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经济商业] 广东省大湾区一号文连续两年聚焦广州,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6:04:54 |
确保6月通车,广州地铁18/22号线吹响首通段总攻号角!
中国基建报道发布时间:02-2013:02主编 《中国基建报》,科技爱好者
2月16日,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广州地铁18/22号线总承包部召开春节后的第一次工程例会,对当前全线施工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对当前重要节点工程进行了专门研究,宣布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吹响了首通段“保安全、保开通、决战决胜”的总攻号角。

会上,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18/22号线党工委书 记、常务副总经理徐加兵认真分析了当前的施工总体形势,对全线洞通、轨通、电通、热滑等节点工期进行了集中分析,尤其是对一些关键点的施工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大家一要务必做好施工组织、抓好队伍和施工人员的统筹安排,二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管理人员全部下沉到掌子面,抓好现场管理;三要及时发现存在的困难,做好协调解决和信息沟通,防止困难扩大化;四要实行施工节点倒计时,以天为单位进行实物工程量核算,每天的工作不得延迟到第二天。

根据目前工程进展实际,结合全线保开通工期节点需要,该总承包部针对目前工期紧张的关键点,在原协调组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人员,并成立了攻坚领导小组,重点解决工期关键点施工出现的各类组织、协调等具体问题。

一是由副总经理杨祥带队,技术部、工程部、安质部等相关人员配合,重点加强HP1到HP3中间风井的攻坚协调,在联络通道(冷冻法)与站后工程交叉作业方面做好攻坚协调。

二是由副总经理陈耀仿带队,工程部、安质部、技术部等相关人员配合,重点抓好南——沙区间的轨道铺设和机电系统工程的协调保障。

三是由副总经理赵巨川负责,前期部、技术部、工程部等配合,以关键节点的暗挖、区间轨道和机电系统工程为重点,抓好统筹协调。

目前,广州地铁18/22号线首通段各项工作已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各攻坚组人员已经全部进驻现场开展工作,24 小时轮流值班,每天组织攻坚会议,第一时间协调施工组织、技术、安全、质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各工区也组建了相应的攻坚小组,配合总承包部攻坚领导小组开展工作,确保工程顺利、稳步、安全推进。全线10000多名施工人员将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确保18/22号线首通段按期、优质履约,力争中国最快地铁早日建成通车。(段绪江)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6:10:56 |
百年科学城迎新进展!明珠科学园计划明年底基本建成主体工程
2021-02-20 15:37 来源:南方+
2月20日,广州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15场)。南沙区委常 委、常 务副区长谢明介绍,明珠科学园启动区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目前启动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植物园等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已落户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海洋省实验室核心园区预计明年12月完工

谢明介绍,南沙区正在打造“1+1+3+N”科技创新体系。第一个“1”是指“一城一园”,即南沙科学城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沙携手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南沙科学城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明珠科学园是南沙科学城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约4638亩,将聚合提升中科院在广州的研究力量,推动中科院各类创新机构、高端创新平台在南沙集聚。明珠科学园启动区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第二个“1”是指“海洋省实验室”,以国家实验室为标杆,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目前,海洋省实验室在南海首次发现砂层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功;核心园区已动工,预计2021年12月完工。正在推进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建设。

“3”是指冷泉、风洞、识海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基建工程已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极大增强广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N”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沙区对标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聚焦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实现新突破。

计划2023年基本完成明珠科学园启动区建设并投入使用

市 委全会提出建设百年科学城的目标。南沙科学城是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谋划、共同建设的科创资源集聚高地,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为此,南沙形成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一是高端科创资源集聚。南沙科学城将形成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力量的集聚,目前启动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植物园等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已落户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一大批重点围绕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已在南沙形成集聚态势。

二是高水平规划建设。为落实市 委全会打造“百年科学城”的要求,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园区,南沙区通过开展国际竞赛的方式,进行南沙科学城核心区明珠科学园概念方案设计。按照“以人为本、体现传承”的原则,中科院、广州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参赛方案精雕细琢,并最终审定了明珠科学园启动区建筑平面布局。南沙区将以2023年基本完成明珠科学园启动区建设并投入使用为目标,将明珠科学园建设成为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一流科学园。

三是高规格政策支撑。日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推出多项重磅人才创新政策,标志着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工作正式启动,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出台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政策,简称“科创16条”,重点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支持力度,给予单个高端创新平台最高2亿元资金支持。通过这些高规格的政策支撑,南沙将进一步集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深化粤港澳人才合作,营造创新创业的一流营智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21:00:56 |
黄埔成为广州首个研发投入强度超4%的区域!达国际领先水平
2021-02-20 15:37 来源:南方+
2月20日,广州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15场)。黄埔区副区长贺璐璐介绍,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38%,成为广州市首个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区域,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高新区综合排名连年攀升,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6位。

“两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全区之力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贺璐璐提到。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四区四中心”成为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施“湾区+”战略,推动该区“四区四中心”全面参与湾区建设。

中新广州知识城致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 院批复,大科学装置区、科教创新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全面铺开。目前注册企业1700多家,注册资本1400多亿元,落户了粤芯、百济神州、诺诚健华、龙沙、小鹏汽车、宝能新能源汽车等170多个重点项目,达产产值超过3000亿元。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等知名院校纷纷落户。深耕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田,聚集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80多家机构,广东审协中心专利审查能力占全国1/5。

广州科学城致力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智造中心,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获省委深改委印发,打造“黄埔实验室”,集聚中科院系列院所及各类高端研发机构超1000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2家,形成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黄埔港致力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升级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省重点平台,龙芯、飞腾、鲲鹏、统信、麒麟等项目落户,成为全国唯一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区。

广州国际生物岛致力成为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研发中心,拥有国家实验室等顶级生命科学研发机构和金域医学、燃石医学、百奥泰等生物医药企业逾500家,集聚了钟南山院士等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成功打响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品牌,成为广州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的核心驱动。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钟南山等院士、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驻


黄埔聚焦国家需要和湾区发展需求,建设“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呼吸领域广州实验室启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院落地建设,与国家纳米中心、空天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沈阳金属所等中科院强院大所合作的13个项目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充分肯定,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省2/3。这些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中,有9个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实施方案》。

激发科技产业活力

来自黄埔的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量超全国四成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该区首创以人才为核心的招商4.0新模式,荣获“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五谷丰登,构建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科技部遴选瞪羚企业数量连续5年居全国高新区前四,上市企业累计63家,居全国开发区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50%以上。

广纳院5G滤波器项目、聚华全球首台31英寸喷墨打印可卷绕柔性样机等,一批破解卡脖子难题技术不断涌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区生物医药企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骨干作用,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量超全国四成,取得“三个全国第一”“三个全国最大”战略成果(达安基因是全国第一批研发出核酸检验试剂盒、核酸快检的企业,万孚生物是全国第一批研发出抗体快检的企业;达安基因是最大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万孚生物是最大的抗体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金域医学是最大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服务机构),为大湾区贡献了黄埔力量。

深化湾区科技合作

目前黄埔区赴港上市企业累计11家

该区推动三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对接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创新中心已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香雪制药与澳门大学共建“穗澳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创新转化中心”。设立了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科院母基金,促进三地产学研合作。推动中科天元等企业赴港上市,目前该区赴港上市企业累计11家。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建设8万平方米广州科学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进港澳创新规则衔接,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10条”落地见效,与香港知识产权交易所、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出台“港澳青创10条”及实施细则,为港澳青年在创业启动、创新激励、平台建设等各方面提供多元化的扶持。建设8万平方米的广州科学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已成功引进港澳企业项目40余个。开展“青春黄埔行”实习实践活动,吸引100名港澳学生到区内实习。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职岗位)招录了1名中国籍香港居民,已到岗任职。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23:05:49 |
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达10家!解决了这些世界级难题
2021-02-20 11:35 来源:南方+

2月20日,广州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15场)。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一级调研员(市管) 李江介绍,目前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达10家。

“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等10家实验室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李江提到,广州正着力推进穗港澳协同创新。

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一半

2019年9月,省科技厅启动建设联合实验室工作,目的是结合国家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发挥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汇聚粤港澳创新资源、创新科研合作模式,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2019年12月19日,首批10家联合实验室授牌,广州市6家。2020年11月25日,第二批10家联合实验室授牌,广州市4家。目前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达10家,其中牵头单位为高校的有6家(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各1家,广东工业大学2家),牵头单位为科研机构的有4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各1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等重点领域。

港澳参与方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

联合实验室建设周期均为三年,每家首期建设经费均为500万元。

联合实验室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支撑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别是在新冠肺炎防控科技攻关中,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在病毒溯源、治疗药物、快速检测及公共支撑服务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解决抗疫领域世界级科学难题

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与美国团队合作建立了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解决了世界级的科学难题;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研制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制定“COVID—19实验室检测专家共识”由钟南山院士审定发表,在国内外抗疫救治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研发同步12导、18导心电图机及心电网络系统,相关设备有3000台被送往疫情前线,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线抗疫英雄谱》节目报道;成功研发出基于盲信号处理技术的具有心肺音分离功能的“智能数字听诊器”,可实现在线或离线对病人远程听诊,受到多家医院好评。

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和武汉火神山医院等开展大数据分析,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7-8倍,使重症患者病死率从21%下降到5%,国家卫健委领导作为重大抗疫成果进行发布;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合作发现预警重症新冠肺炎的尿蛋白谱和阻断炎症风暴的分子靶标,为开发危重症新冠肺炎的生物新药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初具规模的院士团队汇聚联合实验室

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汇聚我国光电磁功能材料领域重要的科学家,构建了高水平研究团队,其中包括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引进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陈关荣教授在内的5位院士和近10位粤港澳专家,与港澳团队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研发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构建了PI领衔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其中包括中国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刘绍臣教授,并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引进首席科学顾问等21人。

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合实验室主任彭平安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2个。

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积极与港澳和海外的专家团队合作,已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陈新滋教授、美国布朗大学国际心脏代谢健康中心终身教授刘思敏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蓝辉耀教授等。

(三)部分科研合作成果位于国际领先水平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基于移动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固体电解质VOCs在线传感器、便携式车载VOCs质谱仪和移动污染源VOCs排放光谱遥测系统;完成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产品研制,可用于精准定性定量检测复杂样品,目前正在向环境监测领域开展市场推广;首次揭示氮氧化物(NOx)如何影响大气中硫酸盐的含量,及其与雾霾形成的关系,为解决空气污染政策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研发新型被动采样技术,在珠三角首次使用被动采样技术进行区域大气颗粒物毒性观测;提出红壤重金属污染全链条解决方案,在红壤农田重金属污染控制领域处于我国领先水平;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烟雾箱模拟平台,是亚洲最大、国内唯一,属于国际领先水平,有重大应用前景。

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开发了治疗银屑病的中药新药“芍灵片”获得新药临床批件,获得ISO国际标准立项3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

(四)激励与评估机制等制度探索初见成效

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在管理模式上实行“伙伴制”,在运行机制上“开放集成”,除联合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外,项目研究向各成员所在的研究组、联合实验室的全体固定人员和相关客座人员开放,构建了一个以团队项目为核心的大型创新研究平台,使研究开放进行,成果有效集成,事半功倍;建立了一整套基于科研“质量+贡献”的激励与评估机制,并颁布详尽实施细则;聘请指导专家成立学术委员会,有效把握学术方向;制定“海外学者访问计划”,吸引海外及港澳地区知名科学家利用学术休假到联合实验室开展访问合作,与海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采用1+N协同创新建设模式,并实行由学术委员会和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共同推动粤港澳三地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科学决策和环保产业发展。

在穗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情况简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1-2-21 10:27:27 |
niceGZH 发表于 2021-2-19 21:47
累计689项制度创新成果!南沙GDP增速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3年内,南沙的医疗教育只是硬件赶上广州中心城区的水平,希望15年内医疗教育可以基本各方面赶上广州中心城区的水平
发表于 2021-2-21 10:34:10 |
niceGZH 发表于 2021-2-20 12:07
“特”在哪?南沙获批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102/20/139995_53 ...

深圳是特区。南沙现在提出了第一个“人才”特区,希望南沙跟上,再来“创新”特区、“国际财税”特区、“土地开发”特区、“产业发展”特区、“XX”特区.................
发表于 2021-2-21 11:14:22 |
还是要加强人才吸引呀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3:27:04 |
广州为1900多位境外高端人才年度补贴5.88亿元人民币
2021年02月21日 07:39: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0日通报称,广州为1902位境外高端人才年度拨付财政补贴5.88亿元(人民币,下同);“广深港创新集群”全球排名第2位。

据介绍,广州实施“广聚英才计划”,截至目前,颁发人才绿卡7600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以“海交会”为载体的国家级引智平台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超过5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

该市还通过发放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补贴,吸引港澳台高端人才来穗创新创业,2020年为1902位境外高端人才拨付财政补贴5.88亿元。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其中,广州城市排名从2017年63位升至2019年21位;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中,广州在2020年跃升至全球第15位。在中国科技部发布的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广州排名升至内地城市第二(不含直辖市)。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科技计划项目面向港澳开放,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

据了解,目前该市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21家、24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63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到51%,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增至405家、294家。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3:28:55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在南海发现砂层水合物
人民日报海外网发布时间:02-2100:34海外网官方帐号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2月20日电(王华 周浩)广州市南沙区20日通报,位于该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在南海首次发现砂层水合物。

该实验室已成功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实验室汇聚16个院士团队。南沙区还开展跨境科研资金使用,通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香港分部年度建设经费和港澳科研开放基金。

据介绍,广州市南沙区现正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核心园区已动工,预计2021年12月完工;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也在建设中。

南沙区常务副局长谢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南沙叠加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连续两年GDP增速全市第一,2020年更克服疫情等负面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南沙正通过建设“1+1+3+N”科技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1+1+3+N”科技创新体系:第一个“1”指“一城一园”,即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和总规划面积约4638亩的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第二个“1”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3”指冷泉、风洞、识海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N”指布局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该区还发布了《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方案》,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2020年发放人才奖励4.3亿元。出台“科创16条”专项政策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给予单个高端创新平台最高2亿元资金支持。

此外,该区不断深化与港澳合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计划202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成为港澳科技成果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换平台。(完)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3:36:47 |
推动原始创新,广州基础研究经费创历史新高!
  央广网广州2月20日消息(记者张胜强)2月20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广州召开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基础研究已占广州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达13.9%,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两年以来,广州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与要求,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带动“从1到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力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将广州、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一级调研员李江介绍。

  加快国际、区域科技创新协同

  2019年9月,为发挥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优势,广东省科技厅启动联合实验室建设。截至目前,在穗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达10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

  “在广州工作的两院院士已有115名,并颁发出人才绿卡7600余张。”李江表示,为吸引港澳台高端人才来穗创新创业,广州已为1902位境外高端人才拨付财政补贴5.88亿元。

  2月19日,《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正式挂网。这也意味着,南沙将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广州南沙区常务副区长谢明表示,通过高规格的政策支撑,南沙将进一步集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深化粤港澳人才合作,营造创新创业的一流营智环境。

  同时,为更好地搭建科技人才交流沟通的桥梁,广州市科协在建设大湾区新型协同创新组织的基础上,还积极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的落地。

  广州市科协副主 席张勇介绍,从2018年至今,连续三年的创交会上,来自大湾区的参展项目都超过50%。“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成功落地的创交会项目,超过70%都在大湾区内。”

  一个是千年商都,一个是经济特区。广州,与深圳携手在“双城联动”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同样十分重要。

  “要完成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的第一批重点项目。”李江透露,广州正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并加强与东莞、珠海等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离不开企业,科创成果能否让更多人受益更是有赖于企业在市场上的不断推动。

  数据显示,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已提高到51%,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增至41家、54家。

  李江强调,广州将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

  位于广州黄浦区的达安基因,在2020年1月12日获得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后,仅用48小时便构建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成为首批全国发布研制针对核酸检测试剂的两个厂家之一。

  “因为试剂盒的所有核心原料均为公司自我研发,不受制于人,所以我们才能把产能扩大到每日100万人份以上。”达安基因首席科学家蒋析文说。

  广州黄浦区副区长贺璐璐介绍,为激发科技产业活力,黄埔区通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提高科技企业的竞争水平。“2020年全区研发经费占GDP4.38%,成为广州首个超过4%的区域。”

  同样受益于粤港澳不断深入探索创新合作机制的,还有广州金域医学。

  2020年7月,南粤·金域澳门医学实验室获得澳门特区ZF审批并拥有检验牌照,可开展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一系列医学检测,目前日均检测量可达5000例。

  金域医学集团高级副总裁汪令来表示,将继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技术产业的“超级联系人”。“不仅把内地优秀的技术项目介绍到香港、澳门,也帮助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转化到内地。”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3:41:56 |
集聚院士28人!南沙构建“1+1+3+N”科创平台体系

南都讯  2月20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15场)。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在会上表示,目前,南沙逐步形成“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2020年发放人才奖励4.3亿元,全区集聚院士28人,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至11429人。

南沙集聚院士28人

落户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大湾区创新中心

据介绍,南沙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已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10余家中科院系列高端科创平台。去年,南沙落户了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大湾区创新中心,建设运营华南唯一的国际IPv6根服务器。

谢明表示,现如今,南沙已形成以海洋装备、汽车制造、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体系。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装备产能达到558万吨级,成为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正在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汇聚200余家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小马智行技术实力位居全球前五、中国第一。去年,云从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涌现晶科电子等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精准医学产业生态圈,国家级的孵化器广东医谷集聚200余家生命健康企业。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也取得突破。谢明介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平台进驻了774家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创新券“全国通用通兑、即兑即付”为核心的改革举措获得国务 院认可,列入《国务院第三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推广清单》。

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和人才绿卡制度。2020年发放人才奖励4.3亿元,全区集聚院士28人,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至11429人。

南沙逐步形成“1+1+3+N”科技创新体系

海洋省实验室预计2021年12月完工

谢明还表示,近年来,南沙逐步形成了以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多个高水平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个“1”是指“一城一园”,即南沙科学城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沙科学城将形成中国科学院战科技力量的集聚,目前启动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植物园等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已落户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一大批重点围绕深海、深空、深地等域的科研院所已在南沙形成集聚态势。

第二个“1”是指“海洋省实验室”,以国家实验室为标杆,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目前,广州海洋省实验室在南海首次发现砂层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功;核心园区已动工,预计2021年12月完工,正在推进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建设。

“3”是指冷泉、风洞、识海3个大科学装置。在广州推动建设的首批4个大科学装置,3个部署在南沙,将极大增强广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前,3个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基建工程已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

“N”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标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聚焦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实现新突破。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3:46:45 |
新春伊始,科技最高殿堂与世界级湾区将碰撞出什么火花?|经济粤评
2021-02-20 13:39 来源:南方plus 昌道励 陈晓 王彪
  中国科学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殿堂。

  粤港澳大湾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和人才吸引力的世界级湾区。

  新春伊始,一份设计招标公告,让二者的碰撞再次引发关注: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的设计招标公告显示,项目涉及的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拟整体搬迁至南沙明珠科学园。

  而在100公里开外的珠海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内,每秒达116亿亿次的算力,为近百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算力支撑。该平台采用的正是中科院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寒武纪的最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

  “十四五”开局,在最具开放性的区域,建设最高水平创新平台,吸引国际化人才,向着创新最前沿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开年建设跑出加速度。

  粤评君仿佛已经看到,珠江口创新人才汹涌,创新成果厚积薄发,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产业与技术革新的发动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为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机遇与能量。

  眼下,这一幕,正从畅想加速变为现实。

  珠江口的场景升级,从贸易产业窗口迈向全球创新风口

  珠江口,全世界产业最集聚、运输最繁忙的大江入海口之一。科技创新正在为这里增添新的光彩。

  珠江西岸的南沙科学城,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于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

  更多重点项目建设也已全面铺开:这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力学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华南植物园等新建科研院所、迁建科研院所以及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发文章说,技术乐观主义的破晓将至,理由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一系列具变革潜力的发现,对技术投资大增,以及新技术的迅速普及。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正在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布局更多国家和省科研平台,争取更多高端创新资源落地。

  如果说这些规划要全部发挥效应还需一点时间,粤评君还注意到,中科院的很多关键技术已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产业融为一体。

  在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内,一排排服务器高速运行。每秒达116亿亿次的算力,正在为近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算力支撑,推动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获益者不乏设立在澳门的企业和机构。

  这个平台大有来头,其核心计算单元采用的是寒武纪最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而寒武纪,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独角兽公司。去年7月20日在上海科创板上市后,当天市值就突破了1000亿人民币。

  依托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的算力优势,粤澳先进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也应运而生,这也是国内唯一的粤澳联动智能计算实验室。

  谈及这个粤澳联合实验室的未来,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的郭震博士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依托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可面向企业需求进行精准化“定制”研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助力粤澳打造先进智能产业生态圈。

  从南沙科学城到粤澳联合实验室,更好地发挥科研机构、科创平台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也将营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

  溯源码里的全球化,从打开大门到主动构建全球溯源体系

  创新不仅对产业有价值,对加速要素流动,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也意义非凡。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南沙综合保税区物流园,成千上万的商品在这里打包、分拣,从南沙“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出发,送往千家万户。

  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货物分拨。依托南沙自贸片区的全球溯源体系,这里的每个商品都会有唯一的溯源码。

  这意味着,从“工厂——仓库——经销商——平台——消费者”都能进行全链路追踪。而背后,则是国内自主创新的崛起。

  入世二十年,我国从打开大门到全面融入、再到积极构建物流贸易网络,从“以市场换技术”到主动迎接技术变革,乃至在细分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小小的溯源码里。

  支撑溯源码畅行全球的,是全球优品分拨中心的数字服务贸易平台:基于大数据、物联网、AI、5G等技术支撑,该平台能对支付、税务、通关、合同、全链路物流信息和服务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这意味着,它可以提供全球运营决策、供需智能合约、国际贸易合规等服务,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服务一体化的新型服务体系,将增强南沙的门户枢纽功能。

  目前,该中心已服务安利、达能、雀巢等100多家知名企业,形成全球揽货、中转分拨、进出口集拼等一站式功能平台。

  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的创新优势,广东还推动中转、集拼、分拨等国际贸易新业态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贸易新动力。

  仅在2020年,南沙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增长30.6%,占全国1/5。

  粤评君认为,无论是国际贸易新型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是新业态的迅速发展,背后都离不开数字经济的赋能。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的路径也更加清晰:与国家级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发挥大湾区数字经济的产业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和跨境贸易便利化,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20:01:46 |
省大湾区领导小组1号2号文件均提及!穗港合作新信号
南方都市报APP • 粤港澳大湾区
原创
2021-02-20 21:09
离岸经济,或许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印发两周年之际,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术语。

近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连续公布2021年1号文和2号文。和去年1号文一样,今年这两份文件均事关广州的发展。但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文件内容,还多了支持港澳特别是香港发展的目的。

而值得关注的是,和以往大多提出打造“飞地经济”模式不同的是,领导小组印发的1号2号文件,均提到了“离岸经济”的探索建设。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纲要》里提及的纲领性内容,正在一步步推进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2月19日,据中国外汇官微,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叶海生亦表示,将配合人民银行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试点。

同一天,澳门特区ZF也表示,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完善澳门与内地城市及高铁轨道的便捷对接,实现澳门轻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目标,特区ZF将积极推动轻轨横琴线的建设。

1号文

支持南沙创建

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去年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简称”领导小组“)的1号文,是关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份文件的出台,是为了支持和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能成为国家级创新平台。

受此文件利好影响,去年前三季度,在琶洲互联网集聚区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基建项目带动下,民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7.8%。

今年领导小组印发的1号文,则是支持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实施方案。以1号文件形式印发,可见其重要性。这意味着,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为此,广州还借鉴了去年中央对深圳的授权方式,“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赋予南沙在人才管理改革、人才要素流动、人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更大的改革试点权。

文件还特别强调,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已列入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将提请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

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南沙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平台,离不开国际化创新人才的支持。

在2020南沙国际英才大会上,南沙除正式发布《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国际英才20条措施》外,还正式面向全球发布6500余份“招贤令”——广州南沙国际英才需求榜单。

这些精选岗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一院五所”、小马智行、暗物智能、恒大新能源汽车等单位,这说明,南沙有条件为国际化人才提供良好的事业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要支持南沙集聚一批符合自身产业发展和科研方向的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创业团队,还需要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及便利化的跨境人才政策的支持。因此,方案提出,支持南沙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离岸孵化基地”。

所谓离岸创新创业,是指以“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对有意向来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进行前置服务,通过“海外预孵化”,一来可以让海外人才不必受每年必须在我国国内工作几个月的这个条件限制,打消他们创业顾虑;二来可以让他们在海外熟悉的环境中完善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和落地。据了解,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由中国科协于2015年启动创建。

除这个柔性政策的探索之外,广东省还表示,将帮助南沙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如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设立口岸签证机构,开展口岸签证业务,为外籍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开展职业资格跨境认可工作;争取国家支持,授权南沙制定外国人才标准,扩大外国人才签证发放范围,引进急需紧缺外国人才;率先在南沙开展技术移民试点,设立移民事务服务机构等。

据《纲要》,南沙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因此,这份文件中关于境外高端及紧缺人才的相关利好政策,是覆盖港澳的。

此外,还有专门支持港澳人才前来创新创业的政策。如职业资格的跨境认可,推行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试点。规划建设港澳人才社区,允许在南沙就业创业的港澳及外籍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加快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探索设立与香港接轨的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等职业责任保险产品。这些,都是为前来南沙的人港澳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工作环境所考虑的。

2号文

穗港合作,再添一个产业合作平台

2月19日晚间,领导小组公开2号文件,内容是关于印发《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

方案指出,该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穗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并将借此打造国家级经开区转型新标杆。

这意味着,广州与香港的深入合作平台再增一个,且双方的合作有了更明确更实在的目标任务。

合作区包括三部分,重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及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第一部分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以广州开发区西区为主体,面积19.1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为科技创新合作区。以广州云埔工业区为主体,面积11.7平方公里,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第三部分是优质宜居生活社区。以上述两个园区之间的城市社区为主体,面积25.59平方公里,重点推进城区更新改造,建设完善5G应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配套设施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共56.39平方公里的合作区里,方案指出,穗港双方将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这个新空间模式显然是为香港而来,也是贯彻落实《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的一个举措。

为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近年来香港也在努力提供各种支持方案。香港商汤科技短短4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独角兽”,让香港感到甚为振奋,这证明香港有优势和潜力发展创新科技,并推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但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离不开珠三角制造体系和广阔的市场腹地的支撑。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之所以选择广州开发区,这与双方在智能制造、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高度契合有关。而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则是主动服务香港,解决香港缺少工业用地的问题,支持港澳投资企业就地智能化转型。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的目标任务是到2035年,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除了给境内外科研人才和高端商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外,方案还提出,加快广州地铁5号线东延线、25号线建设及与东莞轨道1号线连接。推动建设合作区-东莞麻涌过江通道,打造连接东莞、深圳的快速路网。

从上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保障来看,合作区并非“孤岛”式发展,而是要构建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共同体,并讲究与周边莞深两城的融合发展。

记者观察|

穗港合作为何不提“飞地经济”?


所谓离岸经济,是依附于非本土居民的经济,包含投资、贸易和金融三个层面。

香港虽然产业空心化,但香港有工业基因,有工业家精神。而志在打造智能制造的大湾区内地九市,也需要打造与港澳趋同的营商环境来嫁接上香港优秀的产业基因。

但这种趋同,并不是像此前不少专家支招的那样,在珠三角划出一块地,交给香港政 府,在那块土地适用香港的法律和管理制度那么干脆简单。

而探索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更讲究与香港资本、企业家“携手共建”,更讲究主动对接港澳先进的国际规则后,带来创新创业生态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新空间新模式,更切合香港实际,也更能凸显广东主动服务香港,主动与香港产业链接和规则衔接。

2019年横琴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据悉,横琴总部大厦挂牌时,就成为全国首个跨境办公试点楼宇。

符合条件的澳企入驻该楼宇,无需在横琴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手续,仅需向横琴新区澳门事务局备案可以使用澳门银行账户支付其在横琴发生相关费用。香港企业也适用该办法。作为全国首创,横琴的这种创新,可以理解为一种离岸经济。

近日出台的两份文件,均从跨境人才和跨境投资等不同角度提出探索打造离岸经济的新政策、新模式,这也可视为在《纲要》印发两周年后,广东省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3:24:56 |
征战全球芯片巨头公司20多年,封测老将选择广州南沙创业

南方都市报APP • 粤港澳大湾区
原创
2021-02-04 17:50
过去五年来,集聚在广州南沙的院士增至28人,增长5倍;海外特聘专家增至37名,增长3倍;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至7400人,总量增长5.5倍。周晓阳,就是这些“过江龙”中的生猛一员。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骊山微电子研究所攻读半导体专业研究生。在上海美国国家半导体合资公司工作4年后,又赶上英特尔(Intel)浦东工厂奠基、快闪存储器的封测厂和CPU的封测厂的相继成立,一干就是十年。

作为一名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老将,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知名外企,但从西安舒适的环境中走出来后,周晓阳就紧跟上海浦东和苏州工业园起飞的步伐,并凭借扎实的封测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于2014年走上全球第二大封装公司安靠中国区总裁之位。两年前,在国家大力支持芯片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周晓阳选择“回归”。

从上海知名外企,选择来到广州南沙一家科创型民营企掌舵,
这种“跨界”的勇气,是如何生发出来的?在南沙工作的这两年时间里,他如何评价大湾区的科创氛围、营商环境及产业生态?他有没有信心带领他的团队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产业化在大湾区的落地?近日,南都记者与周晓阳在南沙进行了一番对话。

周晓阳,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原全球第二大封装巨头安靠中国区总裁。在其带领下,成立两年的初创企业“芯聚能”,目前申请专利60多件,产品“碳化硅的纯电动汽车主驱模块”,可媲美国际水平。

1/

我原本打算退休后去教书的

南都:为何会离开全球第二大封装行业巨头安靠公司来到南沙创业?

周晓阳:我从1993年开始基本上都是在美国的公司工作。在那里学到非常多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也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落后。在美国公司学了很多,感触也很深。我原来的打算是,我积累了蛮多的经验,就希望退休后我去教书或者培训机构,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回馈于社会。

南都:那是谁给了你离开的勇气?

周晓阳:我是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6年前我们成立了一个西安交通大学的微电子行业校友会,一是为了促进微电子行业校友之间的交流,二是帮助微电子业校友之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再有就是回馈母校,促进母校把微电子学院办好。

我是发起人之一并做了首任会长,肖国伟博士(注: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执行总裁,港青北上发展的成功企业家代表)是副会长,因为这个关系我们认识了。

他筹划芯聚能的时候,一直托我给他介绍总裁或者总经理人选,我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都没有给他找到一个让我和他都满意的人。后来在上海张江的芯谋论坛上,我和他都作为嘉宾出席。他说你要是实在找不到人,不如我们一起来合作做这个企业。

后来肖博士跟我聊了以后,我就心动了。所有这些都促使了我加入我们自己的民营企业,为中国半导体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做出微薄的贡献。大概基于这样的想法,就离开了。

2/

我能充分感受到南沙的未来

南都:除了做芯片这个事业打动了你,那来南沙考察的时候,你对它的环境等各方面,有没有进行一些考量?

周晓阳:我1993年离开西安航天部的企业的时候,已做到中层干部,那是一个相对舒适、有保障的道路。但我辞职离开后来到上海的第一站是青浦。青浦到上海市区的距离,可能跟现在南沙到广州市区的距离是一样的。

4年后,我又来到上海浦东的外高桥英特尔工作。那时的外高桥,绝对没有现在南沙这么发达。此后我又在苏州工作过几年,去的是苏州工业园区,也是一个刚发展的地方。

凭我这些过往的经历,我相信我能看得出哪里一定能发展好,哪里不一定能发展好。所以我来南沙看了以后,我认为南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地方,不管是企业的发展,还是未来是否能留得住员工。

我是充分能感受到南沙的未来,至少可以赶得上当时的大浦东,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我是2019年7月来的,我11月就在这里买了房子。


南都:能否具体说说你认知中的南沙?

周晓阳:南沙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它还有双重的身份,一个是自贸区,一个是国家新区。第三无论是广州市或者是南沙区的ZF,都对基础建设下了非常大的力气。

我是来和肖博士及他人合伙创办企业的,所以我可能更看重的是我的企业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包括怎么样才能留住人。从整个配套的政策来看,我个人觉得力度还是非常大非常好的。

我们企业也享受了很多政策的支持,像南沙对新来的大学生有落户奖励。对境内外高端和紧缺的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也让我们有计划找外籍或者是香港籍的高管或员工。

营商软环境的方方面面,还包括ZF工作人员的职业度。南沙区ZF的工作人员,至少让我感觉到是非常的高效、职业的,很愿意学习。

管委会甚至把我叫去给他们讲了两个小时课,关于集成电路的历史和现状。他们还很愿意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支持企业更快地发展,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也让我蛮感动的。

另外,广东有较好的产业生态链,有一个非常好的应用环境。我们公司现在坚持两条腿走路做产品,一条是主打车规级产品,一条是大力发展工业级产品。南沙这里不但有广汽及广汽蔚来,还有恒大。恒大就在我们对面建了一个年产100万辆车规模的厂。这些在考虑时无形中会加一个砝码。

我和ZF也聊过,南沙发展的一个大前提,要有足够的人气。但如果交通好了,政策又好,环境又好,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南都:那你对南沙的科创氛围感觉如何?

周晓阳:我是2019年7月来的,还不到两年,整个变化非常明显。比如有更多的研究所、更多的高校过来了。像我们单位招到一位高级技术人员,他是博士生导师,就是因为他爱人所在的科学院研究所迁过来,才加入我们公司。

我们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同样也多起来了。像我们隔壁有一个(聚焦碳化硅单晶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南砂晶圆”,虽然它现在房子没盖好,但它在租赁的地方已开始运营了,这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变化还是非常很明显的。

南都:你们选在南沙,和深圳的联系紧密吗?

周晓阳:紧密。我们联系较多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广州市区。我们现在要讨论一个解决方案,你到深圳或广州马上找什么人都能找得到,要技术的有技术的人出来谈,要找投资也有人谈,甚至拉起来一起谈也有人谈。而且都是真心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这也是当年硅谷为何能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和深圳的交流主要是几方面了,但最主要的还是客户和应用。跟一些外资企业的产品的沟通,他们在深圳都有办事处,深圳在这块的聚集还是蛮厉害的。

今天(1月22日)我们就有两位高管在深圳,跟汽车的主机厂和它的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商讨电动汽车的整个电驱解决的方案。

我们要做替代进口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希望我们将来能做出来更好更不一样的产品,这个就需要上下游一起坐下来商讨。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企业的聚集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比起资本的帮助,我们更看重产业链的聚集和一起来讨论共同的解决方案。

3/

我们创办首日就进行专利布局

南都:你们的产品量产没有?

周晓阳:量产了。

南都:目前进展如何,有什么目标?

周晓阳:我们是“以终为始”的,所以我们创办企业时非常明确,我们要做高新技术企业,要上市,要做中国功率半导体最领先的企业之一,所以从企业成立的第一天,就进行专利布局。

现在整个专利申请已经有60多个,而且很多已经都批下来了,这方面进步非常快。按这个进度,到明年就可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南都:厉害,才两年时间!现在你们的人才构成是怎样的?

周晓阳:超过70%都是大学以上的学历了,而且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就三十几岁。我的主要的高管,除我之外,都是80后。

南都:中兴、华为事件出来以后,很多读者都很关心芯片业的发展。

周晓阳:我们现在做的领域就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像我们的产品,纯电动汽车电动机的驱动模块,现在95%以上用的都是国外的芯片和模块,而且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很难买的状态。这个在我们中国都刚起步。

南都:相当于要把一些车企用的国外的产品,进行国产化?

周晓阳:是的,就是给车企提供一个性价比更好的国产解决方案。不光是专利,现在包括我们碳化硅的纯电动汽车主驱模块的封装水平,也赶上国际水平了。所以愿意(给我们)投资的人也不少。

南都:在芯片大热的情况下,融资反而不是大问题?

周晓阳:但你自己要足够好。

南都:酒香不怕巷子深。

周晓阳:真是这样。只要让他们觉得投资你会有很好的回报。我接待过从上海或者北京飞过来的(投资人),就住在南沙跟你聊。

4/

多干不是蛮干要学会学习总结

南都:不差钱的情况下,是不是很缺人才呢?肖博士找了那么久,大半年后还是把眼光投到你这边来。

周晓阳:人才欠缺是必然的。不光是广东,其实整个中国都如此。国家在2014年出台了一个关于集成电路的发展纲要,于是出来各种各样的公司,企业都在投资,都在扩产,最缺的当然就是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成立行业校友会的原因。

我们当时在安靠就搞了一个人才小组,跟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在这方面我蛮有心得的。我公司现在每年都要招两位数的大学生。前几年招的大学生,现在在一线都已独当一面了,都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

南都:作为行业老将,对于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

周晓阳:我确实有些想法。我个人觉得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讲,毫无疑问,你的第一重点就是看你能不能学到东西,能不能得到锻炼。现在因为大家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考虑收入是非常正常的,但不建议把它放在第一位。

我们会看到,包括集成电路行业,一些顶尖的人才,要么去了投行,要么去了证券公司。我不认为他们是出于热爱,可能还是那里能得到更高的薪酬。

因为我在外企待的时间比较长,现在在民营企业,我始终给员工说这么一句话:“你的利益是大于公司的利益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不影响家庭的情况下,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多干是一定会有好处的。”

多干不是蛮干,而是要有学习有思考有总结,知道怎么样进步。而且,不同的企业,用人是不一样的,像我们这种企业,就想教到让他独当一面,而不是只做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怎样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对新来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想多挣点钱没问题,不然连房贷都付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做一个平衡,注重自己的当下的收入,但要更看重你能不能学到东西,能不能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上来。


发表于 2021-2-23 09:22:36 |
我觉得南沙先不要要求那么多,先把人引进来再说,40岁以下,只要不是人渣都可以引进了,有人才有未来!先搞个150万人口,活力自然有了。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4 04:15 , Processed in 0.09093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