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3680|回复: 49

[经济商业] 广东省大湾区一号文连续两年聚焦广州,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9 17:19:53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21-2-19 20:27 编辑

http://pc.nfapp.southcn.com/7765/4808840.html

      大湾区2021年“一号文”发布,广州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2021-02-18 23:19 来源:南方+
       近日,《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正式印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一号文”,为何聚焦南沙?
       记者从南沙区获悉,这是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2020年,《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粤大湾区〔2020〕1号”文号正式印发,可见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分量。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7:34:08 |
关于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大湾区〔2021〕1号


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 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中直驻粤有关单位:

《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已经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

2021年2月2日


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 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 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 近 平 总 书 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围绕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聚焦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等人才发展关键环节,进一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开放政策,优化人才要素跨境跨区域配置,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辐射新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要突破,开放创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人才贡献率居于亚太地区领先水平。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成为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二、深入开展国际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

(一)推进人才工作综合授权改革。争取国家支持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人才管理改革、人才要素流动、人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试验。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二)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税负环境。设立南沙国际化人才奖励计划,纳入省级重大人才奖励专项,按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差额补贴政策,支持南沙对符合条件的境内高端、紧缺人才给予奖励补贴。

(三)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探索机构化、成建制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支持推动国际一流组织、实验室、国际科技组织等在广州南沙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中科院在穗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南沙发展。支持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和人才大会等在南沙举办或永久落地。

三、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一)实施人才引进重点工程计划。围绕南沙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对引进的顶尖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奖励补贴、项目资助、政 府引导基金等方面予以一事一议重点支持。实施港澳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支持港澳青年到南沙创业就业,加快集聚港澳专业人才。支持南沙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实施差异化人才户籍政策,发挥户籍政策对人才引进集聚的激励导向作用,全面引进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二)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支持南沙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分支机构或离岸孵化基地,就地吸引使用高层次人才。完善实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球高层次人才、团队征集原创思想和方案,解决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建设南沙国际人才驿站,通过短期服务、项目合作、科技咨询、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柔性使用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

(三)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高校建设,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支持南沙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试点,在自主招生、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等方面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探索在南沙重点企事业单位博士后工作站试点开展独立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

(四)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探索“双元制”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支持南沙创建集科研、教学、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技能人才综合发展基地,加快集聚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深化与澳门旅游学院、瑞士洛桑学院等旅游教育合作,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旅游专业特色院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旅游实训基地。

四、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

(一)赋予国有企事业单位更充分的用人自主权。赋予南沙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聘、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方面更大的管理自主权。探索对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不受编制、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设置特设岗位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担任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二)实施多元化人才评价制度。研究设立境外人才职业资格评价鉴定机构,为境外人才职业资格认证、鉴证、认可等提供标准化、一站式服务。组建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试行由举荐委 员会提名可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将国际注册会计师、特种金融分析师、精算师、建筑师等知名度高、通用性强的职业资格作为高层次人才评价依据。

(三)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率先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凭永久居留证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支持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打造人、财、物和技术路线由高层次人才全权负责的创新型工作平台。对符合条件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探索健全外国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支持外国人才按照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

(四)强化知识产权运营保护。试点开展知识产权权属改革,允许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共同申请知识产权,或经高校、科研院所评估决定不申请知识产权的职务科技成果,允许科技人员自行申请知识产权。依法保护外国人才知识产权权益,完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平台,构建涵盖孵化育成、评估认定、转移交易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生态系统。

五、创新人才跨境便捷流动机制

(一)提升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水平。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设立口岸签证机构,开展口岸签证业务,为外籍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试行对南沙区内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事业单位邀请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南沙商务访问的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外籍员工,换发入境有效期不超过5年的多次入境有效访问签证。试行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的教学及科技人员按需办理往来港澳多次商务签注,企业商务签注备案不受纳税额限制。

(二)推动国际人才跨境便利执业。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开展职业资格跨境认可工作,允许符合条件的旅游、设计、建筑等领域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备案后在南沙提供服务;允许在南沙工作的境外专业人才参加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后在区内执业。深化粤港澳建筑人才合作,推行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试点。

(三)健全外籍人才工作和停居留政策。争取国家支持,授权南沙制定外国人才标准,扩大外国人才签证发放范围,引进急需紧缺外国人才;允许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在南沙就业和创业;允许在南沙就业创业的港澳及外籍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可申请办理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完善外籍人才流动服务模式,优化外籍人才住宿登记以及健康体检证明事项办理流程。

(四)试点实施技术移民。争取国家支持,率先在南沙开展技术移民试点,设立移民事务服务机构,搭建移民交流互动综合平台,为外国人提供政策咨询、居留旅行、法律援助、语言文化培训等社会融入服务。

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一)加强人才安居保障。建立涵盖人才住房补贴、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的人才安居体系,力争三年内新增10000套人才公寓和共有产权房。完善人才住房政策,进一步便利境外人才和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在南沙购买自住商品房。规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港澳人才社区、青年人才社区,提供高标准、国际化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人才住房专营机构作用,开展人才住房投融资、建设筹集、运营管理及综合服务等。

(二)加强国际化基础教育配套。依托国际教育园,引进国际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师资力量,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建设,为人才子女提供高水平的国际教育服务。试点开办人才子女学校,为人才子女提供普惠性的基础教育服务。探索在公办学校设立招收国际学生的国际部,试点开展双语教学。加快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缔结一批“姊妹学校”“姊妹幼儿园”。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读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保障。

(三)强化国际化医疗服务保障。探索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等三甲公立医院内建立国际医疗服务体制,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支持南沙区内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使用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为人才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补充养老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四)优化人才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南沙开展“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特色金融服务,建立人才创新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探索设立与香港接轨的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等职业责任保险产品。建立境外人才融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在南沙工作的境外人才办理跨境汇款和银行信用卡提供便利。

(五)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沙园区)建设,引进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国际人才鉴定、国际猎头等新型服务业态,制定国际人才开发路线图,建立国际人才数据库,提升南沙国际人力资源配置能力。发挥南沙“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作用,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为在南沙区内就业的外籍高端人才提供用车便利,经认定的外籍人才可参与广州市中小客车摇号和竞价。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工作在省人才主管部门统筹下协调推进,重大事项提请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省大湾区办要将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列入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政策保障。省市人才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特区创建工作的指导,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研究制定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项目安排、人才政策试点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方案落地见效。今后省出台的政策,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优于本方案的,按照“政策从优”原则普遍适用于南沙。

(三)加强责任落实。广州市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南沙要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省全国人才工作提供示范。
发表于 2021-2-19 18:02:23 |
非常好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在南沙先行先试。
发表于 2021-2-19 18:44:08 来自手机 |
市府建设市区,省府建设南沙,也不错,哈哈
发表于 2021-2-19 18:58:58 |
娘娘 发表于 2021-2-19 18:44
市府建设市区,省府建设南沙,也不错,哈哈

何出此言?
省府拿啥建设南沙?
市府哪里只建设市区?
市府在南沙的交通,医疗,教育的规格和力度是空前的。

这些文件内容也都是市府,南沙拟好,上报省府获批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20:32:15 |
fangzhuang 发表于 2021-2-19 18:58
何出此言?
省府拿啥建设南沙?
市府哪里只建设市区?

由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批通过。

2019年成立由省 委书 记李 希担任组长、省 长马兴 瑞担任常 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20:51:36 |
今年大湾区二号文也是关于广州的

关于印发《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大湾区〔2021〕2号

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省 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中直驻粤有关单位: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

2021年2月2日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部署,更好发挥广州开发区与香港产业合作底蕴深厚优势,进一步提升穗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强化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培育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放发展新优势,加快推动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 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深入贯彻习 近 平 总 书 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主动对接服务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携手打造高水平产业合作新载体,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支持广州开发区更好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示范作用,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定位。

  ——穗港智能制造合作新空间。强化与香港产业链接和规则衔接,搭建穗港产业上下游合作联盟,助推香港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与合作区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支持合作区内港澳投资企业就地智能化转型,推动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

  ——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共同体。发挥香港科技优势和合作区制造业优势,促进穗港创新链产业链互补,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汇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共同推进智能制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新标兵。

  ——国家级经开区转型新标杆。聚焦率先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激发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规则制度开放步伐,破解产业发展空间瓶颈,集聚高质量发展要素,激发开放型经济新动能,树立开发区创新提升新典范。

  (三)空间布局。

  合作区范围包括广州开发区西区、云埔工业区及相邻的城市社区,北至广园东路—开源大道、南至珠江、西至广州绕城高速、东至黄埔区界,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包括三个部分:

  ——智能制造合作园区。以广州开发区西区为主体,面积191平方公里,重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及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日用化工、食品饮料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制造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支柱产业,强化智能港口、智慧物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合作园区。以广州云埔工业区为主体,面积117平方公里,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源等功能性服务平台,打造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优质宜居生活社区。以上述两个园区之间的城市社区为主体,面积255.9平方公里,重点推进城区更新改造,建设完善5G应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配套设施,拓展穗港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为港澳青年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及生活居住创造更加便利条件,打造产城融合、配套完善的优质宜居生活社区。

  (三)建设目标。

  计划到2022年,穗港两地产业发展优势实现充分对接,合作区智能制造业与香港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先进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培育若干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跨境对接服务平台,引领带动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到2035年,合作区与香港及国际规则体系全面接轨,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现代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全球先进行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智能制造合作新空间。

  1 协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强与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检测等领域合作,加快在合作区聚集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聚焦合作区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应用工业互联网促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车间诊断、示范智能车间、示范智能工厂。支持港澳资传统制造型企业加快“机器换人”“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加快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2 拓展制造业对接合作新载体。聚焦香港现有工业创新及科技升级转型需求,支持香港等境外机构、企业、资本参与合作区及其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在项目准入、投融资、服务便利化等方面赋予合作区更大发展自主权。高标准建设京广协同创新中心、氢能创新中心和新基建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打造多元化、高活力的系列产业发展平台。支持穗港城示范项目建设,打造集国际商务、服务、博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服务香港上游科研产业化。因地制宜以嵌入式的摩天工厂、楼宇经济、园中园、企中企、专属园区等形态为支撑,为港澳企业落户提供优质载体和充足空间。

  3 推进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设。携手香港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知名企业,共同打造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深度合作平台。支持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制订,培育和引进一批纳入国家推荐目录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港澳质量认证、检测机构在合作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粤港澳三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交流与合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加强与香港在智能制造、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质量安全标准对接。举办国际化智能制造产业论坛、产业推广会等专题活动,不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国际影响力。鼓励广州在合作区设立智能制造企业续贷中心,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过桥转贷资金池服务。

  (二)构建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共同体。

  4 建设高水平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合作区科技企业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中心、科技创新成果共享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创新生态链互补,强化对合作区内科技企业的服务功能。

  5 推动科技成果协同转化。鼓励香港科研院所、机构在合作区创办专业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打造穗港创新创业中心和国际化垂直孵化平台集群。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制度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支持在合作区设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鼓励香港私募基金向合作区内创新型科技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二次专利许可交易模式。推动智慧工厂、区块链、数字货币等创新产品在合作区内高效转化应用,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6 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允许合作区财政科技研发资金按规定跨境港澳使用,支持开展科研设备、耗材跨境自由流动试点,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品进出口手续。推进落实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允许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共同申请知识产权,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华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到合作区,进一步深化对入境动物源性生物材料实行通关便利。支持建立新药研发用材料、试剂和设备进口绿色通道,试行企业进口药品通关一次审批、分次核销。

  (三)打造国家级经开区转型新标杆。

  7 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试行商事登记确认制,深化商事登记“银政通”服务、港澳投资企业离岸登记服务,试点港澳投资跨境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和跨境公证文书等信息共享。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信任审批和先建后验监管改革,在园区及城区建设项目中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和速调快裁平台,试点聘任港澳籍人士担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

  8 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行业节点,鼓励企业探索开发基于标识解析的供应链管理、关键产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产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提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发挥龙头项目带动效应,鼓励企业开展“数字技术底层研究—大数据—数字化供应链”全链条创新实践,加速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大力引进港澳及国际优质团队,在工业设计、智能家居、绿色能源等细分领域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关机构进驻合作区。

  9 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新模式。对合作区内符合规划的低效厂房,土地使用权人在按政策要求补缴出让金的情况下,可申请将地块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鼓励土地使用权人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土地,结合规划方案建设高标准工业厂房,允许国有土地性质的新型产业用地按规定参照工业物业产权分割的方式导入优质项目。支持合作区在使用期届满的工业用地处置方面开展先行探索,试点通过“成片开发”收回到期工业用地。支持合作区探索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腾挪转换新模式,创建国家建设用地跨区域交易试点,支持使用省预下达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解决合作区用地紧缺问题。支持合作区划定城市更新单元,探索改进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支持开展旧村改造房屋搬迁补偿行政裁决试点,率先健全旧村改造行政裁决、司法保障制度。

  10 强化区域协同开放合作。支持合作区复制自贸区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准许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协同港澳加快推动通关便利化进程,试点进口货物“船边自提”以及出口货物“抵港直装”,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覆盖至加工贸易保税、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领域。支持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建设全球维修中心,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及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服务。支持国际智能制造重大合作项目落户合作区,鼓励区内企业有序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与北京亦庄经开区等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合作,建立健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

  (四)建设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

  1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依托穗港码头拓展合作区跨境水路航线,开通往返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尖沙咀、澳门国际机场等水上客运航线,推动货运客运“二港分离”。加快推进港口疏运通道建设,探索优化“客货分离”的道路交通组织模式。加快建设穗港澳出入境大楼、游艇自由行码头、直升机客运站,打造对接香港的高端商贸口岸。支持穗港客运码头开通便捷通道,对符合礼遇条件的境内外科研人才和高端商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试点开展跨境直升机服务,支持在穗港澳水上口岸的基础上建设跨境通用航空口岸,打造穗港澳低空交通走廊。完善合作区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广州地铁5号线东延线、25号线建设及与东莞轨道1号线连接。推动建设合作区-东莞麻涌过江通道,打造连接东莞、深圳的快速路网。

  12 打造多元活力现代化新城。完善合作区规划功能分区布局,在具备条件的商业街区探索建设国际化的便捷步行网络、街区,建立立体交织的城市开放空间。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转型,加快拓展一批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智能生活应用场景。加大清洁能源在城市交通的应用推广力度,加快布局建设加氢站、分布式氢能源站,推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鼓励在合作区建设港人子弟学校或港人子弟班并提供寄宿服务,支持设立优质民办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鼓励港澳投资者在合作区开办国际医院、高端和特需医疗机构,支持引进港澳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健康社区,加快建设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优化提升南海神庙、丹水坑等风景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品质,打造“一程多站”的休闲度假旅游精品路线。

  13 争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高地。建设一批高品质港澳青年及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项目予以全链条支持,支持获得香港特区ZF“青年发展基金”资助的创业团队在合作区直接享受创业支持政策。对接香港“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每年向港澳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实习岗位。率先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购房政策,推出一批服务港澳青年的人才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政策性住房,支持合作区探索自主按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试点公职人员岗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探索通过特聘雇员方式引进港澳高层次人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广州市要切实履行合作区建设主体职责,加快建立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省大湾区办要将合作区纳入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平台加强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方案落地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有关单位要按照自身职能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共同推动合作区建设尽早取得明显成效。

  (二)强化政策协同。

  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政策叠加协同作用,支持广州开发区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存量用地二次开发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支持将合作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大湾区广东省重大项目清单,在用地、用林、能耗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三)加强风险防控。

  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做好相关政策试点等风险评估和防控预案,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建立合作区建设监督评价机制,适时通过专项督查、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对先行先试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评估,确保合作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2月8日印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21:00:54 |
工信部:支持创建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南方+记者 李鹏程 02-19 19:42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杭州、广州、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深圳、济南-青岛3个先导区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二批先导区名单。至此,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增至8个。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和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 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部署,部省协同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先导区建设坚持应用牵引,开放场景带动产业落地;坚持改革创新,用新思路新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部省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坚持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智能经济。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发文中强调,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产业链条齐全、创新要素汇集、应用场景丰富等条件,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区。聚焦发展智能关键器件、智能软件、智能设备等核心智能产业,面向计算机视觉等重点技术方向和工业、商贸等重点应用领域,不断挖掘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与有关省市加强协同,将先导区建设作为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不断挖掘机制改革“深度”,提升创新能力“高度”,加快应用落地“速度”,增进产业集聚“热度”,导出经验、模式、产品及服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21:21:22 |
黄埔,吹响“冲锋号”!

南方PLUS

1小时前 南方PLUS官方账号 TOP计划优质账号

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

2月19日,春节假期后第二天,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召开决胜开局年、奋进新征程动员大会,全面吹响“十四五”开局冲锋号。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锚定发展目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为“十四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力争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00亿元以上

作为广州乃至广东发展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通过招大引强,初步形成“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五谷丰登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数据显示,2020年该区工业总产值达8033亿元。

迈进“十四五”,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定实施“黄埔制造万亿计划”,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1个三千亿级,以汽车制造、新材料为主的2个两千亿级,以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健康食品为主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据悉,该区新布局3平方公里生物安全产业园、2平方公里翟洞智能制造产业园、2平方公里“三条围”新材料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扩大3.5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拓展1.7平方公里,将为“十四五”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大幅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力争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00亿元以上,奋力打造全国工业最强区。

|商品销售总额首次跃居全市第一

“十三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商贸服务业高速发展,规上服务业企业突破1000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道路运输等行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8.5%,商品销售总额达到9683亿元,首次跃居全市第一。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制造业优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进“三旧”改造的步伐也在加快,城市更新工作势头强劲。去年6月,该区率先在全市立下“军令状”,决胜三年完成66个重点旧村改造项目。2020年拆除旧村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创下历史之最,拆除面积占过去10年的78%。66条村城市更新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当天召开的动员大会提出,力争2021年底前清零“旧改”,改出“黄埔新天地”。

据悉,66个重点旧村改造项目将释放近300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鱼珠湾总部经济区、科学城总部经济走廊、知识城环九龙湖总部经济带,一大批特色楼宇正加快建设,将要发展的都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可以预见,该区现代服务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加速发展。

|有大湾区最密集的大院大所大科学装置

一直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都把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研发投入强度等多项科技创新指标显著提升。目前,该区拥有大湾区最密集的大院大所大科学装置,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技孵化器集群,集聚包括91名院士在内的1099名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00家。

“十四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瞄准战略必争领域,紧盯“卡链处”“断链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大力引进世界级顶级研究机构和工业实验室,加快推进人机融合、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生物安全、干细胞、基因等前沿领域科技攻关,奋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最优区,在新一轮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版图中清晰标注黄埔坐标。

厚植创新发展的土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以最高标准争创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积极探索“免申即享”“无接触兑现”等新模式,打造“一门式”政策兑现2.0版,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实现政务服务“触手可及、指尖可办、随时能办”,让营商环境再造“黄埔新优势”。

|强化党建引领

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百大项目庆百年”活动为牵引,强势推进8次集中签约动工投产活动,掀起全区发展热潮,经济逆势而上。2021年,该区将保持良好势头,坚持以项目为王,再掀项目建设新高潮。

今年春节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2021年一号文印发实施《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党建引领百大项目庆百年攻坚行动工作措施》。节后上班第二日,该区便吹响“百大项目庆百年”冲锋号,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担负起铁军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百大项目庆百年”冲刺行动。

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区领导、一个组织体系、一个倒排工期表、一揽子抓到底”的工作要求,该区建立起“专班管、专人盯”责任机制,确保每个项目责任到岗到人,推动百大项目庆百年结出丰硕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百大项目已经成为该区锻炼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平台。

去年以来,全区被提拔或进一步使用的区管干部中,绝大多数来自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乡村振兴、扶贫帮扶等攻坚克难主战场。该区将百大项目落实情况作为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把项目推进成效作为绩效考评、实绩考评、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

黄埔真是豪气冲天!每年工业产值要增加1000亿以上,原定三年(到2022年)完成拆除66条村的旧改计划力争今年底清零!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21:47:52 |
累计689项制度创新成果!南沙GDP增速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
2021-02-19 19:51
南都讯 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罗瑞娴 齐华伟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这两年来南沙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GDP增速连续两年位列广州全市第一。2019年,南沙GDP增长10.5%;2020年,南沙区实现GDP 1846亿元,同比增长7.1%。

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不断提升,现如今南沙已累计形成689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112项、202项分别在国家和省、市复制推广。

南沙2019年营商环境全球模拟排名24名

“1+1+3+N”科创平台体系加速构建


2019年,南沙营商环境全球模拟排名第24名。商事登记确认制、财政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3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全国率先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率先试点聘任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和港澳籍人民陪审员,落户全省首个自贸区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在全市率先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累计推出“湾区通办”事项342项,打造全国首个常态化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连续举办六期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活动,常态化交流品牌不断擦亮,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正式启用,实现港澳籍人才担任公职人员。

与此同时,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构建“1+1+3+N”科技创新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三个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动工建设。已集聚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及创新平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可燃冰科研基地一期工程封顶。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进驻70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国家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为200多个港澳及海外团队提供服务。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建设。

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南沙开通国际班轮航线114条

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进一步提高。《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年)》印发实施,加快构建高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等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推进地铁18号线、深圳至江门铁路、南中高速、“三高三快”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沙枢纽,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连接南沙科学城快速通道、狮子洋跨江通道规划建设,强化与广州主城区、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快速连接。“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推动南沙成为大湾区区域交通中心。

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强化。航运枢纽方面,国家同意在南沙实施国际航运保险免征增值税、启运港退税政策,累计开通国际班轮航线114条、内贸航线32条,建立无水港30个。贸易枢纽方面,南沙保税港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出功能集成度最高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15.49小时、0.91小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35%。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筹建,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等一批重点平台和项目加快建设。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成功举办2020年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CNBC全球科技大会等高端会议活动。

汽车制造业产值已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

7所三甲医院17所共建名校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南沙与港澳共建产业合作平台不断深化,粤港深度合作园先行启动区落户的一批综合开发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与港澳合作产业项目有序推进。高端制造业持续发展,汽车制造业产值已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龙穴造船基地产能达558万载重吨,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南沙被评为“广东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集聚23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小马智行发展为国内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企业,获批广东省第一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

粤港澳优质生活示范区加快打造。南沙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执信中学南沙实验学校、英国国王学院学校等国际国内知名学校落户,广州二中南沙天元学校、广大附中南沙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投入使用,累计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共建17所中小学,加快建设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等7所三甲综合或专科医院。率先在全市开设港澳班,便利港澳居民子女入学。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五乐”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区内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签约入驻港澳青创项目团队220个,已有超过1600名港澳青年学生在南沙完成实习。

2-3年内,南沙的医疗教育完全可以赶上广州中心城区的水平,在大湾区也会是顶尖的,随着地铁18号线等项目的完工,交通也将逐步完善,南沙大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22:11:58 |
粤大湾区2021年“一号文”撑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特”在哪?
2021-02-19 18:35 来源:南方plus 柳时强
  2月19日,《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正式挂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一号文”,这份文件有哪些特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梳理发现,《方案》12次出现“试点”一词,2次出现“率先”一词,支持一词为24次,其中有5次是“争取国家支持”,可见广东对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之大与期望之高。

  国际化人才特区“特”在哪?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

  “1号”文号印发,事关大湾区建设

  《方案》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正式挂网,这意味着什么?首先看发文机构,这是由省 委书 记李 希担任组长、省 长马兴 瑞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印发。

  2020年,《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粤大湾区〔2020〕1号”文号正式印发,如今广州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可见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分量。

  记者从南沙区获悉,这是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方案》明确提出,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工作在省人才主管部门统筹下协调推进,重大事项提请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今后省出台的政策,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优于本方案的,按照“政策从优”原则普遍适用于南沙。

  简而言之,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工作直接由省里统筹。

  《方案》核心:融通港澳、接轨国际

  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与国内其他人才特区的区别在于哪里?八个字:融通港澳、接轨国际。

  方案提出要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围绕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此《方案》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要突破,开放创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人才贡献率居于亚太地区领先水平。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成为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南沙科学城与国际化人才特区相辅相成

  《方案》提出,要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探索机构化、成建制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支持推动国际一流组织、实验室、国际科技组织等在广州南沙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中科院在穗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南沙发展。

  广州今年在两会期间提出了一个小目标——建设百年科学城。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南沙科学城规模很大,规模大才能集聚人才。”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党组书 记、理事长、院长李令奇认为,广州科技创新大院大所大装置有很多都在南沙科学城。这里就有原始创新的重要机构,也会带来诸多原始创新人才。这些平台迁移进来,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南沙科学城既培养、又用到原始创新人才来执行科研产出。因为南沙科学城的定位是在创新链的上游基础研究领域,需要有较大规模的投入,由南沙科学城做承接,有助于对原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构建人才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方案》提出,要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支持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和人才大会等在南沙举办或永久落地。

  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节点城市,更应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国务 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建议推动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落户南沙,打造湾区世界级人才品牌论坛。借助世界级人才合作流动平台,通过“年度大会+季度例会+定期小会”的模式,构建人才领域的“达沃斯”论坛,实现以品牌活动聚才,吸引世界智力汇聚湾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助力南沙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创新人才高地。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能不能打造南沙的创新智谷?在华盛顿,有智库一条街,在南沙,能不能有一个智库园、智谷,把国际国内各类的智库吸引过来,为南沙提供智力支撑,建言献策,同时为企业提供咨询方案。”王辉耀认为,营商环境、营智环境的打造与打造智谷也是关联性极强的。

  结合产业发展,实施差异化人才户籍政策

  《方案》提出,支持南沙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实施差异化人才户籍政策,发挥户籍政策对人才引进集聚的激励导向作用,全面引进发展所需各类人才。完善实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球高层次人才、团队征集原创思想和方案,解决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南沙重点发展的产业是哪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去年12月,南沙就曾举办“2020南沙国际英才大会”,正式发布《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国际英才20条措施》,面向全球发布6500余份“招贤令”——国际英才需求榜单。

  当时招聘精选6500余个岗位,招聘单位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一院五所”、小马智行、暗物智能、恒大新能源汽车等,“招贤令”中相当一部分岗位年薪在30万—80万元之间。同时,依托南沙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以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分中心为基点,面向北美、欧洲、亚太地区精准引进国际英才。

  港科大(广州)办学自主权备受期待

  《方案》提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高校建设,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支持南沙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试点,在自主招生、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等方面争取更大的自主权。

  记者了解到,港科大(广州)将设置跨学科学位,清水湾校园已有的学位不会再在广州重复,实现双方互补交叉。在学术架构上,港科大(广州)将突破传统界限、重置学术架构,希望实现全部跨学科。该校计划采用全面融合学科模式,开创更广阔应用领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预见、辨别和解决现实世界各类问题的能力。

  清水湾校园采用学院架构,港科大(广州)则采用枢纽架构,设功能、信息、社会、系统四大枢纽,共同构成16个前沿研究领域。

  境外人员可担任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

  《方案》提出,赋予国有企事业单位更充分的用人自主权。赋予南沙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聘、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方面更大的管理自主权。探索对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不受编制、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设置特设岗位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担任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去年6月,中 共中 央、国务 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在有效防控涉外安全风险隐患的前提下,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境外人员可担任海南自贸港内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

  对标海南自贸港,广东赋予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用人自主权的力度可见一斑。

  率先在南沙开展技术移民试点

  《方案》提出,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率先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凭永久居留证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探索健全外国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支持外国人才按照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

  争取国家支持,率先在南沙开展技术移民试点,设立移民事务服务机构,搭建移民交流互动综合平台,为外国人提供政策咨询、居留旅行、法律援助、语言文化培训等社会融入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和静钧指出,技术移民本质就是以“人才就是最大的资本”为理念的移民安排方式,可以表现为绿卡、归化、短期居留等多种方式在国民待遇上的进一步升级,是极为亲民的移民安排。字面意思理解:技术移民是一项更彻底的引才招式。以往的人才绿卡可以让外籍人员在某些方面,享受与本地公民同样的待遇。而技术移民,索性直接对人才敞开怀抱:来了就是广州人——入籍!

  三年内新增1万套人才住房,买房买车进一步放开

  《方案》提出,加强人才安居保障。建立涵盖人才住房补贴、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的人才安居体系,力争三年内新增1万套人才公寓和共有产权房。完善人才住房政策,进一步便利境外人才和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在南沙购买自住商品房。

  为在南沙区内就业的外籍高端人才提供用车便利,经认定的外籍人才可参与广州市中小客车摇号和竞价。

  今年2月5日,2020年度南沙区共有产权人才住房选摇珠仪式举办,这也是广州首批共有产权人才住房。共有43位申请人参加本次摇号选房,其中,42位重点发展领域紧缺型人才工作单位涵盖了广州南沙城市运营有限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广州工程有限公司、兆科药业、广船国际、小马慧行等区内国有企业及重点企业,另有1名就职于广州市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的港澳青年通过审核。

  三甲医院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

  《方案》提出依托国际教育园,引进国际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师资力量,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建设,为人才子女提供高水平的国际教育服务。试点开办人才子女学校,为人才子女提供普惠性的基础教育服务。

  近年执信中学南沙实验学校、英国国王学院学校等国际国内知名学校落户,南沙累计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共建17所中小学。

  在医疗方面,《方案》提出强化国际化医疗服务保障。探索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等三甲公立医院内建立国际医疗服务体制,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支持南沙区内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使用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为人才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补充养老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当前南沙正加快建设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等7所三甲综合或专科医院。这意味着,今后对正在寻求国际医疗资源优势服务的患者来说,既可缓解患者及家庭的支付压力,又能使他们获得国际前沿的医疗资源。

  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任重道远,《方案》提出推进人才工作综合授权改革。争取国家支持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人才管理改革、人才要素流动、人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试验。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 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吴江表示,“营智”的核心是释放人才和创造活力。在创造活力释放当中,应注重三个变量关系:市场的开放度与成熟度、政策的精准度与公平度、ZF的监管适度和服务效度。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22:18:30 |
发表于 2021-2-19 23:54:12 来自手机 |
看来这次同等力度支持广州不是说笑的呀
发表于 2021-2-20 10:04:16 |
人才特区有没有更普遍性的实际政策,比如个税等的优惠?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2:07:55 |
“特”在哪?南沙获批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102/20/139995_53799808.htm



大洋网讯 日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35年,南沙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成为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这也意味着,南沙将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得人者兴。南海之滨,狮子洋畔,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南沙,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方案》可谓“干货”满满,南沙将围绕人才管理改革、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流动等方面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南沙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人才管理:全省人才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试点

《方案》提出,南沙将推进人才工作综合授权改革。争取国家支持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人才管理改革、人才要素流动、人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试验。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南沙将设立南沙国际化人才奖励计划,纳入省级重大人才奖励专项,按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差额补贴政策,支持南沙对符合条件的境内高端、紧缺人才给予奖励补贴。同时,南沙还将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支持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和人才大会等在南沙举办或永久落地。

人才培养:差异化户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

《方案》明确提出,围绕南沙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南沙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对引进的顶尖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奖励补贴、项目资助、ZF引导基金等方面予以一事一议重点支持。支持南沙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实施差异化人才户籍政策,发挥户籍政策对人才引进集聚的激励导向作用,全面引进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方案》还支持南沙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分支机构或离岸孵化基地。完善实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球高层次人才、团队征集原创思想和方案,解决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建设南沙国际人才驿站,柔性使用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

人才使用:境外人士可任事业单位或国企法人

《方案》提出,赋予企事业单位更充分用人自主权。探索对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不受编制、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设置特设岗位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担任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此外,《方案》还提出设立境外人才职业资格评价鉴定机构、组建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的多元化人才评价制度。

值得留意的是,南沙可率先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凭永久居留证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支持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打造人、财、物和技术路线由高层次人才全权负责的创新型工作平台。对符合条件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探索健全外国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支持外国人才按照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

人才流动:争取在南沙开展技术移民试点

在创新人才跨境便捷流动机制方面,《方案》通过便捷签证业务、职业资格跨境认可、制定外国人才标准以及开展技术移民试点助推南沙成为人才往来流动高度便捷的热土。具体来说,将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设立口岸签证机构,开展口岸签证业务,为外籍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这也意味着南沙将成为继白云机场、广州东站后,广州第三个可开展签证业务的口岸。

推动国际化人才跨境便利执业。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开展职业资格跨境认可工作,允许符合条件的旅游、设计、建筑等领域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备案后在南沙提供服务;允许在南沙工作的境外专业人才参加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后在区内执业。

健全外籍人才工作和停居留政策。争取国家支持,授权南沙制定外国人才标准,扩大外国人才签证发放范围,引进急需紧缺外国人才;允许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在南沙就业和创业;允许在南沙就业创业的港澳及外籍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可申请办理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

争取国家支持,率先在南沙开展技术移民试点,设立移民事务服务机构,搭建移民交流互动综合平台。

人才保障:南沙可使用港澳上市的药品

为保障好人才到南沙后的工作生活,《方案》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着手,确保人才在南沙生活得“舒心”。具体来说,南沙将建立涵盖人才住房补贴、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的人才安居体系,力争三年内新增10000套人才公寓和共有产权房;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建设,为人才子女提供高水平的国际教育服务;支持南沙区内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使用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为人才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建立人才创新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探索设立与香港接轨的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等职业责任保险产品。建立境外人才融资“一站式”服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特区创建工作,在南沙形成人才政策高地,《方案》还提出,今后省出台的政策,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优于本方案的,按照“政策从优”原则普遍适用。

目标: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化人才特区

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是中央、省市支持南沙加快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部署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南沙招才引智诚意十足,仅2020年一年,发放人才奖励补贴金额约5.3亿元。5年来,南沙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11429余人,仅2020年便认证高端领军人才69人。南沙“智力”为南沙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以刚刚过去的2020年为例,南沙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846.11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领跑全市。

《方案》提出,到2025年,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要突破,开放创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人才贡献率居于亚太地区领先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成为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4 03:41 , Processed in 0.084951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