到诸侯的拥护的吗?就不要犹豫了!”

荀首听了他们的话,在一旁喃喃自语道:“就没见过你们这么急着要作死的人。”

倒是下军佐栾书很有些耐心,他站出来条分缕析、循循善诱地劝导主战的先縠和赵氏兄弟,说:“我听说楚王自克庸以来,无时无日不用若敖、蚡冒等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告诫国人以民生之艰难,教导民众要戒骄戒躁、居安思危。楚王治军亦是如此,他曾经告诫将士们说,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取得胜利,想当年商纣王百战百胜,可最后却一战败于周人,因此一定要懂得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道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楚王本心如此,我们哪里能看出他们屡胜而骄了,骄从何来啊?”

接着他又说道:“先大夫狐偃曾经教导我们说,两军对垒,理直则气壮,理亏则气衰。楚国已经征服了郑国,我们与楚军交战,师出无名就理不直气不壮,反而是因为我们挑衅在先,楚军反击在后,让他们更加理直气壮了。更何况,根据我们探查的结果,楚军可谓是戒备森严,他们将警卫分为左右两广,每广有战车三十辆分为两队守卫巡逻。右广自凌晨至中午,左广自中午至夜间,两广轮流值班秩序井然,丝毫看不出他们懈怠不设防备的样子。”

从另一方面讲:“郑楚两国会盟,由楚国的贵人师叔潘尪前往郑国结盟,而郑国则派了贤人子良做人质留在楚国,可见他们对此都很重视,这次的结盟也是很有诚意的。因此在我看来,郑国派人前来劝战,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是因为在晋楚之间疲于应对,有了这个机会就希望我们两国尽快展开决战。等我们分出个胜负了,他们好决定到底跟谁。郑国这是在拿晋楚两国的国运来打赌啊!这对郑国来说自然是有好处的,可对晋国未必有利,所以皇戌的话不能轻信。”

栾书说完之后,他的直接上司下军将赵朔在一旁拍手称快:“栾书之言善哉,如果能按他说的来,晋国何愁不能长治久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和不定

郑国的使者刚走,楚王派来的少宰就已经到了营前,准备要向晋国求和。他言辞谦逊地向晋军统帅表达歉意:“寡君少时遭遇不幸,不善于言辞,并不想冒犯大国。只是因为听说之前郑国人不太懂礼,两位先君成王和穆王曾来往于此教导他们安定国家,所以便想效仿先王,不想引来诸位的误会,实在是愧疚得很啊!你们要没什么事,就请回吧!”

晋国上军将士会在一旁起身作揖,也很是客气地回敬道:“昔日平王在时,曾下过诏命给我先君文侯,让我们与郑国一起夹辅王室,无废王命。如今郑国不行使命,寡君感到匪夷所思,因此特别派我们前来问问郑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本是没打算劳顿贵国往来迎送的,可没成想刚好碰到你们也在,这怎么好意思呢?在这里就先谢过贵国君主的好意了,烦请侯人代为转达!”

既然大家都是误会,有事也就好商量了。士会与楚国的少宰一起就两国友好事宜做了一些探讨,随后又百般恭维将其送出了大营。

如果双方就这么一直客客气气的,这仗还真就没法打了,可偏巧这事就被先縠给撞上了。听到士会那番说辞,先縠当场就勃然大怒,说士会你这个败家玩意儿,对楚国人如此低三下四,简直把晋国的脸都丢尽了。随后他又找来了赵括,让他追上楚使并传话说:“我方代表言辞失当,他的那些话都不是寡君的意思,您千万别往心里去。寡君派我们来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大国(贵国)的痕迹从郑国的土地上抹去,而且还一再叮嘱我们‘不要躲避敌人’。作为臣子不听国君的话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回去看我不好好收拾他!”

在这场与荀林父针锋相对的角斗中,先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几个得力的帮手,分别是赵同、赵括、赵旃和魏锜。

这其中赵同、赵括是赵盾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跟先縠的关系好,就总跟着起哄。另外一个赵旃则是赵盾堂侄赵穿的儿子,因为想求一个卿位而不得,就总想着把事情闹大,自己好建功立业提高一下地位。

至于魏锜,此人是文公近臣魏犨的儿子。他的父亲因为杀了一个僖负羁而获罪,后来尽管免去一死,却也因身负重伤不得不离开了政坛。或许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到赵盾颁行假公族制度的时候,魏锜连个公族大夫的位置都没捞到,因此便心存怨恨,总希望晋军输掉这场战争。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楚国伍举,还是晋国的先縠等人,但凡是主战派都是在这个国家里不得志的人。而那些已经身居高位的,比如楚国的令尹孙叔敖、晋国的荀林父都极力想避免这场战争。

不同的是,楚庄王功业卓著、一言九鼎,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哪怕是令尹、司马也不敢反对,他所做出的决策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而荀林父虽有城府,能够运用手腕熬到中军元帅的位置,可终究还是因为常年受赵氏集团打压威信不足,根本镇不住这些要上房揭瓦的竞争对手。尤其是有先縠这么一个中军佐罩着,这些不得志的人就更加不把荀林父放在眼里了,这也是伍参认为此次必定能战胜晋国的原因所在。

言归正传。

孙子有云:“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楚庄王这次派人求和是假,试探晋国的虚实是真。但凡头脑还有点清醒,就不应该把三军卿大夫之间的矛盾直接暴露在楚人面前。哪怕是你一心想要主战,可以使用的办法多得是,更改外交辞令是最不可取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先縠之所以不断地搅局,或许是因为他根本没打算赢得这场战争。相反,他就是要让荀林父出丑,让他承担战败的罪责——这种人简直就是楚国人民的好朋友啊!

楚庄王得知这个消息后,这才发现自己在对方阵营里竟然还是有帮手的,既然如此,那就更应该好好地谢谢这个朋友。于是,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往晋军营中求和,故意示敌以弱;而另一方面,等使者取得了双方结盟的初步意向后,又出其不意地派了一辆战车前往晋军营前致师。

所谓致师,按照郑玄的说法:“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也就是派出勇力之士向对方挑战,在战前炫耀武力,以显示其战斗的决心。

楚庄王此次派出致师的有一乘三人,其中许伯驾车直冲晋军大营,主将乐伯拈弓搭箭射杀了数人;在车辆掉头许伯整理马匹的时候,车右摄叔又冲进晋军大营,趁其不备连杀数人,并割了他们的左耳,然后跳上战车就往回奔。

晋军原本与楚人商定了结盟的日期,因而也没有设下防备,冷不丁地就被这么一辆横冲直撞闯进大营的战车给搞蒙了。直到他们又闯出大营扬长而去,人们才反应过来,于是赶紧组织人马兵分两路追击。

致师的楚军将领乐伯连续射杀了不少追兵,但晋军依然穷追不舍,到最后箭也不够用了,却还是没能甩掉追军。正在危难关头,乐伯猛然看见从树丛中跑出一头麋鹿,于是转头射了一箭,箭从麋鹿的后背插入正中心脏。

眼见麋鹿倒地而亡,车右摄叔轻快地跳下战车,徒手抱起麋鹿的尸首,献给了前来追击的晋国将军鲍癸,并致辞说:“现今还不到打猎的时令,不能奉献珍禽猛兽慰劳贵军,只好把这头麋鹿奉上略表心意,请不要推辞。”

春秋时的人们向来尊崇君子之风,鲍癸看到对方恭恭敬敬地奉上了麋鹿,便下令停止追击,很有风度地向对方表示感谢。在回程的路上,他还不忘赞叹说:“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2: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邲之战

不宣而战

致师的三名将领用一头麋鹿化解了危机,缔造了一段有关君子之风的佳话,也为晋军中的主战派提供了继续捣乱的素材。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魏锜和赵旃紧紧咬住这个事件大做文章,不无嘲讽地对荀林父说道:“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他们根本就不想求和,这刚刚才说下要结盟,转头就派人来致师了,咱们要不回敬他们一下,是不是显得很没礼貌啊!”

荀林父当场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可他们还不死心,转而要求去向楚人求和。荀林父明知他们揣着什么心思,可终究还是扛不过无休止的质疑和挖苦,只得同意让他们前去求和。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二人刚刚走出大门,内阁四号人物上军佐郤克就说道:“让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前去求和,这事恐怕不靠谱,我们还是提早做好防备吧!(二憾往矣,弗备必败)”

谁知他的话刚出口,先縠就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道:“郑国人劝我们与楚军作战,你们不听。现在楚国人求和,你们又不能真心诚意。既然要求和,又为何做防备,还有没有个主见了?”

听了这番混账话,士会已经是忍无可忍,他怒气冲冲地说道:“诸侯相见,派军队守备以防不测也是惯例,更何况现在是两军对垒的局面,战场情形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步会发展成什么样。无论是发生何种情形,提前做好准备总是没有错的。假如魏赵二人激怒了对方,他们趁机掩杀过来,我们毫无准备,很可能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反过来说,楚国如果愿意与我们和解,他们前来会盟的时候再撤去戒备,也不会影响大局。”

荀林父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了,这个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当是心知肚明。可他也知道,先縠的所有怨气都是冲着自己来的,不管他说什么,先縠的回答也只有一个:“不行不行就不行!”

如果他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要按照郤克的意见去办,以先縠的脾气,很可能会横加阻挠,最后的结果是谁也不能提前布防。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什么话也不要说,只要先縠没有坚持不允许提前设防,那么其他将领想要怎么做,都不会受到阻碍。因此先縠虽然反对设防,但是当上军将士会和中军大夫赵婴提前安排防务的时候,他也并没有出面阻止。

说完了先縠,我们再来看“二憾”。魏锜在离开中军大帐之后,直接带了几名勇士杀到楚军大营。楚国大夫潘党带人追击,在追到荧泽的时候,刚好从树丛林中窜出六只麋鹿。魏锜便效仿乐伯故事如法炮制,也射了一头麋鹿回去献给潘党,说:“身在军旅,恐怕也尝不到什么新鲜的肉食吧?我刚好打了一头麋鹿,就算是让您尝尝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2: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赵旃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到达楚营的时候已经是夜里。大概是以为对方防备已经松懈了,在派部下进入楚营中进行骚扰的同时,他却在营外铺开了席子,并坐在上面大吃大喝了起来。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藐视!楚庄王早就为没能擒获魏锜而愤懑不已了,这个时候又看到赵旃如此做派,二话不说就坐上了值班的战车亲自追赶。

赵旃一看这架势,也顾不得卷行李了,撅起屁股跳上战车就往回跑。可惜他赵旃车马不如人,跑了半夜也没能甩掉楚庄王,眼看着就要被追上了。这个时候,赵旃或许才有些后悔:选什么时候不好,非要大半夜的跑去挑战,这会儿麋鹿也都跑回家睡觉去了,拿什么去孝敬楚王他老人家呢?

情急之下,赵旃也顾不得体面,干脆弃车跑进了路旁的树林里。楚庄王的车右屈荡也跳下车,追到树林里跟赵旃是一阵肉搏,最后虽没把人擒获,却也将赵旃身上的铠甲、裙子都撕了个干净。

两军交战的时候是周历六月中旬,按照公历计算也差不多刚好是五六月份的时节,天气已经很炎热了。赵旃穿着铠甲,里面估计也不会穿太多,被屈荡一阵撕扯,身上恐怕也就剩下了两条裤腿,往后基本上就是光着屁股在丛林中奔跑,长路漫漫想必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能跑回去。

等到天亮以后,人们还没有等到他回营的消息,就寻思着大事不妙,赵旃该不会是已经被楚人抓起来了吧?大家伙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考虑到赵旃光着屁股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决定还是派人出去接应一下,万一在半路上给找见了呢?

晋军这种绝不抛弃一人的想法本是好的,可坏就坏在,他们派去接应赵旃时用上了阵地防御用的屯车。这种车车体笨重、行动缓慢不说,还特别容易荡起灰尘。根据尘土形态判断敌军动向,是古代职业军人一项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一旦有战车大规模出动,在远处很容易就能看见“高而锐”的尘土扬起,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戒备了。

当对面的楚国人看到高高扬起的尘土,他们只知道晋军出动了大量兵车,却并不清楚他们的真实目的。但问题是,自己的大王出营追击赵旃彻夜未归,至今还没有任何消息,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这个时候都只能做最坏的打算。

眼看情形危急,潘党也顾不得多想,登上高台振臂一呼:“晋国人掩杀过来了!快去救大王啊!”

孙叔敖更是高呼着“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和“先人有夺人之心”口号,下令全军出击。一时间楚军倾巢而出,迎着晋军的方向而去,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世纪大战,就在这样一种混乱的局面下,稀里糊涂地就开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断指可掬

楚军不宣而战,大兵向晋军扑面而来,一场大战一触即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中军主帅的荀林父的反应竟然是“不知所为”——这实在不像是一个中军元帅应该有的表现。

不过若是要设身处地站在荀林父的立场上考虑,也未必能够想出什么好的办法。《孙子兵法》中曾讲到六种形势,说“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败之道也”,此次的晋军上下可以说可以说是至少占了三条。

这几个败局反映在这场战争中,其核心实际上就是两个字:“不服”。荀林父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政客,但由于不愿意跟赵盾同流合污,地位长期被边缘化。即便是赵盾已经去世很多年了,荀林父也顺利晋级成为六卿的最高首脑,可那些凭借政治联盟上来的“卿二代”们,还是瞧不起他这样一个缺乏威望的领导人。这就导致了晋军虽说有着完整的领导体制,可还是出现了“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涣散局面。

荀林父清楚地认识到,在军纪涣散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和楚国人打仗的。战事一旦开启,谁也不知道先縠这些人还能做出什么样出格的事情来。可错就错在,当赵旃的挑战间接诱发了楚军倾巢出动,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荀林父似乎还沉浸在一心和议的思维惯性里没有跳出身来,一时间仓皇失智,竟然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

“全军撤退,先渡河者有赏!”


这道命令下得如此突兀,不仅晋人不理解,连对面的楚人都猜不透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知道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背河作战,这种地形在《孙子兵法》中又被称为“绝涧”,凡是行军碰到这种地形,一定要躲得远远的,千万不要在河边迎战敌军。那些所谓背水一战的案例,都是有奇兵在侧面支应时才会采用的,在完全没有后手的情况下背水作战,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如今敌人已经扑到眼前,如果果真要退兵的话,也应该是向其他方向分散,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朝着大河退却,就等于是要把这些将士逼往绝境。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逼不得已必须向河对岸撤退,也要安排专人殿后,以拖延敌军的行军速度,这样前军撤退时才不至于仓皇失措——熟悉《三国演义》的人对此恐怕不会陌生。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害怕先縠阻挠,荀林父压根没有提这档子事,其余诸多的将领中,也只有两个人不怎么惧怕先縠,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其中,上军将士会预先安排上军大夫巩朔、韩穿在敖山布置了七路伏兵,中军大夫赵婴则是在河边准备了大量渡船。因此当晋军如潮水一般退却的时候,只有士会、郤克所统帅的上军和中军赵婴所部没有出现惊慌失措的场面。

无组织撤退已经是致命伤了,而荀林父所下的命令“先渡河者有赏”,更是让情况变得不可收拾。有些人命令听得真切些,知道荀林父的用意是想让大家尽快渡河,于是便一路狂奔等着领赏。可在当时的情形之下,更多的是不明就里的盲从者,看到全军撤退,他们便以为是晋军已经战败了,因为害怕追兵掩杀就没命地狂奔,以至于让那些奔着领赏去的人看了也都慌了神。

接下来的场面可想而知,所有人都争先恐后混成一团,互相抢夺船只:已经上了船的人为了能尽快脱离危险,不等后面的人靠近就急忙开船离岸;而没有上船的人则跳入水中,攀着船舷想要爬上去;船上的人害怕他们把船给弄翻了,干脆用刀猛剁,以至于被砍下的手指头都堆满了船舱(舟中之指可掬也),场面一片血腥。

这样混乱而惨烈的溃退持续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慢慢消停下来。看到晋军如此惨不忍睹的场面,楚军也感觉赢得有些不好意思,因此在追到邲地时便停了下来。他们满怀怜悯地倾听着远处敌人溃逃渡河时那震天动地的喧闹声和哭喊声,整整一晚上都心绪难平、无法安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之风

当中军和下军不战而溃、争相渡河的时候,士会和郤克所率的上军凭借着七路伏兵,自觉自愿地充当了他们的坚强后盾——尽管这其实已经没什么卵用了。面对这样一个可敬的敌人,楚庄王特意整合了唐国军队和潘党所率的四十辆战车组成方阵,与晋国上军对战。

郤克之子郤锜想要迎战楚军以挽回颜面,但士会却轻轻地摆了摆手,颇有些无奈地说:“楚军士气正旺,左拒虽然不足为虑,可若因此将对方全军都吸引过来,那就得不偿失了。另外,就算是我们打败了楚军这支方阵,在全军皆败的情形之下,唯有我上军取胜,回去也会遭致嫉妒,还不如与众卿一起分担失败的罪责呢!”。

与此同时,下军也有一支军队在混乱中保持了良好的秩序,甚至还一度对楚军造成了冲击,迫使楚庄王不得不派工尹齐率领右方阵进行阻击。带领这支军队的将领正是荀林父的弟弟、下军大夫荀首,他之所以不愿意跟风撤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他的儿子智罃。

战斗开始后不久,智罃在乱军中走散下落不明,这让荀首忧心如焚,于是便奋不顾身地带着私属和下军一部返回战场,而那个专行不获的大夫魏锜,则承担了为驾车的职责。

在找寻儿子的过程中,荀首左右开弓射击敌军,不少楚军将士应声倒下,端是威风八面,让人不敢迫近。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荀首却有个微妙的习惯:如果看到箭的质量好,就会随手放在魏锜背后的箭袋中,然后找那些质量不好的箭再行射击。

他的这个动作被魏锜看在眼里,便以为荀首是爱惜羽毛,不肯把好箭射出去,于是便吼道:“战场上如此凶险,这么多人陪你前来冒险,你不着急找你儿子,反而爱惜蒲柳!董泽的蒲柳有的是,你能用得完吗?”

荀首回答说:“我岂不知此中利害,只是我的儿子下落不明,万一他已经落到了敌人手中,就需要拿别人的儿子来交换。我要把好箭留在最后,好擒获敌方的显要人物。”

由于楚军的连番阻击,荀首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儿子的下落,内心自然是充满了忧惧和失落。不过好在他将射死了一名楚军将领连尹襄老,抢到了对方的尸体,同时还生俘了楚庄王的一个名叫谷臣的公子。

多年以后,当他得知智罃在战斗中被楚将熊负羁俘获以后,就是凭借这一生一死两名俘虏,将自己的儿子交换了回来。

除了荀首,晋军中不少将士也都表现出了在残酷杀戮的战场上温情的一面。比如说赵旃,虽然他一心主战且希望晋国战败,可当他看到自己的父兄因为缺乏好马几乎陷入敌阵的时候,依然不忘舍己救人,将自己的好马让给他们。

而当他驾着两匹劣马返回去接应其他人的时候,不想又与楚军遭遇,差点被敌人擒获。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一不做二不休,再次弃车跑进了小树林,差点又被人扒光了衣服。

不过与两个逢氏的年轻人比起来,赵旃的精神终究还是要逊色一些。赵旃在小树林里躲了半天,等楚军过去之后,就从林子里跑出来,想找人载上自己。这时恰好有逢大夫带着两个儿子逃奔过来,赵旃就使劲地朝他们呼救。

逢大夫远远地看到赵旃在树林边上叫唤,他本有心相救,怎奈战车空间太小,无法容纳更多的人,于是咬咬牙就当没看见。与此同时,他还特意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说:“不要回头张望”。

逢大夫护犊情深,只可惜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晚了,两个儿子听到呼救,早就循声回头看到了赵旃,还急切地对父亲说:“快停车啊,赵叟在后面!”

逢大夫心里万分纠结,可终究还是拗不过儿子,只好含着泪让他们下车。临走时,他愤怒地指着一棵大树说道:“要死就给我死在这儿,我好给你们收尸!”

等到战争结束,逢大夫回到战场来找寻自己儿子时,果然就在这棵树下发现了他们叠压在一起的尸体。

另外,左传中对这次战争一个细节的描述,也不禁让人捧腹。说是在战争进行中,有两名楚军战士在追击途中,发现有一辆晋军战车陷在泥里无法行动,就跳下车来指导他们抽出车前的横木。

晋人照做之后果然就把车修好了,但不久之后这辆战车又出了故障,拉着战车的四匹马一直绕着转圈就是走不了。楚人又追了上来,再次指导他们拔掉车上的大旗,扔掉车辕上的横木,这才再次脱身。

这几个人上了车之后,竟然死不要脸地转过头来,冲着那两位助人为乐的楚军战士笑道:“楚国不愧是大国,就连逃跑都比我们有经验,我等真是自愧弗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2: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战争发生在一个叫做“邲”的地方,因此被称为“邲之战”。邲之战虽被视为一场决定了霸业秩序逆转的大战,却丝毫都没有大战该有的样子:

战争开始的时候,楚庄王正在野外追逐赵旃,还没有来得及对楚军进行任何部署;晋军上下尽管明知赵旃和魏锜是去挑战的,却还在等着求和的结果,没有预先做好应战的准备。

战争毫无预兆地开启之后,两军之间还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较量,就又草草结束了。而楚军为了应对战争所准备的辎重和粮草,到了战争结束后的六月十五日才缓缓抵达战场,完全没有派上用场。

晋军虽然战败,可他们的兵员损失,几乎全部都是由自己人拥挤踩踏、自相残杀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与楚军接触造成的损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晋军溃退争相渡河的时候,如果楚军趁机掩杀,晋军的损失恐怕会更大,其效果不亚于晋国伏击秦军的崤之战。但楚庄王并没有这么做,晋军渡河的一夜时间,楚军都没有出动一兵一卒。

这样一次毫无章法的遭遇,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场没有战争的战争。

但不论如何,晋国在邲之战中的惨败,终究还是打破了晋楚之间维持多年的平衡,局面开始朝着有利于楚国的方向发展,使得原本就内外交困的晋国,内外局势变得愈加垂危。当晋国的霸业之路一朝倾覆,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和平安定时期之后,脆弱的中原文明再次落入了大门洞开的危局。东方列国又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蠢蠢欲动,多年来一直对中原霸权志在必得的齐秦两国,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图向霸主的宝座发起冲击。

面对如此危难之境,晋国究竟如何才能摆脱低谷,重新拾起霸业的辉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9 13: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8 19: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楼主更新!望眼欲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9 09: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继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31 17: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得慢啊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gete 发表于 2021-3-31 17:17
更新得慢啊楼主

最近在更一部小说,所以时间比较紧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 17: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在莒 发表于 2021-4-1 09:13
最近在更一部小说,所以时间比较紧张

还有小说?更厉害了,写的啥啊,让我们也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1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gete 发表于 2021-4-1 17:50
还有小说?更厉害了,写的啥啊,让我们也去看看

《雪月新城》
想试着把骊姬之乱的故事写写,还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 12: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te 于 2021-4-2 18:46 编辑
勿忘在莒 发表于 2021-4-2 10:50
《雪月新城》
想试着把骊姬之乱的故事写写,还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了


读这一章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是小说的节奏了,申生的心理冲突,场面,对话等等,已经很像小说了。

但我谈一点个人的趣味,很不成熟,很粗浅。
我个人关注历史,
关注点在高智商的超级搏斗!
愚忠的被人玩死,腹黑的玩死别人。
这是真实的游戏——各种玩法,各种死法,各种立场,让人拍案惊奇,拍案叫绝,拍案长叹!

特别是赵家,完全掌控晋国朝政几十年,最后仅仅因为一桩丑闻就一片血雨腥风,后又拔地而起再次壮大,进而导致三家分晋。这样的家族,这样的权谋,这样的人生况味,这样的你死我活,这样的大场面,大挫折,大搏斗,刺激,紧张,让人不寒而栗,这,应该比莺莺燕燕哭哭啼啼的情感戏更吸引人。。。。。。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五百万字,我完整读过,不过瘾,又买了一套他在《大秦帝国》基础上浓缩而成的“学术版大秦帝国”——《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三册。

小说版给我的收获——
是东方权谋人士到西方秦国应聘高级职务时,与老板(秦王)的沟通方式,他们这些人能把极其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秦国面临的问题,高度浓缩成一两句话,开门见山,一刀拿下,一针见血,让老板豁然开朗,立马有了明确的方向感,这种见识,这种气势,这种能量,这种透彻,让人叹为观止!

学术版给我的收获——
孙皓晖在《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提出了一个我深感佩服的观点,那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和希腊的雅典学院,这一东一西,代表了当时极为民主化的一种社会气候;造成西方崛起的三大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其中的文艺复兴就是对雅典学院的寻根。那么,将来中国如果有机会走上那条路,也应该像文艺复兴去寻找雅典学院一样,去寻找中国的稷下学宫,从而造成第二个百家争鸣时代,为后来的(敏感词)道路打下一个基础!
像这样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孙皓晖写秦,兄台你写晋!
因此,个人认为,晋国历史专题,还有更大的文章可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22 09:44 , Processed in 0.08174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