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2015612dhuhi

[中江新闻]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优化绿色皖美生态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筑牢生态保护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夯实生态安全底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建设。

第一节  构筑生态保护网络


       建立以国1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构建以国1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1家公园创建,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突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编制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分区管控,完善自然保护地差别化保护政策。以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按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原则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完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提升自然保护地空间完整性,推进自然公园生态体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与城乡生态空间融合连通。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支持巢湖绿心湿地恢复与重建、生态林建设和水生态修复,促进城湖和谐共生。以自然恢复和保育保护为主,支持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天然林、公益林和国1家储备林保护建设,强化河湖库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长江、淮河、新安江、引江济淮等生态廊道及沿线湖泊水体的联系,开展湿地植被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等生态功能,保护沿线水生生物、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的自然生境。

       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严格管控大别山、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其他具有区域代表性、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重点做好江豚、中华鲟、长江鲟、扬子鳄、安徽麝、穿山甲、银缕梅、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保护修复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支流陆生动物迁移和扩散生态廊道、水生动物洄游通道。保障候鸟迁徙通道,科学规范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按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相结合原则,构建物种迁地保护和基因保存体系布局。在沿江、皖西山区等地区探索建设濒危野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

        科学优化国土绿化空间。以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为重点,全面提升国土绿化质量,扩大森林植被、丰富林草地资源。运用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综合本地降水量、坡度、土层厚度等主要因素和规划条件,从灌木林地、其他林地、沙地、裸土地中,筛选出适宜造林绿化空间,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有序安排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1: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严格生态空间管理


        严格守护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仅允许开展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实行矿业权差别化管控,符合国·家要求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应落实减缓生态环境影响措施,严格执行绿色勘查、开采及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相关要求。稳妥有序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对需逐步有序退出的矿业权等,明确时序安排、补偿安置、生态修复等要求,确保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租赁、置换、赎买等方式,对人工商品林实行统一管护,并将重要生态区位的人工商品林按规定逐步转为公益林。零星分布的已有水电、风电、光伏设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严禁扩大现有规模与范围,项目到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生态修复。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实施林地分级保护管理,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实行占用林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不得将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不得擅自将公益林改为商品林;除抚育、更新和低质低效改造外,不得采伐公益林;严控商品林采伐面积,按规划推动伐育同步实施。严格河湖自然岸线保护,禁止违法违规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空间。河湖岸线利用应当符合防洪、排涝、灌溉及供水等要求,逐步退出影响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开发利用活动。严格限制占用国·家重要湿地,严禁开垦围垦、排干、擅自填埋自然湿地或永久性截断自然湿地水源。实行地下水保护和地下水限采区管控,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管理,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1: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下游和左右岸,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

        加强林草地生态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和保育保护为主,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积极推进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优化森林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环境,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减缓地表径流,加强护岸固坡,防治水土流失。加强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强化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落实公益林占补平衡制度,推进国1家储备林建设,遏制林地退化。

        推动河湖水生态修复。开展河湖水污染防治和富营养化治理,加快沿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严格限制小水电开发,推进淮河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河湖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岸线资源修复治理,增强河湖调蓄能力,促进水土保持和河道水生态恢复,打造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河流清水廊道,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以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等矿山集中区为重点,实施独立工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点治理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等地露天废弃矿山,加强矿山边坡、采坑、排土场、尾矿库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污染、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稳步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及时修复新损毁国土空间生态功能。

        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针对采煤沉陷区现状,按照“宜耕则耕、宜水则水”的要求,积极探索沉陷区整治新模式,对沉陷深度较浅的区域,优先复垦为耕地,推高填低、平整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沉陷深度一般的区域挖深填浅,适当发展生态养殖;对沉陷程度较深的区域深挖造湖,依托地利条件建设平原水库、光伏电站、湿地、公园等。建立“边采边治、先治后采、防治并举、治用并重”的综合治理机制,逐步降低沉陷地增加速度,基本实现沉陷治理同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8  生态修复分区
巢湖流域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合肥、六安、芜湖、马鞍山市,重点加强该区域湿地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品质提升。提升环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不断提升生态功能,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环湖湿地群,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空间需求,优化城市生态廊道和绿楔空间布局,连通城市内外生态网络。

皖西山地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六安、安庆市,重点加强该区域水土保持、森林提质增效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国1家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工程要求,加强山地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治理,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护优质水源地;加强荒山绿化,改善林草植被结构,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和服务功能提升;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加强动植物栖息保护,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整治梅山、响洪甸等水库岸线,清退与生态保护无关建设用地,严控水库周边各类新增建设用地。

皖南山地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池州、黄山、宣城市,重点加强该区域森林提质增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示范区综合整治。优化森林树种结构,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改善动植物栖息生境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坡面径流调控措施,控制入湖库、江河的泥沙和面源污染;对黄山、太平湖、九华山等重要旅游景区周边建设用地进行分类整治,清退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严控各类新建活动。

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安庆、铜陵、池州、芜湖、马鞍山、宣城、合肥、滁州市,重点加强该区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水生态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国1家长江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要求,加强沿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着力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受损问题;开展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和综合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质稳定达标;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改善和修复候鸟等珍稀物种迁移和扩散生态廊道,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优化沿江五市岸线资源利用,清退不合理城镇功能用地,加强沿江土壤污染地区修复治理。

淮河沿线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阜阳、淮南、蚌埠、滁州、六安市,重点加强该区域洪水调蓄与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瓦埠湖、涡河等与淮河水系相连、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洪水调蓄功能;推进沿淮蓄滞洪区和湿地的生态修复,提升沿淮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禽栖息地生态环境并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全面治理采煤沉陷区,改善沉陷区生态环境,有序引导矿区建设,防控新生大规模沉陷;重点推动蚌埠、淮南等市淮河城区段岸线整治。

引江济淮沿线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芜湖、铜陵、安庆市,重点加强该区域临时用地复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原地址、同面积、同质量原则,有序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弃渣场、排泥区、堆土区等临时用地复垦。加强沿线菜子湖等重要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保护候鸟栖息地,维护原生生物群落稳定性,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等设施建设,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推进沿线丘陵岗地和荒坡荒地造林,提升引江济淮沿线生态林地质量。

新安江沿线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黄山、宣城市,重点加强该区域水源涵养,推动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推进新安江沿线森林经营培育,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和功能提升,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沿线部分生态退化湿地和泥沙淤积河湖水系治理,扩大生态流量,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继续加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推进新安江水质和水环境持续稳定向好,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创新。

皖北平原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市,重点加强该区域采煤沉陷区与地下水超采治理。开展皖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以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为主,恢复土地生产生态功能,推广“绿金淮北”成功经验,促进沉陷区修复与产业转型结合,实现高效综合利用;对阜阳、亳州等市地下水超采地区,开展回灌技术研究,采取限采、置换等方式,促进中深层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控,治理地面沉降。

江淮丘陵岗地生态修复区:范围涉及滁州、合肥、淮南、六安市,重点加强该区域水土保持与森林质量提升。加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顺坡耕种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面源污染,保障分水岭两侧水库、湖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江淮分水岭脊背区林地,加强国1家储备林建设,培育乡土树种,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丘陵岗地森林覆盖率,打通区域性生态廊道;实施凤阳、定远县等非煤废弃矿山和露天矿区治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0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极端落后贫穷的阜阳专门出贪官,拥有巨量收破烂与卖苦力人员。安徽行政能指望拥有与擅长坑蒙拐骗盛产刁民的河南人一样文化,不爱清洁,又懒又脏又乱又愚昧又狡诈,在全国口碑极差的皖北人发展经济,等于痴人说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9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主要工作任务
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积极建设河湖岸线防护林带,全面实施长江、淮河、引江济淮、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对巢湖、华阳河湖群、石臼湖、升金湖、白荡湖、陈瑶湖、南漪湖、城东湖、城西湖等重点湖泊开展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修复河湖自然岸线,统筹推进河流水系生态连通治理,完善水系网络,促进河湖水环境提升。巩固长江禁渔成效。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巢湖湿地、升金湖湿地、安庆沿江湿地、太平湖湿地、华阳河湖群湿地、石臼湖湿地、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湿地、花亭湖湿地、三汊河湿地、西淝河湿地等实施保护与修复。通过水生植物配置等措施,增强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提升水体环境质量,恢复湿地生境。建设湖泊湖滨生态缓冲带,加强滨湖沿线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提升滨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并通过增殖放流及动物迁徙通道建设等提高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工程:以国1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以及确有治理需求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区域和革命老区为重点,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维护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控制入河湖库、江河的泥沙和面源污染。到2035年,计划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950平方千米,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90条。

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系统查明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废弃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划定“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主体。通过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山体植被恢复等工作,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受损问题。

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工程:根据皖北六市各矿区沉陷地的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以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为主,通过植树造林、农地复垦、充填等方式,恢复土地生产生态功能,促进沉陷区生态环境改善。因地因矿制宜预防新生大规模沉陷区,逐步减缓消除采煤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形成协调发展城镇空间,支撑新型城镇化


        围绕支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分类推进城镇空间协同紧凑布局。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增强居民幸福感。推进城镇建设方式由扩张增量向盘活存量、提高质量转变,提高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分类推进城镇空间协同紧凑布局

         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适应人口总量、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分类引导城市化地区高效集约发展。提高城镇密集地区新增城镇人口承载力,支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提升中心城区周边节点综合功能,形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网络型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合肥都市圈、阜阳城市圈、沿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城市带、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和皖南文化绿色城镇联动区城镇体系,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镇发展方向,协调区域农业、生态、城镇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以绿色开放空间网络约束城镇蔓延,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推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布局。支持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副中心,提升合肥国际服务功能。支持合肥市严格对照特大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规划治理。支持合肥聚焦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充分保障创新平台空间需求,推进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强化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空间管控,优化空间布局,破解“城市病”。增强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设施布局的空间支撑,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整体布局的用地保障,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时通勤圈建设。

         引导中心城市协调布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调整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结构。引导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要素集聚,保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需求,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支撑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强化自身优势功能的空间需求。发挥芜湖地处南京都市圈、邻近合肥都市圈优势,支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阜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支持设区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优化县城和小城镇布局。支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人口较大县城设置街道改革试点,重点保障县城、合理保障小城镇空间需求,提高吸纳新增城镇人口、服务周边农村地区人口的能力,提高就地城镇化水平。支持肥东、肥西、濉溪、怀远、凤台、寿县、凤阳、来安、全椒、当涂、和县、怀宁等大城市周边县城,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支持巢湖、庐江、萧县、蒙城、涡阳、利辛、颍上、霍邱、宁国、广德、绩溪、桐城、潜山等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适度集聚,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按照城乡统筹要求,把小城镇作为连城接村的重要节点,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服务周边乡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

        营造职住平衡的生活空间。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坚持“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对接群众刚性和改善性居住需求、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及其用地需求,合理调整新增国有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供应比例,适当提高住宅用地中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比例。科学设定居住用地规划指标,充分利用城市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的存量用地,为群众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完善便利舒适的配套设施空间。结合城镇体系布局,建立与人口规模和结构相匹配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合理布局市—县—镇不同尺度的城镇生活设施空间。统筹考虑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需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支持三甲医院、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协同布局和共建共享,打造承载全省人口增长的主要载体。集中空间资源提高地市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精神卫生福利设施布局,引导人口有序集聚,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统筹存量和增量空间,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提质增效,加强15分钟生活圈空间保障,均衡布局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医疗、社区养老、运动场馆、体育公园、社区商业等公共服务空间。支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合理保障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等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空间需求。

         营造富有活力的宜业空间。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组合,合理布局城市商圈,增强中心城区商务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功能。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分类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引导产业用地向园区集中,规范园区用地合理转换用途。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明晰工业用地用途转换负面清单,稳定工业用地总量。在符合城市功能定位条件下,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应保留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发展用地,保障实体经济和生产服务功能的发展空间。建立用地规模预留和规划“留白”机制,保障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和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空间需求。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促进创新要素空间集聚。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小城镇、乡村地区,创新土地供给模式,支撑培育创新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0  城市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空间保障标准
     城市人口
(万人)
设施用地
(平方米/
20以下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1000
教育设施
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人均用地合计为2.2平方米—4.0平方米;高等院校按照生均48—54平方米配置教育设施用地。
公共体育设施
0.60.7
0.60.8
医疗卫生设施
0.7
0.8
社会福利设施
0.40.7
0.2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1  分类保障产业用地空间
保障传统制造业升级空间:鼓励纺织服装、家电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腹地人口众多的开发区聚集。严控传统制造业用地增量,推进低效产业用地改造升级,提高用地效率。推动产业用地的空间腾挪与聚集,推进产业深度协作,引导形成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的产业链群,构建高质量制造业生产空间。

预留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空间:立足城市空间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基础,引导各地差异化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适度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支撑。在保障现有成规模产业空间供给基础上,鼓励利用存量改造和流量增效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形成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集聚的创新空间格局。

优化化工产业空间:严格控制新建化工项目用地准入,推动化工产业向化工园区集中,推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现有化工产业的改扩(建)项目应符合化工园区产业转型方向,统筹做好与规划环评、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等工作的衔接。推进化工园区内闲置低效土地处置,激励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推进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对腾退的污染产业用地,加强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15612dhuhi 于 2024-4-20 22:33 编辑

           保障健康安全的韧性空间。坚持平灾、平疫、平战相结合的方针,合理安排防洪排涝、防疫、人防、应急避难、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空间,完善交通物流、供电供水、信息通讯等生命线备用设施布局,规划预留用于救援安置、物资集散的战略性备用地。严控引发地质灾害、水环境破坏等影响城市安全的地质环境风险的人为活动。合理安排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存储空间,先安全评估,后科学布局,确保安全。

        形成环境优美的蓝绿空间。根据城市建成环境与周边山水景观资源的空间关系,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流,以大型结构性绿地、环城绿带、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为重点,构建网络化的生态廊道和通风廊道,完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促进蓝绿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融合。县城、小城镇体现山水绿相融特色,形成看山望水见乡愁、宜人的城镇空间。

        彰显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统筹考虑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形象定位,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管控。中心城市突出自然山水本底与时尚便利有机融合,展现繁华都市形象;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城乡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平原临水型城市突出“水城相融、水绿相映”的城市形象;依山傍水型城市突出“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的魅力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


       严格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城镇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200平方米的城市,原则上不再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150平方米的城市,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100平方米的城市,可适应人口增长,补足城镇建设短板的用地需求。按照限定总量、盘活存量、用活流量原则,优化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配置,科学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防止城市无序蔓延,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趋势。按城市等级严控城市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片面追求“宽马路”。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目标要求,持续开展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发挥建设用地预审对项目的前端控制作用。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评价,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重大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刚性约束,新上项目力争达到国内同行业当前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水平。

        推进开发区高质高效转型。坚持“亩均论英雄”,实施“标准地”制度,规范开发区建设用地强度、结构、效益等指标标准,切实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支持开发区依法依规调区、扩区和升级,按照工业(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的要求,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功能和综合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统筹立体空间开发利用。在城市、县城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支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合肥、芜湖等有条件的城市加强地上地下一体化立体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以轨道交通枢纽为中心,商业、交通、文化娱乐功能空间连为一体的网络化地下空间。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要求,优化人防设施布局,推动人民防空资源开发利用,为建立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和人员防护体系提供充分空间保障。统筹保障地下管网空间。

        健全存量土地利用政策机制。统筹城乡和区域国土空间资源,完善与存量土地利用相适应的用地政策。土地开发利用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从严管控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支持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将国土调查、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作为工作基础,结合规划实施评估,完善土地权属和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引导消化城镇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严格控制新增闲置土地,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盘整、激活和优化,支撑城市更新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加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共促乡村振兴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村庄布局。以县域为单元,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提供空间保障。

第一节  优化村庄布局


        统筹县域村庄布局。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保护、灾害防治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选择人口集中、经济基础好、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和土地资源良好的村庄,合理布局中心村。新建房屋和设施应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并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要求。支持长江、淮河、颍河等行蓄洪区、生产圩、滩地洪涝风险大、影响防洪的村庄搬迁安置。以皖北和江淮等地区为重点,推进村庄适度向中心村集聚;推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地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交通不便村庄搬迁,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引导村庄向中心村集中。

        强化村庄规划管控引领。按照提升型、稳定型、收缩型和撤并型对自然村进行分类,按照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完善行政村分类。依据不同村庄类型,坚持尊重民意、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用地,优化村庄结构、布局和形态,构建村落与田园融合共生的和美乡村。合理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支撑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积极复垦、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支撑乡村振兴空间需求。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工矿用地,原则上禁止转变为种植食用农产品的耕地。

        推动村庄形态优化。尊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挖掘村庄文化内涵,优化构建显山露水、自然协调的村庄形态。因地制宜优化条带型、分散型村庄形态,引导向团块型逐步转变,增加公共空间,避免“骑路”“兵营式”布局农村居住用地,合理设置规划条件,新建住房一般以2层为主、不超过3层,提高空间舒适性、安全性和用地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2  村庄形态优化指引
团块型:团块型村庄集中聚居形态已经形成,但仍需加强凝聚力和核心力。限制村庄在对外道路两侧展开布局,对外道路两侧设置退让地带,避免因交通引起的生活不便及安全问题。在村内中心位置布置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自然环境布置一至多处开放空间,打破形态上的阵列感。

条带型:条带型村庄通常沿交通道路或水体分布,纵横比失调使村庄难以规模化发展。通过规划引导村庄纵向拓展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保障,引导向团块型村庄转变。

分散型:分散型村庄通常沿山体或水体分布,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宜采用大团块集中建设,有条件迁移合并单点住宅,合理利用相对集中的大组团内的闲置空间,促进实现点面分布合理的居民点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5 01:36 , Processed in 0.09011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