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五湖泛舟

[经济] 合肥市上市公司资料汇总(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7 12: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觉间已三十年,图说合肥经开区●

        古人云:三十而立!今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好迎来了建区30周年。如今“科创+产业”的前瞻布局,使其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开区地理位置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现辖区面积268.97平方公里(nanbu建成区83.12平方公里,beibu新桥科创示范区185.85平方公里),全区设六个社区(高刘、芙蓉、莲花、海恒、锦绣、临湖)。



        经开区以产业立区,是一个集科创服务、产创融合、总部研发、科技交流于一体的科创服务生态区。



        目前经开区已形成十大主导产业,七大创新平台,传统龙头企业集聚效益显著。今年,经开区频频传来好消息,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追加投资约10亿欧元,在该区建立新公司;安徽合力新能源智能工业车辆产业园建设项目正式拉开大幕;海尔将携手合肥,全面开启新一轮合作。



        三十年的厚积薄发,尤其是经开区近10年经济高速发展,2013年G DP达664亿元,至2022年G DP增长至1338亿元,10年增长100%,而且经开区的G DP增速超过合肥平均水平。



        2022年合肥经开区产值超千亿,合肥区(县)名列前茅,2021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quanguo排名上升至第六,创历史新高。2022年合肥经开区生产总值达1338亿元,增速6.6%,人均产值22.6万元,位居全市第二,综合排名名列前茅。shangwu部综合发展水平kaohe评价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连续4年保持位次前移,从第10名升至第6名,创历史新高。



来源: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4: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独角兽报告2023▲▲▲

根据综合梳理,截至2023年5月,中国地区独角兽共514家、总估值高达13万亿人民币,去年9.4万亿,继续大规模增长。

本文将中国独角兽分为以下十三大类:高端硬件、新汽车、新能源、医疗健康、数字经济、企业服务、软件服务、供应链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新媒体、新消费、农业科技。

从数量分布来看,硬件、新能源、医疗健康领域独角兽数量位列前三,分别为110家、70家、63家。

从估值分布来看,新媒体、硬件、数字经济、金融科技领域独角兽估值位居前四,企业数量分别为家35家、110家、60家、20家,总估值分别达2.6万亿、1.8万亿、1.7万亿、1.3万亿人民币。

1、硬科技赛道独角兽,迎来爆发。硬科技能够助力、引导、催生、触发第四次产业革命,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机器人、新材料、智能硬件、无人机、航天通讯等领域。

近年来,国家政策扶持硬科技赛道。比如注册制落地、科创板进一步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包括符合条件的境外已上市红筹企业豁免适用营业收入相关指标、修订科创属性发明专利指标和情形的表述等。

资本市场加速孵化,中国的硬科技领域独角兽发展迅速。正在逐步解决贸易摩擦以来形成的部分“卡脖子”问题,部分细分赛道里产生了排名前列的“隐形冠军”。代表独角兽企业有:上海超硅半导体、大疆、长鑫存储、紫光展锐,涉及半导体、无人机、存储芯片、集成电路等高端智能制造硬件方向,估值分别达1273亿、1000亿、616亿、584亿人民币。

2、新能源领域是最热赛道领域之一。代表企业有广汽埃安、远景能源和蜂巢能源等,估值分别达1000亿、830亿和600亿人民币。

锂电、新能源车、光伏、风电是相对成熟赛道。比如广汽埃安,主营新能源车,是估值最高的新能源车独角兽。锂电领域,独角兽卫蓝新能源创造了“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手握多项专利与核心技术。蜂巢能源是专业锂离子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光伏领域,中国是光伏全球装机增量的最大贡献者。独角兽正泰安能市占率接超30%,累计用户数量突破80万户。风电领域,远景能源以智能风电为切入,为企业、政府、城市提供零碳技术。

氢能、储能、自动驾驶是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当下不投这些赛道,就像5年前不投锂电。空间巨大、潜力巨大,值得持续关注。

2023年氢能领域独角兽陆续涌现,估值提升。比如独角兽国氢科技,估值130亿以上。从制氢到氢燃料电池设备,从部件级材料到关键核心技术、工程化生产,构建完善的自主技术链。

在储能领域,比如独角兽德兰明海,拥有累计300余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新能源新三样代表中国出口的驱动力,储能出海是大趋势:这家独角兽90%以上销往海外,覆盖10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国的新能源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有巨大发展潜力。

3、老龄化社会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升,医疗大健康是未来50年值得长期关注的领域。目前代表独角兽企业有微医、艾博健康和圆心科技等,估值分别达480亿、414亿和290亿人民币。三大趋势:

1)“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推动行业的变革。比如微医通过数字医疗服务平台,为多省市地区医院提供医疗信息化智能云解决方案。

2)连锁健康管理、线下养护、线下护理是行业新兴风向标。比如艾博健康是一家大型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专业机构,在全国管理着16家专业健康服务实体机构。其中在杭州拥有5家大型专业体检中心,服务范围涵盖整个长三角地区。

3)互联网医疗赛道发展较为迅速。圆心科技是“互联网+医疗”及慢病管理领域独角兽企业,通过全产业链覆盖成为国内领先的就医、用药、支付综合性服务平台。

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独角兽企业融合前沿技术,估值不断创新高。比如微创外科手术独角兽健适医疗,推动国内微创手术外科产品的创新,高科技医疗器械应用。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和医疗结合,独角兽高济医疗以“科技赋能智慧医疗”为理念,通过提供“医+药+健康管理”驱动,提供一站式疾病和健康管理方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药品和诊疗服务相结合。为医疗大健康产业提供最佳的基层服务入口。

4、内容时代到来,新媒体类独角兽体总估值达2.6万亿。

新媒体领域以字节跳动、小红书等超大型独角兽为代表,字节跳动估值达2.14万亿人民币,小红书估值达1000亿人民币,是独角兽企业中的“巨兽”。

新媒体类独角兽,三大特征:

1)帮助传播升级。比如独角兽新潮传媒,作为电梯媒体的代表之一,以“互联网+科技”,重置线下媒体,通过大数据、AI、算法等技术开启了更智能、更精准的广告营销,更好地实现对用户的精准触达和信息服务。

2)新媒体+新科技赋能。独角兽米哈游、莉莉丝,致力于技术研发、探索前沿科技,用人工智能、云游技术,全球布局、打造自有文化IP,丰富了原有内容传播和游戏文娱生态。

3)新媒体内容引领消费变革。比如字节跳动,抖音设置短视频传播挂车、直播电商等模式,强内容互动性,发挥出裂变式传播力,激发消费者购买力。抖音618预售的美妆类合计GMV占比淘系近40%,发展势头迅猛。内容为王时代,流量渠道不可小觑。

5、数字经济领域,助力中国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独角兽有阿里云、京东科技等,估值分别达8542亿和1300亿,是“巨兽”。

To B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大市场。

1)数字经济+在线教育:比如独角兽小鹅通在微信生态基础上,为企业组织打造专属的知识付费平台,赋能教育行业企业实现数字化发展。

2)数字经济+新能源:独角兽能链集团,数字化油电管理,包括个人销售、企业购买两端,助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3)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独角兽平安智慧城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助推新时代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发展。

4)数字经济+生活服务:比如独角兽深兰科技拓展数字在出行、购物餐饮、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生活消费品质升级。

5)数字经济+企业管理:独角兽明略科技,为企业提供数据智能应用软件,帮助管理复杂度和知识壁垒高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6、平台经济回暖,政策利好风向,金融科技领域独角兽中的代表有蚂蚁集团和微众银行,估值分别达8300亿和2300亿人民币。国内数字支付、数字银行等数字金融服务加速发展,金融科技领域相对稳定。


 北京上海深圳数量领先,杭州估值高,广州增长快

独角兽集中于北、上、深、杭。2023年四城独角兽数量占整体比例达66.5%、估值占比达73%。
北京独角兽共136家,数量占比26.7%,为全国第一。上海、深圳、杭州为第二、三、四名,企业数量依次为112家、57家、37家,数量占比分别为21.8%、11.1%、7.2%。

杭州独角兽平均估值最高,达到632亿元,这有赖于两大超级独角兽蚂蚁集团和菜鸟网络。北京、上海、深圳独角兽平均估值分别为310亿元、182亿元、223亿元。

广州的独角兽企业在过去一年增长最多,数量从2022年的13家增长到今年的31家。全球价值增长最快的独角兽企业Shein就在广州。Shein是一家专注于女装的电子商务平台,依托于中国的服装供应链,Shein官网每天都保持着上新近3000款,每周上新20000余款的速度,遥遥领先于所有的品牌和同行。同时,广东跨境电商政策好、优势凸显,便于培育独角兽。比如,为了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广东省设立独立法人总部,对年交易规模30亿元以上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在企业用地、高管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

此外,广州还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坐拥估值超1000亿的超级独角兽广汽埃安、估值达450亿的智能驾驶独角兽小马智行。近20年来,广州在汽车产业上发展迅猛,连续4年成为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城。在2017年,广州市政府就提出了“IAB”计划,计划包括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为主导的产业,加速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南沙道路的真实场景测试等。






附录: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2023年5月)

中国十三大类独角兽:高端硬件、新汽车、新能源、医疗健康、数字经济、企业服务、软件服务、供应链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新媒体、新消费、农业科技,其中每一大类又包含多个细分领域。

高端硬件包括:半导体、机器人、新材料、智能硬件、无人机、航天通讯等;

新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汽车服务;

新能源包括:光伏、氢能、储能、风电;

医疗健康包括:互联网医疗、生物制药、医美、用人工智能技术药物发现等;

数字经济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物联网、数字科技、量子科技等;

企业服务:主要针对to B领域,为企业客户提供各领域细分解决方案;

软件服务:主要针对to C领域服务,包括共享经济、房产服务、出行服务等;

供应链物流包括:长途货运、城市短途、搬家、快送、物流仓储等;

电子商务包括:汽车、房屋、服饰、外卖、生鲜、酒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

金融科技包括:传统金融、互联网银行保险券商、金融风险管理等;

新媒体包括:内容平台、文化传媒、社交媒体、娱乐游戏、新闻、教育、直播等;

新消费包括:新型零售、新品牌、智能家居、食品饮料、旅行消费、其他消费品等。



来源:先进制造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6: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中,安徽仅有6家企业入围,其中:
合肥4家,分别为:长鑫存储(616亿)、先导薄膜(140亿)、老乡鸡(80亿)、本源量子(69亿)。
芜湖1家:芜湖佳纳能源(123亿)。
宣城1家:华晟新能源(100亿)。
注:括号内为估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23: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蝶变!昔日“世界工厂”,正在批量“制造”高科技企业◆


作者:夏虫 黄汉城

转自:智谷趋势Pro(ID:zgtrendPlus)

让一场发生在人体内的核反应,精准“狙击”癌细胞,拯救患者的生命。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事实上,这样的一幕幕医疗情景很快将在中国东莞,持续大量地出现。当地甚至专门盖好了一栋大楼,全力推广使用硼中子俘获疗法(简称BNCT)。未来几年,全国会有无数的癌症患者把希望的目光,聚焦在这里。

对于世界工厂东莞来说,这也是一种新鲜的角色。过去,它生产天量的手机、电脑、服装鞋帽,甚至诞生了海量的高科技企业……但罕有机会,扮演一座医疗中心。

这一罕见变化的背后,恰恰是中国科技产学研转化的新趋势。

01
狙杀癌细胞的“黑科技”

在癌症治疗领域,BNCT鼎鼎有名,被认为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之一。

此前,这种技术只有日本掌握。

其医疗原理并不复杂。首先是给患者注射一种含硼的药物。这种药物与癌细胞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可以定点聚集在癌细胞内,给其做上“标记”。

随后,对患者进行中子射线照射30-60分钟。中子会与进入癌细胞内的硼产生核反应,释放出一种杀伤力极强的射线α,从而在内部“杀死”癌细胞。


来源:scienceportal

由于α线的射程很短,只有一个癌细胞的长度,对周围组织伤害较小。这意味着,跟放疗比起来,患者感受到的痛苦更小。

打个比方,如果说传统放疗是用炸弹无差别“轰炸”肿瘤部位,而硼俘获中子疗法是用狙击枪的八倍镜(硼药)精准锁定癌细胞,进行定向狙击(中子射线)。

这种特性,决定了BNCT疗法更加安全,既不像化疗一般会带来脱发、黏膜炎等症状。癌症复发率变得更低。

正因如此,BNCT被视为解决各种复发性、浸润性,甚至已经局部扩散等复杂难治性肿瘤的“黑科技”。

在东莞横空出世之前,这种技术只掌握在日本手里。

2020年5月,日本成功上市了世界第一台BNCT设备,现在已经进入临床应用,主要用在无法切除的局部头颈部浅表性癌,并在未来计划拓展到肺癌、乳腺癌和肝癌等。

每年都有很多癌症患者排着长队,到处找中介帮忙开日本医疗签证,甚至还有人为此被无良中介骗取高额会诊费。

不少人则由于路途遥远、签证限制,甚至是价格、名额等方面因素限制,只能望洋兴叹。

如今,他们终于等到了来自东莞的喜讯。

今年4月1日起,东莞市人民医院的热线电话就被咨询的癌症患者打爆了。

在该院刚落成的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里,躺着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


东莞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大楼


它早在2020年8月打造完成,历经两年多后入驻。目前,正在推进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

这台带有东莞基因的装置,未来有望让国内癌症患者的治疗费用下降到日本的一半,更可以免去舟车劳顿和异国的各种不确定性。

更关键的是,这是中国自主可控的技术装备,打破了该领域设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这意味着,未来无论地缘政治如何变化,都不需要担心设备来源,更不用说坏了之后无法维修更换的问题。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感到有些奇怪,毕竟东莞并不是传统的高教重镇,其一流学府数量尚不能跟武汉、合肥、南京等城市并驾齐驱,更不是北京那种远近闻名的医学高地。

这样的地方,是如何诞生出这种极为先进的医学技术呢?

02
大科学装置孕育的“黑科技”

其实,东莞在癌症医疗领域的异军突起,离不开一个大湾区“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

2006年,东莞市与中国科学院及广东省高能物理研究所签订共建散裂中子源协议。这是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的全球第四台,也是中国唯一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2018年建成的散裂中子源


其实,当时中科院最早看上的地方,是北方的一座超大城市。但时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陈和生,带队从北郊一路谈到南郊,却没有一个地方愿意接受。

“你们既不产生GDP,又不交税,来了之后没有什么用。”

最后还是广东对其展开了怀抱。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后,陈和生最终在广州萝岗、珠海和东莞几个选项中,挑中了东莞。

东莞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陆路接壤两座一线城市的地方,广深港到东莞的时间上都差不多,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东莞也不急于见到成果,而是给足了耐心,不仅提供最好的土地来迎接这个“吞金兽”,还从2006年起启动“科技东莞”工程,每年拿出10亿元作为专项资金,几年后,每年翻倍到20亿元。


东莞处在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的关键节点

至此,东莞也悄悄迎来了新的拐点。

散裂中子源,其本质是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通过中子来检测物质的内部结构,允许人类深度探索微观世界,助力科学家在材料科学、物理、化工化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实现新的前沿突破。

而东莞的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正是散裂中子源首个直接转化的产业化项目。

不仅如此,东莞现在还在筹建世界第二台阿秒激光,以及南方先进光源,不出意外的话,东莞将同时拥有三个大科学装置,这在整个广东省里绝无仅有。

放全国来看,也是傲视群雄的。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站在这些大国重器的肩膀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一批高校院所、实验室、研发机构、青创基地纷纷落户东莞,大量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

这让东莞的实体经济,诞生出越来越多大企业背后的“小巨人”。

03
颠覆想象的东莞制造

大家看看这捆平平无奇的音频线,你猜多少钱?

100?500?还是2000?

都不是,一米2万。



当我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中科晶益听到这个价格时,我的表情跟你是一样的。

虽然以前也听说过顶级音响设备很贵,但我一直以为只有德国丹麦少数几个地方才能造得出来。

没想到它会产自我们的脚下,而且还是那个曾以大朗毛织、厚街鞋业闻名于世的东莞。

秘诀,就在于里头的材料——单晶铜。中科晶益团队研发出一种高纯度无氧铜,单晶铜的整根铜杆仅由一个晶粒组成,不存在晶粒之间产生的“晶界”,也就不会造成信号的失真,因此也成为影音市场的顶级配置。

当然,单晶铜的应用范围很广,相比传统铜材,它的导电率提升了5%-20%,放到电子元件里能大幅度提高电磁能效。而铜在电子信息产业等诸多领域中,又有巨大的使用基数,所以它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类似的传奇梦想俯拾皆是。

你听说过“骨水泥”吗?

以前医生在遇到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压缩性骨折,以及运动受伤骨折等问题时,一般都是选择保守治疗或“开刀打钉子”。

但随着生物医药的进步,现在只需要将骨填充材料的粉状物和液体混合,“给骨头缺损处打针”,数分钟后就可以凝固,帮助骨组织再生。这种材料,就被称为“骨水泥”。



而这种产品横跨骨科和生物材料两大领域,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因此将近90%的市场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中科硅骨自主研发出的活性骨水泥,不仅冲破了这种垄断,而且价格更便宜。

国外进口的骨水泥产品价格高达5000-10000元,中科硅骨的骨水泥产品未来实现国产化后,价格预期2000元-3000元左右,而且还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能被人体吸收,并促进骨头生长。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着显著优势。

最快明年,这一骨水泥产品可以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并投入使用。届时,中国体育和医疗界可能会迎来不小的变化。
04
“跨越死亡谷”

在中国,有很多被卡脖子的环节,追根溯源到最后,其实就是这个材料的问题。我们造不出来。

所以,对于当前中国工业界来讲,材料就是一个大瓶颈,很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就是限于材料这一层面。

但另一方面,材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材料层面上每一点的技术创新和突破,都有可能会给工业层面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推进。

每一个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项目,都能从东莞这里拿到上千万的启动资金,少则一两千万,多则八千一个亿。但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东莞的心态一直很好——

比起胜率,更在乎赔率。

不苛求说有多少家企业能跑出来,而是只要有一家企业能成长为深圳大疆,就算赢了。这种风险投资,确实是有可能会带来颠覆性的成果的。

以中科皓烨为例。目前国内百分九十的光学镜头用的是玻璃,百分之十是蓝宝石。

前者比较软,使用过程中很怕被手指甲盖划伤,后者属于单晶材料,不能调控,造型和工艺上受限。

而中科皓烨却想到用透明陶瓷来做镜头,能达到一模一样甚至更好的透过率、强度、刚度、韧性等指标。但是陶瓷的原材料又是土,只要规模化生产成本比谁都要便宜。

现在,透明陶瓷已经开始在一点点蚕食传统材料市场了,长远来看,你以后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的镜头,很可能就再也看不到玻璃或蓝宝石的影子了。这种颠覆,就很像电动汽车对于燃油车的革命。

中科皓烨的相关负责人跟我说,他们“想要做中国版的康宁”。

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愿景。

要知道,作为玻璃行业的隐形冠军,康宁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屏幕市场,全球超80亿台设备都用了这一品牌的大猩猩系列产品。

在中国,康宁占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盖板玻璃市场份额。

调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几天里,我见到很多展厅里,随便拿起一个样品,很可能就是来自于Nature或者国内哪个顶级期刊上的一篇论文。

学界有句话,做得出来的叫材料,做不出来就是废料。可见象牙塔里的成果是多么难以落地。

斯坦福大学应该都听过吧?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作为全美科技成果转化做的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斯坦福也有95%的论文束之高阁,无法匹配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景当中去孵化。

而松山湖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

这里的许多硬核的科创企业,实现了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尽管体量和营收都还很小,但是技术又很领先。最后还作为关键零部件用在了华为,比亚迪,OPPO、中集、立讯等巨无霸企业的产品上。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到底是巨无霸企业对人类的科技推动更大,还是科技型小企业对人类科技推动更大?

05
巨人背后的巨人

这个问题可不是瞎问的。

想想苹果公司。这家巨无霸企业成功的背后,其实是有大量中小型科技公司提供了颠覆性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像第一代苹果手机,从多点触控操作到革命性的界面,没有一项技术是苹果公司原创。苹果只是作为一家伟大的集成商,把它们集合在一起成就一台完美的“手机”,引发了全新的手机革命。

究根结底,是有众多中小型科创公司完成了0-1的过程,才能让苹果从1-100,一步步构建起今天的商业帝国版图。

任天堂的故事也值得一提。

80年代末期,日本游戏机竞争极为激烈,世嘉公司推出了一款配置极为豪华的Game Gear,其研发出来的3.2英寸彩色屏幕让众多玩家眼馋不已,是当时最为尖端的技术。

但作为回应,任天堂并没有从技术上硬杠,而是用只有单色显示屏的Game Boy掌上游戏机,便轻松的把世嘉公司的市场份额逼到墙角。

原因就在于,尽管Game Gear采用了当时最新兴的技术,但这一前沿技术却导致掌机重量过大且续航能力差,反而输给了采用落后技术的任天堂。

对于任天堂而言,最好的产品往往不是性能最强、技术最优越的产品,而是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采用成熟甚至是过时的技术,通过创意和思考放在不同的领域,从而满足尽可能多的用户需求。这正是“Game Boy之父”横井军平的“枯萎技术水平思考”理念。

从苹果和任天堂这两个案例就可以看出,有时候巨无霸的生存发展哲学并不是原始创新逻辑,而是市场逻辑。反观那些硬核的小企业,它们没有强大市场地位所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唯有科技才是它们最大的护城河。

所以,我个人始终觉得,科技型小企业跟超级企业一样,都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谓并驾齐驱。

诚然,超级企业有用不完的科研经费,能够筹建顶级人才汇集中央厨房式的实验室。例如AT&T的贝尔实验室,例如华为的5G实验室,他们的国际专利数不胜数。

但是纵观历史长河,超级战舰的数量终究是少数,海面上航行的,更多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他们实现一点点的0-1,最后汇集在一起,可能就会形成燎原之火,改变这个世界。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打个比方,未来,“中科皓烨们”一定会成为下一个康宁/旭硝子这样的巨无霸吗?

其实并不一定,说不定哪天行至中途就搁浅停滞了。

但是“中科皓烨们”所创新的核心零部件,会被巨无霸们纳入供应链当中,累计到一定的阈值,就会出现一台“新的苹果手机”。

也就是说,松山湖扇了一下翅膀,结果却诞生了一批巨人背后的“巨人”。

这些初创公司或许并不会成长为巨无霸,但是它们的创新产品可能会被业内关注到,从而引起广泛的模仿,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

这些初创公司或许并不会成长为巨无霸,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可能会实现技术溢出,说不定最后就有一家不知名的公司踩在这个新成果的肩膀上,悄然成长为一家跨国企业。

最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人实现0-1,把实验室里的样品推进到了商品这个层面。进而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在看不见的角落里,东莞就有很多从0-1的隐形冠军。

当前东莞高新技术企业7374家,专精特新企业234家。其中有79家企业入选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列广东第2、全国第5。

存量已然够大,加上东莞即将拥有三个大科学装置,未来将培育出一连串的巨人背后的巨人,增量亦甚为可观。

这里头,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

更何况,东莞还有立讯精密、vivo、OPPO,有生益科技、马可波罗瓷砖、慕思、玖龙纸业、奥海科技、坚朗五金、拓斯达、云鲸智能、菲鹏生物等各行各业的龙头性企业。

要是哪天它们像苹果那样,将新的技术和产品实现1-100,不也有可能再跨越一步,成为新的世界五百强吗?

06
结语

今时今日的东莞,已经不再是往日“世界工厂”的野生状态,反而颇有几分欧洲的神韵。

从行政区划上看,这是国内少有的直筒子市,没有“县”,只有三十余个镇街。每个镇街都有着可圈可点的强名片。

例如,全球闻名的松山湖是科技产业新城,汇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长安是手机之都,出货量占全世界的1/8;石排是“潮玩名镇”,拥有超20个原创IP;虎门则是时尚服装之都;厚街不仅是全国会展名镇,还是家具之都;塘厦是世界高尔夫名镇......这种多元并包,产业蓬勃的状态,非常像多中心化的欧洲。


图源:松山湖管委会

从产业形态看,欧洲任何一个单一国家的世界五百强数量都不到中国的零头,但是其内生的科技创新力量又十分强悍,基础创新、原始创始常有突破,从而成为Chimerica(中美经济联合体)背后的巨人,向来不以数量取胜。东莞亦是这样。



这种创新的内核,让东莞站在了今天城市价值链的上游。

国内虽然有一些城市拥有一批世界五百强,但有的是因为有垄断牌照,嫁接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上的;有的是耕耘科技含量较低的建筑、中医药、商贸等传统领域,是大而不强的传统企业。

它们能够提供税收就业,拉动一方经济增长。但是说白了,多一个少一个,似乎对人类的科技树影响也不大。

但在今天地缘政治急速崩塌,史无前例的科技战下,那些藏在巨人背后的“巨人”,可能比普通的巨无霸来得更重要、更有想象空间。

东莞,为中国提供了不少产业升级的可能性,因此其地位自然要超过一般人的想象。而东莞制造,也正因其拥有的创新内核,正在悄然带动整个上下游一同蝶变。

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0 1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PK南京■



人口方面,虽然2022年quanguo人口较上一年减少了85万,但具体到省一级或每个城市,并非所有地方人口都是负增长。比如安徽合肥,2022年常住人口就足足增长了16.9万,增量比前一年的9.5万不降反增。这一数据仅次于长沙的18.13万和杭州的17.2万,排名quanguo第三。

不同的是,杭州所在的浙江省,2022年常住人口增加了37万,不仅省会杭州,其他地市或多或少人口也都有所增长。而合肥所在的安徽省,总共才增长了14万,也就是说,合肥一市增长的人口比安徽全省还多。这意味着,必然有不少其他的安徽城市人口是负增长的。

这点在qipu时就已有体现。当时,安徽全省16个地市中,人口负增长的多达10个,正增长且增幅超过10%的则只有省会合肥一家,达到26.65%。这个增幅即使放在整个长三角,也仅次于杭州(37.19%)和金华(31.5%),在安徽省内更堪称一枝独秀、一骑绝尘。

它跟浙江所有城市人口数据均增长,江苏苏南地区人口增幅普遍超过10%,这样相对均衡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这一回,出现省会人口增量超过全省数值也就不足为奇了。

真正让合肥感到扬眉吐气的是,隔壁南京去年人口才增长了6.77万,949.11万的总量更是比合肥少了14万多。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合肥读书时,除去一小部分最优秀的毕业后去了北上广深,南京可以说是许多安徽籍同学的首选城市。有些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还在读书时家里就给在南京买了房,上了苏A的车牌。

现在,这种趋势似乎正在改变,怎能不让合肥激动?以至于有当地自媒体也不核实信息,直接打出《超越南京!合肥常住人口数高达963.4万!》的标题,并一口气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但其实,早在2020年,qipu数据出来后,合肥在常住人口这一项上就已经超过南京了。当时两地的人口数值分别为936.99万 和931.97万。



说到2020年,它对合肥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一年,合肥不仅在人口上,超越了南京和阜阳,成为安徽人口第一大城市;经济上,全市G DP也成功突破1万亿元大关,与泉州、济南、南通、西安、福州五城携手跻进万亿城市俱乐部。

但正当合肥雄心勃勃,准备发挥“班长”作用,带领安徽向着上海的G DP第十名位置发起冲刺,不料却传来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的消息。

南京都市圈是第一个获得guojia正式认证的跨省都市圈,包含了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4座安徽城市。其中,前三者同时也是合肥都市圈的成员。特别是芜湖、马鞍山,根据相关规划,由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是聚合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心脏”。

于是,围绕芜马滁等卫星城的归属,一场关于谁才是正宗“huijing”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在中国,处境尴尬的省会并不少。比如福州,行政级别还没厦门高,以致很多外地人都以为厦门才是福建省会;又比如石家庄,身旁躺着京津两巨头,别说对底下地市有什么辐射影响了,就是去一趟冀北的唐山、秦皇岛,还得先出省再重新入境。

但福厦之争毕竟是本省内部矛盾,至于京津,人家的政治地位摆在那里,无论石家庄再怎么努力,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而像合肥这样,明明远离直辖市,省内小弟却宁愿跑去认邻省省会为大哥,倒是独此一家。

现实中,南京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民富程度,都遥遥领先安徽诸城,芜马滁等环宁城市心向南京,其实也说得过去。这和苏州、南通、嘉兴等环沪城市一个个恨不得能直接划入上海、做上海人是一样一样的。

但南京毕竟不是上海,合肥也没有石家庄那么弱势。后者作为这些年风头无两的网红黑马省会,其ZF风投模式更是引领一时风气。想让这样的城市甘居人后,显然是不现实的。何况,随着合肥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具备了与南京扳一扳手腕的能力。

论科教,南京固然是高教大市,但合肥也是 四大综合性guojia科学中心之一 。虽然许多指标合肥还差南京一截,但也在疯狂补短。

一方面,通过迁校汇聚全省高教资源,像原本位于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蚌埠的安徽财经大学,近几年相继在合肥建立校区或成立研究院;

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土高校升格大学,如今年合肥市ZF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合肥学院创成合肥大学”。经过努力,目前合肥的普通高校数量(54所)已经超过南京(51所)。

论经济,虽然一个G DP总量quanguo前10,一个20名开外,合肥还落后南京,但两者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11年三分巢湖后,合肥G DP是南京的58.46%,2022年已上升至71.05%,平均一年缩小一个百分点还多。

如果进一步看产业结构,南京的6大千亿级行业中,除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其他5个——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普遍都偏重偏传统。

反观合肥,这些年从小家电(美菱、荣事达)到显示面板(京东方),再到半导体(长鑫)、新能源汽车(蔚来),产业升级始终没停止过。光2022年,就新增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等两个千亿产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更是分别增长了37.8%、37.2%、34%、27.6%和23.1%。

这或许也是合肥这些年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并一举超越南京的核心原因。

虽然在安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在自家省内,南京其实也面临与合肥一样“难以服众”的尴尬处境。作为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的G DP甚至只能排到江苏第四,落后于苏州、无锡和扬州,后来因为扬泰分家,南京才晋级为“苏老三”。

南京真正发力是在2010年以后,2014年,当了近20年“苏老三”的它终于以8820亿元对8200亿元,反超无锡,排名上升至全省第二。6年后,也就是合肥最为风光的2020年,南京同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那一年,南京G DP超过天津,首次跻身十强城市之列。

这样的经济实力,放在别的区域,绝对是guojia中心城市的地位。但在群星璀璨的长三角,却依旧面临前虎后狼的严峻挑战。

在省内,苏州的“经济一哥”地位短期内恐怕还难以撼动,而以苏州为首的苏锡常地区对南京的态度,甚至比芜马滁对合肥都冷淡。

在省外,老对手杭州这些年靠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城市营销搞得风生水起,人口吸引力已经甩开南京几条街。两地人口总量的差距从十年前的31万,扩大到去年的近300万。就连浙江宁波,都凭借在民企500强、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的碾压式优势,立下了“2025年进入全国前十”的Flag,言下之意不就是要超过南京吗?

强敌环伺的南京,本想靠着“huijing”的光环,跟一些安徽城市报团取暖,哪曾想横刺里又sha出来个合肥,一举在人口数量上将自己“超了”。

当然,合肥人口超过南京有其特殊原因。虽然安徽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融入长三角,但本质上安徽仍是个中部省份,很多方面都带着鲜明的中西部特征。

比如省会独大。成都、武汉这些人口大省的省会就不说了,陕西这样一个总人口还不到4000万的中等规模省份,省会西安也集中了近1300万人,比苏杭还多。至于河南,去年常住人口都已经负增长11万了,但省会郑州却还能净增8.6万人。这些现象无一不能在合肥身上找到近似的影子。

与之相反,沿海省份多呈现群星闪耀的城市格局,除非是像广州、杭州这样有能力虹吸quanguo人口资源的城市,否则人口腹地普遍都小于中西部的省会。比如南京,光是南面的苏州与北面的徐州两座城市,就瓜分走了全省四分之一的人口,再算上一门心思往上海挤的锡常通等市,真正属于南京的省内腹地,其实也就南京都市圈划定的镇江、扬州、淮安,所以不得不去安徽qiangren。

但合肥毕竟“为皖之中”,随着城市化下半场,省内人口向省会集中,再加上这些年产业内迁,回流人口多数也是首选省会。凡此种种,可以肯定,未来合肥对南京的人口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对此,南京也不必过于在意,你看“yuhang”有因为郑州人口比自己多而暴走吗?

毕竟,人口只是影响城市胜负的一个因素,工业4.0时代,产业规模、科创实力等发挥的作用比单纯的堆砌人口总量更大。

而这,也将成为下一阶段合肥PK南京的重点。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一艘集装箱货船行驶在南淝河上

来源:网络,有删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4 00: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办的(第二十届)“世界品牌大会”于6月15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2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在这份基于财务数据、品牌强度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年度报告中,国家电网以6268.71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本年度最具价值品牌榜首。占据榜单前五名的还有中国工商银行(5516.92亿元)、海尔(5123.06亿元)、中国石油(4877.52亿元)、中国人寿(4855.67亿元),这些品牌已经迈进世界级品牌阵营。













来源:先进制造业2023-06-1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23: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第一工业惊天大逆转▲

◎作者 | 饶司机

◎来源 | 智谷汽车观察


上海输了。

今年一季度,深圳GDP高达7772.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7.58亿元;而上海GDP为10536.22亿元,同比增量为525.97亿元。从经济增量看,深圳已经超越了上海。

上海到底差在哪里?主要还是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37.1亿元,同比减少0.9%;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549.24亿元,同比增长4.6%。

具体到行业来看,今年一季度,深圳的汽车业表现最亮眼,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27.6%、89.2%。与此同时,上海的汽车产量为45.09万辆,同比下降36.77%。

看似是一座城市输给了另一座城市,实则是一家企业输给了另一家企业。

总部在深圳的比亚迪,一季度销售新能源汽车55.2万辆,同比增长92.81%;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从去年同期的24.67%大幅增长至37.75%;实现营业收入1201.74亿元,同比增长79.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410.89%。

总部在上海的上汽,一季度销售整车89.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4.2万辆),同比下降26.99%;实现营业收入1459.6亿元,同比下降20.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3亿元,同比下降49.55%。

最新消息,上汽旗下第一座现代化造车厂——上汽大众安亭一厂(始建于1984年),永久关停了。上汽大众安亭二厂已经启动合班,即两个生产轮班合并为一班。

这就很尴尬了。要知道,上汽可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国家队,合资伙伴都是大众、通用这样的百年大厂,2018年曾进入《世界500强》前40名,如今风头却被比亚迪这样的民营企业抢走了。

放眼全国,比亚迪和上汽的态势逆转,影响的不只有深圳和上海。

除了深圳,比亚迪汽车还在西安、长沙、常州、合肥等城市投资了大项目。我把这些城市统称为“迪系城市”。

除了上海,上汽集团还有柳州、青岛、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兴建了大工厂。我把这些城市统称为“上汽之城”。

斗转星移,这两类城市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大逆转。


“废都”西安也敢超上海

“迪系城市”的第二代表是西安。

这座三千年古都在唐朝以后一落千丈(城墙面积都缩小了一大半),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贾平凹眼中的“废都”。

不过走入新世纪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安在全国版图中的地位直线上升,在“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排第十二名。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超过第二名上海的99万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全国每生产7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西安造”。

西安夺取“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关键,即来源于20年前与比亚迪的深度绑定。

2003年,比亚迪落户西安,进入汽车领域,相继落子乘用车、商用车、电子、汽车金融、轨道交通和动力电池等全产业链业务。弹指一挥20年,西安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不辍,逐步掌握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带动了西安汽车产业狂飙突进。

2022年,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362亿元,同比增长超220%,生产整车100.8万辆,同比增长超145%,结束了西安没有千亿级企业的历史。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比亚迪集团也得到了西安市和陕西省赠送的名誉和利益。

2018年6月29日,西商总会成立大会在西安举行,王传福当选为首届会长。时任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亲自到场祝贺。

2023年5月26日,西安工信局《关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申请2020-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的公示》。根据《公示》,陕西有关部门帮比亚迪集团申请了666606.2326万元的财政补贴。



西安与比亚迪,是“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长沙越风光,武汉越难受

与西安相似,比亚迪的第三大根据地——长沙(长沙的东部、西部、北部、南部都有比亚迪的生产基地),也迎来了汽车产业井喷时刻。


比亚迪在长沙的四大工厂

2022年,长沙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4.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2.7%。新能源汽车产量44.72万辆,比上年增长238.5%。

长沙越风光,武汉越难受。在《202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武汉市公布了自己的汽车产量,134.58万辆,看起来还是很勇猛,但一看增速就露馅了,-3.4%。武汉没有公开新能源汽车产量,但我可以推算得出来。湖北全省产量为29.3万辆,十堰为10.6万辆,襄阳为2.3万辆。

武汉去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最多不超过16.4 万辆,与长沙的44.72万辆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曾经以“东方底特律”、“中部老大哥”自居的武汉,没想到竟然输给了“长沙小弟”。

其实,武汉和长沙在新能源产业的分野要从2009年说起。那一年,刚刚当上中国首富的王传福,决心建设一座新能源客车工厂。

在选择城市时,王传福原本中意的是武汉。但武汉方面已经有了东风汽车这棵大树,对比亚迪这样的民企并不太上心。

长沙方面意识到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比亚迪进入长沙的发展提出了路线图、发展路径以及相关方案(方案书厚达上百页,几乎把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了),再由市领导带队南下招商,用满满的诚意(长沙市政府还帮比亚迪拿到了非常稀缺的客车生产牌照和底盘生产牌照)打动了王传福。

王传福选择长沙,还有一层关系,他的本科母校是岳麓山下的中南大学。而中南大学的材料学、能源科学专业非常强,培养出了“锂电池创业天团”:容百科技创始人白厚善、镍氢动力电池科力远集团董事长钟发平、鹏辉能源创始人夏信德、动力电池回收龙头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



《纽约时报》报道称:“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是开发微芯片的硅谷企业家的发源地一样,位于长沙的中南大学正在培养大量开发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毕业生。”


南京不敌双黑马

顺着长沙、武汉往下游,我们就来到了长江三角洲。

在长三角范围内,南京是仅次于上海的存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位都很高。具体到汽车产业,南京的南汽集团也有过高光时刻,曾被誉为“中国三汽”,后来被上汽集团合并,是妥妥的中国燃油车重镇。

但是,作为“六朝古都”、“三省省会”(江苏公务员的省会,安徽打工人的省会、台湾国民党的精神省会),南京人怎么也没想到,雄厚的汽车工业居然有一天会被"苏D"(常州)和“两个胖胖”(合肥)超越。

2022年,常州生产新能源汽车34万辆,是南京的两倍多(154999辆)。常州动力电池产量108.5GWh,约占江苏省的二分之一。

2023年第一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69万辆,而南京则不到7万辆。

冷冰冰的数据背后,还藏着许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

常州政府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挖来了洛阳的中创新航,获得了《浙江日报》的赞许;合肥政府用70亿元资金救活了蔚来汽车,成就了“风投之城”的美名;南京政府接连引入了拜腾、博郡和知豆汽车项目,全部以失败告终。


央视点名批评拜腾“烧光84亿元造不出量产车”

如此看来,“上汽之城”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的奔跑速度,普遍不如“迪系城市”。


“上汽系”还有翻身机会吗?

但是,城市产业竞争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到底谁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还是个未知数。

首先从企业角度看,一时的失意不代表一世。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昏招连出(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强推Windows Phone系统)而闹出不少笑话,一度让人以为微软要凉了。但是没想到,微软投资的OpenAI公司居然搞出了ChatGPT,再次攀上巅峰。

回归到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企业也有转型成功的案例。广汽埃安新能源5月售出新车45003辆,超越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A轮融资金额182.94亿元,市场估值高达1033亿元。

既然广汽能够迎来“第二增长曲线”,那综合实力更强的上汽也就有重整雄风的机会。

其次从城市角度看,老工业城市没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可以引进有潜力的新项目。

特斯拉在上海投建的汽车超级工厂和储能超级工厂,就非常成功。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量达到71万辆,超过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

北京市政府积极扶持的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也值得我们期待。理想汽车今年一季度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196.4%,成为全球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理想汽车共交付新车28277辆,且均价达到了35万元,成功进入了豪华品牌前五名(前三是BBA,第四是特斯拉)。
……

也就是说,“上汽之城”或者说“燃油车之城”还有一战之力。

另外一面,“迪系城市”或者说“新兴汽车城”还有不成熟的一面。6月2日,西安比亚迪突然发生火灾;5月初,长沙比亚迪出现“离职名额已满”风波;去年5月,#比亚迪工厂污染疑致多名儿童流鼻血#登上微博热搜……



“上汽之城”与“迪系城市”的大决战,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3: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一个最快独角兽,估值100亿★





作者 I 刘博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安徽新能源大军来势汹汹——



“今年在当地看了一家光伏公司,不到三年就成了独角兽。”一位北京VC机构合伙人聊起不久前的一次安徽之旅。



细聊之下,这个新晋独角兽便是位于安徽宣城的华晟新能源。这是一家专注于HJT电池、组件开发应用和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公司,创始人徐晓华曾是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2020年带领团队来到宣城创业。如今,华晟新能源已完成三轮融资,最新估值已经100亿元,成为安徽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



无独有偶,本周新能源企业清电集团旗下光伏板块——清电光伏科技,也完成15亿元A轮融资,由合肥产投集团及京能集团双领投,三一重能、博润资本、道格资本等跟投。这是近期最大一笔融资,也是安徽最新的独角兽。



安徽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

明年冲刺IPO



探寻安徽新能源版图,我们选择从华晟新能源说起。



这是一位光伏老兵的创业故事。徐晓华的职业生涯,始于曾经的清洁能源巨头汉能集团。早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来到了汉能工作,一路做到了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一职,与光伏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期间,一个光伏公益项目让徐晓华至今难以忘怀。那是在2008年,他来到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岭的窑洞村,为不通电的窑洞村落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对于当地村民而言,电灯、电视都是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这深深地震撼到了他。“电通了之后,他们难以置信又兴奋的样子,让人既心酸又欣慰。”徐晓华曾在宣城日报的采访中回忆道。



经此一事,徐晓华立志要一辈子从事光伏事业。此后,他带着团队从2011年起,开始研发HJT技术。而这项技术自1991年被日本发明后,便一直处于技术保密的状态,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直到2019年初,徐晓华的团队取得柔性铜铟镓硒20.56%的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同年11月,他们又刷新了25.11%的异质结技术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从此打破了日本对此项技术长达20年的冠军效率垄断。



此时,创业的念头也在脑海中萌生。一开始,有不少城市都向他们发出了邀请,也给出了很多优惠条件,但徐晓华和团队思考再三,一致决定来到宣城市扎根。



“不仅仅是因为宣城的区位优势,更吸引我们的是宣城政府的诚意。”谈及落户宣称的感受,徐晓华曾表示,宣城的招商环境让他觉得特别轻松,政府部门主动给他出主意、办实事,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研究技术。



于是在2020年7月,华晟新能源正式宣告成立,专注于HJT电池、组件开发应用和产品规模化生产。时隔一年,华晟新能源的HJT电池单片效率突破25.26%,一举追平了世界纪录。截止2022年12月底,华晟新能源的异质结产品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GW,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创业公司,成长为坐拥宣城、大理、无锡、合肥四大基地的光伏独角兽。



快速崛起的华晟新能源,引来了一众VC/PE的青睐。2021年11月,华晟新能源完成8亿元A轮融资,由合肥产投集团、宣城开盛集团联合领投,招银国际、瑞华资本、普华资本、诺延资本、西子集团、昆冈资本、优势资本、方正和生投资、民生股权基金、中信创投等机构共同完成。



今年1月,华晟新能源宣布获得超20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无锡金投致源、创合鑫材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投-厦钨产业基金)、普洛斯隐山资本、日初资本等机构跟投,合肥产投、昆冈资本、诺延资本、普华资本、九畹资本等老股东持续加注。时隔两个月,洪泰基金又参与了华晟新能源的B+轮融资,至此B轮系列融资总规模超过24亿元。



不止于此,华晟新能源将向IPO发起冲刺。去年9月,华晟新能源CEO周丹公开表示,公司计划于2024年启动IPO。徐晓华也在今年年初对外透露,在IPO之前,华晟新能源计划于2023年8月开始股改。这也意味着,不久之后宣城又将迎来一个超级IPO。



为何是宣城?



并不引人注目的宣城,已是国内新能源产业不可忽视的一块版图。



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毗邻苏浙,地近沪杭,宣城古属吴越。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千年郡府地,先后被称为宣城郡、宣州、宁国府;唐朝时宣州与苏州、杭州并列为江南三大中心城市。这里还是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纸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素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



但作为安徽最年轻的省辖市,曾经的宣城以传统农业为主,底子薄、基础差、财力弱的问题突出,1978年前的工业总产值仅2.52亿元,是安徽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



为此,自21世纪以来,宣城市相继实施了工业强市、制造强市等重大战略,逐步成为长三角中心区、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环太湖科创圈的重要成员,也是安徽省唯一“五个区块链接”全覆盖地市。



不仅如此,宣城也正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2+3+4”产业链。在这其中,宣城新能源产业已构建了光伏全产业链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而作为全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宣城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600家,占全省的20%左右。



事实上,早在2021年11月,《宣城市光伏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就已出台,明确提出到2023年力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突破20GW,产值突破300亿元,力争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



此外,该《行动方案》还强调要以重点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基金为支撑,实施“基地+基金”发展战略;同时加快研究设立宣城创投母基金及光伏产业创投子基金,专项用于扶持光伏产业园孵化项目,支持装备、靶材、机加、硅片、银桨、逆变器等光伏企业补链强链、创新创业发展。



2022年7月,安徽宣城市产业链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基金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6亿元,由市直、宣城经开区及各县市区共同出资,委托市国控集团作为受托管理人,主要投向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和其它重点产业。



该基金主要通过设立子基金方式进行投资。子基金的设立原则上与产业链发展相配套,实行市场化运作,可设在县市区,也可通过参股县市区基金进行投资。运行中将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壮大基金规模,力争到“十四五”末基金规模超100亿元。



与此同时,宣城还发布了一系列金融资本支持政策,包括对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受益财政分阶段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奖励,企业成功上市后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企业在境外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受益财政一次性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奖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而宣城新能源产业的腾飞,也离不开一直以来重商亲商的传统。数据显示,宣城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当地80%以上的税收,97%的研发经费,解决了90%以上的就业。正因如此,每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是宣城的“企业家日”,也被宣城产业界誉为整年经济发展的“动员日”。



正如徐晓华今年在“新春第一会”上所言:“华晟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着市委市政府做强宣城光伏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新春第一会’把焦点对准企业,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宣城营商环境的温度,也坚定了根植于宣城这片创业沃土,做大做强光伏产业的决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厚积薄发的宣城,如今不只有千年诗意和江南烟雨,更有着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豪情与担当。



安徽凶猛

批量诞生新能源独角兽



华晟新能源,只是安徽新能源产业大爆发的一抹缩影。



提到安徽的新能源产业,常常先想到的便是省会合肥;而提到合肥,自然又离不开蔚来汽车。1974年出生于安徽的李斌,是一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2014年,李斌把易车网成功送到美股上市,后来创办了蔚来汽车。四年之后,蔚来汽车成功在美IPO,是登陆美股的第一家中国电动车企业;又在去年3月挂牌港交所。



李斌也与家乡安徽渊源颇深。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彼时烧钱、亏损成为造车新势力共同的标签,蔚来同样深陷其中。但幸运的是,李斌迎来了一位白衣骑士——合肥市政府,双方共同签订了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协议,蔚来还获得了来自合肥国资共计70亿元的战略投资。正是这笔投资,让蔚来一举扭转颓势,股价更是飙升数倍,合肥市政府也因此被誉为“国内最牛风投”,成就了一段投资佳话。



在合肥,还诞生了一个动力电池巨头——国轩高科。公务员出身的安徽桐城人李缜,1992年投身下海经商,先是牵头创立了合肥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后又在2002年转制为国轩控股集团。靠着房地产业务,李缜赚了第一桶金,后来在2006年果断杀入了新能源行业,国轩高科由此诞生,并在2015年5月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动力电池第一股”。去年7月,国轩高科又在瑞交所成功发行GDR,募资总额约 6.85 亿美元,一举刷新瑞交所纪录,成为瑞士市场去年最大IPO项目。



清电光伏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清电集团旗下光伏板块,清电光伏在今年2月将公司总部迁址至合肥,并作为未来光伏板块上市主体。不久前,清电光伏科技宣布完成15亿元A轮融资,由合肥产投集团及京能集团双领投,三一重能、博润资本、道格资本等跟投。在合肥举行的融资签约仪式上,清电光伏与合肥市政府共同认为,合肥干部战新产业感知力强、投融资操作力强,是个“合作共肥”的好地方,携手合作既感到放心,又充满信心。



安徽芜湖市,同样也是一个新能源重镇。去年3月,芜湖佳纳宣布获得一轮战略融资,金额高达14.4亿元。此次投资阵容颇为罕见,包括前湾基金、安泰基金、银湖实业、芜湖产投等安徽国资机构悉数出手。以公告披露的持股比例计算,芜湖佳纳的投后估值已达到113亿元。



芜湖佳纳,脱胎于国内陶瓷釉料龙头道氏技术,背后掌舵者正是后者创始人荣继华。从景德镇陶瓷大学走出,荣继华早在2003年就广东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四年之后他又成立了道氏技术,并在2014年成功上市,成为釉面材料行业第一股。而后,荣继华一举并购了广东佳纳和青岛昊鑫,杀入动力电池材料领域,芜湖佳纳在2021年11月应运而生。



还有坐落于安徽滁州市的光伏独角兽英发睿能。去年12月,英发睿能完成Pre-IPO轮融资,融资金额10.38亿元,由宜宾市高新投领投,建发新兴投资、晨道资本、华菱迪策、天府三江资本、毅达资本等共同参与完成。截至目前,英发睿能已经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26亿元。上轮融资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领投,宜宾英发睿能产业基金,苏州东合、金雨茂物、千乘资本、朋哲资本、宇纳资本、中节能等机构参与。



来自安徽六安市的新鲜血液——明天氢能,也不可忽视。去年6月,明天氢能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投资方为合肥创投、中信建投、国合基金。这是一家燃料电池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内燃料电池领域唯一的衣宝廉院士工作站,并形成以中科院大化所、同济大学为技术来源的成建制一流研发团队。



时移世易,如今的新能源产业已进入“大争之世”。对于在这条新赛道上竞逐的玩家而言,欲争世界,必争中国;欲争中国,必不可忽视安徽。而拿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攸关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安徽,真的拼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2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

中国共有13家企业上榜

《美国汽车新闻》近日发布了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该榜单依据供应商上一年在汽车行业配套市场的销售额进行排名。在最新的榜单中,来自中国的宁德时代挤进了前五,中国企业总的上榜数量达到13家。

宁德时代是榜单前十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排名第五,预计2022年全球汽车收入为33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也是榜单前十中唯一一家主要为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


制图:界面汽车

总的来看,榜单中日本企业上榜数量最多,达到22家,其次分别是美国和德国,中国以13家的上榜数量紧随其后。

在中国企业中,去年上榜的延锋、北京海纳川、德昌电机、敏实集团、中信戴卡、安徽中鼎密封件、宁波拓普、德赛西威和诺博汽车系统,今年继续登榜,新上榜的中国企业除了宁德时代,还有均胜电子、宁波华翔电子和精诚工科。

排名 公司 总部所在地 2022年汽车配套业务营收

1、博世(Robert Bosch) 德国 504.56亿美元

2、电装(Denso) 日本 479亿美元

3、采埃孚(ZF Friedrichshafen) 德国 421.06亿美元

4、麦格纳国际(Magna International) 加拿大378.4亿美元

5、宁德时代(CATL) 中国 335亿美元

6、现代摩比斯(Hyundai Mobis) 韩国 321.92亿美元

7、爱信精机(Aisin Seiki) 日本 312.28亿美元

8、佛瑞亚(Forvia) 法国 268.35亿美元

9、大陆(Continental) 德国 254.01亿美元

10、李尔(Lear Corp.) 美国 192.63亿美元

11、巴斯夫(BASF) 德国 194.65亿美元

12、法雷奥(Valeo) 法国 167.73亿美元(艾科森)

13、安波福(Aptiv) 爱尔兰 174.89亿美元

14、天纳克(Tenneco) 美国 166.32亿美元

15、住友电工(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日本 161.39亿美元

16、三星SDI(Samsung SDI) 韩国 156.24亿美元

17、延锋(Yanfeng) 中国 149.97亿美元(艾科森)

18、博格华纳(BorgWarner) 美国 145.26亿美元

19、松下汽车系统(Panasonic Automotive Systems) 日本 142.28亿美元

20、日立安斯泰莫(Hitachi Astemo) 日本 142.22亿美元

21、安道拓(Adient) 美国 141.21亿美元

22、马勒(Mahle) 德国 131.04亿美元

23、矢崎(Yazaki) 日本 129.1亿美元

24、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 德国 124.75亿美元

25、Motherson Group 印度 123.02 亿美元

26、马瑞利(Marelli) 日本 122.15亿美元

27、海斯坦普(Gestamp) 西班牙 103.11亿美元

28、舍弗勒(Schaeffler) 德国 101.9亿美元

29、德纳(Dana) 美国 101.56亿美元

30、彼欧(Plastic Omnium Co.) 97亿美元

31、纬拜科技(Vitesco Technologies Group) 德国 96.82亿美元

32、丰田纺织(Toyota Boshoku) 日本 96.77亿美元(艾科森)

33、奥托立夫(Autoliv Inc.) 瑞典 88亿美元

34、捷太格特(JTEKT) 日本 83.98亿美元

35、现代坦迪斯(Hyundai Transys) 韩国 83.84亿美元

36、弗恩基(Flex-N-Gate) 美国 83.62亿美元

37、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 日本 81.64亿美元

38、博泽(Brose Fahrzeugteile) 德国 77.31亿美元

39、本特勒汽车(Benteler Automotive) 德国 74.95亿美元

40、均胜电子(Joyson Electronics) 中国 74.01亿美元(艾科森)

41、翰昂系统(Hanon Systems) 韩国 66.78亿美元

42、埃贝赫(Eberspacher Gruppe) 德国 64亿美元

43、现代威亚(Hyundai Wia) 韩国 61.43亿美元

44、SK On Co. 韩国 60.4亿美元

45、小糸制作所(Koito Manufacturing) 日本 58.52亿美元

46、万都(HL Mando Corp) 韩国 58.18亿美元

47、美国车桥控股(American Axle & Manufacturing) 美国58.02亿美元

48、北京海纳川(BHAP) 中国 57.85亿美元

49、丰田合成(Toyoda Gosei) 日本 54.49亿美元

50、中信戴卡(CITIC Dicastal) 中国 57.18亿美元

51、德科斯米尔(Draxlmaier Group) 德国 54.37亿美元

52、意法半导体(STMicoelectonics) 瑞士 52.5亿美元

53、吉凯恩(GKN Automotive) 英国 48.6亿美元

54、科德宝(Freudenberg Group)德国 48.13亿美元

55、安通林(Grupo Antolin) 西班牙 46.89亿美元

56、尼玛克(Nemak) 墨西哥46.67亿美元

57、伟巴斯特(Webasto) 德国 44.12亿美元

58、西艾意汽车(CIE Automotive) 西班牙 43.94亿美元

59、利纳马(Linamar) 加拿大 43.46亿美元

60、诺贝丽斯(Novelis Inc.) 美国 38.82亿美元

61、耐世特汽车(Nexteer Automotive) 美国 38.4亿美元

62、伟世通(Visteon) 美国 37.56亿美元

63、恩梯恩(NTN) 日本36.93亿美元

64、东海理化(Tokai Rika) 日本 36.3亿美元

65、盖瑞特(Garrett Motion) 瑞士 36.03亿美元

66、伟创力(Flex) 美国 36.00亿美元

67、玛汀瑞亚(Martinrea International Inc.) 加拿大 35.94亿美元

68、邦迪(TI Fluid Systems) 英国 34.43亿美元

69、科世达(Leopold Kostal) 德国 31.25亿美元

70、Iochpe Maxion 巴西 32.48亿美元

71. TS Tech Co. 日本 32.24亿美元

72、奥科宁克(Arconic Inc.) 美国 31.5亿美元

73、SL Corp. 韩国 31.34亿美元

74、日本精工(NSK) 日本 31.34亿美元

75、Piston Group 美国 30.98亿美元

76、德昌电机(Johnson Electric Group) 中国香港 29.14亿美元(艾科森)

77、住友理工(Sumitomo Riko) 日本 28.4亿美元

78、宁波华翔电子(Ningbo Huaxiang Electroinic Co.)中国 28.18亿美元

79、日本发条(NHK Spring) 日本 27.92亿美元

80、日本特殊陶业(NGK|NTK) 日本 27.05亿美元

81、柯锐世(Clarios)美国 26.25亿美元

82、敏实集团(MINTH Group) 中国 25.69 亿美元

83、旭硝子(Asahi Glass) 日本 25.43亿美元

84、诺博汽车系统(Nobe Automotive Systems)中国 23.87亿美元

85、三叶电机(MITSUBA) 日本 23.58亿美元

86、库博标准汽车(Cooper-Standard Automotive) 美国 23.34亿美元

87、Yura Corp.韩国 22.32亿美元

88、Alder Pelzer Holding 德国 22.20亿美元

89、德赛西威(Huizhou Desay SV Automotive Co. )中国 22.10亿美元

90、肯联铝业(Constellium) 荷兰 22.1亿美元

91、Seoyona E-Hwa 韩国 22.02亿美元

92、Nifco 美国 21.93亿美元

93、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中国 21.72亿美元

94、宁波拓普集团(Ningbo Tuopu Group)中国 21.46亿美元

95、安徽中鼎密封件(Anhui Zhongding Sealing Parts Co.) 中国 21.21亿美元(艾科森)

96、Autokiniton 美国 20.66亿美元

97、欧拓汽车 Autoneum 18.98亿美元

98、镜泰(Gentex Corp.) 美国 18.75亿美元

99、利优比(RYOBI) 日本 17.26亿美元

100、现代凯菲克(Hyundai Kefico) 韩国 17.13亿美元

来源:先进制造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1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吸引30万高校毕业生,合肥靠啥▲


来源:《经济日报》7月11日第9版

记者: 郎竞宁 梁 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压力仍然较大。对城市来说,既要直面就业难题,把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好,同时也希望吸引人才,加强人才储备,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安徽合肥这几年就在这件事上猛下功夫,去年新招引高校毕业生首超30万人,今年力度更大,努力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安徽合肥市今年的就业招聘活动依然如火如荼。为方便合肥市外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留学人员就业,合肥创新推出“择业邀请码”。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就可拥有专属“邀请码”,不仅能获得来合肥市的交通补贴,还可免费乘坐市域内的地铁、公交,免费参观安徽创新馆、环巢湖十大湿地等。
来自海南大学的周玉婵特意从海口赶来合肥参加线下招聘会,“合肥给我们这些外地毕业生补贴交通费真的很暖心,希望未来可以在这里发展”。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的张若愚则说:“合肥能够拿出这么多岗位,也反映了这座城市产业强、企业多,发展态势好。”

即便6月11日要毕业答辩,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吴波还是乘坐6月10日早上6点多的动车,专程来合肥参加一场现场对接会。“我对科研类工作很感兴趣,希望在合肥能够找到相关工作,有更好的发展。”吴波在合肥市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小程序上,一眼就“相中”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相关岗位。来到现场后,吴波向招聘人员咨询了工作相关内容,“这场对接会对我们应届毕业生来说很及时,现场企业也很优质”。

论经济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并不耀眼。但在去年,合肥新招引高校毕业生首超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合肥连续5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合肥为何能在人才招引方面表现突出?又如何能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合肥,探寻这里成为聚集人才新高地的原因。

围绕创新链形成人才链

要解决就业难题,先要创造足够多的岗位。对于城市来说,要想吸引人才,成熟高效的产业链条必不可少。

近年来,合肥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瞄准国家战略导向,聚焦市场需求,以建设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牵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芯屏汽合”(芯,即集成电路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及“急终生智”(急,即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即智能终端产业;生,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即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去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目前合肥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各类人才超40万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9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随后进行创业。合肥有量子信息技术团队集聚区,不仅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和政策支持,还有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让我们的技术方案快速落地。”国仪量子董事长贺羽说。

在有着“量子大道”之称的合肥市高新区云飞路,分布着包括国仪量子、本源量子、国盾量子等20多家与量子相关的高科技企业。仅国仪量子、本源量子和国盾量子3家企业就已聚集人才超千人,其中硕博人才近300人。合肥市高新区还分布着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华米科技等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头部企业带动下,这里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集群。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量子产业是合肥以高质量产业集聚吸引人才的缩影。完善成熟且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给了人才广阔的用武之地。目前,合肥高新区内企业员工超5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47%。“合肥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让科研人员能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科技创新实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科技强国事业贡献力量。”国仪量子产品经理代映秋说。

来到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汽车工业园,一辆辆双层轿运车不时从记者眼前驶过,将刚出厂的新能源汽车发往各地。长丰县地处合肥市北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靠着新能源汽车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凭借区位优势,比亚迪合肥基地在2021年落户下塘镇。“现在差不多每50秒就下线一台车,比我们做一个烧饼的速度都要快。”下塘镇镇长许庆美感慨道。

企业产能扩大带动了用工需求激增。“去年七八月份,比亚迪用工量达到高峰,最高时每月有7000个岗位需要人。”长丰县人社局党组成员王芸介绍,当地人社部门主动协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对接等方式,为企业输送汽车、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核心,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发展与协作。比亚迪的到来吸引了不少新能源产业链配套企业落户下塘镇。广东精美特种型材有限公司长期为比亚迪生产配套产品。“得知比亚迪落户下塘,他们便主动找到我们寻求合作。”下塘镇副镇长陈新宇说。

动力电池企业是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创新航于2021年8月落户下塘镇。“这几年新能源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创新航是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我看中的是这里的发展机遇。”2022届毕业生郑桃说。

找准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结合点,是合肥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的生动体现。目前,合肥正全方位强化项目招引、建设、投产服务,扩大项目带动就业,抢抓重大项目投产落地机遇,发动企业开发“人才储备岗”。去年,合肥提供重点产业链就业岗位超10万个。

精准对接“授之以渔”

有了充满活力的产业和丰富的岗位,合肥铆足了劲招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统一安排,推出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一方面诚邀外地大学生来合肥就业;另一方面诚请本地大学生留在合肥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

合肥高新区把“千师万生进高新”与“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紧密结合,邀请高校通过“座谈交流+走访企业”的形式,政校企三方“面对面”“零距离”地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途径。截至目前,已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走进高新区与政府交流、与企业合作。

合肥经开区则成立了人社服务专员队伍,在合肥率先推出人社服务专员联系重点企业制度,17名人社干部“一对一”包联56家重点企业开展招才用工,今年已帮助重点企业招工4.2万人。该区还遴选30名在区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担任“引才大使”,推介人才政策和就业需求信息。

一头“引进来”,一头“走出去”。合肥继续办好合肥专班“高校行”和高校师生“合肥行”活动,统筹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才难,打通“专业—就业—产业”最短通道,最终实现人才来就业、成果来转化。在今年春季举行的“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中,合肥组织8个工作组分赴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的41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收到简历近3万份,达成就业意向8549人,其中硕士以上4146人,与41所高校商榷签订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在高校师生“合肥行”活动中,合肥邀请全国42所高校500多名博士来合肥考察,与北大、清华等14所高校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推动更多优秀学子在就业实践中了解合肥、选择合肥。

一项项创新举措换来累累硕果——从去年合肥市新增就业参保30.15万高校毕业生的来源地看,19.65万名大学生来自合肥以外的高校,占比65.2%,市外高校毕业生成为合肥新增就业参保的主力军。
除了做好外地人才吸引工作,合肥市还努力做好本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在肥高校近20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5%以上,留肥率达50%。而今年合肥市有高校毕业生22.67万人,在去年基础上又有所增加。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融入就业市场,合肥也在不断探索新路径,加强实践引导和分类帮扶。

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是合肥加强就业实践引导的重要举措。

到今年7月,样板中心现场工程师盛健已入职大众安徽一年。2021年,还在读大三的盛健经层层选拔,和其他32位来自合肥学院等高校的学生一起成为“种子工程师”,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学习。2021年8月初,盛健的大四课堂就搬到了大众安徽的车间,汽车生产流程和时间线培训、整车坐标系RPS培训、EFFFT高压安全培训……“课堂学不到的最新知识,平时见不到的德国专家,都成了我们学习的日常,理论与实践在一线最前沿相互验证。”盛健说。
“一年的学习带给同学们很多变化,在他们身上慢慢体现出‘国际视野、高素质、应用型’这些关键词。”大众安徽样板中心经理马丁说。“合肥学院和大众安徽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统筹协调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等问题,并就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事项共同作出决策。”合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仁宝说。合肥学院和大众安徽将大众安徽研发、生产、管理和商业运作等流程融入教学环节,形成“创新引领、交叉融合、需求导向”的未来汽车技术和移动商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多场景、多阶段、多目标”培养模式中,“种子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大众安徽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合肥的就业引导措施中,实训营项目也很有名。它在青年求职过程中,能够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求职期间最大的困难是不会做简历,在实训营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有针对性的制作简历,对我帮助很大。”何静怡是合肥本地人,2022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通过所在社区微信群了解、参与到实训营项目中。

实训营项目是人社部在安徽试点开展、主要面向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实训营”。4月15日,首期实训营在合肥市包河区人力资源市场启动。培训共7天,首期招募并筛选了27位学员。他们当中既有2023届高校毕业生,也有往届毕业尚未签就业协议的学生及其他青年就业群体。

通过案例分析、筹备路演等沉浸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实训营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观念等多方面对学员开展帮扶与指导。首期实训营的班主任吴江介绍,“从学员筛选开始,我们就观察他们在求职就业方面有哪些不足,比如有的学员总想一步到位,我们就引导其在没有找到理想岗位之前不妨‘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有的学员不善沟通,我们通过模拟面试消除学员的求职恐惧感”。在课程最后一天,包河区人社局还安排了就业双选会。合肥京东方、合肥海尔工业园、安徽青松食品等10余家企业走进课堂,为学员们带来包括工程类、研发类等实习或就业岗位。

如今,第一期实训营已顺利结束,有18位学员找到了心仪岗位,平均薪资在5000元左右。包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在暑期举办第二期实训营课程。未来将以点带面,继续扩大学员规模。
除了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合肥还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岗位推送力度。今年2月合肥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2023年“我在合肥等你”直播带岗专场云聘会,邀请年轻人熟悉的电商网红为比亚迪、联宝电子、格力等6家企业直播推荐岗位,介绍人社部门政策。在直播的2个多小时内,观众多达1400万人次,收到简历2万多份。直播带岗让求职者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岗位信息,也让企业简化招聘流程、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了公司知名度,更好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据了解,去年合肥市共举办14场重点产业链企业云聘会,组织约2万家企业发布岗位17.1万个,累计超230万人次观看,线上接收简历51.2万份。

给空间给舞台

人才招得来,还要留得住。工作提供的平台领域是否广阔、个人发展通道是否畅通,能否让人获得干事创业的成就感,这些对于留住人才都很重要。
拥有双博士学位的姜帅是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从海外引进的高学历人才。2021年6月,姜帅进入舜禹股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舜禹股份联合培养的博士后,主要负责节能错峰智慧供水系统研究及示范工作。

“用水点都要增加电动调节阀、流量计和压力计,每台设备都要具备数据远传与远控功能。”对姜帅提出的科研要求,公司安装部和技术部立即响应,两周内完成改造。最终,姜帅开发的智慧供水系统成功运行,他本人也逐步成长为供水领域的行业专家。最让姜帅兴奋的是,他参与的住建部“节能错峰智慧供水系统开发研究”项目验收通过后,他有望直接跃升为高级工程师。这得益于安徽省出台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认定办法。其中规定,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期间,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五)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子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申请认定前项目实施完成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的,可直接申请认定副高职称。此项举措有助于破解企业研发人才的职称评定难题,既是对人才能力的认可,也助推了企业的创新研发。
“小到一个拖把池的改进,大到研发项目、科研课题的申报,我们都会给予5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奖金。每个月除了工资外还有学历补贴,用于鼓励员工自我提升。”舜禹水务人力资源部总监韩晓红表示。

对人才干事创业的支持,合肥不仅扶上马、送一程,更在他们遇到难题时伸出援手。“2018年1月,合肥高新区给我们投资了800万元,真是雪中送炭。”东超科技创始人韩东成说。彼时,韩东成及其团队成员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他在北京中关村参加路演时遇到合肥高新区负责人。“当时别人评价我们是‘三无产品’——无头衔、无职称、无论文,但合肥高新区还是坚持投资,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韩东成说。高新区的投资让韩东成及其团队得以继续经营,如今的东超科技已经成为空中成像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东超科技已完成5轮融资,融资金额超3亿元,其中政府资金3000万元。“政府投资基金允许我们创始人按原价回购股份,这一点很不容易,避免了创始股东在企业创业阶段过多稀释股权,让人才能够安心创业发展。”韩东成表示。

目前,合肥市正在探索一条国有资本领投、社会资本跟投的“科创+产业+资本”的投融资模式。合肥现已建立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包括市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构建起全周期、差异化的基金投资体系。其中去年新设的种子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投科技,总规模达5亿元,风险容忍度达50%。已立项人才项目87个,充分发挥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撬动力”的作用。

“人才引进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合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谢超说,去年以来,合肥市在全面梳理人才政策基础上,集成出台服务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为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一揽子需求。“2023年合肥市在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大提升行动中提出了新增高技能人才超4万人,新增高校毕业生35万人的目标。”合肥市人社局副局长刘峰表示,“我们对完成这个目标充满信心。”



调查手记

促就业需多措并举齐发力

记者 梁 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高素质人口的流入,会为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提供强力支撑,提升城市消费市场容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正是基于此,每年毕业季不少城市纷纷开出落户、房补、创业就业资助等优惠条件,招引毕业生就业。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不断攀升的就业规模给青年就业带来不小压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措施。



首先,要积极推动企业释放就业岗位。这方面既要用真金白银帮助企业缓解经营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兑现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激励措施,也要注重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双重属性,为广大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与传统产业相比,毕业生在这些行业就业更容易在岗位上脱颖而出,分享行业高速增长的红利。

其次,要深入开展政校企合作。出校门进企业门,毕业生不只是身份发生了转变,更需要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需要深入开展政校企合作。地方政府要及时收集当地产业岗位需求,反馈给高校以更好地培养人才,让毕业生更加适配企业需求。

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观念、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对学员开展帮扶与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提高企业招人用人的效率,拉近毕业生与岗位的距离。

就业稳,民心安。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为青年铺路搭桥;大学毕业生也不妨适时调整就业观念,积极探索多种可能,扎根基层、技能成才、灵活就业。毕竟从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在暂时找不到心仪岗位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2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第二城,距离“500万目标”有多远?■

建设省域副中心,芜湖实施方案来了

据“芜湖发布”消息,近日,芜湖市人民**正式印发了《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从提升产业、创新、融通、人才、服务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细化提出33项具体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为了全面提升人才层级,方案明确提出,以国际视野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机制,放大“紫云英计划”品牌效应,优化人才驿站功能。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才计划,培养跨学科、实战型人才,加快打造“创业芜优”之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新增常住人口6万人以上。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

解读:今年3月,安徽印发《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此之后,“芜湖发布”发文表示,经济强省发展不完全依靠省会城市的“一城独大”,而是得益于“双城驱动”,甚至“多城驱动”。

现阶段,安徽明确了“2027年经济总量向7万亿冲刺”的“小目标”。想要实现目标,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

芜湖有几分底气?首先从经济数据来看,芜湖继2021年迈上4000亿元台阶后,2022年迈上4500亿元新台阶,达到4502.13亿元,稳居安徽经济第二城。但与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牵手深交所,与芜湖市金融领域深度合作服务实体经济。

聚人才增人口被芜湖视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芜湖则需要更多的努力。眼下,安徽人口第二城阜阳,常住人口814.1万人,芜湖尚不及阜阳半数,仅为373.1万人,在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中,常住人口数量居于第28位,在安徽全省16个城市中,居于第8位。

按照芜湖的既定目标,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缺口不可谓不大。早在芜湖“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曾直指,芜湖城市人口集聚度和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流失与产业用工困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并表示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提高常住人口落户率,争取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人口优势。

眼下,芜湖的产业优势正指向新能源汽车,其被定义为芜湖举全市之力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在此次方案的重点任务中也首要提出,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到2027年,芜湖市首位产业规模在全省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中占比过半,培育形成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3000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智能家电2000亿级产业集群。


△即将出口海外的奇瑞汽车整齐地停放在芜湖港。陈剑/摄

来源:城市进化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23: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光机所,正批量诞生IPO●

作者:张继文

报道:投资界-天天IPO

东北一个罕见IPO出现。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近日,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光辰芯)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招股书获受理。如无意外,长春将收获一个芯片IPO。

事实上,长光辰芯有着一段与众不同的成长历程。2012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从欧洲引进包括王欣洋在内CMOS研发团队,这才有了长光辰芯。一众VC/PE机构进入,携手王欣洋将长光辰芯带到IPO大门前。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长春光机所孵化的第三个IPO。始建于1952年,长春光机所素有中国“光学的摇篮”之美誉,此前从这里走出的长光华芯已成功登陆科创板;长光卫星曾是东北唯一商业航天独角兽。当研究所批量诞生IPO,这无疑是科技成果转化大潮下的一缕写照。

浙大夫妇联手

在东北做出一个芯片IPO

这是一对浙大夫妻的创业故事。

长光辰芯掌舵人王欣洋,80后,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来拿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从事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敏感度、高动态、高分辨率的科学级和宇航级CMOS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和开发。而妻子张艳霞,同样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来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考取硕士学位,同样拿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

期间,王欣洋先后就职于比利时塞浦路斯半导体和CMOSIS公司,曾主导十多项芯片的开发工作。2012年,长春光机所通过从欧洲引进CMOS研发团队,成立了长光辰芯。其中,王欣洋以中科院研究员身份加盟长春光机所,同时担任长光辰芯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妻子张艳霞于次年加入公司。



成立初期,王欣洋带领团队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最后瞄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这是因为高性能 CMOS 图像传感器是关键基础核心器件,对于工业相机、科学相机、专业相机等成像设备或装置的性能和成像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而在高端装备领域,高性能CMOS 图像传感器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

此后,长光辰芯的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低噪声全局快门像素设计、背照式芯片制造等多项核心技术,发布一系列具有超高分辨率、低噪声、高动态范围、超高速等特点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一开始,团队在推广产品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普遍愿意花高价购买国外产品,也不愿尝试国产传感器。为此,王欣洋不得不经常奔波各大光电展会,让客户体验长光辰芯研发的产品,局面才一点点打开。

时至今日,长光辰芯已打造出7大系列超过30款标准产品,涵盖机器视觉、科学成像、医疗成像、专业影像等应用领域,客户遍布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既有Teledyne(特励达)、Vieworks、Adimec、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等海内外知名厂商,也有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科研院所。此前,长光辰芯还与大疆等单位合作研发出了首个国产8K超高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及摄像系统。

营收如何?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长光辰芯营业收入金额为1.98亿元、4.11亿元、6.0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4.66%。虽然长光辰芯营收逐年增加,净利润却由盈转亏。对此,长光辰芯在招股书解释:这与此前员工持股计划高额的股份支付费用有关。2021-2022年,该公司对应产生2.15亿元、3.77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



一路走来,长光辰芯得到了众多创投机构的支持,股东包括高瓴、国投招商、CPE源峰、中芯聚源、原子创投、宜宾晨道、中科创星、方广资本等知名机构。集结如此豪华的投资人阵容,这在东北的创投圈并不多见。

此外,奥普光电和凌云光两家上市公司股份占比颇高,二者分别对长光辰芯持股25.56%、10.22%。招股书显示,王欣洋、张艳霞夫妇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公司 49.53%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创业11年,这对学霸夫妇终于迎来人生第一个IPO。

一家来自东北的研究所

跑出三个IPO

随着长光辰芯奔赴IPO,历来低调的长春光机所浮出水面。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整合而成。这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 

建所70年来,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同时,长春光机所积极投入到载人航天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从神舟三号到天宫一号,再到中国碳卫星,以长春光机所为代表的吉林科研机构参与了各类重大航天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有业内人士如此评论,“只要是航天类的大项目,一般都离不开长春光机所。”

虽然偏居东北,但长春光机所还帮忙组建、援建了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并为其输送了22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有27位在本所学习或者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并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众多英模人物。

为了让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长春光机所创立了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成功孵化了包括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内的20余家高科技企业。这几年,除了长光辰芯,长春光机所孵化的长光华芯和长光卫星也相继踏上了IPO之路。

其中,长光华芯也是在2012年成立,由海外归国博士团队依托长春光机所创办,主要致力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高效率半导体激光雷达3D传感芯片、高速光通信半导体激光芯片及相关光电器件和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4月,长光华芯在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激光芯片第一股”,如今市值超150亿。

而长光卫星,曾于2022年底递交招股书,准备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坐落于吉林省长春新区,背后掌门人宣明是江苏人。1978年高考恢复后,宣明进入长春光机学院精密仪器系学习,一路读完硕士,并在长春光机所内留任。

2014年,长光卫星成立,核心团队来自长春光机所,宣明亲自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自成立起,长光卫星就开始研制“吉林一号”卫星,目标实现“一箭四星”的发射。2020年11月,长光卫星宣布完成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凭借约120亿估值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独角兽企业,迄今身后集结了包括中金资本、深创投、经纬中国、中科创星、科大讯飞、海通创新、普华资本、辰韬资本、中科院创投等一众投资机构。

投资圈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看似玩笑话背后令人唏嘘。一位东北籍投资人曾感叹,“其实东北还隐藏着很多宝藏企业,尤其是硬科技方向。”正如长春光机所,一个个硬科技IPO悄然走出。

投资人去研究所蹲项目

“现在VC都要去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蹲项目。”进入硬科技创业时代,以往坐着冷板凳的科研院所开始挤满投资人找项目。

此前,从中科院计算所走出的寒武纪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与哥哥陈云霁是一对学霸兄弟。陈云霁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转入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陈天石大学所读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了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担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毕业后,他们联合团队创立了寒武纪科技,专注AI芯片的研发,后来顺利登陆了科创板。

还有来自国产芯片命门CPU赛道的龙芯中科。2022年6月,脱胎于中科院的龙芯中科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CPU第一股。作为龙芯中科掌舵者,胡伟武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于2001年带领着研发团队在中科院成立了龙芯课题组,并自主研发的第一枚通用CPU“龙芯1号”,终结了国产计算机没有自主CPU芯片的历史。上市后,龙芯中科股价波动上涨,现市值超430亿元。

随着新能源火爆,新一批科研院所冲在产业化一线,成为新一代独角兽的聚集地。

譬如电池独角兽卫蓝新能源、钠离子电池黑马中科海钠,创始团队都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各路投资人围猎的明星项目——中储国能,其技术及研发团队均源自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走出的融科储能,已经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这一切,只是各地科研院所孵化创业军团的一缕缩影。

为此,VC组团涌向研究所,到科研人才拥挤的地方去找项目。

“合伙人一次出差,就要把一个研究院的项目扫一遍。”北京一家硬科技VC机构副总裁从常州回来后,聊起自己的感受。今年2月,该机构合伙人带着几个人去常州的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调研,拿出了“扫货”的架势——短短几天时间,他们初步筛选出一份重点项目名单。

无独有偶,深圳先进院也成为VC热门打卡地,达晨、同创伟业等一众本土头部机构先后登门拜访交流。近几年,深圳先进院积极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官网显示,深圳先进院累计与华为、中兴、创维、腾讯、美的、海尔等知名企业签订工业委托开发及成果转化合同逾700个,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申报超过800个。

站在当下,VC/PE渐渐达成一个普遍共识:硬科技很有可能是未来长达十年的投资主题,而高校和研究机构则是高科技成果的重要源头。

“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项目来自于科研院所和大学,投早投新就是要抓源头的科技成果转化,要和科学家做朋友。”一位硬科技投资人感叹。

曾几何时,“寒酸的院士”一直深深刺痛着我们科研者群体,如今形势正在改变——技术造富时代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5 00: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城昔日的荣光与梦想◆

作者:杨梅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01

福建闽侯首富林腾蛟,迎来了他的至暗时刻。

几天前,他一手创立的房企阳光城(股票简称ST阳光城,000671.SZ),被深交所中止上市交易。



虽然这已是今年第4家走向退市终局的房企,但阳光城的境遇尤为可惜——作为行业黑马,这家公司曾在房地产的黄金和白银时代叱刹风云,销售额14年间(2006年到2020年)创下过激增1000多倍的奇迹,最高时达到2180亿元。

林腾蛟曾是福建最有钱的人之一。在过去的28年间,林腾蛟家族已经将阳光控股有限公司打造成了横跨地产、金融等六大产业集团的大型投资控股集团,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332位,控股及参股ST阳光城、龙净环保(000671.SZ)、星网锐捷(002396.SZ)、兴业银行(601166.SZ)等多家上市公司。2020年,他以170亿元的身家,名列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119位。

但谁都未曾料到,地产调整周期很快到来,变局紧随而至。自2021年9月起,阳光(控股)集团旗下最大的资产阳光城多笔债务到期、身陷资金困局。为继续留在资本的牌桌上,林腾蛟多次变卖个人资产、积极奔走自救,最终还是回天乏力,最终被深交所关在了大门外。

阳光城退市背后,有无数焦灼的债权人。上个月,阳光城披露了最新债务情况,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总额,高达647.32亿元。

这两年人们已经见惯了地产老板的大厦倾颓,但阳光城这样一家规模如此巨大的地方龙头房企,何以落得如此境地,依旧引人好奇。这一切,还要从林腾蛟最初开始创业说起。

02

林腾蛟1968年出生,福建省福州人。资料显示,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国有进出口公司短暂就职。之后,辞职前往新加坡留学。

和大多数地产精英一样,林腾蛟成就于中国房地产高歌猛进的那个年代。1995年,正值国内地产行业潮起,林腾蛟由新加坡回国投资创业,他先是开发了阳光假日酒店,之后又切入到了住宅地产项目,于次年(1996年)在厦门开发了阳光新城,由此进军房地产行业。

1997年,林腾蛟在福州开发了阳光城小区,这也是“阳光城”地产名字的由来。5年后,通过收购一家名为石狮新发的上市公司,阳光城完成了借壳上市。

上市之后的阳光城一直不温不火,主要活动范围还局限于福建区域周边,直到2006年销售规模还没超过2亿。即便后来聚焦到房地产主业,2009年其地产业务营业额依旧只有13.4亿。为了赶上房地产红利,2010年,在见证万科、碧桂园等企业的成功经营模式后,林腾蛟决心借鉴,开启全国化的高周转经营路线。

这一举措,十分奏效。2年后,阳光城全年营收达到了54.52亿,同比增长68.88%,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之后,林腾蛟将总部从福州迁往上海,并在管理上做出突破,大胆启用职业经理人,陆续从万科、龙湖挖来张海民、陈凯两位老将。

张海民、陈凯时代,阳光城开启了规模扩张之路。2013年,阳光城房地产业务还只有60.5亿元,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230亿,等到了2016年阳光城的销售额直接飙升至487.2亿元。4年时间,增长了8倍多。

如此高速增长,依然没有让林腾蛟满足现状。2017年,他提出了“天命计划”,要求“2022年要把阳光城打造成行业的典范”。然而,这一年张海民、陈凯提出离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林腾蛟又快速从碧桂园挖来两位大将吴建斌和朱荣斌,任命二人分别担任阳光城执行副总裁及联席董事长。

在“双斌”组合的操盘下,阳光城迎来了高光时刻。其中朱荣斌,在入职后不久就制订了3500亿规模的发展计划。在他的推进下,阳光城开启并购模式,从原本坚守一二线开始向三四线城市覆盖,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千亿元的目标正式入围一线房企。

2019年,阳光城销售额达2110.31亿,排名国内房地产企业第13名;2020年,阳光城的销售额达到顶峰,录得2180.11亿元。

03

阳光城的大起大落,更像是众多民营房企的一个缩影,多多少少带有时代的悲歌色彩。

在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时期,像它这般依靠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快速滚雪球,实现规模迅速增长的房企随处可见,早先的融创、恒大等巨头房企皆是如此。这些企业后来的命运也大都相似。随着2019年三道红线出台,以及2020年**之下的宏观经济与楼市下行,这些背负着过高债务的房企,相继爆发出流动性危机。

阳光城也在劫难逃。2021年,因三季扣非净利润亏损超17亿元,阳光城被两名“泰康系”董事投下反对票,随即遭遇“股债双杀”。公司多年的流动性问题被推到台前。同年底,对于业绩暴雷,二股东“泰康系”选择了清仓式止损,折价卖出股份亏损超16亿元离场。财报显示,这一年阳光城总债务高达3162亿元。

与此同时,阳光城经历了人事动荡。2022年年初,朱荣斌和多名董事先后辞职。朱荣斌离职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职四年半时间,朱荣斌从阳光城领取薪酬约2750万元,却先后耗资1.36亿元买入阳光城2200余万股股票。辞职前,在连续两次半价割肉减持后,朱荣斌的实质亏损加剩余持股浮亏,合计达到7000余万元。换句说话,朱荣斌不但白干了四年多,还亏了四千多万。

泰康系和朱荣斌“血亏”都要割肉离场的举动,将公司真实的处境暴露无疑——深陷债务泥潭的阳光城,俨然是快撑不住了。公司出险之前,林腾蛟几近已是退休状态。根据媒体报道,他一度放权给职业经理人,自己做起“甩手掌柜”,每天花上半天时间读国学,在同事群里分享庄子和阳明心学,然后锻炼身体。风险爆发后,他不得不重返一线,亲自下场奔走,通过和债务人商谈展期、出售资产等方式自救。

某种程度上,他称得上是这轮房企危机中以个人财产兜底的“第一人”。他先后卖掉了所持有的兴业银行股份、正心谷旗舰基金等资产,转让出售浙江永康、四川宜宾、上海梓光、上海臻百利、希尔顿酒店等20余项资产进行自救。为了应对美元债展期,他甚至押上了母公司阳光集团和个人信用,在多方争取下终于获得了3笔美元债务展期。

然而一切已呈尾大不掉之势,阳光城这艘满是漏洞的巨轮,再难调头。回顾爆雷后的一年多时间,尽管林腾蛟始终奔走在化债一线、几乎押上全部身家,但因债务基数过于庞大,最终杯水车薪。根据公司今年的一季报,阳光城合计总负债高达2743亿元,而公司总资产仅2988亿元。截至今年5月中旬,公司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总额,高达647.32亿元,比一年前多270亿元。



去年11月份“三支箭”射出后,阳光城曾短暂的看到过曙光,股价一度上涨。然而,随着今年4月29日最新年报的披露,投资者再度失去了信心。财报显示,阳光城2022年净利润亏损125.53亿元,同比减少80.58%。

年报发布的同一天,阳光城还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原因是,审计机构认为,其2022年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即违规担保。因为这份风险警示,自今年5月5日起阳光城带上了ST帽子,股价开始一泻千里。5月15日,其股价开始低于1元,并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最终迎来了退市末路。

这一结局,其实市场并不意外,但依旧令人唏嘘。在阳光城的官网中,至今依旧赫然挂着“有阳光 有梦想”这六个大字,但昔日的荣光和梦想已然离林腾蛟和阳光城而去了。

同样,高杠杆、高周转的这套打法,曾让中国房企开启了近30年的黄金岁月,然而随着经济增速换挡,这些昔日辉光也已经彻底远去了。作为众多出险民营房企中的一员,阳光城的陨落,象征着那个激进时代的彻底落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6 2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A股等待穿云箭◆

作者:张云
来源:读数一帜


当市场最恐慌的时候你在卖出还是买入?

大盘在跌破3200之后又站了起来。

“最坏的时刻是不是已经过去了?七月到底还能不能翻身?”小蔡焦急地问小刀。小刀已经没有了脾气,这个老同学似乎已经把自己当作免费的行情咨询师。

在股市,回答类似“未来会如何”的问题,无异于算命。股市有句老话:“看对三日,富可敌国”。可见能预测三日——甚至都不是一周的行情,就能在这个市场获得富可敌国的财富。因此如果没有富可敌国的利益(或代价)等价交换,人是不会轻易获得富可敌国的能力的。

尽管不能预测,但即便是普通人,没有特殊的信息或交易渠道,做到跟踪和观察市场却没什么大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因为跟踪与观察市场的周期几乎覆盖整个投资生涯,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枯燥乏味到释放不了任何多巴胺。

小刀接触过不少一开始兴致勃勃,甚至因为一两笔交易赚到了钱,就认为炒股不难的人,无论他们是赚钱还是亏钱,在度过了多巴胺分泌旺盛的初期之后,便逐渐对需要自己动手的活儿失去了兴趣,继而转为只看点评的“伪价值投资者”。

小刀认为“市场正在发生什么”的问题似乎比“市场将要发生什么”更重要,于是他没有正面答复小蔡的问题,而是告诉小蔡:市场反弹了,但是市场并没有放量。市场反弹选择的还是人工智能,但是并不能说人工智能再次进入主升,因为上面有巨大的套牢盘。这些套牢盘在目前的位置不会行动,因为距离他们的成本价太远了,而人工智能人气依旧,套牢盘会希望再往回弹一弹,起码弹到自己成本价附近再动手。

这一周北向又回来了,但是必须知道“伪北向”(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开设的账户)7月24日之后马上要被清除出北向的队伍。根据证监会官网,修改后的《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已于2022年7月25日起施行,设有一年过渡期,过渡期间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存量已开通权限的内地投资者依然可以买卖A股。

但过渡期即将结束。7月24日开始,没有更新相关身份证明的内地投资者将不可以用北向渠道买入A股,有持股的只能卖出。这部分“伪北向”资金的规模有多大,也需要留心观察。

量能未放出,北向不背锅

要问目前A股市场最大的症结在哪里,“不放量”问题绝对能排上号。量能是什么?以一句古代军事用语来形容就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股市中这只穿云箭就是量能。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全市场上涨的量能条件越来越严苛,但近期A股沪深两市的单日成交额连上万亿都能达到投资者们“奔走相告”的效果,可见上万亿成交额的日子实在太少。

上周全市场一周成交额为4.30万亿,平均到每个交易日不到9000亿,较前一周再次缩量。

没有量能放出的具体原因众说纷纭,有外资流出说,有量化破坏生态说。但现实是北向在上周持续的净流入,5日流入总额达到195.99亿元。北向说不放量这个锅我可不背。


(上周北向净买入数据)

每到市场下跌的关键时刻,对于量化资金的诟病就成为甩锅的主流言论。这是因为市场对量化目前的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很多投资者只能靠媒体报道或者券商的后台数据略知一二。到底量化的规模达到了多少?在市场交易中占比如何?现在大家谈论量化还处于统计各大私募量化产品管理规模的阶段,但管理规模是否能等同于这些产品实际接入市场并提供流动性的资金规模?

资讯上的不透明容易成为各种阴谋论的摇篮。从大资金的角度而言,既然知道某个池塘里有鳄鱼,最佳的策略当然是不要在这里钓鱼。你不来我不来,最终大家都不来,自然成交量也上不去。

除了忌惮量化造成的短期交易波动,实际上穿云箭迟迟发不出来的原因还有没有新的持续性热点。人工智能下跌的时候,电力、汽车等概念崛起。但最长不过一周,大家就纷纷调转枪头再次买回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里的套牢盘正等着“解套就卖出”,说明持续上涨的可能也并不大。好在上周四盘中省广股份(002400.SZ)带起了人工智能一个新分支——Meta中国区代理概念。这个概念放在省广股份身上是新概念,该公司的上涨刚好处于恐慌情绪转折期,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因此该公司的股价在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溢价。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身上有Meta代理概念的个股并没有一窝蜂的涨起来,至少对于这个新分支,市场是存在分歧的。

在好几个概念中此起彼伏的电风扇阶段,资金最难赚钱,有时大动干戈也不一定能赚到多少钱,大家久而久之也就放点娱乐仓,因此缺乏新方向也是量能无法放大的关键因素。



上周而言,主板股票涨幅最大,但同样未能放量。


(万得全A周线图)


(万得主板周线图)


(万得双创周线图)

行业方面,电子、食品饮料、基础化工3个行业指数涨幅前三。汽车等此前反弹的赛道股有所回落。而房地产又一次排在了行业指数表现的最后。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周涨跌幅)


(上周十大牛股)


(上周十大熊股)


最悲观时出手的猛男是谁?

今年火热的人工智能行情中,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在龙虎榜上大放异彩。

A股的龙虎榜中从来不乏各种巨额资金盘踞的营业部席位,从最开始的涨停敢死队大本营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到后起之秀的银河证券绍兴,再到现在的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等,背后资金的实力、眼光甚至崛起之路都备受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关注。

反弹前夕7月12日的龙虎榜成为市场最大的谈资。浪潮信息(000977.SZ)在前一天晚间发布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6亿元-3.82亿元,同比下降60%-70%。于是时隔两周,600亿市值的浪潮信息又跌停了。

12日下午龙虎榜挂出来,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卖掉了8个多亿的浪潮信息,对手盘是北向资金,深股通专用席位买入了8个多亿。而在6月28日浪潮信息跌停时,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抄底3个多亿,半个月之后在同样的跌停板,他选择了净卖出。


(浪潮信息7月12日龙虎榜)

另一边,12日一反常态涨停的人民网(603000.SH)里面又出现了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买入1.8亿元。为什么说当天的人民网涨停是一反常态?因为大盘指数在这一天再次向下跌破了3200点,且有所放量。按常理,逆市买入的风险极高,因为你不知道市场会跌多久,跌多大的幅度。

不过第二天该营业部就卖出了人民网,成交金额1.9亿元左右,综合来看盈利约为4%左右,而人民网当天开盘涨幅就在4个点左右。

假如这两笔交易是同一个人所为,那么龙虎榜侧面刻画了该游资的哪些特点?首先是交易行为比较果断。浪潮信息第一次跌停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还买了3个多亿,第二次跌停就没有继续买入了,而是直接出货,连日内回转做“T+0”的滚动操作都没有。

其次是心态稳定。浪潮信息是浪潮信息,人民网是人民网,无论浪潮信息的操作是赢还是亏,一点也不影响该营业部席位资金的下一次行动,而且仓位可控,两次资金规模不同,至少说明他没有赌气想着靠人民网一把翻身。

最后是不贪心。7月13日该资金大概率是集合竞价卖出了大部分人民网,即便后面盘中再次涨停,也没有再买回——龙虎榜三日数据显示,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的买入金额没有太大的变动,这说明该资金只交易了一次。当然人民网缺了7月14日的龙虎榜数据,因此不清楚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是否参与了该股的第三个涨停。


(人民网7月13日三日龙虎榜)

由此看出,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的交易行为简单、纯粹而干净,绝不拖泥带水。该席位背后的资金估计也会从各个渠道知道自己的操作会成为市场热议甚至不少同行拿出来研究的案例,而多次的大手笔交易也获得了所谓“猛男”的市场称号。但从龙虎榜的交易来看,对于这些议论,该席位既没有任何偶像包袱,也不在意市场的毁誉,甚至没有造成任何操作变形。

这说明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的资金,有不依附于外界的稳定交易系统,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账户的好坏与其他人的谈论没有任何关系。至于这个稳定交易系统的操作最关联的因素是什么,也是外界一直好奇的。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8 23: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上半年,安徽A股IPO数量▲

2023年上半年,安徽A股IPO数量达到9家,与北京并列全国第六。


撰稿:新京智库研究员 查志远

编辑:柯锐


经济大省正在向“资本强省”迈进。

在稳经济阶段,经济大省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然而,经济大省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仅靠自身优势,还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这个重要平台,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更多优质企业,吸引更多资本投入。这样才能实现从“经济大省”向“资本强省”的转变。

6月29日,安永(一家国际专业服务公司)发布《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称,在2023年上半年,江苏、浙江和广东A股IPO数量分列前三名,分别有37家、29家和20家。其中,江苏的IPO数量和融资额,在内地各省份中均排名第一。

根据其他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上半年,江苏、广东、浙江以34家、31家和20家分列前三甲。

对比发现,在前三强中,江苏守擂成功,浙江则是实现了对广东的反超。那么,“资本强省”有哪些条件?经济大省如何变身“资本强省”呢?

01

江苏“守擂”成功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江苏不仅在实体经济方面表现出色,也在资本市场上展现了强劲的活力。


南京夫子庙与市中心景色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上半年,江苏的IPO数量和融资额,在内地省份排名第一。

不过,从省内分布来看,江苏上市企业大多数都集中在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地,虽然苏北的宿迁、连云港和徐州也有新企业上市,但是在数量上仍然难以跟前者比肩。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新增A股上市公司六家,常州有五家,苏州和无锡均新增七家。这四座城市新上市企业数量超过了江苏全部上市企业数量总数的半壁江山,达到67.6%。

这四座城市也一直是江苏上市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座苏南城市更是在A股市场形成了“苏南板块”。一方面其地理位置优越,与上海相邻,能够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外资。另一方面,也跟拥有较完善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当地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截至今年4月,在100家江苏籍科创板公司中,“科创之城”苏州贡献了一半,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就孵化了17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制造业是江苏IPO的主力军。其次是科技、传媒和电信业。此外,消费品和服务业、医疗保健业、能源和环保业等也有不错的表现。

例如,在江苏制造业传统强项中,机械设备和电子行业各有六家新公司上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江苏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劲实力。

实际上,制造业也一直是江苏经济的“压舱石”。

2022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

例如,苏南三个城市都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涉及光伏新能源、智能输变电、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机器人、石墨烯、物联网等多个产业,在国内乃至全球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江苏上市企业的科技含量也显著提升。江苏上半年新上市企业中,北交所上市数量最多,达到11家,而科创板和主板各有九家,创业板八家。

对于江苏省来说,作为中国内地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省份之一,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值得期待。

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截至2023年3月,江苏省共有84家企业在A股排队等待上市,仅次于浙江和广东。

这意味着江苏省仍有大量的优质企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市,进一步提升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02

浙江反超广东

IPO半年报中,另一个看点是浙江上半年新上市企业数量反超广东。


杭州奥体中心场馆群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3年上半年,浙江省在A股市场IPO数量达到了29家,超过了广东省的20家,仅次于江苏省的37家,位居全国第二。

这一成绩与2022年上半年相比,浙江省的IPO数量增加了九家,而广东省的IPO数量减少了11家。

浙江省在IPO市场上的表现,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与其区域特色和产业结构有关。

在上市公司的行业来看,上半年浙江新上市企业中设备制造领域上市企业达到了13家,占新上市企业数量近一半。在半导体和通信设备领域也有3家企业上市,这也体现了其在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其中,杭州市是浙江省IPO市场的主力军,其互联网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地位。宁波市、温州市等城市也各有特色和优势,在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企业中,以地域划分,杭州九家,绍兴、金华各四家,湖州三家,宁波、台州、嘉兴、温州各两家,丽水一家。

而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上市企业数量上,一直处在全国领跑的位置。

截至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前三个省份是广东(843家)、浙江(676家)、江苏(661家)。

今年上半年,广东在新上市企业数量上被浙江反超,主要是体现在制造业领域。不过,从创业板新增上市数量来看,广东跟浙江差距不大,甚至还比江苏多出了三家。浙江、广东、江苏,创业板发行数量分别为12家、11家、8家。

这也表明广东上市企业科技含量不逊浙江和江苏。去年6月,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曾表示,近年来广东省A股上市企业中八成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广东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

此外,跟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杭州是上市企业集中区一样,广州也是广东省推动企业上市的主力军。

今年5月底,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广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力争2023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

03

经济大省如何向“资本强省”迈进

据证券时报报道,6月,包括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在内的多家山东地方国企,拟从复星系收购德邦证券部分股权,以最终控股德邦证券。


北京证券交易所 图片片来源:新华社

如果交易成功,这将意味着,山东也将迎来中泰证券之后的第二家国资控股券商。作为经济大省,山东近几年一直积极推进从经济大省向“资本强省”迈进,在资本市场上积极寻找拿下新的券商牌照的机会就是一个积极的举动。

今年上半年,除了江苏、浙江和广东位列前三甲,山东和上海分别以11家、10家列第四和第五名。前五名,占IPO总数的62%。北京、安徽均以九家紧随其后。

这些数据显示出经济大省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和竞争力。

根据2022年各省份GDP排行榜,排名前五省份的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34%。而在2021年,广义上的13个经济大省GDP占比更是超过了70%。

这些经济大省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引擎”。这些省份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科技实力和市场规模,为企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不过,从经济大省向“资本强省”迈进依然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例如,在加强企业培育和扶持,提升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上,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帮助。

在建立健全企业培育机制,搭建企业成长平台,打通企业上市通道,也要鼓励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促进优胜劣汰,实现优化配置,合理选择上市地点和方式,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板块和市场。

此外,经济大省也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例如,在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等方面,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正如安永报告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有望逐步企稳,及更多提振经济政策可期,今年下半年A股IPO有望保持常态化高位发行,经济大省在向“资本强省”迈进必将有更大的作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7 14:03 , Processed in 0.07943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