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Zima-Cyberaruen

[城建规划] 关于大同古城工程和济南明府城工程的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5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24-4-25 09:02
对,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济南出过的名人太多了,我说一个稍微冷门,但是就算冷门也是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得 ...

殷士儋不是和高拱当堂对打,后来辞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ma-Cyberaruen 于 2024-4-25 11:41 编辑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24-4-25 09:02
对,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济南出过的名人太多了,我说一个稍微冷门,但是就算冷门也是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得 ...


多谢回复,原来还有这样一位济南名人,您不说我之前还没听说过呢。万竹园很美,聊斋的这个故事也很有趣。说到了殷家林立交,感觉济南很多地名应该也都与历史人物有关,例如王舍人镇。
既然遇到了和我一样喜欢济南文化的坛友,那我就也分享几个济南的地点和故事~
一个是济南著名的景点华山。李白曾多次来到济南,在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这年春天,李白来到济南,加入道籍,仪式非常正规,专门请道教的天师高如贵,在济南紫极宫举行的入道仪式,然后,李白游览了华山,并在《古风》中写下“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诗句。李白第三次来济南,当时他与杜甫、李俑和高远几位诗友相约在鹊山,赏景作诗游览。
第四次是在天宝五年,陪随济南的太守从祖,一起乘坐船只,泛舟在鹊山湖上,写下“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的壮丽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1: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ma-Cyberaruen 于 2024-4-25 11:44 编辑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24-4-25 09:02
对,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济南出过的名人太多了,我说一个稍微冷门,但是就算冷门也是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得 ...


还有像元代画家和书法家赵孟fu(论坛这个字显示不出来)也根据济南华山之景创作了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现在华山下的华阳宫还保存了很多古树和古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24-4-25 09:02
对,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济南出过的名人太多了,我说一个稍微冷门,但是就算冷门也是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得 ...

再分享一个地点,济南西边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匡山。匡山相传是李白读书的地方,元好问游过此山后又在济南杂诗中写到: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而清代诗人王大堉游过匡山后也写到:世间风雅多好事,不妨附会以流传。
杜甫与李白,这两位大诗人,这一生虽然只见过两次面,但从见面后,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杜甫思念李白,在一首《不见》诗中写到: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1: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24-4-25 09:02
对,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济南出过的名人太多了,我说一个稍微冷门,但是就算冷门也是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得 ...

在论坛结识了同样喜欢济南文化的清风兄,很是高兴激动,再向您推荐两本书:牛国栋的《济水之南》以及李铭、钱欢青的《济南老建筑寻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sui80 发表于 2024-4-22 08:43
济南槽点太多啊。历史文化名人,翻来覆去就一个李清照、一个辛弃疾,这俩都不算顶流,而且还都不在济南住。 ...

楼主还是好好专心上班吧,少出来按键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2: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24-4-25 09:02
对,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济南出过的名人太多了,我说一个稍微冷门,但是就算冷门也是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得 ...

殷士儋是洪楼广场对面的殷家小庄人,殷士儋去世后葬在了茂岭山西麓,其后人后来移居党家庄附近,将殷士儋墓地也迁到现在的殷家林,殷家林的地名也是殷士儋墓地迁去后才得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3: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水平很高,我来俩字总结:牛逼。跳梁小丑的 帖子大家忽略就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Zima-Cyberaruen 发表于 2024-4-25 11:48
在论坛结识了同样喜欢济南文化的清风兄,很是高兴激动,再向您推荐两本书:牛国栋的《济水之南》以及 ...

济水之南我也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SeizeTheDay 发表于 2024-4-25 13:42
济水之南我也买了

真的是本好书,读后了解到济南到处都有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3: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sui80 发表于 2024-4-22 08:43
济南槽点太多啊。历史文化名人,翻来覆去就一个李清照、一个辛弃疾,这俩都不算顶流,而且还都不在济南住。 ...

你才是槽点吧,辛弃疾李清照不算顶流,那大同有什么顶流人物吗??北魏又不是唐宋明清,100来年的少数名族朝代也不是主流顶流啊。真好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5: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Zima-Cyberaruen 发表于 2024-4-25 13:50
真的是本好书,读后了解到济南到处都有故事

还有雍坚的那本《济南城记》我也买了,前几天他在山东书城搞新书沙龙,我带孩子参加的。你刚提到的那本《济南老建筑寻踪》已经下单。还有类似的书推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5: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月清风. 于 2024-4-25 15:52 编辑

济南在宋朝,属于人杰地灵之地,很多人争相来济南做官。比如苏辙写过,“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从事东诸侯,结绶济南府。”唐宋八大家之二的苏辙和曾巩,都在济南当过行政长官。曾巩为齐州知州,苏辙为掌书记,按照今天的说法,曾巩担任的是市&长,苏辙出任的则是秘书长。值得一提的是,苏辙是从济南走出去的少数的几个正国级干部之一。你翻开苏辙的履历,他干过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这个官职在现在看,以为是副宰相,不算特别高。但是在宋代,是一个很高的职位。按林语堂的考证,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两府是指枢密院和中书禁中,也叫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通常一个丞相兼中书省侍郎,一个兼门下省侍郎。所以苏辙的这个门下侍郎,看着不起眼,已经是宰相了。那时国家的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行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一把手的名字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也就是说,皇帝手下最大的官是两个人,一个张三,官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门下侍郎。另一个是李四,官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中书侍郎。除此之外,还会任命几个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有时候参知政事是两位。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管理国家的就这几个人,两个平章事,一个枢密院使或叫太尉,再加上两个参知政事。所以苏辙是正国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5: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Zima-Cyberaruen 发表于 2024-4-25 11:39
多谢回复,原来还有这样一位济南名人,您不说我之前还没听说过呢。万竹园很美,聊斋的这个故事也很有趣 ...

王舍人张氏读书堂
为济南名士题写“读书堂”
二月初一这天,苏轼行经位于王舍人庄的张掞故宅,手书“读书堂”三字。不久后,当地人即据苏轼手书刻石为碑。该碑高四尺五寸,宽一尺九寸,字径一尺二寸,至元太宗七年(1235)元好问游济南时尚存。后来,该碑不知何故被埋入地下。

张掞,齐州历城人,进士出身,是北宋时期历事三朝的重臣,与兄张揆齐石。张掞于熙宁七年(1074)去世,享年80岁。那一年,苏辙初任齐州掌**,参加过他的葬礼并写有挽诗。尽管正史上没有详细介绍苏家与张家的交情,但苏氏兄弟的题字和挽诗足以说明,他们对张老先生的景仰和敬重。范纯仁、王临先后知齐州事时,均有诗镌碑立于堂前。读书堂在当时成为人们瞻仰的处所,足见张氏兄弟名重当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5 15: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Zima-Cyberaruen 发表于 2024-4-25 11:48
在论坛结识了同样喜欢济南文化的清风兄,很是高兴激动,再向您推荐两本书:牛国栋的《济水之南》以及 ...

你想办法私信我,我给你看我写的很多文章,几百篇吧,还有我出去讲课的很多演讲稿。我有一个公众号,你可以加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5 04:50 , Processed in 0.08348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